• 06月29日 星期六

“第六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行

“第六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行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通讯员 李春伶)2018年6月4—5日,“第六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农学史专业委员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工程史专业委员会、金属史专业委员会、传统工艺研究研究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造纸史与纸质文物专业委员会、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研究会、综合史专业委员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科技与经济社会史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研究会共同主办,中国丝绸博物馆承办。

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信部、清华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东华大学、东南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郑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北“中研院”科学史委员会、辅仁大学、西安交大利物浦大学,以及中国水利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宁波博物馆、科学出版社和学苑出版社等30多家国内单位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国际专家、学者主要来自美国技术史学会(SHOT)、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英国爱丁堡大学、英国李约瑟研究所、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共6家学术机构。“论坛”由中国丝绸博物馆赵丰馆长、爱丁堡大学白馥兰(Francesca Bray)教授、李约瑟研究所梅建军所长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武力副所长分别致辞,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柏春所长主持了开幕式。

本届“论坛”共收到会议发言提要96篇,分别在传统工艺、物质文化与博物馆、工业遗产、农业遗产、产业史与科技史、船史与船舶遗产和综合等7个议题组下进行分组讨论。本届“论坛”在6月4日上午和5日下午共进行了两次大会报告。其中英文报告包括:爱丁堡大学Francesca Bray教授所作的“作物景观与历史”,新加坡国立大学Greg Clancey教授所作的“21世纪技术史引人关注的七个原因”,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孙烈研究员所作的“技术引进与轻重武器的标准化(1860—1955年)”, 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Mikael Hård 教授所作的“全球技术史(1850—2000年)”等。中文报告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武力研究员所作的“赶超战略与技术进步——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分析(1949-2018年)”,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周岚副所长所作的“国家工业遗产的评价标准”,南京农业大学王思明教授所作的“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关乎过去,更加关注未来”,广东造船工程学会何国卫研究员所作的“从出土古船看中国木帆船的横向结构”,东南大学张燕教授所作的“论传统手工技艺的创新与传承”。大会报告分别由南京农业大学王思明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成智教授主持。大会总结环节由清华大学冯立晟教授和广西民族大学万辅彬教授主持。

本届论坛的组织者和主要参加者发起建立了一种新的工作机制,即“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联席会议”。借助联席会议,学术团体和实体机构平等协商如何组织“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及其他学术活动,促进多学科和多领域的交叉互补,共享学术成果、学术信息和发展机遇,为技术史学科建设和技术遗产研究做出贡献。“论坛”兼顾提高与普及,重视青年学者的成长,鼓励与国际学术单位或社团合作组织学术活动,邀请国外学者参与工作。“论坛”每1至2年举办一届。

联席会议参加者为代表学术团体和实体机构的专家。学术社团主要包括中国科技史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中国造船学会等学会之下的技术史类的分会或专业委员会。实体机构包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院系、博物馆、政府机关等单位。联席会议实行主席轮值制。当届“论坛”的承办者(原则上是承办单位的负责人)为主席。联席会议设秘书组,负责联络联席会议的参加者,汇集有关信息,并为“论坛”承办者提供信息服务。

会议期间,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委员会进行了换届,冯立昇当选为主任委员,李成智教授、周程教授、杨小明教授、关晓武研究员和潜伟教授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孙烈研究员当选为秘书长。

(李春伶,系科学出版社编辑)

上一篇新闻

空间设计中把冲孔板用到极致

下一篇新闻

港口拥堵,疫情加快推动港口投资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