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9日 星期六

走出棚户区过上新生活“小巷总理”见证虹镇老街重生

这两天,虹口区瑞虹天地热闹了起来,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国庆节,这片活跃的社区商业体启动了各类主题活动和市集。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张桥居民区书记陈子明常常路过此地,作为一名多年泡在虹镇老街旧改地块上的居委干部,他对这片“曾经的棚户区”总是会多留意一些。偶尔,这里昔日的模样也会跳到眼前——一线天的小路、局促的房间,拎着马桶的人……

不过20余年,上海市中心最大的棚户区虹镇老街消失殆尽,近年来,成片的旧里也在虹口区旧改方式的不断创新中,陆续按下了“删除键”。故土在时光中脱变,那些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他们的生活又如何呢?


走出棚户区过上新生活“小巷总理”见证虹镇老街重生


图说:2018年8月,居民们兴奋地站在旧改方案征询进度墙前合影留念。齐传彬 摄

“旧日子”翻篇

收拾衣服、水杯、零食,十一假期,62岁的郭瑞蓉报了“贵州双飞”旅行团,马上又要出远门了。自从旧改后,郭瑞蓉爱上了“出门走走”,而在以前,这是她想都没有想过的休闲活动。

1982年,25岁的郭瑞蓉嫁到虹镇老街附近的张桥路。在郭瑞蓉印象中,只要下暴雨,一会儿功夫家中的木头凳子和椅子就会漂起来,四周邻居都在“拷浜”。住在张桥路几十年间,郭瑞蓉不敢与家人出远门,担心家中无人,万一遇上下雨房子就要遭殃。

对于郭瑞蓉描述的场景,陈子明再熟悉不过,在嘉兴社区当了17年小巷总理,陈子明有一半的时间在旧改地块度过。外人常拿来比喻棚户区居民生活的形容词“水深火热”,在陈子明的眼中一点儿也不夸张。有时候,一场普通的雨落下,棚户区就成了“深水池”,居民家中的积水深度到脚踝边上,住在底楼的居民都会预先拔掉家用电器插头。

随着旧改,“水深火热”的日子翻篇了。2017年,一搬进两室两厅的新家,郭瑞蓉就动了出趟远门的念头。去年,她和老公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玩了几天。后来,郭瑞蓉出门玩的心思越来越活跃,每个月她都要和老同学、老同事相约,去上海周边古镇、农家乐玩上两三天。

如今,无论去哪里,去多久,郭瑞蓉都不再为天气发愁了。


走出棚户区过上新生活“小巷总理”见证虹镇老街重生


图说:上海市第五中学落户虹口区,方便居民子女就学。齐传彬 摄

旧改为生活添喜

住进新房子,生活方便了,人际关系也不再那么紧张。对于孙玉霞来说,全靠旧改,家里添了一桩喜事。

每周三,孙玉霞的儿子都会和太太一起到母亲家里吃饭。住上新房后,天然气代替了煤气,孙玉霞烧起拿手菜红烧鱼更应手了。每次小两口到家里来,孙玉霞都会花心思准备晚饭,儿子喜欢吃红肉、媳妇喜欢吃鱼虾,孙玉霞从不顾此失彼,只希望小辈们到家里感到开心。这样的欢聚场景曾经差点成泡影。2015年,孙玉霞的儿子和交往了两年的女朋友开始谈婚论嫁,孙玉霞提议小两口借房子结婚,房费由她来承担。但是,女家只有一个要求,一定要有一套属于小两口自己的房子。

2016年,儿子的婚事就此停摆。家里一共8个平方,孙玉霞蜗居了这么多年,十分理解女方的心思,就连她自己也盼着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心焦的孙玉霞只好常常去居委会找书记陈子明,打听的是同一件事:什么时候旧改?孙玉霞担心,再拿不出房子,儿子的恋情也要告吹了。

2017年初,虹口区400、401地块旧改启动了。为了抓住机会,孙玉霞先去看房,花了3个月时间在凉城社区找到一套带电梯的一室户。当年10月份安置费用到账后,孙玉霞立马为儿子全款买下婚房。2018年6月,孙玉霞的儿子领证了。


走出棚户区过上新生活“小巷总理”见证虹镇老街重生


图说:瑞虹新城夜景。虹口区新闻办 供图

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从新港166地块,到虹镇老街1号、7号地块,再到虹口区400、401地块,小巷总理陈子明见证了棚户区的变迁,也看着许多居民的生活从此改变。陈子明记得,搬家的时候,居民说得最多的就是:“好日子来了。”这句话是愿景也化作了现实,棚户区居民的困难、矛盾大多来自房子,房子的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陈子明自己也沾了好日子的光,原来,办公室在“迷宫”里,棚户区淹水、爆水管的时候,陈子明一样没落,都经历过。如今,张桥居委会办事处搬到了新港路上的一栋办公大楼里,陈子明每天乘自动电梯上下班,出入办公都方便了许多。

1996年,虹镇老街地区启动旧改,2018年,随着境内122街坊二轮征询达标生效,虹镇老街成为历史。近年来,规划总面积逾55万平方米商业设施瑞虹天地登上了社区舞台。同时,虹口区不断加快推进旧区改造,今年以来该区共启动签约2个地块,签约比例全部超过90%,完成3433证、3978户,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收尾交地7块。

现在,站在办公室窗边,陈子明能远望到虹镇老街1号、7号地块工地上工人们忙忙碌碌,又一栋大楼的地基有了雏形。社区日新月异,让这位出过绵薄之力的小巷总理感到一丝欣慰。不过,让陈子明更开心的是,碰到以前居民的时候,迎面而来的总是一张笑脸。

通讯员 何娉 新民晚报记者 袁玮

上一篇新闻

200年历史的北海老街,三里路的骑楼,入选20世纪建筑遗产

下一篇新闻

汕头骑楼及“过番”文化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