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7日 星期四

筑梦深蓝 向海图强

筑梦深蓝 向海图强

东海之滨,舟山港湾星罗,岸线逶迤。

  海洋是舟山最为显性的基因。近年来,舟山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业,在海洋科技服务、海洋产业服务、海洋旅游服务等领域形成了较强的要素集聚效应,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现代海洋服务业也已经成为舟山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突破口。舟山,渐渐成为全国现代海洋服务业高地。

  港航物流、油气产业、海岛旅游,是舟山新经济的三套马车。近日,笔者实地走访,现场感受舟山现代海洋服务业方兴未艾的温度、速度与高度。

舟山现代海洋服务业

为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注入新动能

  在舟山市鼠浪湖10万吨级装卸泊位,“吃”下5.5万吨铁矿石的“宏泰858“散货船,于21时开往目的地张家港;在老塘山三期码头,装载着1.3万吨粮食的“振兴801”散货船,缓缓离港驶向镇江……8月11日,舟山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大屏幕上,成百上千根不同颜色的线条,从世界各地连接舟山,然后又转向国内外各个城市。

  每根线条代表着一艘货船,它们满载货物在舟山集聚,然后又往国内外各大港口“游动”,勾勒出生机勃勃的时代律动。

  舟山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大屏幕上的场景,只是该市现代海洋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市服务业快速发展,交通运输、批发与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在整合和创新中得到发展提升,港口物流、旅游、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培育和发展了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且有发展潜力的服务业,提升了舟山服务业水平和竞争力。

  随着服务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海岛经济社会贡献力明显增强。初步测算,舟山市服务业占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是经济增长、财政税收和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2021年全市实现服务业税收147.1亿元,同比增长15.4%,占全市税收比重47.6%,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服务业的蓬勃发展,给市民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其中交通运输、批零贸易、住宿餐饮、娱乐、居民服务等行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经济普查资料显示,舟山服务业从业人口占比已达46%左右。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加速转变,发达国家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最重要的增长极。舟山市审时度势,当下以推进舟山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化推动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数字创新和开放合作,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正着力打造以油气全产业链为标志性亮点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基地,以宁波舟山港和洋山深水港为标志性亮点的世界一流港口,以海岛风光、海天佛国为标志性亮点的美丽中国海岛样板,以美丽千岛、宜居宜业为标志性亮点的海上花园城市,努力构建海洋经济特色鲜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135”现代服务产业新体系,为奋力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全面展示“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提供有力支撑。

  舟山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围绕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舟山港航服务将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支柱服务业,提升发展海岛旅游、国际贸易、海洋科技服务等三大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服务业,积极培育现代金融、现代商贸、商务服务、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五大具有创新成长力的特色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构建具有舟山特色竞争优势的“135”现代服务业体系,全面提升舟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观大势,谋全局,闯新路,舟山现代海洋服务业建设风起云涌。

重塑古城肌理,打造全域景区

定海打出服务业转型升级组合拳

  风从东方来,春拂定海湾。

  古城定海,承接来自东海的文化之魂,正在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的目光。如今,为了重塑古城肌理,打造古今交融魅力港城,定海计划用三年时间,以定海城区为核心,全面推进中心城区全域景区化建设行动,打造东海云廊生态带、海岛古城文化带、定海湾区滨海带,构建以南洞艺谷、远洋渔业小镇、金塘仙人山景区为代表的美丽乡村组团和以东岠岛、刺山岛为代表的美丽海岛组团,构建“一核三带两组团”的全域发展格局

  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城,鸦片战争首战地,定海正采用微改造的理念,用现代化的方式全面推进定海古城保护和活化利用,让古城焕发新生。

  秉持着“修旧如旧”、尽可能保留古城遗存原真性的原则,“微改造”主要涉及城墙、沿街立面等方面。例如,对城墙进行景观化改造,改造提升砚池,打造“文房四宝”景观意象,重塑定海“文房四宝”的悠久传说。

  在保持和延续定海古城核心区风貌的同时,“微改造”将完善城区的城市生活使用功能,让修复后的古城区块成为一座适宜人居的“古城”。在祖印寺南侧新建一个广场,将古城元素、海岛标志、佛禅文化等自然地融入古城建筑,形成独特定海韵味。

  如果说古城、古寺代表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那么行走在东海云廊,你会感受定海隽秀活力的另一面。

  东海云廊东起东海云廊广场,西至1840广场,全线长约25公里。定海图书馆、东山公园、观景平台、老天福禅寺、竹海幽径、五峙山鸟岛展示馆、柳永文化广场、鸦片战争遗址公园等一系列自然、历史、文化标志性景观尽数包含其中。

  沿着东山公园登山步道拾级而上,绿树掩映下一条宛若蓝色丝带的绿道延伸向远方。向南眺望,定海湾的美景尽收眼底,星罗棋布的南部诸岛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海面上。

  2022年底,云廊将全线贯通。定海正加速在东海云廊周边打造一批有较强旅游吸附力的景点,努力形成以东海云廊为核心、周边多点开花“众星拱月”的态势。同时,加速按规划完成停车场、集散中心、沿线便民设施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这是朴实智慧的定海人结合防洪工程打造的美丽风景线,精心培育的新商业IP,走出了“水利+”致富的新路子。

  未来,定海将通过一系列组合拳,以旅游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拉动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大幕正徐徐拉开,而强化古城有机更新和东海云廊的核心地位又是其重要战术。结合“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打造中心城区全域景区化、加快美丽乡村颜值向价值转变、推进“小岛你好”南部诸岛“共同富裕”美丽海岛建设,让游客留在定海。为此,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城市配套功能、城市氛围打造等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之中。

  在定海,你能感受文化的沉淀和厚重;体验山海的秀美与活力;陶冶性情,悦目娱心。这正是定海致力于发挥本地生态、人文等资源禀赋优势,打造“文化之城”“运动之城”“研学之城”的目的之所在,重塑肌理拉动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蓝图正全面展开。

普陀区:

政策活水汇蓝海 满血复活向洋生

  晚风浮动的金色沙滩上,舞台与观众挥舞的荧光棒为虾峙岛织就了群星闪耀的海岸线;星辰大海·晚风市集携手原生态市集品牌,通过创意整合音乐、艺术、文创等概念,成为各类游客前来打卡的热门旅游点;数以千计形形色色的海岛民宿在这个盛夏装饰一新,每逢周末都会迎来一房难求的好光景……而这只是普陀区激活现代海洋服务业,帮助海岛旅游突围的几幕场景。今年以来,为应对疫情冲击,帮助文旅行业渡难关,普陀区委、区政府秉承“政府引领、市场主导、文旅融合、惠及大众”的原则,多管齐下,打出了包括政策精准激励、金融纾困扶持、消费多点开花在内的组合拳,全方位助力海岛旅游服务业实现“弯道超车”。

  今年以来,区金融机构围绕海岛旅游的特色,推动金融资源专项倾斜,因地制宜创新产品,通过设立专项信贷资金、启动快速审批通道、调整还本付息方式、下调贷款利率、减免逾期利息等举措,为民宿经营户等一大批服务业企业“输血”纾困。截至今年6月底,该区住宿餐饮业企业贷款余额7.897亿元,同比增长2.8%。

  “输血”纾困的同时,更需要企业提升自身“造血”能力。在延续旅发资金对优秀文旅企业进行补助、加大对沈家门夜排档“百县千碗”特色美食街区等项目补助力度的基础上,当地为鼓励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还创新推出“以奖代补”,但凡进入领军企业、骨干企业、潜力企业培育名单库的企业,都能获得一次性奖励,并随着销售额或营收增加给予一定的税收奖励。

  政策活水不断滴灌的同时,一系列文旅促销活动以遍地开花的态势持续唤醒市场活力。今年6月以来,“普陀购不停”“520潮生夜市”“路下·挽风市集”“新普陀嗨一夏”等活动持续引爆消费市场,3轮共计600万元消费券不仅被“秒完”,核销比例更是高达99.05%,其中400万元购车补贴直接带动消费1.83亿元。

  入夜的海岛,是这片蓝海装扮夏日的新窗口。避开火辣辣的毒日头,夜经济正成为提升城市活力、拉动消费的新引擎。每当夜幕降临,各路市集分外热闹。特色文创、乡野特产、咖啡美食、非遗文化、潮玩展示,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打卡。夜经济的蓬勃发展,培育了一批新型业态,也吸引了各路创业人才的加入,为当地百姓致富打造出一条全新的赛道。

  伴随各类特惠旅游产品、餐饮消费券、特色文旅活动的集中推出,今年以来普陀区的餐饮、住宿、娱乐等旅游相关产业从恢复发展迈向稳进提质,并成功入选2022年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区第七位。

岱山以产聚人兴城,以城留人促产

“产城融合”描绘海岛新画卷

  岱山,潮水拍打着海岸,鱼山岛上一座新型绿色石化城——舟山国际绿色石化基地,像一个不知疲倦的“绿巨人”,正在奋力奔跑。

  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是浙江自贸试验区的重大战略项目,是舟山市首个千亿级产值企业。近年来,岱山县围绕承接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溢出效应、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一重大“经济课题”,在产业延伸、配套服务、政策引导等方面全盘谋划,统筹协调,走出“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者优势互补、深度融合。

  岱山人的思路很清晰。

  “以产引企”,加速企业抢滩登陆。岱山充分考虑本地区制造业发展基础,优先发展关联度更高的生产性服务业。抓住石化维保生产性服务业产业体量大、前景稳定的优势,加快打造石化维保产业集群,先后招引落地相关企业近30家、总用工4000余人,培育县域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以城聚人”,着力“筑巢引凤”,打造宜居宜业人文环境。站在舟岱大桥双合收费站出口处,极目远眺,星浦未来社区建设尽收眼底。在这儿,岱山以“产城一体化”为规划理念,以“印山海、画产城”为定位目标,谋划建设一个产业新城配套综合服务区。这是一个新型未来社区,高标准规划建设高品质住宅、人才公寓、科创办公、商贸服务、社区中心等配套设施,以及立体地下空间、大面积绿地、滨河景观等共享交流空间。据悉,建成后可集聚6000多名青年才俊。有专家指出,星浦未来社区将为浙江探索产城融合提供新路径、为探索产业型公园城市提供新手法、为探索县城未来社区提供“集成创新”的试验田。

  “以产兴城”,释放城市未来生命力。岱山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努力建设品质高端、充满活力、独具韵味的海上花园城市。现在,当你走进岱山,发现这里正大手笔推进城市建设,大力度拉大城市结构框架,大面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新天地、东沙古镇一条街等商贸业态相继落地,东海郊野公园、北纬30°公园先后开园,岱山人消费休闲的好去处越来越多。漫步岱山街头,道路两侧、沿河两岸、居民小区、城市公园,满满的绿意肆意铺展,满眼的风景赏心悦目。

  东海之滨,春潮涌动。岱山正加速驶入“产城融合”发展的快车道,开启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征程,未来潜力无限。

嵊泗深耕海洋旅游服务

弯道超车 海岛民宿多元化转型

  舟山群岛,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现代海洋服务业加持,舟山旅游业不断焕新。

  不到嵊泗,不知道海边的民宿精彩。

  海天一线间,嵊泗孕育出连片的民宿和渔家乐。全县现有民宿1026家,约占全县游客接待总量的75.1%;行业从业人员6000余人,约占全县渔农村人口数量的1/5。

  受疫情影响,嵊泗积极探索民宿产业的发展路径,海岛民宿成为“共同富裕”的先行产业。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嵊泗积极构建民宿发展新模式,推动普通渔宿向主题民宿、精品美宿升级,扶持单体民宿向多元化方向转型发展。深化民宿数字化改革,开发“离岛e宿”数字化平台。推进民宿网络营销。“嵊泗想念”码上游应用场景,为游客一站式体验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保障。鼓励“空心村”整体出让,用于乡村旅游民宿开发——嵊泗发展民宿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发展特色民宿综合体。嵊泗县在全省首创提出民宿综合体概念,积极探索研究民宿综合体审批办法等政策创新,制定出台《关于扶持发展民宿综合体的实施意见》,统筹建筑规模与功能业态,以省级银宿以上为标准,鼓励支持多主体参与、多要素发力、多业态融合,做好拓展、延伸和融合文章,引导扶持单体民宿向多元化、规模化方向转型发展,提升民宿品质和经营收入。实践民宿迭代升级有效路径,确立主题民宿、精品美宿、民宿综合体新三元架构。2021年,7家申报民宿综合体,户均营业收入达到150万元以上。

  打造民宿的“花鸟模式”。嵊泗以花鸟岛为先行示范区,创新性地实施民宿“纳规管理”模式,出台《花鸟岛定制旅游民宿纳管标准》《花鸟旅游示范岛民宿等级划定标准》,对在岛民宿实行分类准入,民宿等级与票务分配等相挂钩,倒逼民宿品质自我提升。引导民宿业主发展小型民宿综合体,主动向村集体租赁其民宿周边的闲置农房,拓展公共空间,进一步提升民宿综合品质。设立闲置农房租赁平台,严把资源要素配置,深化定制化运营,创新“一个规划设计、一套规则管理、一个平台营运”的经营模式,全岛民宿加速从单一分散经营向产业协同发展。

  拓展宅基地及农房有偿退出试点。当地紧扣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要求,以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为抓手,以黄龙乡南港村东咀头区域开发为试点,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大力推进全市首个“渔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改革试点,力争在全面缩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上先行突破,构建城乡共富共美新格局。目前,该区域已完成全部农村宅基地及房屋收购和补偿款发放工作,项目共涉及房屋72栋、户数75户,房屋建筑总面积约6298平方米,发放补偿款2237万元。

  打造更高品质的品牌民宿,打造更具个性化特色的民宿,嵊泗海洋旅游服务正当时。

舟山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推进现代物流业降本增效,贡献“舟山智慧”

  走进位于定海区干览镇的舟山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一眼望不到头的深水岸线蜿蜒起伏,一艘艘满载冷藏海产品的货轮,从大洋驶来。

  该基地有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基地实现远洋自捕鱼进关产量56.21万吨,助力全市远洋渔业经济总产出超350亿元,产值规模居于全国前列。”

  基地人早已胸有成竹,聚焦基础设施、技术装备、龙头企业等关键词,谋篇布局,谱写现代海洋服务业大文章。

  该基地聚焦冷链基础设施优化,实施“存量为主+增量为辅”的补短板策略。

  基地重点发挥远洋渔业专业码头产业服务平台作用,实施年处理30万吨的现代化港口冷链物流理货中心项目,优化基地核心区内近40万吨冷藏库容的冷库结构比重,布局增加超低温冷库库容1.03万吨,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推进建设2000吨级远洋渔业渔需物资补给码头和大洋世家1万吨级专用码头。引导全市近600艘远洋渔船和30余艘冷藏运输船开展更新改造、欧盟卫生注册,支持建造全国首批超低温金枪鱼冷藏运输船。完成基地内快速冷链物流通道建设,提升物流车辆中转效率。支持以市场为主体建设超低温冷库、多功能低温加工配送中心,连接农贸中心、实体交易市场商超等零售终端网点的冷链配套设施,推动冷链物流服务向价值链高端拓展。

  基地整合盘活和优化提升分散的冷链资源和存量资源,促进冷链物流各作业环节有序衔接,为舟山未来打造海铁联运、海河联运、“公转铁”等冷链物流联运转运体系夯实基础。着力补齐“最先一公里”短板,提升在捕捞端的水产品预冷、贮藏保鲜、分拣加工等冷链设施能力水平,组织设计以二氧化碳船用制冷设备为特点的新型鱿钓船型;不断优化冷库结构和服务功能,加强老旧冷库技术改造,建设二氧化碳复叠制冷的新型节能环保冷藏基础设施;完善配置封闭月台、装卸作业脱冷等配套设施;发展“最后一公里”低温配送。

  该基地构建冷链仓储系统,实现冷链物流产业数字化。

  基地发挥平台作用,推动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助推冷链仓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仓单电子化、标准化,促进产业提质增效。通过5G、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冷库作业方式与发展方向,降低冷库人工成本与管理风险。基于仓储数字化管理系统,逐步实现非标仓单的标准化,为引入仓单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功能提供保障,解决金融机构监管难问题,创新产业金融信贷模式和风险评价体系。

  该基地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冷链物流企业“军团”。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如宇培物流、大洋世家、奔腾物流等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八路军”。支持基地内一批冷链物流重点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兼并控股等方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冷链物流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壮大若干技术先进、运作规范、核心竞争力强的冷链物流龙头企业“新四军”,支持一批冷链物流重点企业拓展融资增信、结算支付、大数据等增值服务,实施区域性水产品冷链资源交易平台项目。开展远洋渔业基地小微园建设,有序引导低小散冷链加工企业根据区域产业特点和发展方向进行集聚,合理整合配置土地资源,降低企业技术性成本,推动形成精准匹配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化冷链企业空间布局,形成一批冷链龙头企业“后备军”。

  在这里,抒写现代海洋服务业篇章,基础设施是压舱石,配套设施是主抓手。

  该基地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元,用于核心区供电、供热、道路、污水处理、河道治理、景观绿化等基础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同时,立足产业发展需要,大力提升产业服务功能配套,近几年新建冷库10座,预计到2023年底总库容达50余万吨。新建、更新远洋渔船375艘,完成欧盟注册远洋渔船110艘。建成运行3座万吨级远洋渔业专用码头,2018年至2021年累计回运远洋自捕鱼约184万吨,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

  线下线上齐发力。这里,一朵独具特色交易中心“远洋云+”,链接无限可能。

  “远洋云+”供应链服务平台立足远洋渔业发展实际,通过私有云平台建设,利用物联网、AI算法、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将数字化技术渗透到捕捞、生产、加工、冷藏、物流、贸易等各个供应链节点,将原本散乱、无序、留存于纸面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分析、应用,构建起涵盖远洋渔产业、仓储物流、生产加工、贸易流通、价格发布在内的远洋供应链产业大数据中心。在此基础上,“远洋云+”供应链服务平台以仓单和订单为基础研发挂牌、竞价、预付货款交易、产能预售等新型线上交易方式。

  回眸来时路,该基地创新现代海洋服务业新路径,可圈可点。

定海工业园区

“四链”发力,建设天下粮仓

  骄阳下,舟山市定海区的老塘山作业区三期码头,粮食装卸、中转业务繁忙,一座座巨型吊机张开机械手,将靠港巨轮上的粮食“捧”进粮食运送带,源源不断地运往后方的粮油企业。

  定海区年自产粮食仅1.8万吨,而凭借全国首批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国家港口型物流枢纽核心区块的金字招牌,该区在老塘山港实现了进口粮食到港量2500万吨、吞吐量超1400万吨、加工量超200万吨的突破,并在老塘山港区腹地5平方公里土地上打造舟山粮食产业园,向“天下粮仓”阔步前行。

  企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近年来,该园区围绕生产链、服务链、招商链、创新链,“四链”齐发力,充分激发企业力量,服务项目全生命周期。

  拓展生产链。园区注重发挥民营企业机制优势,帮助中海粮油、良海粮油等重点粮油生产企业做活做强,积极开展供应链合作、代加工等多种灵活经营模式,在发改部门支持下协调解决企业之间的供汽用汽堵点,深化企业合作发挥“1+1>2”作用。

  加强服务链。园区以“三服务”活动为抓手,通过开展“企业服务月”等活动,让全体干部职工人人都是“服务员”。通过资源链接,园区邀请金融部门、银行等定期入企对接,今年上半年帮助企业获得融资贷款3.8亿元。同时积极落实税收支持政策,2021年至今累计返还企业税收5400余万元,协助企业加入保供名单,打通跨省保供关卡,有力保障了企业生产稳定、货运畅通。

  完善招商链。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利用进博会、粮食交易大会等各类展会活动平台加强园区宣传,同时通过微信聊、线上谈等网络方式克服疫情不利影响,确保招商不中断。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深耕产业链,加速招引物流仓储、粮食精深加工等一批优质项目落户。

  优化创新链。园区认真贯彻落实甬舟一体化战略,加强管理机制创新力度,与港口公司建立陆港一体化开发机制,统筹推进陆域、码头建设运行,发挥港口企业影响力和客户资源优势,合力招引粮油加工或仓储企业,推动相关政策突破,提升园区集聚效应,有效解决陆域和港口“两张皮”问题。与浙江工商大学开展食品科技人才共育共享中心合作,园区企业同校方合作建立教授工作站并签订产学研项目合作协议,柔性引进国家级实验室的专家为园区粮油检验检疫提供智力支撑,加快培育粮油产业特色人才共育共享平台。江海联运能力进一步提升,总运力达到7.8万吨,江海直达散货船最高行至长江中游湖北武汉,提升物流通畅便捷性。加快谋划布局集装箱码头,推进粮食“散改集”多式联运业务发展,畅通国内国际供应链。

  近日,浙江省第二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入围名单公布,全省共入围36个创新发展区,舟山粮食产业园(舟山国际粮油产业园区)位列其中,是此次舟山唯一成功申报的创新发展区。

数字化改革靠前服务

舟山港跃居全球第六大加油港

  如果说港口是舟山海洋经济的一张金名片,那么,油运就是舟山海洋经济的重头戏。在这里,现代海洋服务业同样精彩纷呈。

  碧波荡漾的大海上,一艘装着千余吨保税燃料油的油运船从岙山油库泊位出发,驶向靠泊在虾峙门锚地的外轮,为其加油。

  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来舟山海域加油,已经成为不少国内外船只的首选。“舟山海域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途经我国的7条国际主航线中,有6条经过舟山海域,来往船只密集。”知情人如是说。

  舟山港综合保税区向海而生。

  近年来,舟山港综保区充分借助浙江自贸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改革机遇,以浙江自贸试验区中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建设为平台,以保税船用燃料油加注业务为突破口,开拓浙江现代航运服务业新路径。

  数字化改革创造一流服务。燃料油加注业务是航运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航运船舶在哪里加油,直接影响到配套的保险、外供、金融服务在哪里落地。想要把燃料油加注业务做好、做大、做强,离不开优质的服务能力和高效的锚地调度水平。面对供油业务中通关手续复杂、锚地使用效率低、计量方式不规范等行业普遍问题,舟山港综保区勇于创新,艰苦攻关,最终利用数字化改革手段,建成国际船油加注监管服务系统,打通海关、海事等部门间数据壁垒,重塑审批监管流程,为企业争取“一次不用跑”服务,将每单供油业务办理时间缩短8个小时。在加油区域调度方面,科学构建“智能排队算法”,保障“海上加油服务区”高效流转,使保税船燃加注效率提升30%以上。在远程监管方面,通过视频监控、质量流量计等多种手段,保证各监管单位管的放心,各业务企业加的顺心,最终形成了国际一流的规范管理体系,得到全球航运界的普遍认可。

  系列政策创新提质产业发展。一方面,综保区对标新加坡、鹿特丹等先进供油港口创新政策,首创国际航行船舶通关一体化、锚地燃供业务海事监管一体化,实施全国首单保税燃料油出口退税并形成常态化机制等。先后推出50项保税船用燃料油监管服务创新举措,8项保税船用燃料油改革成果获全国推广。另一方面,继续完善舟山保税船燃加注相关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资格管理流程、经营行为标准、监管责任分工,营造有进有出、规范有序、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

  技术和政策层面双重创新,东北亚保税船燃加注中心快速发展。6年间,该保税区不断提升通关效率、提升硬件设施配置,使得舟山从一个小加油港发展成为全球瞩目的东北亚燃料油供应、集散大本营,成为东北亚地区通关效率最高、价格最透明、制度最健全的港口之一。舟山保税船用燃料油年供应量也从2017年的182.8万吨快速增长至2021年的552.17万吨,2020年起更是跻身全球第六大船用燃料油加注港,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持续提升。

  在保税燃料油加注业务的核心带动下,舟山港综合保税区以油气为代表的大宗商品贸易持续增长,2021年区内6397家油气企业贸易额达5751.6亿元,同比增长41.8%,占自贸区舟山片区总量的78%。冷链物流配送、融资租赁、跨境电商企业、保税加工、保税配送业务也获得长足发展,2021年综保区全年一线进出境累计货值48.55亿美元,同比增长47.9%,外贸进出口总额518.5亿元,同比增长51.4%。

  (本版图片由定海区发展和改革局、普陀区发展和改革局、嵊泗县发展和改革局、岱山县发展和改革局、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舟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舟山港综合保税区、舟山航空产业园)、浙江定海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舟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供)

来源:浙江日报

上一篇新闻

从渔家文化到文化贸易“黄金口岸”

下一篇新闻

换种方式耕海探洋 护海用海 烟台出了啥高招?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