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1日 星期四

广州钢琴厂今昔

 广州钢琴生产有较久的历史。早在1930年,香港谋得里琴行老板梁波德在广州梅花村就开设了波德琴行,雇工60余人,生产总统牌钢琴。后来由于抗日战争的影响而歇业。广州钢琴业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

广州钢琴厂今昔

  1950年至1956年,先后出现了付喜、虞炎、万昌、上海、共和、裕泰、文达、新乐乐器工业杜等8家修理钢琴、风琴等乐器作坊。在1956年的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上海、共和、虞炎、裕泰四家钢琴键盘行首先实行公私合营,创建了广州钢琴厂。接着新乐乐器工业社、付喜琴行又先后合营到该厂。至1956年末,广州钢琴厂的职工已达55人,固定资产原值2.82万元,厂房建筑面积490m2。

广州钢琴厂今昔

  广州钢琴制造业自广州钢琴厂诞生至1988年底分以下四个发展时期:

  1956年至1965年的十年创业时期。这个时期,广州钢琴制造业从修理到制造逐步发展。

  1956年1月公私合营初期,广州钢琴厂以生产风琴和小手风琴为主,对钢琴只能修理,还不能制造。

广州钢琴厂今昔

  1956年8月,开始试制钢琴。当时以香港摩利臣钢琴作为样板进行解剖,因陋就简,以钢缆的钢丝代替琴弦钢线,用旧柚木傢私板材翻造钢琴外壳,用旧花旗松大床板造音板以及用进口的西药桶木造装头板。于同年11月制成广州市的第一台“珠江牌钢琴”。年底运往香港美华琴行试销成功。

  1957年,国家投资26万元,在广州基立村建造5010m2的厂房,成立钢琴生产车间,开始投入小批量生产,年产55台。同年,产品参加广州第一届出口商品交易会展出,通过香港转口销售新西兰、新加坡、加拿大等地区,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1958年,国家又投资50万元,选点在小北下塘麓湖山岗建造新的厂房。

  1958至1959年,穗声风琴生产合作社、力强五金加工店。大公制锁生产合作社又合并到广州钢琴厂。至1959年底,厂房面积增到5500m2,职工增到169人,年产钢琴达到236台,销售230台,出口200台,内销30台。

  1961年钢琴因铁板金粉脱落等质量问题外商全部退货,仅索赔的运输费就达2万多元港币。为此工厂亏本,停产整顿。同年将粉尘太多影响到钢琴质量的光复路生产车间搬迁到维新路瑞柏园。

  十年创业,钢琴制造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固定资产原值从1956年的2.82万元增至1966年的118.82万元,职工人数从51人发展到217人,设备从只有一台0.6匹马力的锯床增加到大小各种通用设备50台,1965年利润达到18824元,1965年5月,分散在维新路,登峰北路的厂房集中搬到芳村,占地面积9500m2。厂房面积6000m2。结束了钢琴生产的分散落后的局面。广州钢琴厂开始成为我国四大钢琴(上海、北京、营口、广州)生产基地之一。

  1966年“文化大革命”,钢琴生产受到严重冲击,生产一度下降。1968年年产量301台,比1965年下降10%,以后才逐步回升发展,与此同时在“政治并厂”的影响下,企业又分又合,生产不稳定。

  1968年12月,广州钢琴厂与红卫乐器厂(原华英乐器厂)、广东乐器厂实行“同类国营厂”合并,改名为“广州乐器厂”,生产钢琴的同时,又生产小提琴、吉他、花铃鼓、狮鼓和铜号等多种乐器,造成产品比较复杂的情况。

  1971年,广州乐器厂又分为广州钢琴厂和广东乐器厂,原来红卫厂的职工分别分配到两厂,广州钢琴厂以生产钢琴为主,并兼生产脚踏风琴、手风琴。

  1973年,国家投资40万元建造五层楼共4000m2的钢琴生产车间,进一步扩大钢琴生产。

广州钢琴厂今昔

  1975年,将手风琴转给岭南乐器厂生产,集中力量发展钢琴。

  十年动乱时期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工厂的规章制度受到严重破坏,生产管理比较混乱,钢琴每年平均产量只有573台,1966年至1975年的产量平均增长11.6%,利润平均增长25.6%,与国内的北京、上海、营口三家钢琴厂相比,产量最低。职工人数从217人发展到288人。厂房面积从6000m2。发展到12000m2,设备从50台发展到97台。

广州钢琴厂今昔

  1976年开始整顿劳动纪律,把被破坏了的规章制度逐步恢复起来,建立定额管理,实行超定额奖励,先后建立了生产、质量等原始记录6种,劳动生产率、销售、利润等统计台帐9种,物资消耗工时定额管理制度4个,标准化工作等规章制度16个。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中,工厂又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人事、机构方面的改革,在班组、工段试行经济承包合同制,在劳动工资分配上取消八级工资制,实行岗位结构工资制,在干部使用上实行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打破干部职务终身制,随后又实行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

  1983年7月,广州钢琴厂举办了被新闻界誉为“眼光独到”、“大胆创举”的全国青少年“珠江奖”钢琴邀请赛,以后的1984年至1988年间,每年都在本市或外省的一些大城市独家赞助举办全国性的或地区性的(包括港澳地区)“珠江奖”钢琴邀请赛或珠江钢琴夏令营活动。1983年秋,广州钢琴厂与中央音乐学院分别在广州市和中山市合办两间广州少年儿童钢琴培训中心,这些活动不但扩大了企业的影响,大大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而且促进了社会文化艺术的提高,使钢琴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飞跃发展时期。1976年到1988年,该厂钢琴年产量从600台增到23100台,增长近40倍,1988年一个月的产量已相当于1976年年产量的2.9倍,平均每年递增速度为36%,钢琴产量从原来排居全国四家钢琴厂的末位而跃居为首位,并占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二。

  产品品种由1956年004型的单一品种发展到有005型(88键)、007型(88键)、009型(85键)、010型(72键)、012型(88键)和最新产品004KJ型(88键)等7种之多。产品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质量档次从普及型发展到可供小型音乐会使用的中档钢琴。008型钢琴将过去用5根粗木支撑钢琴背部的制作工艺,改为无背架钢琴,节约了大量木材,又使钢琴的共鸣得到更佳的效果,音色、音准、音量方面均比007型有很大的进步。MP—012中型立式钢琴,1988年经专家鉴定,为全国钢琴产品质量最佳、有小三角钢琴效果的产品。

  广州钢琴厂的钢琴按照国外需要,结合继承中国传统工艺设计,选用柚木、揪木等上乘材料,精工制作,以造型美观、音色优美、发音宏亮、触感灵敏、演奏称心赢得用户喜爱。1981年,在全国钢琴制作评比中,总分名列前茅,分获演奏(弹奏)性能优秀奖、工艺制作优秀奖和轻工部优秀产品称号。1986年获经贸部出口产品“金龙奖”,1988年9月获全国出口优秀轻工产品银杯奖。经专家鉴定,“珠江牌”钢琴的音色比得上东欧、日本和南朝鲜的产品,甚至达到西德产品的水平,但在做工精细上,在外壳装配、琴胆、榔头踏瓣方面与西欧、日本产品比较还有差距。

  “珠江牌”钢琴的销路不断扩大,内销从广州扩大到哈尔滨、天津、武汉、广西等20个城市和地区。外销从东南亚地区扩展到世界4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从1975年的437台增到1988年的5789台,1988年出口创汇390万美元,相当于全国同年钢琴出口创汇总额的85%,出口量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量的81%,在全国同行业中遥遥领先。“珠江牌”钢琴已成为每年两届“广交会”上的紧俏货,在香港市场,每年销售世界各国的钢琴上万台,而“珠江牌”钢琴就占七分之一。

  广州钢琴制造业自1956年诞生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职工人数从建厂初期的二三十人发展到1500人。业务从修理钢琴发展到成线大批量生产。生产基地从几十平方米发展到53070m2,从广州发展到南海县里水乡、深圳、澳门。生产规模从手工业作坊式发展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型企业。技术力量方面,拥有工程师、助理工程师等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技术设备从只有1台手摇钻发展到拥有钢琴总装、木装、油漆3条生产流水线,通用设备473台,专用设备110台及闭路电视监察、微电脑控制的初步现代化管理系统。

  工厂管理也不断升格。1987年成立珠江钢琴工业公司,1988年3月成立珠江钢琴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一共有34个成员单位,跨16个省市地区的6个行业,组成了产、供、销、服务、金融、科研一条龙的专业化生产经营协作的企业集团,形成了珠江牌钢琴生产的群体优势。

广州钢琴厂今昔

  1982年以来,广州钢琴厂多次被评为广东省和广州市的先进单位。1984年被评为全国轻工企业管理优秀单位,1985年被评为轻工业部现代化管理先进企业,1987年获广州市文明单位称号,1988年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获得国家二级企业称号。

(来源:广州文史网)

上一篇新闻

「火车说琴」小提琴家杨天娲介绍

下一篇新闻

“翻新”与全新的原装钢琴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