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9日 星期六

梦回繁华——探访省古村落墩头庄

要不是因为墩头庄被评为省历史性古老村落,我也许这一辈子都想不起来去墩头庄一游。


墩头庄较有名气,小时候只要听到墩头二字,总有一种如雷贯耳的感觉。墩头庄就在我老家的西北,属于原吴堡镇的边陲,与周西接壤。小时候,因为交通落后,总感觉去过一趟墩头的人就像去过一座大城市一样。每当凛冽的西北风呼啸而来,童年的我都幼稚地认为这风是从神秘的墩头庄吹来的。在孩子心目中,墩头庄就是一座能够酝酿风暴与神奇故事的地方。

梦回繁华——探访省古村落墩头庄


墩头庄的有名,不仅是因为有一位著名的民间艺人沙长礼,还因为墩头庄上的钣金产业致富了墩头人。


说起沙长礼,70后之前的无人不知。沙长礼一辈子从事吹拉弹唱方面的民间艺术工作。方圆几十里,有人去世,主家都要请到沙长礼。他手上拥有几班人马,负责吹拉弹唱,为丧礼营造气氛。沙长礼先生堪称这方面的祖师爷。我记得我奶奶去世,当时请的沙长礼班子。那年深秋,沙老先生披着一件黑尼大衣,端坐在众人中间,双眼微闭,敲着板鼓,一板一眼,节奏很稳,颇有大师的格局。

梦回繁华——探访省古村落墩头庄


沙长礼一生带过的徒弟若干,师傅带徒弟,徒弟再带徒弟,不计其数。听说,沙老先生作古那天,很多徒子徒孙都不约而同地来到墩头庄为老师傅送上最后一程。吹拉弹唱的队伍站了足足有几里路长,气势磅礴,好不壮观。这一幕成了墩头庄上乃至里下河地区非遗文化中一段永不磨灭的历史神话。


早期的墩头庄因为村里办了一个汽车厂,以钣金为主,培育了一批一批的青年工匠人才。后来这些人才驾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闯荡江湖,个个都富裕起来了,有的还不是一般的富。七八十年代的墩头村居然买起了像游艇似的小轮船儿。乡镇干部要用船还得拨个电话给墩头村书记打声招呼。我上初中的时候,班主任也曾对我们讲过,说彼时的墩头庄上,家家户户已经过上了无菜不下饭的富足生活。我们听后,十分羡慕。

梦回繁华——探访省古村落墩头庄


当年墩头庄富裕还有个原因,墩头毗邻周西,周西油矿的油运输必经墩头。过去的墩头村地理位置相当于马六甲海峡旁的新加坡,或者说像中巴一带一路上的瓜塔尔港。原油先经过陆上管道输送,再从墩头上船运出去。油田对墩头付出不少。那时候,我们村里还都是摇摇晃晃的小木桥,油田就给墩头村建了多座铁桥飞架大河两岸。很壮壮,也很洋气。我们每次坐船去黄思,经过铁桥下,总会把头仰得高高的,好奇地多望几眼空中的铁桥。


墩头庄的历史悠久,我无法考证,只听庄台上老人们说,庄上有两座百年老寺庙,出过两个小有名气的和尚。如今,庙还在,只是被封着,墙壁上仍残留下百年来,香火熏黑的痕迹。庙周围似乎仍氤氲着淡淡的香火之味。可见当年寺庙的香火之旺,庄台之繁华。东庙右前方还生长着一棵参天古树,它与寺庙遥相呼应,共同见证着庄台的成长岁月。


墩头小学至今还在,村里人没动过,可能这是庄上人最好的记忆摇篮。学校三面环水,周围树木葱茏,极富灵气。学校前面的码头上当年铺就的小方砖依然清晰可见。方砖都是竖着排列,长满了青苔,人走在上面就像踩在历史的琴键上一样。


古老的墩头庄人杰地灵,诞生了不少颇有能耐的人。今天的墩头人也不赖。名闻遐迩的“马家全鹅”与“汪氏牛肉汤”皆出自墩头人之手。相传这马家全鹅是这样诞生的。若干年前的某晚,一群带晚加班干部来到吴堡镇上马家舅舅的菜馆——乐陶陶,老板田陶回客人菜已廖廖无几,怕是弄不起来。某客人就问,鹅有没有?田老板回应,其它不得,生的整鹅有。于是,客人就指使田老板把整鹅一锅焖。还说什么,头、颈、爪、血子等七二八二(吴堡话:也叫七gú八gú)的一个不少放进去烧。谁知,这一晚的整鹅味道鲜美无比,令客人拍案叫绝,连田老板都惊喜不已。至此,吴堡烧全鹅便声名鹊起。

梦回繁华——探访省古村落墩头庄


我去了一趟墩头庄,终于圆了心中一梦。今天的墩头,藏匿在水乡泽国的一座古朴村落即将被新时代的鼠标激活,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者简介:章文美,七零后爱好文学,音乐、摄影、书法等,高徐中学老师。


梦回繁华——探访省古村落墩头庄

上一篇新闻

泉州古城廿四巷:裴巷

下一篇新闻

汪大渊和他的《岛夷志略》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