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寻味东洋|日式料理与日本社会

读研究生时,听过一门课——食物与社会学。课堂上讨论到,某个区域的饮食习惯,可反映其自然地貌、人文风俗、民族性格、社会结构等等。

当时人在英国,感触颇深。出国前,没怎么吃过别国菜系,顶多是改良西餐,觉得不咋样嘛!出国后,当地中餐总是差强人意,英国菜又是出名的 “黑暗料理”,每天都很煎熬。后来,不得不尝试新的菜系,机缘巧合吃到日式料理,味蕾从此被治愈。

仔细想想,自己第一次吃的日餐,其实算不上绝佳美味。但因从没尝过,且以前的饭菜大多油盐重,突然吃到清淡的,印象极深刻。舌头的记忆是非常强大的,以后的人生,我的饮食习惯都受到了日餐的影响。

专门去过趟日本,不为别的,只为珍馐。

细品日式料理时,往往能看到日本社会的鲜活动态。

日本是岛国,依海而生。日本人常吃鱼。

有研究显示,日本人长寿的原因之一,就是常年食用鱼类。日本人吃鱼,起初是因耕地面积不够,无法规模化发展畜牧业。于是,他们将眼光望向大海。人多地少,资源贫乏,让日本人格外敬畏大自然。所以,日本人常在饭前说 “我开动了”,饭后说 “多谢款待”,表达对食物的感恩之情。

寻味东洋|日式料理与日本社会

海产鱼类

日式料理中的最经典代表,就是生鱼片。

生鱼片最初起源于中国,后来传到日本。中国人吃生鱼片的习惯,其实没海洋国家那么普遍。所以,这项传统更多被日本保存下来。南洋诸国也有吃生鱼片的讲究,比如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就会在春节时,吃 “鱼生”。

寻味东洋|日式料理与日本社会

刺身

真正爱上生鱼片,是在伦敦的时候。那里有家叫 Asakusa 的居酒屋,我常去吃饭。有一天,服务生突然说,他们有 Hidden Menu,问我有没有兴趣尝尝 Tuna Belly。起初有点犹豫,以前吃过金枪鱼,口感略微酸柴,不是很符合我的胃口。但难得啊!看到日本人那么热情,操着蹩脚的日式口音,笑吟吟地推荐,索性决定试试。

待菜上来,“呦呵,这肉不是红色的,而是粉色的”,拿筷子夹起来,端详了几下,鱼片上有很多细密的白色纹理,感觉不像鱼,更像肉。接着,沾了沾酱油,抖了抖,瞧了瞧,一口塞进嘴里......“天呐,完全不酸!口感还特细腻”,闭上眼睛,放慢咀嚼的速度,唇齿间有着香浓的鱼脂味,“诶呦呦呦呦呦呦......啧啧啧啧啧啧啧......嗯~”。

人生中第一次切实感受到,食物不仅能满足口腹之欲,还能带来某种 “超凡” 的快活。

自那以后,旅居伦敦,与人交往,有个奇怪的原则——若我没与对方在 Asakusa 约过饭,那就表示,我们交情不深;但若我主动邀约,还透露了 Hidden Menu,那就是拿 TA 当真朋友。

后来去日本玩儿,当地朋友请客,问我想吃什么,我的第一反应也是——Sashimi(刺身)!

日本人细致,推崇匠人精神。日本的好馆子都是小店,而非连锁。

很喜欢和日本人打交道,喜欢里带点佩服。中国人圆融,遇事讲究 “差不多就行”,“做完” 比 “做好” 重要。日本人不行,做事一板一眼,甚至拒绝变通——我偏爱这种态度。

日本人对待食物,同样如此。很多日本的影视作品,经常介绍,某家老店或某个厨师,数十年如一日,只为客人做好某一道菜。

在很多国家都吃过日料,味道上乘的,基本是日本人开的小店。这些小店,要么是家庭制(比如夫妻店、父子店),要么是师徒制(主厨带着一个或几个徒弟)。

寻味东洋|日式料理与日本社会

日本的夫妻小店

连锁餐厅的食物,无论材料、配方、味道,与那些小店比起来,还是欠点儿意思。毕竟,大型连锁店要考虑产品的可复制性,需在各方面进行妥协——比如,选购食材时,最上等的原材料一定稀有,无法供应到每个分店。只能放低要求,做到品质稳定,且供应量足。为控制运营风险,连锁店还要降低对厨师的依赖性,菜品的烹饪方式要简易,好上手。

如此手段,在商业上,或许成功,但对料理来讲,却充满缺憾。符合标准化的,必然不是最优的。

因喜好面食,在大型连锁和街边小店都吃过乌冬面。毫不意外,那家小店的乌冬,口感更佳。日式小店多是开放性厨房,食物在烹调时,不会产生大量油烟,厨师与顾客有机会直接面对面。

客人能观察到厨师的烹饪手法——我们围坐在店主旁,看到了他们做乌冬的过程,面条都是手工制作,分放在竹篮编筐里。手工乌冬相比机器生产的,要更软绵顺口,汤的鲜味也更足。

寻味东洋|日式料理与日本社会

乌冬面

厨师会注意客人吃饭的表情,判断食物是否可口——当时大快朵颐,觉得不够,便举手加餐。点完单后,那个师傅笑着说:“我看你吃得真香呀!请尝尝我们的饭团吧,免费的。” 选好口味,他把饭团轻轻放入我的盘中,又说:“谢谢你喜欢我的食物。” 偶尔,他会笑眯眯,继续看我吃。

要说平时,自己肯定不大喜欢被别人盯着吃饭。那次不同,这个师傅盯着我,缘于对自身职业的高要求,以及获得正向反馈后,有了幸福感。我很乐意用自己略带喜感的吃相,回馈他的眼光。这种交流,连锁店的掌勺,怕是很难感受到。

日本人善习,取各国之所长。日餐的做法,融合了各国菜式的特点。

日本的 “拿来主义” 不得了!东方拿来的,都变成了日本的,西方拿来的,也变成了日本的。只要是日本人拿来的,都能变成自己的。无论喜好与否,都不得不承认,日本人拿得巧妙。

以甜点为例,在日文中,甜点被称为 “菓子”,奈良平安时代,由唐帝国传入日本,成为贵族阶级享用的高档品。其造型会配合时节,融入山水风景、花鸟鱼虫等元素,故也被奉为一种艺术形式。随着历史变迁,明治维新时期,西式糕点被引进,“洋菓子” 流行开来。作为区分,传统的 “菓子” 被冠以 “和” 字,称为 “和菓子”。

寻味东洋|日式料理与日本社会

洋菓子

日式甜品的发展,伴随着日本 “脱亚入欧” 的跌宕文明史。如今,日本的顶级甜点师,大多都在法国进修过。菓子味甜,但不腻,很适合亚洲人的口味,在西方也大受欢迎。

很多国家都搞拿来主义,但没日本高明。

同样以吃为例,例如美国的中餐馆,通常都有这么一道菜——左宗棠鸡,美国人相当爱吃,但中国人却不咋看得上。

中国的拿来主义,基本是照搬,还没把精髓拿捏到位,其改良菜大多不如原汁原味的好。所以曾经在国内,自己总觉得,外国菜都没中餐好吃。

韩国也爱拿,但手法略拙劣,拿来后,还要大喊 “这是我的”。中国人不高兴,指责这是偷。两国民众居然为了泡菜吵架,场面混乱。

日本人就聪明不少,拿的时候,倒也丝毫不客气,“全人类的都是我的”。

嚯!这态度,值得全人类学习。

日本饮食有个分支,叫中华料理。很喜欢其中一道菜,是和风麻婆豆腐。做法和味道,与川式麻婆豆腐已不大相同,但吃了后,你就觉得,“呵!还挺特别”。更了不得的是,在国外超市买豆腐,总能看到,日本做的豆腐,无论卖相还是口味,竟都比中国好——你说气不气人!

日本人的拿来主义,不止体现在饮食上,文学、艺术、音乐、科技,皆如此。

我鼓励日本多拿,鼓励全世界学日本的拿法。

日本是单身社会,独居者多。日式便利店发达,餐馆均有定食。

在日本时,每晚都和朋友去逛便利店,买点夜宵和早餐。不图省钱,而是那里的东西太好吃了,街边处处是 7-11、罗森、全家,饭团、炸物、泡面、甜点......应有尽有。

日式便利店对单身人士,真是关怀备至——店铺虽小,但面面周到,日常用品及生活服务,基本都囊括在内。日本盛行 “宅” 文化,许多年轻人不愿参与社会竞争,选择封闭自己,不出门,不社交,不工作,平日生活全靠便利店支撑。

这话可能说得有点 “站着不腰疼”,想来这些宅男宅女,生活应该不算太苦闷,起码胃过得还行。反正,在日本的短短两周,自己可被便利店宠坏了。

对日式便利店有特殊感情,上大学时,去上海实习,工资太低,但好强,不愿问家里要钱,时常靠全家便当过活。总是不太喜欢上海,并非上海不好,而是在那里,留有许多穷困潦倒的记忆。全家的食物,让我在窘迫中,保住一份小确幸。后来,无论去什么国家,只要那里有全家,都会逛逛买买。

日式餐馆常设有定食,类似于单人套餐。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定食极注重营养均衡,量少但丰盛。日本人相信,任何人都由所吃的食物构成。所以,在定食的搭配中,常以米饭为主食,鱼、海鲜或肉为主菜,时蔬、海藻或豆类为副菜,另添少许腌菜,最后加一份汤,形成一道完整的套餐。因此,日本人的健康状况,要远优于其他国家。

寻味东洋|日式料理与日本社会

炸牛排定食

确保营养均衡后,还要求食物的色、香、味俱全。定食的食材,多经过精细刀工的雕琢,摆盘上也很讲究,不同的主菜、副菜、腌菜、汤汁有不同的搭配方式,充分调动食客的五感。

相比之下,中式单人套餐,目前还不像日本那般精细,要么菜式略单调,要么营养配比不完善。但中国的一人食,已越发普遍,这是中国人口发展日本化的一个缩影。

一口菜,一口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品尝各国美食时,我们也在体验那里的人文、地理与社会。我对日式料理的偏爱,能引申到大和民族的部分性格——感恩自然、精益求精、勤思善学

华夏子孙是幸运的,拥有广袤的土地、丰饶的山河,理所应当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日本人民则不同,生在蕞尔岛国,要靠上天护佑,方能保有衣食。所以,他们更敬畏自然。曾经,自己从没想过,要感恩食物,现在会了。

我也喜欢日本人的那股子轴劲儿,事情要好好做,不能马虎。了解日本前,无数人告诉我,现实中有诸多无可奈何,事情做到十之七八,已然不错,无须多磨,太浪费时间。

后来发现——噢,有人真能往百分百努力,而且是每个人都追求百分百。要细心,要认真磨,要耐住寂寞,要脚踏实地。所有人都如此要求自己时,就会离百分百越来越近。

另外,日本人属于 “敢为天下后” 的类型,他们其实没创造过太多新的东西,但总能把别人的东西,玩出自己的花样,而他们的新花样,也值得世界学习。我们总说,日本学中国、学西方。其实,中国也学了不少日本嘞!

比如,很多现代汉语词汇,实际来源于日本。往大说,有 “哲学”、“宇宙”、“政治”、“共产主义” 等等,不胜枚举。往小说,只谈吃,“刺身”、“寿司”、“乌冬”、“天妇罗” ,这些都是从日本传来的新词。

佛说,一花一世界。我说,一食一众生。

上一篇新闻

破次元,「千与千寻」里汤婆婆温泉旅馆居然真的存在?

下一篇新闻

广府“和”味,上演中日文化佳话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