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1日 星期四

前谷歌员工自述:为什么我会离开谷歌加入东南亚「滴滴」Grab

前谷歌员工自述:为什么我会离开谷歌加入东南亚「滴滴」Grab

文章来源:Medium,作者:Steve Yegge,由机器之心编译

在谷歌呆了快 13 年,最终,我决定离开。

之前,从未想过会有这一刻。我一直认为,会死在谷歌——被免费巧克力布朗尼噎死,或者被 YouTube 越来越离奇的政策措施吓得心脏病突发。

让人离开谷歌,是件挺不容易的事儿。即使已经有着 20 年的历史,谷歌仍然是地球上最令人向往的公司之一,无论你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我有许多想要分享的经历。公司应该不会太介意我在博客上写这些东西,因为公司从未明令禁止过这些。不过尽管如此,我还是受到了来自各 VP 们的间接压力。

最终,我打住了。衰。

但是,这些并非我今天想要说的,这些说不出口的故事我会写成一本书。今天,我想要聊一些新东西,我猜你们会感兴趣。事实上,我敢打包票:无论你是谁,在这篇文字中,总会有吸引你的东西。

首先,我想简单谈谈自己对谷歌的观察。在此背景下,再谈谈离开这家最伟大的公司,加入 Grab 的事情。

为什么我离开谷歌?

主要原因在于,谷歌不再创新。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创新能力。

有几个原因,下面逐一展开。

首先,保守。谷歌十分关注保护已有的东西,害怕冒险和真正的创新。当守门员,厌恶风险是常态,而不是例外。

第二,深陷政治困境。公司大了,这也是难以避免的。面对政治问题,唯一有效的选择就是独裁,独裁自然会有问题。

就像前谷歌 SVP Bill Coughran 曾说的,政治是历史长河中人类发明的用来解决资源争夺问题的最佳方案,因此政治并非等同于罪恶。

但政治就是繁文缛节,过度关注政治,你会慢慢落后,执行力也会跟着出问题。

第三,傲慢。我花了好几年才明白,一个充满谦逊之人的公司,仍然可能是一家傲慢的公司。

这是一种「我们」而不是「我」的傲慢。当一家公司像谷歌一样成功时,组织就会遭受一种「无敌感」以及「天选之感」的侵袭。

这会带来悲剧性的结果:自大、丧失创造力、失去与顾客的纽带、战略决策很烂。

我爱谷歌人。他们超级聪明,世界级聪明,无论在自己的领域多牛气仍然保持谦逊。

但是,公司的战略一团糟。

过去五到十年中,留意过谷歌发布会的人,应该都会感受到这些。

现在,公司会做各种让看客困惑不解的事儿。投入到无法获胜的战斗,然后把产品强加给大家使用,比如 Google+;推出被普遍批评的产品,比如 Allo;关闭大家喜欢的服务,比如 Reader、Hangouts;推出具有互相竞争且不兼容的框架的官方 API,比如 gRPC vs. REST;推出明显竞争且不互相交流的栈,比如 Android native vs. Dart/Flutter,等等。

谷歌为创新做的努力让人看不明白,近十年来的最终结果似乎说明了其策略并不成功。谷歌眼看着这些正在发生,也和你们一样感到沮丧。

问题出在公司的领导力上。

第四,可能也是最糟糕的,谷歌百分百关注自己的对手,而不是客户。

谷歌也没有想要转变一下,虽然公司的新内部口号是「关注用户,所有其他的自然会来(Focus on the user and all else will follow)」。

不幸的是,一切仅停留在口头,且公司毫不在意。症结在于,公司的激励机制服务的并非客户。

要真的留出固定时间,让员工和顾客交流。但现在,谷歌玩的是一场更简单但却危险的游戏,与对手的竞争取代了对客户真实需求的关注。

谷歌要激励出成功的产品和功能,但却采取了他们认为最为简单和安全的办法:抄袭对手。

你可以看看过去十年发布的所有产品,基本上都是抄对手的:Google+ (Facebook), Google Cloud (AWS), Google Home (Amazon Echo), Allo (WhatsApp), Android Instant Apps (Facebook, WeChat), Google Assistant (Apple/Siri),等等。

谷歌深陷「跟随即创新」的模式有些年头了。公司的基因中,不再有创新,因为谷歌紧盯的是对手,而不是用户。

公平点说,也不是没有例外。

在 Cloud Spanner、BigQuery、TensorFlow、Waymo 这几款产品方面,业内还要花些时间才能追上谷歌。

但是,这些并不能为那些抄袭别人的失败的消费者产品开脱。

总而言之,谷歌不再是一个让人振奋的地方。我享受被工作点燃的感觉,但谷歌最终熄灭了这道火焰。

所以,和许多谷歌人一样,这几年我也在盘算接下来去哪儿。可是,去哪儿呢?谷歌仍然拥有相当棒的工作环境,对工程师来说,尤其如此。

西雅图地区的知名大公司都有大公司病。Facebook 的「创新」来自买买买(Instagram, WhatsApp, Oculus)。我也不喜欢这家公司的文化,我有朋友在那儿工作,他们告诉我的。

亚马逊算是在继续创新,虽然也不外乎抄袭对手和欺负小弟。基本上,成为大公司也就意味着变得爱欺负人。

本来想在这儿取笑一下贝索斯,但听说没人能连续取笑贝索斯三次还能活着讲故事的,好吧,我也就此打住。

但是,我在亚马逊呆了七年,现在想尝试不同的东西。去哪儿呢?甲骨文、推特、苹果、eBay 和微软,Adobe 等,这些大腕儿公司看起来都差不多。

现在,能够振奋人心的似乎只有创业公司。我差点就加入了其中几家,不过最后觉得都不是很理想。

就在这个时候,我收到之前曾在谷歌共事的兄弟的邮件。他叫 Theo Vassilakis,几年前研究茶叶,后来辞职创立了一家大数据创业公司 Metanautix,结果成功卖给了微软。

Theo 写信告诉我,他去了 Grab 做 CTO。这家坐标新加坡的创业公司在西雅图设有办公室。

各位看官,这就是我们征程开始的地方。

为什么加入 Grab?

令人措手不及地,我卷入了一场战争。

我觉得自己好像加入了革命战争,这一形容再妥帖不过了。周边包围着游击队,我们一起战斗,结局不是胜利就是死亡。

我从未感到如此兴奋,这是一种只能意会的体验。上次我有这种感受还是 Grok 公司的早期时候,这是谷歌内部孵化的一个小型创业公司,为了改变开发者与上亿行代码之间的交互方式,我每天工作 12 个小时以上。但当时我能改变的只是开发者的世界,与之相比,出行的世界实在是太广阔了。

如果你去看看大西雅图地区的技术热度图,从以 Niantic、OfferUp 为代表的温带,到以 Facebook、亚马逊为首的热带,再到 SpaceX 以及创业公司所代表的炎热,和这些公司相比,Grab 绝对算得上一个能够燃爆你的脸的大火焰球。

Grab 是东南亚历史上最大的初创公司。Grab 也在进行着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场战斗,眼下正处于战斗的关键阶段。我现在正在从雅加达回来的飞机上打下这段字,在那个地方我见证了这段历史。

从互联网早期至今,我就没有看到过这么大一块肥沃的土壤,而且可能比我想象中具有更大的潜力。

那么,Grab 到底是干什么的呢?

一个简单粗暴的答案就是:Grab 是东南亚地区的 Uber。

但这么说的话其实是一个糟糕的营销点,因为 Uber 正在尽最大的努力成为美国最令人讨厌的公司。就像他们吹捧他们是东南亚的康卡斯特(编者注:一家美国电信公司,此处意在表现 Uber 言辞之滑稽)一样,这是不准确的。从本质上看,Grab 和 Uber 的公司哲学是如此的不同。

与其在 Grab 和 Uber 之间进行比较,不如让我安安稳稳地讲个故事。

事情要从我的嫂子 Cathy 和他丈夫 Romano 着手经营食品卡车事业说起。在那之前,Cathy 是一名验光师,而 Romano 则在图书馆工作。为了创办自己的企业,多年来他们一直在做储蓄,而且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以便能够尽可能地走向成功。

2012 年,他们开启了 Xplosive 食品卡车项目,菜单融合了菲律宾和越南的特色美食。这个项目取得了成功,他们还获得了西雅图各大杂志评选出的各类奖项,并由西雅图市长亲自颁发,还曾参与了大型的餐饮演出,甚至出现在了 Jeff Bezos 为投资者拍摄的一部关于亚马逊在南湖联盟的影片中,并成为其中最精彩的一幕。Xplosive 的顾客(大部分为亚马逊员工)每天都会在卡车抵达前一小时开始排队,几个小时后,卡车食物售完,食客们还会乞求能否再来点。

听起来很成功,对吧?他们在适当的时间搭上了食品卡车的浪潮。几年后,遍地都是食品卡车。

但去年年初,Cathy 和 Romano 突然卖掉了他们的车,还卖掉了他们之前在亚马逊旁边梦寐以求的城市停车点,悄悄地经营起了一个专门通过 Peach 提供外卖服务的专用厨房。

他们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一戏剧性决策的原因在于,他们倾听到了一线的声音,所以他们成为了第一批认识到餐饮行业会发生翻天覆地转变的人。

餐馆和食品卡车都将被 Uber 和 Grab 吃掉。整个餐饮行业震动的根源就在于此。这就是为什么你看到一些大饭店启动了食品卡车业务的原因。但这也救不了他们,整个食品卡车行业也将要被外卖业务断送。卡车永远不会完全消失,因为他们可以在当地天气好的地方赚到钱。但这不是真正来钱的地方,小企业们最大的营收部分还是在于外卖业务。

外卖以飓风之势席卷了全球,甚至足球比赛的间隙都要插播一条外卖广告。这个起家于网约车基础建设的新兴产业正在呈指数级增长。配送员可以到任何地方获取食物,并在一定的半径范围内把食物送到城市中的任何地方。

这个想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实,外卖也是一种民主化进程的体现:民主化餐饮企业,为普通人提供之前从未有过的创业机会。开一家餐馆是一个复杂而昂贵的事情。食品卡车的出现大幅度降低了切入这个领域门槛,而外卖则在此基础上把运输的部分降低到接近于零。Cathy 和 Romano 意识到,新时代的食品售卖可以来自于自家的厨房,他们是新时代的前沿人物。当这个时代不可避免地到来时,人们将能够从他们的邻居那里,或是从城里的任何想要做饭的人那里得到食物。这将永久地改变美食业。

非常让人感到震惊的一点是,从网约车到外卖业务,到专用厨房,再到为小型企业,这一系列进展的速度十分之快。从技术的角度而言,它几乎一夜之间就展开了。在我看来,这几年在谷歌团队疑惑到底开展什么新业务时,新兴行业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在外界的考验下不断进化,从而以更坚定的姿态走入大众视野。

在这个故事的开头,我抱怨说谷歌不能创新了。现在让我们面对现实,在 Uber,亚马逊和 Facebook(包括 Facebook 外卖)身上,我也没有看到他们在食品业务上的潜力,他们都只是在进行复制。

有了这个背景,下面让我们看下,我为什么要跳槽去 Grab。当我听说这个机会,并最终了解它的潜力之后,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东南亚:世界的战场

我把网约车行业描绘成一个巨大的破坏者,但是,嘿,这又不是什么新鲜事儿。网约车已经激怒了世界各地的出租车公司,使其到了开始运用肢体暴力进行抗议的程度。网约车是一项革命性的变化,并且已经成为一个平台,平台之上又发展起了其他行业,比如拥有着难以置信的破坏力的外卖行业。

但是在美国,大家都喜欢说他们讨厌 Uber,因为「Uber 司机简直过的是奴隶一样的日子」。司机必须支付买车的费用、保养车的费用、上保险、付燃料费、洗车费等等。所以 Uber 整体就被看做一门剥削性的生意。我也不知道这种认知到底是真理还是这帮人的想象。但考虑到数以百万计的司机都用脚投票选择加入,而且考虑到人们通常在优化自己收入这方面都不会犯傻,而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再不济,也只能算是一个灰色地带吧,所以,开 Uber 估计对大多数司机来说,更有可能是一笔不错的交易。

不过,在美国和欧洲,网约车并没有真正改变社会。它只是让每个人的交通变得更加便宜和便利。外卖诚然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变革,但它本身并不是那么重要。

然而,在东南亚 (SEA),网约车是绝对的跨时代的、全社会的变革。这种变革是我们这种能把真人秀明星推到总统办公室的国家完全无法体会的。东南亚的交通太差了。除了新加坡之外,东南亚的交通基础设施基本上只有「糟」,「很糟」和「几乎不存」在三种状况。(拜托,光印度尼西亚就有一万七千个岛好吗)信用卡行业也几乎不存在。所以实现网约车是一个比美国难太多的问题。但是,东南亚有 5 亿人,迫切地需要便宜的交通和就业机会。而网约车能同时提供两者!

东南亚地区的人们改做司机之后,薪水变成原来的 3 到 5 倍这事简直屡见不鲜,我甚至不需要通过阅读 Gartner 报告——只要问问我的家人就行了。我妻子 Linh 是越南裔,她的众多亲戚和朋友都生活在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我们已经有六位亲戚和很要好的朋友在这些国家成为 Grab 的司机,他们超级,喜欢,它。因为它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因此,和美国不一样的是,网约车对东南亚地区来说,是一个彻底的社会及经济基础的游戏规则改变者。从新加坡、泰国、越南、柬埔寨,到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这是 6.2 亿人(美国人口的 2 倍)和 12 座超过 200 万人口的城市(美国只有 4 个)。至于东南亚的中产阶级,据估计,会在两年内翻一番,达到超过 4 亿的水平。

所以,我才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交通运输被改变之后,就会迎来外卖高潮,这跟美国的套路一模一样。在东南亚,这个趋势的增速只会更快——因为东南亚的朋友们会告诉你——他们对吃这件事情的热情可比你们这些美国佬大得多。美食是联结东南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西方人,尤其是不住在大城市的西方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

但是,我要说:运输和食物不过是皮毛。当日送达的外卖可以扩展成为当日送达的任何东西。我们会看到,未来几年里,我们会看到每年(甚至更短时间内)都有层出不穷的规则破坏者横空出世。支付和金融服务将最先爆发,仅这两项就已经是惊天大机遇了。

想要叫车或者点餐,你都要下载 Grab app。在东南亚,每个人都有智能手机,所以每个人都能下载 Grab。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直接解决下一个问题:移动支付。Grab 正在和当地的商家签约,参与的商家达数百万,让人们能够用 Grab 支付他们在店里买的东西,而 Grab 只收取少到不可思议的费用。

这为什么很重要?归根结底,移动支付并没在美国推行成功。Visa 已经推了好几年了,根本没人买账;失败得一塌糊涂,如同一场灾难。而东南亚不一样,因为东南亚现在还停留在现金社会。只有不到 2% 的东南亚的成年人有信用卡,而超过 60% 的人甚至连银行账户都没有。大家仍然对银行抱有深深的不信赖,再加上数不胜数的信用卡欺诈,把整个信用体系变成一个极其危险的领域,所以大家仍然选择使用现金。

但是他们相信智能手机!感谢乔布斯!东南亚人民的手机使用量估计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大。西方人会有不成文的「传统」,认为你和家人吃饭的时候不应该看手机,和朋友出来玩的时候不应该看手机,或者乘坐(或者,咳咳,驾驶)摩托车的时候不应该看手机。但是东南亚人不这么认为。每个东南亚人都开心地盯着自己的手机屏幕,无时无刻。

东南亚是一个依赖现金的经济体。但现金有一堆问题。对,随处可见的小偷是一个问题,但是更大的问题是,现金是旧世界的贿赂、腐败、欺诈和舞弊的基础。比如,打出租的时候,你一不留神就会被司机坑,他没有计价器,然后管你漫天要价,并且由于要来了钱他会分警察一半,所以警察和他们是一伙的,你要是不付钱,警察就逮捕你。哦对了,今天我们在雅加达机场看到了一个工作人员穿了一件公司文化衫,背上写着「不收小费」,因为在东南亚,小费和强制性的贿赂之间的分界线,有时候特别地不明显。

如果所有购买行为都通过 Grab 软件支付,那么所有价格都是预先定好的,一点现金都不用带。因此,不论曾经的东南亚经济多么「永远」以现金为重,如今的人们正以令人惊异的速度接受这种新模式。但他们可以利用现金为 Grab 账户充值,所以对银行的不信任这一环节被完美避开。

并且,付款无疑会开辟更多的垂直行业与服务——在西方能够用钱打发的事儿,在东南亚可能会行不通(即使行得通,他们也会收取费用,当你没钱的时候更的是雪上加霜)。付款将为每个人开辟垂直行业,生活在偏远村落的人也不例外。

真疯狂啊。

世界就在我们眼前瞬息万变。

为什么说我要去战斗?

有种服务叫 Uber。

当然了,Uber 无处不在,嗯……除了中国。在滴滴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多重因素下,Uber 狼狈地退出了中国市场。这个「大撤退」体现出几个要点:首先,这是一个胜者为王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通过统一所有垂直行业以及使竞争变得愈发困难,来创造网络效应。滴滴在中国就是这么做的。因此,竞争者们会持续地争斗下去,直至仅剩最后一个赢家。

伙计们,这是一场必死之战。

另一点就是,Uber 可以被打败,尽管几年前他们看起来无往而不胜。但坦白说,我认为 Uber 也必将失去东南亚。他们正在计划一次 IPO,需要尽可能地将帐做平;因为正如我们目前所知,Uber 正以比其他公司更快的速度赔着钱。正如一位著名投资家所言,网约车的空间就像在桌子上堆满金钱以后,浇上汽油一把火烧掉。Uber 砸了数十亿美金作为司机与乘客的奖励,还举行了很多的激励和促销活动,以期得到那个叫做「忠诚」的回报,并且期望这份回报的时长足以把当地的竞争对手(全球范围内应当有 8 个)赶出市场。当然,这些竞争对手只能被迫以同样的方法回击。

呸。

我的确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并且我是个新手,所以如果你引用本文哪怕一个标点符号,都算是将大傻子所言奉为圭臬的更大的傻子。但假如我是投资人,便不会长期投资于东南亚的 Uber。Uber 必须尽快减少损失,并且他们已经被东南亚市场淘汰了。

然而……

在东南亚有另一位玩家,和 Grab 极为相似,并且富有竞争力。这个对手叫 Go-Jek,此刻我的 iPhone 正欢脱地将拼写自动纠正为 Go-Jerk。他们大概很想把这个功能改掉吧。

Go-Jek 和 Grab 是命中注定的敌人,如同身陷生死战般无法脱身,而这场战役将为现代历史带来最大的社会与经济变革。所以,尽管 Vizzini 警告我们不要这样做,我也会自行加入这场亚洲的地盘争夺战中。

我从未如此兴奋。直到上周我第一天上班,才真正遭受打击。我参加了 Grab 在 Jakarta 召开的领导层会议,而会议的一部分居然是比赛——我们不得不预约 2 轮和 4 轮的「坐骑」来与其他队伍比赛,环城市一周。当我跳上那辆自行车后座,抬头望着热带雨林,骑车径直冲向迎面而来的车流时,我脱口而出的「我要死了」是真心话。当我意识到视野中到处都充斥着绿色的 Grab 和 Go-Jek 的头盔时,才彻底明白这就是战争。他们在创造历史。

这场战争从两个方面进行着:线上和线下。

在线上,我们必须以最短的时间整合世界级的技术,它可能已经完成了,并且业务需求与业务逻辑将以周为单位变得愈发复杂。但 Grab 做出了明智的技术选择,比如 AWS、Go 语言以及适用于 Android 的 Kotlin。他们可没有发明综合症,所以不存在浪费时间重新发明轮子的问题。我有信心我们会赢。

线下有无数代理人(真人)参与到扩展司机、商人、乘客与其他参与者的活动中。这里我们所说的代理人时数千、数万乃至数百万的量级。我不能说这是怎么做到的,但这些数字是真实的。

唔,我们成功建立了一个平台(微笑),你知道我有多爱干这个。

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东南亚。

银行、投资公司、大型企业、政府监管机构,甚至是黑手党,每个人都插了一手,在暗处,枪支火力全开。我不是在夸大其词。今早我看到了一张印尼黑手党发布的谍照:一群拿着一大堆手机假冒乘客预定网约车的家伙挤在很大却又脏兮兮的房间里;亚马逊在新加坡刚刚推出当日达的 Prime 快递服务;滴滴、软银以及其他数不清的投资人都在关键玩家身上「烧钱」。

世界聚焦于 Grab 的领土——绿色摩托头盔的地盘,这句话毫不夸张。石油公司、电力公司、汽车公司、电池公司、信用卡公司、银行、国际餐厅老板、旅游公司、出租车公司、航空公司、零售商等等几十个主要行业都将受到这场土地战争的影响,他们都在为了「更好的自我」而战。

Jeff Bezos 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尝试了二十年。那是 1999 年,他把我们所有人叫进一个房间,告诉我们 300 多名员工,亚马逊正在渐渐地失去活力。这是亚马逊曲棍球棒曲线上的一个惊人的转折点,我们都呆呆地看着他,想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他平静地告诉我们,我们卖的都是书籍、音乐和视频,这些都将逐渐地数字化,很快这些实体的东西就会消失。就在那时,那个地方,他预测了 Kindle,iTunes 和亚马逊即时视频,几年之后这些东西都出现了。他说,如果我们没有陷入困境并寻找其他商品,我们在几年内就会被淘汰。他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能够出售和运送任何东西,即使是一个活的大象。所以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同时他也告诉我们,如果人们一次采购的数量不够大,那么我们就赔钱。所以他着手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一个小时左右完成订单配送。20 年后,这个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当然,亚马逊在某些城市的特定几个 SKU 是能做到当天交货的,他也做了 AmazonFresh 和其他一些大胆的尝试。但是在全球范围内,「最后一公里」问题只有等到网约车网络出现之后才可以解决了。

没有哪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是比东南亚更难解决的。那里人口密度最高,交通和基础设施极差,有智能手机的人们想立刻马上拿到他们的东西。

Grab 会赢得这场战争。

直到现在,遇到了 Grab,遇到了他们的盟友,他们的顾客,我才知道。Grab 的团队与众不同。与谷歌不走出象牙塔去了解真正的顾客不同。Grab 的口号是:「走向用户」。他们不断鼓励每个员工与 Grab 的用户交流,只有这样,公司才可以实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趋势,并迅速地应对和转变。

我无法形容这个口号是多么强大。

亚马逊的座右铭是「地球上最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他们已经建立了一个世界上所有人都信任的品牌。但是,他们每年也仅仅和客户互动一次——Bezos 强制公司每一个领导者每年在客户服务中心待上一天,因为客户中心反馈的信息并不会原原本本地呈现在管理层的办公桌上,必须亲自去客户服务中心才可以感受到。

与之相比,谷歌(「关注用户,用户才会追随」)的员工基本上不会与客户互动。亚马逊只是偶尔地走近客户,而谷歌从来没有走近过。

如果你想听到最新的传闻和客户的真正需求,那么所有的领导者都要与客户进行交谈。

通过观察一个公司与客户的距离,可以预测一个公司的创新程度,也可以预测他们对市场转变的响应程度。

「走向用户」的企业文化是创新成功的标志。

对亚马逊来说,他们每年进行一次,而 Grab 做到了每天。他们的员工都使用 Grab 上下班,从而直接与司机和其他乘客接触。(当然,在 Grab 西雅图办公室,我们需要寻找其他办法。)

本着「走向用户」的企业文化,Xplosive 公司比同行早一年看到他们需要将卡车卖掉并开设厨房。这就是 Peach 在亚马逊、Uber 和 Facebook 之前壮大食品配送的原因。亚马逊、Uber 和 Facebook 都在瞄着竞争者,对手行动他们才行动。通过「走向用户」进行创新,是 Grab 的座右铭,也就是 Grab 极重视的一个问题。

Grab 会赢,因为他们足够重视用户。

上一篇新闻

联谊&穿针引线 泛东南亚三年展中的参与式艺术

下一篇新闻

外国网友讨论:泰国是东南亚最发达的国家吗?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