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以家人之名》:以凌霄成长为例,解读死亡是孩子难以逃避的课题

《以家人之名》是最近热播的一部青春成长治愈剧,目前豆瓣评分8.1分。它讲述了3个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凌霄、贺子秋、李尖尖,因为原生家庭之痛凑在一起成为异姓兄妹。他们一路跌跌撞撞长大,遭遇背叛与离别、经历爱情与亲情的羁绊,却不乏继续前行的勇气。

《以家人之名》:以凌霄成长为例,解读死亡是孩子难以逃避的课题

剧中,凌爸爸提到凌霄小时候性格很开朗。但是自从妹妹吃他亲手喂的核桃,被噎窒息去世后,他就郁郁寡欢,整天说不了几句话,常常坐在楼梯上发呆。

凌爸爸、凌妈妈本应该以丰富的人生阅历、韧性的情感张力,舒缓凌霄的悲伤情绪,为他的人生托底,教育他如何面对亲人的离去。然而凌爸爸忙于工作,凌妈妈忙于悲伤,凌霄无法从父母处学习死亡这个课题,只能无数次重温当时的场景,被恐惧和无助支配。

古罗马塞内加说:“岁月赐赉我们生命的同时,就开端把它索回。”死亡是人类终极的命运,也是避无可避的结局。死亡课题孩子或早或晚都会遇到,处理不当只会给孩子带来难以磨灭的伤害,如凌霄般活在妹妹的阴影下。父母只有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死亡,孩子才能更好的拥抱生活。

1、死亡似乎是不能说的禁忌

《西藏生死书》里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在节目《Get中国70问》中,有一期是关于中国人是如何看待死亡的。11岁的小景提到,他小姨因为某种疾病不幸离世了,爸爸妈妈却不敢告诉他实情,只是轻描淡写的说小姨去走亲戚了。

33岁的小郭则略带无奈道,自己小时候爸爸妈妈哄骗自己说,死亡就是躺在那闭住气,一翻白眼就是死了。

《以家人之名》:以凌霄成长为例,解读死亡是孩子难以逃避的课题

人们提到死亡,会说老了、走了,变成小鸟、天使飞走了等,却不肯说出那两个字眼。似乎死亡是一件难以启齿又羞于言表的事情,天生带着几分神秘、几分暗黑色彩。

《以家人之名》里,妹妹在凌霄家中就是不能说的秘密。凌霄偷偷收藏了妹妹的玩具和照片,这在妈妈看来是不能接受和原谅的,她先是眼含泪水的凝视着照片,后又发疯似的把照片撕碎,气冲冲的把照片和玩具丢进垃圾桶内,留下惊呆的凌霄。幸好,李尖尖把它们当宝贝拾了回来,并用心粘好照片还给了凌霄,否则凌霄的哀思将无处安放。

难道我们故意漠视死亡,它就真的伤害不到我们了吗?

2、死亡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死亡对孩子意味着永恒的失去,意味着故事的完结,这很可能超过了孩子的理解和承受能力。

(1)可能产生创伤后应急障碍

很多参与一战的老兵,在战争结束后即使回归正常生活。但大脑还是不断闪回战场的残酷场景,如死去的战友、纷飞的炮火、无尽的血腥等,似乎他们仍处在战火之中,这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有人据此提出了“创伤后应急障碍(PTSD)”的概念,是指个体在经历或者目睹了极度的、不可抵抗的创伤性事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紊乱,从而感到强烈的害怕、无助或者恐惧。

个人遭遇死亡威胁,或者他人的真实死亡,对人视觉、听觉等感官都是巨大的刺激,可以归类为创伤性事件。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也有可能发生PTSD。儿童创伤后应急障碍有3个主要症状:再体验、回避、高警觉。

再体验有时候是梦魇,儿童会不断做相同或相似情节的噩梦,并从梦中惊醒。像凌霄就曾无数次梦见自己用力拍打着窗户,使劲攥着防护栏,求人来救救妹妹。他撕心裂肺的声音,却被淹没在风雨中无人回应。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妹妹一点点失去生命特征,瞬间在惊恐中醒来。

《以家人之名》:以凌霄成长为例,解读死亡是孩子难以逃避的课题

(2)可能做出一些过激行为

一位网友曾在网上倾诉说,她上高中时母亲去世,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七天七夜,心痛到无言以表,天天泪流满面,几乎滴水未沾,亲友们都心疼不已。

密歇根大学伊森·克罗斯博士的一项实验表明,情绪伤痛和身体伤痛的脑回路是相同的,神经系统几乎能感受到与身体伤痛同级别的疼痛感。

当心理上的痛苦无以复加,人体会启动紧急自救机制,向内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转移压力,向外通过发脾气的方式缓解痛苦。

如凌妈妈回国探望病危的凌姥姥时,意外发生车祸双腿瘫痪,现任丈夫当场去世。凌霄做不到像妈妈那样铁石心肠、不闻不问,不得不离开尖尖和李爸爸,远赴新加坡读书,并照顾凌妈妈和妹妹秦美央。

《以家人之名》:以凌霄成长为例,解读死亡是孩子难以逃避的课题

凌妈妈因为丈夫去世、自己瘫痪,脾气变得很暴躁,经常把怒火撒到凌霄的身上。凌妈妈情绪也极不稳定,几度情绪崩溃。

凌霄休学两年、胸口大块的伤疤,无一不在说明凌妈妈的情况有多严重。成人面对亲人离去时,尚且有过激行为,更何况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

凌霄小时候因为妹妹去世的缘故,过早的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对他人冷漠不已。即使爸爸妈妈吵架,他也只是冷冷的旁观。从新加坡回来后,他随身携带安定等药物,面临失眠等困惑,可见凌霄的精神状态远不如看起来那么好。

3、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美国的儿童生活专家Ashleigh Schopen提议:

你应该在死亡真的到来之前让孩子了解死亡,以免被打个措手不及。让死亡成为我们正常谈话中的一部分,这对于所有年龄段的孩子来说都有好处。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让孩子更好地认识生老病死。

(1)通过绘本让孩子认识死亡

死亡本身看似冰冷,但是,我们可以用绘本这种温情的方式让孩子了解它。如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讲述了一个叫艾斯本的小男孩,他心爱的爷爷因为突发心脏病而故去,爱斯本伤心极了,他只知道他没有爷爷了,还不能很好的理解什么是死亡。

妈妈告诉他,爷爷去天堂了,爷爷变成了天使。爸爸则告诉他说,爷爷会变成泥土,然后消失了。面对爸爸妈妈的安慰,他并没有感觉好一点,也不相信。

这天晚上,爷爷却突然回来了。原来爷爷去世时忘记做了一件事,变成了一个幽灵。爷爷使劲想啊想,却想不起来究竟忘了什么事情,爱斯本便帮着爷爷一块想。

《以家人之名》:以凌霄成长为例,解读死亡是孩子难以逃避的课题

爱斯本想起与爷爷在一起的趣事,爷爷喜欢把糖放在橱柜高处,爷爷会帮他堆沙堡。爷爷带他去钓鱼,却一条也没有钓上来。爷爷使劲挠他痒痒,爷爷身上熟悉的烟草味……

爷爷这时候也想起来遗忘什么了,原来他忘记跟爱斯本说再见了。爷爷和爱斯本都哭了,爷爷温和的看着爱斯本说,“再见,爱斯本。”爱斯本也郑重得对爷爷说,“再见,爷爷,请代问奶奶好。”做完这一切,爷爷高兴的走了,而爱斯本也更懂得死亡是什么。

爱斯本的故事告诉我们,亲人去世时,父母与其担心孩子承受不了压力,绞尽脑汁去隐瞒、欺骗孩子。不如相信孩子的韧性,坦然告诉孩子真相,然后和孩子一起去感受负面情绪。

父母可以和孩子谈论亲人生前的故事,追溯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光,让孩子带着对亲人的美好回忆,去对抗无情岁月,让亲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这样他就不曾真正远去。

江南在《龙族》中说,人这辈子一共会死三次。第一次是你的心脏停止跳动,那么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你死了;第二次是在葬礼上,认识你的人都来祭奠,那么从社会地位来说,你就死了;第三次是在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后,那你就真的死了。

(2)在平日里进行死亡教育

一个小女孩养了1年多的仓鼠小白去世了,小女孩很难过。妈妈陪着她伤心,告诉她宠物也会出生、长大、衰老和死亡等,这和花开花落、叶荣叶枯一样自然。我们也会一点点长大、变老,直至死去,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第二天,妈妈和小女孩为小白举行了葬礼,她们把小白放进纸箱内,贴心的放入食物、为小白盖上被子,让它入土为安。尽管小女孩心有遗憾,但还是与小白说了再见。小女孩虽然经历了失去与伤心,但也收获了成长。

《以家人之名》:以凌霄成长为例,解读死亡是孩子难以逃避的课题

父母可以抓住生活中的一些机会,如宠物逝去、树叶飞落、花草枯萎等。让孩子明白死亡是一个必然结果,是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一件不必过于着急的事情,引导孩子了解死亡。

这样的死亡教育可以使孩子认识到,不仅人有生命,连小猫小狗、一花一木都有蓬勃的生命力。我们应该敬畏生命,不轻易浪费它、舍弃它。

(3)父母要正确看待亲人去世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社会参照”,是指婴儿通过观察成人或其他儿童,来决定该如何应对陌生事物。这说明婴儿也能够洞察他人,特别是母亲的心理状态,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

如一个关于“魔法麦克”机器人的实验,麦克长相比较奇特,当它出现在婴儿面前时,母亲遵从观察员的要求,要么做出害怕的表情,说“多讨厌啊”;要么做出高兴的表情,说“多讨喜啊”。

观察员发现,当母亲表情害怕时,婴儿是拒绝接近麦克的,同时会不高兴。当母亲表情高兴或中性时,婴儿会逐渐接近麦克,并乐意和它玩耍。

在亲人去世这件事上,父母可以利用葬礼等仪式,郑重地跟逝去亲人道别;可以通过和朋友聊天等方式,合理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可以通过文字等形式,悄悄记录下自己的哀思等。

孩子观察到父母的行为是可控的,也会选择相对温和的处理方式,而不是任由情绪的怒火灼伤自己、烫伤他人。

《以家人之名》中,凌妈妈面对女儿去世,不反思自己监护的缺失,却一味怪罪凌霄和凌爸爸,指责是凌霄害死了自己的妹妹,抱怨凌爸爸没有时间照顾女儿。

凌妈妈走不出女儿去世的阴影,每天不是忙于和凌爸爸吵架,就是浑浑噩噩度日。 她会因为凌爸爸照顾其他生病的孩子,而想到自己去世的女儿,不惜摔锅摔碗、歇斯底里的跟他闹别扭。凌妈妈销毁家里一切关于女儿的物品,发现凌霄偷偷收藏后,她又强势丢掉。

《以家人之名》:以凌霄成长为例,解读死亡是孩子难以逃避的课题

凌妈妈如此激烈的处理方式,最受伤害的还是凌霄。他从母亲处获悉的信息是死亡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亲人去世我们都是受害者,可以不顾及他人感受,尽情宣泄自己的情绪,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凌霄根据母亲的态度,选择回避死亡,他无力向外反抗世界、对抗父母,只能向内伤害自己,萎缩着不肯成长。

法国作家蒙田说:“谁教会人死亡,就是教会人生活。”父母可以借助死亡这一课题,让孩子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价值,更加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丰富人生的含义。

上一篇新闻

物产中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年度报告摘要

下一篇新闻

健合畅谈20年商业长期主义,刘烨助力合生元羊奶新品上市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