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谁在控制世界粮食命脉?

1972年7月的一天,纽约希尔顿酒店。全球最大粮食贸易巨头嘉吉(Cargill)的合伙人正在酒店大堂焦急地等待。即将与他会面的人是苏联负责粮食进口的部长尼古拉•贝鲁索夫(Nikolai Belousov)。

双方见面后短暂寒暄,随后贝鲁索夫操着流利的英语向嘉吉提出了自己的需求:苏联希望从嘉吉这里购买粮食,为期2年,总共200万吨,此次会面就是为了提前锁定价格。双方在友好的会谈后,当场就签订了采购协议。

回去的路上,嘉吉的人还在为签下一笔大单而沾沾自喜。

可过了没几天,他们突然意识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他们已经无法在市场上用正常价格购买到粮食了。

原来贝鲁索夫此次来美国,除了会见嘉吉,还见了一堆嘉吉的竞争对手,并从每家公司那里采购了大量粮食。当人们拿着订单去现货市场采购的时候才惊讶地发现,苏联真正的采购量远远超过他们的消化能力。

苏联这番操作相当于购买了美国未来几年30%的产能和80%国内市场需求,美国本土的农产品价格瞬间涨了3倍。这让美国全国陷入恐慌,也让原先鲜为人知的粮食贸易商第一次进入大众视野,成为舆论口诛笔伐的对象。

粮食贸易属于异常低调且极其重视信息保密的行业,精明的苏联人正是利用这一点,让每个贸易商都以为自己是唯一和苏联签订协议的一方,从而提前锁定了价格。

可能有人要问了,为什么粮食贸易商要如此低调,生怕引起别人注意呢?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因为这个行业很赚钱,怕被人盯上。

在1974年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总部位于阿根廷的粮食巨头邦吉(Bunge)公司合伙人的两个儿子被极端势力绑架,经过漫长谈判,最后邦吉公司支付了赎金才让俩人获救。据说赎金的金额相当于当年阿根廷国防预算的1/3。

除了怕被绑匪盯上,他们选择低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个行业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在石油、矿产领域,人们更看重的是政治资源,谁能搞定政府拿到开采权,谁就成功了。就在我上期关于矿业巨头嘉能可(Glencore)的文章发布的时候,正好碰上非洲国家乍得的总统连任,可惜第二天这个总统就在内战中阵亡了。乍得整个国家的军费大部分都是问嘉能可借的,代价是抵押了本国的石油开采权。

谁在控制世界粮食命脉?

乍得总统Idriss Déby (1952~2021)

而在农业领域,粮食贸易商并不依赖单一渠道,而是从大大小小的农户那里采购的,同时他们还要收集大量数据来预判市场的走势,通过价格差来获利。所以矿业、石油贸易赚钱靠的是政治资源,而农业领域靠的是信息资源。

前面说的可能有点抽象,咱们举个例子:

我们知道农产品的价格是有周期性的,比如去年玉米的价格走势特别好,那么很大概率接下来玉米的价格就会跌,因为很多农户看到玉米价格高,第二年会选择种植玉米,玉米供给一多,价格就跌了。但现实是,并不是玉米价格高了,所有人就都去种玉米,还是会有人种其他的。玉米价格什么时候跌?会跌多少?这里情况就开始复杂了。

比如我是农户,此时我要决定今年家里的地是用来种玉米还是大豆。除了参考市场价格,还要根据自身情况做判断。假如去年我已经种了玉米,玉米会消耗土壤中的氮,导致肥力缺失,继续种玉米会增加我在肥料上的支出;而种植大豆可以增加土壤氮元素,节约部分肥料开支。收获是未来的事,而买肥料的钱是近期就要解决。所以我可能会因为眼前的资金压力,决定种大豆,而不是价格更诱人的玉米。

当然,我前面说的是最简单的例子,不同农户会因为各种各样不同的原因做出自己的选择。

如果能知道全球范围内有多少农户选择种植玉米,对于贸易商来说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判未来的玉米供应。

所幸因为科技发展,凭借遥感卫星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农田里种了什么、种了多少。这些情报在农业领域可是很值钱的。

上面这些属于静态信息,还有很多动态信息,常见的比如气候变化,会不会出现干旱或者洪涝;再比如国际政治局势,会不会出现贸易争端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农产品的供需关系。

另外还有不可预知的情况,比如人类与非洲猪瘟(ASF)已经博弈了100多年,非洲猪瘟又被称为猪的“埃博拉病毒”,猪在染病之后会内脏出血而死,人类至今没有找到解决办法。而玉米、大豆很重要的用途是作为饲料。肉类养殖业的动荡会直接影响农产品价格。

如上所述,大家可以发现影响粮食价格的因素非常复杂,因为篇幅限制这里只能蜻蜓点水。

对于矿产领域来说,供需变化,无非是最后多挖一些还是少挖一些。而在农业领域,种什么,种多少,收割以后怎么处理,怎么储存,怎么销售,这些都是学问。未加工的农产品还要考虑保质期问题,比如制糖用的甘蔗,如何确保不会放久了烂掉等等。

所以在农业领域,每个环节环环相扣,一个错误决策,供应链没衔接好,可能导致很多人一年白干。同时还要通过价格竞争从同行那里抢肉吃。

在这个行业里谁能获得信息优势,并做出正确的判断,谁才能在竞争中存活下来。

这就是为什么这个行业如此低调,如此重视信息保密的原因。

因此他们发展出了极为成熟的情报网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连美国的中情局CIA也经常需要从他们那里请教各种情报。

分享一个和我国有关的案例:

1973年4月的一天,马来西亚商人郭鹤年接到一通神秘的电话,电话另一头是中国商务部的人。原来当时中国遇到了困难,整个国家都缺糖缺外汇,这次主动联系的目的就是希望亚洲糖王郭鹤年能够帮中国采购30万吨糖,同时去期货市场赚一些外汇回来。

谁在控制世界粮食命脉?

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

听到中国的请求,郭鹤年立刻答应帮忙。根据他的估计,一旦中国要去国际市场采购糖的消息曝光,原糖的市场价格至少要暴涨20%。所以这项任务必须要在极度保密的情况下完成。

于是他立刻派人飞到巴西采购原糖,自己为了掩人耳目,飞到瑞士日内瓦参加一个国际糖业的会议。

就当他在会场不断刷脸制造不在场证据的时候,会场开始有人在议论:最近巴西原料市场出现了几个亚洲人的身影,但是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听到这个消息郭鹤年被吓出一身冷汗,这情报流通得也太快了。他一边故作镇静,另一边安排在英国伦敦和美国期货交易所的手下抓紧购买大量原糖期货。

就在身处巴西的同事签订了采购协议之后,很快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买糖的事。期货价格应声暴涨,郭鹤年把期货套现后赚了500万美元。

他将购买到的糖和500万美元外汇交给中国,替中国解决了燃眉之急。

即便他自己在这次交易中分文未取,但后来时间还是报答了郭鹤年的义举。改革开放初期,他作为第一批敢于来中国投资的外商,享受到了时代的红利。

很多年轻人可能没听过郭鹤年这个名字,但是肯定都吃过他们家的金龙鱼食用油,甚至住过他们家的香格里拉酒店。

信息之所以重要,除了利用信息寻找赚钱套利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管理各种风险。

像干旱、洪涝等不可抗力;虫灾、病毒等灾害,以及市场价格的波动等等,这些都是整个行业每天都要面对的风险。

假如我们把风险作为参照物,可以把不同的角色按照风险偏好进行划分,举个例子:

上游农户相比收获的时候才能收到钱,他们的风险偏好更倾向于在种植前预收资金,因为后续种植的过程中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而下游食品厂家更倾向于在临近生产的时候再给原材料买单,因为这样价格接近末端市场,风险比较可控。

一个倾向早收钱,一个倾向晚付钱,导致中间存在大量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意味着中间粮食价格随时可能涨跌,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这给另一些人创造了赚钱的机会。我们普通人接触的那些做粮食期货搞金融投机的人,主要就处在这一块:他们通过承担风险赚取收益

农业技术的发展,可以理解为人类在这个不可控的世界里寻找可控的方法。

像旱灾是风险,于是人们研发出了抵抗干旱的转基因粮食;面对洪涝,人们研发出不会被淹死的转基因品种;同样的还有各种抵抗特定病毒或者虫害的品种。这些都是人类面对风险所做的努力。

说到转基因,顺便说一下。上世纪80、90年代,美国农业化工巨头孟山都(Monsanto)研发出了草甘膦,这是一种特别的除草剂,碰到它的植物都活不了。同时孟山都还研发了对草甘膦有抵抗能力的转基因农作物。农田里洒上草甘膦,其他植物都会死掉,唯独他们家的转基因可以存活。两者一搭配,大大降低了农民的耕种成本和虫害风险。

谁在控制世界粮食命脉?

美国超市里的草甘膦

虽然过去这么多年孟山都的草甘膦和转基因一直,不过对农民来说,目前还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替代品,毕竟能靠它赚钱,谁会跟钱过不去呢?

之所以提孟山都是因为在后台经常会有人问我,有没有什么赚钱的项目。这里我就分享一个:假如你能研发出比草甘膦更好用,更安全的农药,同时开发出有相应抵抗力的转基因品种,你可以靠专利授权去割全世界韭菜了。

所以说农业其实是高科技产业,这和我们印象中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伯伯很不一样。

有一些粮食贸易商本身就有很强技术背景,比如全球四大粮商之一美国的ADM,主营业务是食品化工,人们吃的很多食品以及动物饲料添加剂就是他们家生产的。

上世纪90年代,ADM曾经联合日本、韩国的食品化工巨头企图对全球的赖氨酸价格实行垄断,不过此事后来因为一个很狗血的原因被曝光,最后公司被罚了一亿美元,ADM的CEO连同数名高管被判了好几年。

2009年,国际巨星马特•达蒙自毁形象主演了一部让人一言难尽的电影,讲的就是ADM垄断赖氨酸价格的历史。假如你也很喜欢他主演的电影《长城》(张艺谋导演),这部片子应该适合你。

谁在控制世界粮食命脉?

马特·达蒙主演的电影《告密者》

目前掌握全球粮食命脉主要有几家公司,他们被人们称为ABCD+。分别是我们之前提到的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加号(+)里有几家公司仅次于ABCD,其中包括嘉能可(Glencore)。而ABCD中的A指的就是ADM。(还有几家还没讲,接着往下看)

ADM明明是一家主打食品化工的公司,粮食贸易只占营收的20%,并且这部分收入主要来自中国市场,奇怪的是我们普通消费者在国内几乎很难看到这家公司的产品,它却被公认为是当今粮食贸易巨头之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其实和另一家公司有关。

还记得我们之前提到的郭鹤年吗?他有个侄子名叫郭孔丰。知道郭孔丰的朋友应该知道他是益海嘉里集团的董事长,旗下主打品牌就是我们熟知的金龙鱼食用油。不过郭孔丰在国际上更为人熟知的是另一家公司。

郭孔丰早年在他叔叔郭鹤年手下做事,经过多年的锻炼,1991年他离开叔叔的郭氏集团自立门户,在新加坡成立了丰益集团(Wilmar)。

谁在控制世界粮食命脉?

郭孔丰

为了避免和叔叔的公司竞争,他把重心放在棕榈树种植、食用油提炼等领域。顺便说一下,中国第一个现代化食用油提炼厂就是在郭孔丰的带领下建造的。

经过几年发展,丰益集团的食用油占领了亚洲和非洲的市场,覆盖45亿人的餐桌。丰益集团也成为ABCD+中的一员(+)。

而前面说的ADM和丰益相互之间交叉持股,ADM通过持有丰益25%的股权,间接进入中国市场,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ADM明明是搞化工的,也被列为粮食贸易巨头。

后来又过了几年,郭鹤年看到侄子的生意和自己有很强的互补性,于是提出了入股的请求。双方一拍即合,郭鹤年的郭氏集团成为丰益的最大股东。而他们面向中国市场成立的益海嘉里是国人最熟悉又陌生的一家公司。

谁在控制世界粮食命脉?

金龙鱼食用油

我们知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买家。中国在1979年的小麦产能是6200万吨,2019年提升到1.32亿吨。玉米产能在40年中从6000万吨提升到2.54亿吨。但是中国大豆的产能没有跟上国家的发展需求,40年来大豆的进口量增加了近100倍。光2019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就占据了世界大豆贸易的50%以上。如此重要的采购任务主要是谁在负责呢?

在粮食贸易领域想要在世界范围内做强,中国市场是所有玩家绕不开的话题。而一谈起中国,必然会提及一家公司,那就是中粮国际(COFCO INTL)

中粮国际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中粮国际在成立之初,由我国中粮集团占股48%,其余的股东包括英国渣打银行、新加坡淡马锡、世界银行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IFC等等。

短短几年,中粮国际就成为ABCD+中的一员(+)。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超市里带中粮Logo的产品越来越多,甚至在食用油领域的存在感已经直逼金龙鱼。

截止2018年,中粮国际已经是巴西第四大大豆出口商,阿根廷第二大粮食出口商,黑海地区最活跃的交易商之一。

2018年中粮国际的收入是340亿美元,其中20%来自中国市场。这个和同样是C开头的嘉吉(Cargill)还有一定差距,但这和我们央企的定位有关。

毕竟不同于以盈利为目的的西方公司,中粮的首要任务是为我国提供稳定的粮食供应,减少对ABCD等西方资本的依赖。

如今《反食品浪费法》已经实行,当我们看到网上那些美食博主大快朵颐的时候,别忘了还有人为了让中国人吃得起饭、吃得饱饭而负重前行。

最近几年的国际形势严峻,确保粮食供应不被西方国家卡脖子,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安全议题。

大家可能留意到ABCD粮食巨头中,我唯独剩下D还没说。D代表的是法国的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

路易达孚主营业务涵盖了农产品贸易、海运、通信等领域,至今依然是家族企业在经营。

对于中国来说,这家公司有几个很有意思的点值得我们注意:

  1. 路易达孚是ABCD四巨头中相对最弱的,路易达孚家族这几年资金紧张,一直在寻找一个更大的靠山
  2. 它是ABCD中唯一一个没有美资背景的,符合中国的风险分散战略
  3. 它是全球最大的棉花和大米贸易商之一,这个的重要性我相信不细说大家也懂的

所以业内一直有传闻路易达孚和中粮未来会有更深层次的合作。至于说合作的具体内容究竟是路易达孚被中粮收购、入股、还是其他什么形式,亦或是什么也不会发生,目前只能等时间来验证了。

看到这里我猜已经有很多人有这样一个疑问了:老金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

其实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东西是我们不知道的。如果你想跟我一起长长见识,不妨关注@头脑开光,后续还会有更多有意思的东西分享给大家

上一篇新闻

这家公司或存破产清算风险!ST凯瑞前董事长等多名核心高管集体辞职 曾上演“老子告儿子”戏码

下一篇新闻

云南省及周边国家进口农产品落地加工招商引资对接会在昆明举办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