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06日 星期三

麒派大家马少童先生千古

原威海京剧团团长麒派大家马少童先生千古!马少童先生1935年出生故于2021年4月29日,终年八十六岁。

马少童为国家一级演员

幼年聪颖,十三岁登台,在戏剧舞台上如痴如醉度过了半个世纪;马少童先生和他的罗汉画作  他德艺双馨,知遇于高师,取众家之长,赢“麒门狂生”之美誉;

  他,尝尽甘苦,命中几经沉浮,终以出神入化之笔,在书画脸谱中描摹自己的斑斓人生。

  他是国家一级演员,一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红遍了整个威海滩的京剧艺术家。而其坎坷的一生,也如同这方流光溢彩纷繁芜杂的戏剧舞台,演绎着人间百味。

  误打误撞“结缘”京剧艺术

  作为京剧“麒门”艺术大师刘奎童的关门弟子,马少童的一生也如戏剧般斑斓多彩。1935年,马少童出生于威海一个普通的家庭。幼年的马少童身体比较弱,父亲为了让他强身健体,便找来老师让他习武并且开始学习工笔画。而童年时的这两项技艺,都成为了日后马少童一生赖以生存的资本。在没有任何其他娱乐项目的年代,“听戏”成为很多威海人最享受的事情,而马少童的父亲就是非常忠实的票友。因为武术和舞台上的武打动作有些相似,加上一家人对京剧的痴迷,小时期的马少童便经常去当时在威海颇有名气的“威声京剧团”练功。

  少年时的马少童就长得非常秀气聪灵,整天在京剧团老艺人们的眼皮子底下蹦来蹦去。因为有着良好的习武功底,马少童在京剧团的耳濡目染中也学到了不少舞台上的招式。虽然和父亲一样,自己算是一个忠实的小戏迷,但是却从没想过能站在舞台上演出。而第一次懵懵懂懂的登台,让马少童终生难忘。

  “有一个演员病了,外场他打针去了。外场就卡壳了,后台的老艺人就说,给小马扮上吧,他都会。我说我行吗,从来没上过场啊,他说你就把这套打下来就行,因为那个套路我都会。扳过我的脸就给抹上去了,这这样把我退出去了。”说起第一次的登台,马少童依然很兴奋。当时舞台下黑压压的一片,完全不知道自己这套是怎么打下来的,一个“抢背”摔完,马少童就下了台。就是这样一场被推上舞台的演出,赢得了后台观望的老艺人们的一致赞扬。戏剧团的老艺人们也开始纷纷登门游说马少童的父亲,让这个孩子学习唱戏。按照老父亲的意愿,他是非常希望将自己赖以生存的“烹饪”手艺传授给马少童,这样“子从父业”之后,至少可以保证日后能够吃得饱。而执着的马少童依然选择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戏,成为了当时享誉威海的“威声京剧团”的一名演员。饶有趣味的是,马少童与父亲先前的期望截然相反,这一生都没有下过厨房不会做饭。事实证明,马少童确实是唱戏的料,先后被很多当时著名的京剧老艺术家相中。

  知遇高师,艺坛暂露头角

  1949年,当时京剧界颇有名望的一个著名演员“白牡丹”刘世莲来到威海演戏。那时候的京剧演员都是流动性的,往往在一个地方演三两个月就走了。刘世莲在威海演出的时间里,一眼就看好了天资聪颖、相貌清秀的马少童,便让马少童跟他学习唱戏。陈世莲是北京富连成世字科班出身的,主要唱旦角。在马少童的坚持下,最终跟陈世莲学习唱文武小生,14岁的马少童也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登台”。在启蒙之师刘世莲的指导下,马少童饰演的小生非常受欢迎。刘世莲的知遇之恩,也让马少童永生难忘。在刘世莲的威海演出结束之后,马少童又开始师从王韵童,马少童少年时代关于威海的记忆,也停留在这方舞台上。

  “王韵童老师带了两个徒弟,一个叫“幼童”,一个叫“小童”,我们这三个小孩天天在一块儿唱武戏,每天晚上都要在一起唱一出武戏,那时候报纸上打着“三龄童”,因为都很小嘛,三龄童的什么什么戏,就是“少童、小童、幼童”,他给我起的艺名就叫“马少童”。”马少童说,从童年时习武唱戏他就吃过不少苦头。但是对京剧的热爱,让他对这方舞台充满了眷恋。马少童跟着老师王韵童,在五十年代唱遍了大半个山东。1954年,国家规定不能有流动演员,当时的口号是要“以团为家”。于是,马少童加入了当时阵容颇为强大的潍坊市昌乐京剧团。追韩信、包公戏、关公戏、挑花车,几乎所有的传统老戏马少童都在学徒期间唱遍了。马少童也在昌乐京剧团,遇到了自己今生的姻缘——与唱青衣出身的妻子赵淑荣喜结连理。

  “因为我到她那个地方去,去了三次。头一次都小嘛,都认识。第二次,她也长起来我也长起来了,就互相配戏。第三次到1954年,我们都在那里参加剧团了,在一个团里互相关系都不错,所以人家就给我介绍。我那时候给我介绍的比较多。因为跟她比较合适的是什么,台上是搭档经常配戏,台下成夫妻了。”和妻子的结合,完全是因为志同道合马少童说,自己从艺的道路几乎是一帆风顺的,先后承蒙诸多京剧界大师的教诲。而对他影响最深的,就是麒派创始人之一周信芳的内弟刘奎童。马少童也因其不拘泥于章法、勇于钻研创新剧目,最终赢得“麒门狂生”的美誉。而刘奎童对他影响最深的,就是“做人”与“唱戏”的道理。

  “不仅他的技术好,人品也好。他的威望非常高。所以我的老师,在艺术路上,给过我很多的教诲。就是“宁肯技术差一点,人品不能差”。人品一定要比你的技术好,你技术再高人品再好也不行。”马少童说,自己毕生演出的剧目已经不胜其数,角色也多是以充满凛然正气的正面人物为主。在漫长的演出生涯中,马少童一直谨记恩师的教诲,目标坚定面对人生。种种的磨砺,让他在日后的人生跌宕中始终能够泰然处之。

  辉煌与挫折交替的跌宕时期

  京剧作为中华民族的“国剧”,以其雅俗共赏独冠群芳的艺术魅力,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钟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剧在中国的最鼎盛时期虽然已经过去,但是整个社会对京剧的爱护和景仰的氛围还是非常浓烈。在这个年代,青少年时期的马少童在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潍坊昌乐京剧团,打下了良好的京剧专业基础,文武老生、红黑二净,马少童均可信手拈来。1957年,由于当时形势的需要,马少童被正式调回威海,成为当时“威海市京剧团”的骨干力量。

  “那时候我就全部以老生为主武戏就为辅了。现在六七十岁,五十岁以上的,七八十岁的老人经常看我的戏。那时候戏的剧目很宽,不少现在这么窄。”马少童说,五十年代整个社会对京剧的热情度依然非常浓烈。在五六十年代的威海,马少童的名字已经是家喻户晓了。因为才能和业务的突出,1961年,22岁的马少童被提为当时威海市京剧团的副团长。为了迎合当时观众的口味,马少童也开始了大胆创新改写老戏的尝试。由他写的《打銮驾》,曾得到恩师刘奎童先生的肯定,并将“麒门狂生”的美誉赋予他。当时的京剧团也是盛极一时,戏排三两天就要演出,一场三个半小时。适逢庙会、山会、春节,一天更是能演出好几场,场场爆满。担任副团长的马少童,更是兼起了自编自导加主演的任务。先后编排了多部本戏——11本《封神榜》,19本《狸猫换太子》,4本《水泊梁山》,5本《红须客》。有了这些符合当时人们口味的新戏,“威海市京剧团”的票房一直非常高。这段时间,也是马少童出徒后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

  就在马少童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爆发了。马少童一下子被打成了黑帮,被抄家了三次。在那个特殊时期,马少童夫妇受尽了委屈,码头工人、园艺工人、果农、缝纫工,各种工种都干过,唯独不能唱戏。1970年,威海成立了新剧团,因为人才紧缺又把马少童调回去当教师。马少童也开始了一边教青年唱戏,一边被当“活靶子”批斗的屈辱历程。拥有深厚舞台功底的马少童,也遇到了一个新的转机——样板戏。当时的口号是工农兵学商都要学样板戏,做样板人。马少童的舞台生涯,开始了从京剧到样板戏的转变。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央解放的五部电影中就有《三打白骨精》和《宝莲灯》,马少童也迎来了事业上新的起点。

  “正式的我起来,就是粉碎四人帮。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又选了两个剧本,我选我导我演,头一个戏《三打白骨精》,我演孙悟空。那个时候我写这个戏,三打白骨精很困难,因为这些青年没接触过传统剧,看的都是现代剧,一个个教他们。演这个戏日夜爆场。因为那时候粉碎四人帮这个戏有个映射性,把江青映射为白骨精,三打白骨精嘛。”文化大革命这场全国性的浩劫结束之后,马少童对人生的理解也更加厚实。恢复各项政策的马少童,又开始致力于新戏和老戏的研究和创作。在京剧并不景气的七八十年代,威海市的京剧依然是响当当的。而让马少童最难忘的,就是《邓世昌》这出戏的改编和演出效果。邓世昌革职以后,罢官以后,电影是弹琵琶,我觉得京剧不合适,我改成了舞剑了。音乐是岳飞的《满江红》,还我山河,舞剑嘛。当时我为什么非常激动,形势适应了我的心理,因为有个政治背景,你们还小不知道,邓小平恢复他中央军委的职务了。邓世昌革职罢官之后,海战之前又恢复了他的职务,邓世昌官复原任,那时候邓小平都没有叫邓小平的,都叫邓大人。这个剧词里,老百姓欢呼“邓大人官复原职了”,台下就开锅一样的叫好。

  老“马”知途,晚年从容淡定

  马少童作为一名京剧艺术家,他的个人命运始终与所经历时代的命运紧紧相连。在越来越重视京剧艺术的今天,马少童也在京剧的舞台上唱遍了大江南北。经历人生跌宕之后,古稀之年的他已经很少登台演出,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戏剧理论研究和脸谱艺术上。他撰写的戏剧表演方面的论文及戏剧资料多次见诸报端和学术杂志,而其脸谱作品,更是受到英、美、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名士所青睐。

  “从小画脸谱,为什么画脸谱呢?就是原来你唱戏这个脸谱的化妆,老师就给你画一次,下次就不管了。老师就给你画一半,画左边,那这一半就照着镜子,看着这一半画另一半。那时候是很严格的,老师是不管你这个的。所以我没有办法,我就用铅笔画这么一个小模型记忆,当时画脸谱是为了记这个脸谱,化妆用。逐步逐步的,进展到成一种美术了。”马少童说,在“文革”之前,自己曾画过一个3000多张脸谱的集子,终在“文革”抄家时被付之一炬。80年代初,他再次触发了画罗汉脸谱的想法。在经过三年奔波于名山宝刹取材求教之后,马少童正式动笔绘起了罗汉脸谱。创作历时四年,整个脸谱书稿,自画、自刻、自写,数万字毛笔小楷书法,535枚印章刊石,刀刀见力。立体感和动感美,在一张张脸谱中熠熠生彩。马少童更注重对戏剧艺术理论的研究,内心对人生的积淀也越来越丰盈。2008年,古稀之年的他曾赴深圳大学参加赈灾义演,在他的人生词条里,做人永远比唱戏要重要。

  “明代有个大画家石涛说过,江山辈有人才出,一辈一辈有的是人,辈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你使劲演你能演多长时间。得有自知之明,让台把青年人推上去。希望我退下一个马少童,能成长起几个马少童来。但是我培养的,我教过的人,必须要品德要好。艺术这东西能练,但是品德要比才艺难。”

  马少童生前从事戏剧理论的研究和创作,撰写自己的人生回忆录。作为一名老京剧艺术家,他希望能够看到更多京剧界的新苗子,更希望京剧这一国粹瑰宝能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重视。

可惜马少童先生于本年四月二十九日故世。

上一篇新闻

出入高新城湖之间,自然与繁华随心切换

下一篇新闻

加大筛查力度 新加坡近十分之一人口接受新冠检测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