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月29日 星期一

“青海产”的裂变与崛起

开栏的话: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七十载春华秋实,新时代波澜壮阔。家国情怀、复兴梦想、辉煌成就,激励着青海儿女在追梦路上接续奋斗。今日起,西海都市报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专栏,重温青海各行各业七十年发展历程,讲述高质量发展的青海故事。

生物产业,听起来有些陌生又有些高大上的产业,实则距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以多种多样的姿态融于我们的生活。

沙棘的开发,有了沙棘果、沙棘含片、沙棘籽油、沙棘果汁;枸杞的开发,有了枸杞干、枸杞茶、枸杞酸奶……青海诸多极具特色乃至特有的生物资源经过科学研发、精深加工,不仅日渐成为青海大健康产业中的重要集群,而且在转化中更大地发挥出资源的经济价值、释放出产业综合效应,聚力成为青海经济升级中一个重要新兴产业。

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化推进,近年加盟和投资青海生物产业的企业增多,规模化及品牌化的特色产品增多,全国生物产业产销市场“青海制造”越来越抢眼,在生物技术研发、产业培育和市场应用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日渐让生物产业由远及近、由小及大体现在青海绿色发展中。

沙棘的裂变

沙棘软胶囊、沙棘木糖口服液、沙棘藏蜜、沙棘肽……17年前来青海创业时,青海康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允武怎么也没想到,曾经漫山遍野的酸蛋蛋沙棘,能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变成小金果,通过精深加工后,一跃成为生物界的高附加值新兴产品,带着高原人的优秀特质,带动一方百姓致富。

4月10日,临近晌午,孙允武还没顾上喝口水,就一直在电话里沟通加工方案。挂掉电话,他打开一个包裹,拿出里面的一袋树莓粉笑了笑说:“发展计划加速了,未来我们的产品种类将越来越多。”

作为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产业园里的林业龙头企业,康普生物在2002年成立之初,还只是一家员工几十人、资产百万元的小企业。

如今,踏着青海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快车道,康普生物的成绩有目共睹:员工超过200人,总资产达3.5亿元,年加工2万吨枝条沙棘果、800吨红果枸杞,产品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和港澳台地区,以及欧盟、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企业的发展,就是青海经济发展的缩影。这些年,我省的生态红利不断释放,我们做生物科研的也紧跟步伐,通过一步步摸索、研发,掌握了很多核心技术,生产出更优质的‘青海造’。”孙允武说。

这些年,康普生物采用行业内最先进的生产设备,不但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还实现了沙棘、枸杞高效循环利用和“吃干榨尽”。

另一方面,大力开展产品研发,增加产品附加值。先后研制出果粉、果汁、油脂系列等终端新产品,沙棘总黄酮、枸杞多糖提取物等多个新产品,形成了功能性饮料、保健品的产品线,制药、化妆品行业原材料,牢牢占据了国内同行业领先主导地位,在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沙棘、枸杞健康产品企业上迈出了重要步伐。

“从起初建厂只有3个品种,到现在食品、化妆品、保健品三大类86种产品,以及未来我们要实施的‘5115’工程实现50亿元的销售收入,新增100个品种,可以说是裂变式的倍增,这些都得益于青海生物产业的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孙允武信心满满。

从明胶到肠衣

去逛超市,在加工类肉制品区,很多人都喜欢购买双汇、雨润、金锣等品牌的香肠,可是您知道吗,这些香肠的肠衣,很多都是青海产。

“1米的肠衣可以灌装7根300克的火腿肠,那么7亿米的肠衣,可以绕地球的圈数,得好好算一遍了。”青海明胶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安柱笑着说。

鲜为人知的是,如今已是国内第三大肠衣制造商的青海宏远胶原蛋白肠衣有限公司,前身就是青海明胶有限责任公司。原来青海人熟知的青海明胶已于一年前停止生产高耗能的明胶,在准备了5年后,成功转型升级,生产出更符合生态发展的绿色产品——胶原蛋白肠衣。

“原来产一吨明胶需要耗水500吨,耗电2200千瓦时,毛利低不说,企业连年亏损,我们一直都在寻找转型的方向。”提起从胜到衰的过往,王安柱说,“转型阵痛”着实让企业上上下下经历了一番困苦,但熬过来了,前途一片光明。

“去年6月份明胶生产线停止生产。同年10月,新公司成立,实际上还是原班人马,只是我们主攻的方向变了,产品耗能低、需求旺,附加值更高。”王安柱拿出项目册逐一介绍:实际上,早在2013年,青海明胶就开始转型升级,引进德国那图林设备,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型自制胶原肠衣生产线,经过5年的准备,生产装备、工艺技术经多年研发储备现今已成熟。

“虽然此前生产的明胶是高耗能产品,但产品口碑一直很好。转型升级后,产品之所以供不应求,也是基于原来的品牌优势。因为青海牦牛资源丰富,我们取材于牛皮二层皮的产品原料品质高,胶原含量高,耐受力强,产品一上市,就实现了盈利。”虽然王安柱说起转型升级时满眼开花,但他和他的团队深知,这一切来之不易。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如果没有好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他们不会走到这一步。

“今年,我们建成的7条生产线年产肠衣达7亿米,可实现营业收入4.2亿元,年均利润5500万元,带动400人就业。二期计划将产能提升为14亿米,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未来将成为国内最大的肠衣生产企业,促进青海肉食业升级发展。”王安柱说。

采访手记

虫草、大黄、藏茵陈、塞隆骨、唐古特白刺、沙棘、柴达木枸杞、亚麻、马铃薯、油菜、蚕豆、青稞、菊芋、牦牛……幅员辽阔的青海,丰富的资源成为生物产业发展的最大资本。每次下园区采访,都恨不得把好的“青海产”一样样呈现出来,让更多青海人知道自己的家乡原来有如此骄傲的成绩。

生物产业是国家确定的面向未来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规划,我省将生物产业发展列入“十三五”加快推进的“十大特色产业”,提出到2020年,力争使生物产业成为带动和促进农牧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龙头产业。如今,青海生物产业积极与医疗服务、养老、旅游、文化、体育、餐饮、生态、贸易、金融等行业深度融合,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与健康需求的同时,为经济发展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动能。园区之行才刚刚开始,还有哪些更能体现青海经济发展的人和事?敬请关注西海都市报后续报道。( 作者:周建萍冉志敏)

上一篇新闻

「养猪」是大事,如何更高效 | 公司研究

下一篇新闻

数字时代下,谁是未来的文旅超级发动机?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