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闽南民居:红砖燕尾凝结的乡愁

闽南民居:红砖燕尾凝结的乡愁

◆江夏堂 供图

闽南民居:红砖燕尾凝结的乡愁闽南民居:红砖燕尾凝结的乡愁

杨金木/摄

台海网12月17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何洁) 如果问一个人,什么构成了他对闽南的第一印象?我相信,“红砖白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硬山顶”那闽南独有的“红砖大厝”一定会是大多数人的共同记忆。

何止于此,对于那些去国经年的海外游子,厝边的条石、梁上的燕子、埕上咿咿呀呀的《陈三五娘》,都以这红砖厝为背景,在动静吐纳之间、仰俯天地之时,凝聚着悠长绵延的乡愁。

1溯源:从“皇宫起”到百姓家

一入闽南,在地的传统民居就以大红基调、华丽活泼给人带来强烈视觉、心理反差,活脱脱像极了闽南人的性格——在规制严谨中有种野性的喜庆积极。

这些传统民居以红砖色为主色调,与白石、青石、原木色等辅助色相辅相成,使建筑显得既典雅气派又活泼。屋檐上的“水车堵”,屋檐下的“鸟踏”,墙上“出砖入石”,屋脊上的翘脊曲线优美,十分清秀,给人腾飞之感,和北方民居建筑上屋脊那种庄严、平稳的感觉很不一样。

外形清秀活泼,内里却是体系完备、规制严谨——闽南传统民居以“皇宫起”宫殿式大厝民居住宅类型为典型,其特点是建筑规模宏大,造型典雅优美,装饰华丽,色彩鲜艳,细部装饰精细巧;中轴对称,建筑空间相对低矮开敞,结构上采用穿斗式构架;屋顶造型一般有硬山式顶、悬山式顶、歇山式顶,以硬山式居多,屋脊弯曲起翘“燕尾脊”。

闽南民居的形制得追溯到唐末王审知入闽自立为王,赐给皇后“一府厝”的故事。学者评价说,闽南民居官式大厝营造技艺是宫廷建筑技艺平民化、建筑装饰艺术实用化和闽南人文关怀的具体化,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成熟于宋元,至明清达巅峰,也应合了中原文化不断向南发展的趋势,伴随了闽地不断开发、发展的进程,成为一代代留存下来的文化遗产。

2特色:浓墨重彩与工艺纷繁

有考证说,红砖大厝或是中国院落式民居流派中,材料使用和结构技术最先进、构成因素最丰富、“礼”的层次最复杂和装修装饰最多样的一种类型。

陈和永介绍,闽南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有一条龙式、三合院式、四合院式、三开间、五开间、条护龙式、“手巾寮”等形式;屋顶举架用双曲屋面做法,有燕尾脊、平脊等,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的结构方式;外墙有石厝、红砖厝、蚝壳厝、砖石结合厝等方式。

闽南传统民居汲取地域、海洋文化养分,石雕、木雕、砖雕、泥塑、彩绘广泛应用于脊吻、斗拱、雀替、门窗、屏风、栋梁等构件,达到建筑必有装饰、必有寓意、意必吉祥的艺术特色,如设置石敢当或风狮爷辟邪的传统。

建筑装饰上繁复,营造技艺自然也分工多样,分为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石作、油漆作、彩画和堆剪作等工种,工匠也按工种分类和分工,其中大木作是核心工种。

所以要学会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可以说要“多项全能”。厦门翔安内厝陈氏家族,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间,传承到陈和永是第七代,而他更是一个集大成者,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3人物:40载专注民居建造

亲切如厝边大叔的陈和永,在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行业是一个大神级的存在。40年来,他在闽南区域修缮、修建多座宫庙、民居、牌坊、祠堂、寺庙、塔幢、亭阁等建筑;还受邀到台湾、东南亚等地交流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如果拉一个清单,你会发现这名单是多么有代表意味:修缮1782年建造的翔安内厝村斗门陈氏祠堂;修缮1867年建造的闽南传统民居典型代表之一翔安内厝村陈氏民居;1986年、2005年,翻修与重建同安城关东岳宫建筑群中的岳帝殿(又名东岳庙)、门楼、牌坊、塔幢;2001年,修建厦门何厝妈祖顺济宫、漳州龙海白水镇山边村的龙云寺;2007年,修建厦门仙岳山土地公庙;2010年,修缮厦门思明区“江夏堂”,该建筑于1910年落成,为清光绪皇帝御赐武状元黄培松所建宗祠,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厦门市涉台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华人黄氏总祠堂;2011年3月,修缮新加坡道教总会三清宫……

陈和永介绍,闽南修建房子有很多讲究和规矩,不管修建宫庙还是民居都要看东西南北朝向,要先根据八卦罗盘确立属于哪个方位,再根据方位决定什么时候修建房子。方位确定后,还要根据方向定“天父”、“地母”,即建筑的深度尺寸要符合八卦的“地母”寸白,高度符合“天父”寸白。所谓“天父”、“地母”的尺寸才是吉祥的尺寸,这是以前由八卦演变出来的传统风俗习惯。陈和永手边还有一本泛黄的小册子,上面记着密密麻麻的口诀和数据。

面对每个工程,陈和永自己手工画图、设计图纸。陈和永说:“现代电脑技术我不懂,我的设计完全是一笔一画用手画出来的。”一些修旧如旧的古建筑,需要尽量保持以前的原材料和手工艺。

非遗传承人

陈和永,1961年4月生,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修建祠庙近40载,修缮过新加坡三清宫、厦门江夏堂等经典建筑,建造代表作:厦门仙岳土地公庙、何厝妈祖顺济宫、同安东岳庙等建筑。

非遗传习基地

2010年前后,陈和永在厦门湖里区建立了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习中心,向社会免费传授民居营造技艺。陈和永、陈越美、陈劲奋、陈开达,还有十多位水平高的徒弟,开展传习工作。他们一方面延聘熟悉闽南文化、闽南传统建筑的高校建筑专业老师组建了师资队伍,负责收集、整理闽南民居建筑的资料,进行教材编写、课程设计及学生培训工作。另一方面,把周围村庄闲置劳动力集中起来,分批培养民间本土古建筑工人,传习分相地(择地)、择日动土、大木制作、木雕、泥水技艺、剪料、油漆、彩绘、贴金等板块,课堂讲授和施工现场实践相结合,把流动工地作为群众教学普及基地。

非遗青年计划

由匠入道的思考

厦门的闽南传统民居技艺传承,多是建筑家族或地域型的个体工匠组合,父子相携,师徒相从。陈和永的爱人陈越美也是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一把好手,是省级“非遗”传承人,侧重于古建筑营造技艺中的油漆、彩绘、贴金;两个儿子陈劲奋、陈开达是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陈开达大学毕业后,在建筑公司做古建筑设计师,专攻结合现代技术研习闽南民居的建造。

在两个儿子和十多个徒弟的帮助下,陈和永着手保护收集和整理关于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资料,包括父亲陈淮琴1962年整理的笔记,他准备出一本书,将近40载的营造技艺经验沉淀下来。

面对传承,陈和永仍有忧虑。他说,城镇化改造及一些拥有较高技术和丰富经验的老师傅告退或改行进入现代建筑行业,使技艺的濒危状况与日俱增。“年轻人不太爱学这门手艺,怕吃苦,嫌工资低。在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后,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了解和学习它。”

关于非遗项目的传承和活化,您有什么建议或想法?欢迎致电 18650156399陈记者,与我们沟通交流。

上一篇新闻

乡建相见:厦门海沧青礁院前红砖宅角

下一篇新闻

这所英国王室母校的红砖大学,最近还能用支付宝交学费啦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