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1日 星期一

回忆杀!看普陀这所学校如何记录一代代人的芳华~

回忆杀!看普陀这所学校如何记录一代代人的芳华~

一所学校一段历史

今天,普陀君要带你们走进

沈家门第三小学旧址

感受历史的印记

文化的传承

回味那些属于一代代人的芳华岁月

属于Ta的变迁故事

↓↓↓

口述:洪嘉禾

记录整理:翁盈昌

采访地点:沈家门洪嘉禾家里

回忆杀!看普陀这所学校如何记录一代代人的芳华~

青龙山下的沈家门第三小学旧址,其前身是1941年创办的沈家门私立克昌小学。从滨港路沿石阶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九间头平房,这原来是沈三小的辅助用房,当时主要供有家属教师住宿,也是至今唯一没有被拆除的老校舍。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笔者在沈家门第三小学任教时,仍有当年克昌小学留下来的校舍、教室、教具。

青少年宫门前,原来是一幢两层楼西式建筑,一楼是四间教室,二楼是办公室和单身教师寝室。每j间有百页窗,办公室有壁炉,建筑十分考究。办公用橱、钢琴全是红木制品,听说是天主堂留下来的。主体结构西边是小花园,花园中间有鱼池,花园边角有座管理房,其门用高档铜质门锁,窗也是百页窗。其北面是辅助用房,用作教师食堂和教室。东面原有一道小墙门,后来拆掉了。

回忆杀!看普陀这所学校如何记录一代代人的芳华~

学校上方是天主教堂,我们称大堂。两旁辅助用房是四间高年级教室。大堂附近还有圣母洞,洞前小操场是学生出操和上体育课的场地,更是课间学生玩的天地。

为弘扬爱国侨胞洪永川先生无私奉献精神,笔者于2009年7月8日、13日两次登门拜访克昌小学创办人洪永川先生长子、舟山石化学校校长兼党委书记洪嘉禾教授(1939年11月出生于舟山。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中医药大学出版社社长。2013年10月7日因病在上海中山医院不幸逝世,享年74岁),请洪教授介绍其父创办私立克昌小学的经过。

1父亲是位爱国侨胞

父亲洪永川1905年出生于定海。幼年家境贫苦,但刻苦好学,早年毕业于上海圣芳济英文学院,精通英、法文。1927年12月31日,父亲从上海乘邮船“昂达雷•力蓬”号前往法国马赛。这艘邮船头等二等舱为达贵显人乘坐。三等舱仅有两位华人,一位是我父亲,另一位是以后成为我国著名翻译家的傅雷先生(1908-1966)。上海至马赛航程要整整33天。这33个日日夜夜里先父和傅先生两人同居一室,一起起居,一起学法语,一起探讨国事,一起交流思想……无话不谈成为知己。先父对我说,“在我们谈话中碰到对某些事物有不同见解时,傅雷先生会激动起来,甚至把课本扔在地上,争得面红耳赤。”

在法国尼斯,我父亲邂逅旅英的新加坡华侨卢玉成先生。卢玉成先生在南洋经营橡胶、汽车,生意红火,每年要到尼斯避暑。由于都是华人,又都信天主教,所以两人结伴旅行。因卢先生不懂法语和中文,由我父亲当翻译,将法语翻译成英语。遂与我父亲结为忘年之交,后还认父亲为义子。

先父洪永川在法国曾两次在华侨中发起募捐支援东北义勇军和救济河北省水灾活动,将募捐到的钱由上海《申报》转交到义勇军和灾区。为此《申报》曾几次登报鸣谢。

随着日寇侵华铁蹄日益紧逼,战火纷起。1933年下半年,父亲毅然携妻回国,落足沈家门。他一面经商,一面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有一次他奉命去已沦陷的上海联系工作,在船上,日寇从他身上搜出一只印有舟山抗日联合会的信封,被捕入狱。由于父亲一口咬定是到上海进货的,又得到法国驻沪领事馆出面交涉,才得以释放。同时被捕的还有一位是携带抗日宣传画的美术家,他被日寇枪决了。

舟山沦陷后,根据父亲在抗日救亡活动中的表现,新四军三五支队东区区署委任我父亲为地下荷外乡乡长。(在1983年10月出版的舟山革命斗争史资料第十三期上,较详细地介绍了父亲任地下荷外乡乡长时的战斗经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他坚持地下抗日斗争。父亲率领宣传队到舟山各地作抗日演出,向群众宣传全国抗战形势。有些节目都是他自编自导自演。他还向商行和殷实人家劝募抗日经费;秘密接待抗日游击队员、中转人员;搜集敌伪动态情报,转递给东区区署和抗日部队联络员。

2父亲热心家乡办学

父亲是位爱国者,因此十分热心教育与慈善事业。抗战爆发前夕,他深感中国革命不但需要钱和物,更需要人才。他认为通过办学培养革命后代,提高国民素质是革命成功的关键,是强国富民的重要举措。于是,他把创办沈家门学校的想法告诉给他的义父——华裔新加坡富商卢玉成先生。

卢玉成先生也有教育救国思想,曾在其故乡潮汕办了一所学校。父子一拍即合,慷慨捐赠30万法币,约合6.4万银元,拟在沈家门创办一所中学和小学。30万法币属什么概念?抗战前盖一幢二层楼仅需数百银元,可知6.4万银元确是一笔巨款。卢玉成先生为克昌小学捐赠的30万法币只是他一年利润和利息的一部分。遵卢玉成先生所嘱,校名取“克昌”以纪念卢玉成先生的父亲。

回忆杀!看普陀这所学校如何记录一代代人的芳华~

(渔港左上方为沈三小——也就是原来克昌小学)

后因抗战爆发,法币严重贬值,大部分存于上海汇来银行的捐款又被日方冻结,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只得借用沈家门天主教堂房屋当教室,于1941年8月开办了“沈家门私立克昌小学”。我的父亲出任学校董事长,聘请天主教神父姚元中为校长。当年招生120名左右,设初小四个班,教学内容注重德、智、体,不教日文。

有段时间由于学校没有经济来源,父亲只得自己出钱维持学校开支和发放教师的工资。校舍还一度曾被伪军所占,父亲让出自己住房并租用部分民房作为教室,使学校从未停办。至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学生扩大到300余名,成为六年制完全小学。

回忆杀!看普陀这所学校如何记录一代代人的芳华~

我姐妹8人有4人就读于克昌小学。我和姐姐还是该校第一届毕业生呢。

私立克昌小学一直运营到1953年。1953年私立克昌小学由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沈家门第三小学”,当时有班级8个,教师11名,学生340名。

义祖父卢玉成先生先后居住在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地。他的大孙女曾多次给我来信,询问克昌小学情况。1995年10月,她来中国旅游时,约我到上海华亭宾馆会面。她说,她是半个中国人(因其母亲是英国人),可惜不懂中文,更不会讲中国话。她要我一笔一画写“克昌小学”4个字,教她发音说中国话——“克昌小学”,向我了解克昌小学的情况,索要学校照片。可见,义祖父孙女对克昌小学也十分关心,怀有深厚感情。

我父亲离开学校后,去上海工作,退休后住在宁波,1990年6月病故,享年86岁。

3“克昌小学”被载入史册

1991年出版的、由苏步青题词的《舟山市校史集》第247页上记载:沈家门镇第三小学坐落在沈家门镇荷外黄沙湾岭下,初名“沈家门私立克昌小学”。民国三十年(1941年),由天主教徒洪永川向其义父爱国华侨卢玉成募集办学经费6.4万银元,借用天主堂所属余屋创办。

应卢玉成要求,以其先翁名讳“克昌”作校名,故定名为“沈家门私立克昌小学”。学校由卢玉成任校董,聘请天主教神父姚元中任校长。当年招收贫困子弟120名左右,设初小四个班,教学内容注重德、智、体,不教日文。开办后,校誉裴然,学生逐年增加。不久,成为六年制完全小学,至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学生已达300余名。

回忆杀!看普陀这所学校如何记录一代代人的芳华~

七十年代沈家门滨港路“九间头”沈三小

(青龙山首)

1950——1952年,学校仍为私立。1953年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命名为“沈家门第三小学”,学校发展到8个班级,学生340名,教师11名。

1956年,荷外民办小学并入,学校发展到12个班,500余名学生,18名教师。

回忆杀!看普陀这所学校如何记录一代代人的芳华~

1983年,因原校址划归共青团普陀县委新建青少年宫。由县人民政府拨款12万元,在现址新建4层教学楼,学校占地1.9亩,建筑面积1220平方米。同年,沈三小搬迁到荷外,与荷外小学合并,新建“普陀区沈家门镇第三小学”。

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的《沈家门镇志》也对“沈家门私立克昌小学”进行记载。镇志也较详细地记载了天主教徒洪永川创办沈家门私立克昌小学的基本情况,及沈家门镇第三小学历史沿革。2000年,由区、镇政府拨款250万元,动拆学校周围民房和拆除旧校舍,在原教学大楼西首新建了五层综合大楼——名曰海艺楼。

当年学校有建筑面积3343平方米,生均5.2平方米。校内有电脑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另有音、体、美、劳、图书阅览各室等配套齐全,实现了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为学校教育现代化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长期以来,有200多名教师为沈三小发展呕心沥血,默默无闻育桃李,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合格人才。

2017出版的《普陀教育志》还补充了《舟山市校史集》《沈家门镇志》记载之外的内容:“2003年8月,原葫芦小学撤并到沈家门第三小学。2011年7月至2012年1月,学校进行校安工程加固维修。2014学年,有15个班级,546名学生,49名教职工,其中有48名专任教师。”

上一篇新闻

意识形态不能凌驾于科学事实

下一篇新闻

成都的高净值人群,需要怎样的「领跑」力量?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