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泉州洛江虹山风景区:虹山五福——山清水秀 古迹众多

泉州洛江虹山风景区:虹山五福——山清水秀 古迹众多

虹山乡“虹山风景区”位于泉州市洛江区最北端,又名凤山,传说中旧时常有凤凰在此栖息,亦因境内有一瀑布水流似彩虹,故此得名。于1987年7月建制设乡,下辖5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总人口1.29万。距离中心市区约55公里,东南连罗溪镇,西抵南安乐峰镇,北通莆田仙游县。系木兰溪、晋江上游发源地之一,平均海拔550米,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自然条件优越,境内山峦起伏,常年余量充沛、气候温和。区域内有大量的低山丘陵资源,村庄基本散落在山谷中,这里山清水秀,古迹众多,人文资源丰富,全乡拥有中心市区保存最完好的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原始森林、落差近百米的彩虹飞瀑、空气负离子含量高达22万个/cm³的天然氧吧等旅游景点,是修养生息、避暑度假的好地方。2008年以来先后获得省级农村家园清洁行动达标乡镇、市级生态规范乡镇、市级生态示范乡镇、市级文明乡镇和国家级生态乡镇等荣誉;所有行政村全部都被评为市级生态村,其中虹山村入围泉州市“十佳美丽乡村”。

一风景美

水尾村自然保护区:位于虹山乡山村山尖区、宫口村民小组以北,这里几百年的古松林成片,古木参天,次生林蚺虬婆娑,藤蔓丛盘根错节,奇花异草五彩缤纷。祭溪水尾自然保护小区郁郁葱葱的古“风水林”,拥有180多个树木品种,野生蝶类38种,维管束植物40科80多种,空气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高达22万个,是一般城市的300倍。水尾自然保护小区有水尾树碑、水尾桥、何乔远摩崖石刻等文物单位,是洛江区难得的一处文化生态景观。

泉州洛江虹山风景区:虹山五福——山清水秀 古迹众多

泉州洛江虹山风景区:虹山五福——山清水秀 古迹众多

泉州洛江虹山风景区:虹山五福——山清水秀 古迹众多

泉州洛江虹山风景区:虹山五福——山清水秀 古迹众多

泉州洛江虹山风景区:虹山五福——山清水秀 古迹众多

水尾树碑:水尾树碑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水尾桥西北,花岗岩石刻,高1.52米,宽0.48米,厚0.12米。碑额浮雕云月,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立为保护磻溪旁森林的乡约。该碑犹如这片森林的守护神,护卫这片“风水林”已170年。“水位树碑”是乡民为保护树林所立,较为少见,是洛江先民爱护家乡、保护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清道光年间,虹山“间有不肖之徒运斤跌至”,致使“山尽童”,风水林遭到严重的破坏。为此,存素公裔孙彭建,“念祖德之诒谋,翼后嗣之克昌”,一方面“公议出银复兴陈姓,明给产山栽培松柏杂木”,进行植树造林;另一方面制定细则,竖立护林碑,以乡规民约的形式保卫风水林。水位树碑的竖立,为保护风水宝地“涤水虹山”的林木祈起到了重要作用。一百多年来,该碑犹如一位威严的历史老人,时刻警示着人们保护周边的森林。据当地人介绍,20世纪初,一孤老阿婆到该林中拾枯枝,犯了碑文禁例,被罚饼10斤,戏一台。村老知其穷,仍私自赠让其受罚以警众。1958年大炼钢铁时,公社组织青年突击队欲砍伐该片古木烧炭炼铁,队员看到该碑后,踌躇不前良久,使得村民有时间赶往劝阻,晓以该碑文及该林防风保境的重要性,古林才辛免于难。如今的虹山仍然是林木蓊郁,古木参天,有3人方可合抱的苍劲挺拔的古松木,古樟树,生态环境保存较为完好。

水尾桥:该桥位于“水位树碑”东北方向20米处的祭溪上,清代单孔石拱桥,桥西南——东北走向,桥面长17米,桥面宽2.3米。桥面鹅软石铺就,经过岁月的雕琢,石面相当的光滑。桥孔跨径11米,矢高5.8米。市桥南侧小山上的酒瓶寨,则是古时村民防盗的烽火台。

何乔远摩崖石刻:古来文人墨客乐山,因此虹山名人石刻众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四面何乔远摩崖石刻。位在祭溪瀑布处,明万历年间刻,字幅长1.8米,宽1.4米,十行,行二字,字径11×15厘米,楷书,阴刻。内容为明代学者何乔远(一说为明代苏浚所作)的五绝“红日照天地,飞雪白纷纷。道者偶来此,雷霆殊不闻。”落款“万历何乔远题”。

进京千年古驿道:虹山古驿道是古时泉州城南通仙游福州进京的古驿道亦称罗虹古道,唐宋以来即已存在,至今仍在使用。罗虹古道位于虹山乡虹山村山占丘、宫口、小宗边自然村北向,南距村部约900米。由罗溪镇广桥村通虹山乡虹山村,依蔗头尖、酒瓶寨山而行。罗虹古道对于研究泉州通仙游古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泉州洛江虹山风景区:虹山五福——山清水秀 古迹众多

泉州洛江虹山风景区:虹山五福——山清水秀 古迹众多

泉州洛江虹山风景区:虹山五福——山清水秀 古迹众多

彩虹瀑布:泉州地区仅有的两处瀑布之一(即岱仙山瀑布和彩虹瀑布)。彩虹瀑布落差近100米,让人无限遐想,瀑布底遇到合适光照时候,彩虹缭绕,因此得名。晋江县志(道光版)卷之四·山川志云:白虹山,在郡北百余里,其脉从仙游、永春交界之鹁鸪岭发出。鹁鸪俗称白鸽,又讹为白隔。左右有日月峡,束细入脉,不过丈余,得子脉之正气。《闽书》载:山有白虹漈,有龙潭,岁旱祷之,云气升潭中,如虹,三日内必雨。明何乔远诗曰(一说为明代苏浚所作):红日照天地,飞雪白纷纷。道者偶来此,雷霆殊不闻。岩石挂长虹,影入寒潭里。明何乔远诗云:枕上听潺湲,卧龙呼不起。清倪鸿范诗云:奔腾南下气如霓,众脉分支东复西。形势直随清汉迥,翠光还与白虹齐。岩崖错落云相应,林木参差鸟欲迷。几度攀跻登绝顶,等闲拾级是天梯。

泉州洛江虹山风景区:虹山五福——山清水秀 古迹众多

油菜花:虹山不仅山美水美,花更醉人。这里有泉州地区最大的油菜花观赏基地。虹山土地平整肥沃,农民历来有种油菜的传统,这两年虹山乡以油菜花为载体全面推进虹山乡村旅游发展,扩大种植面积,现种植面积到120多亩。每年春天连绵不断的油菜花就像一张金色的大地毯,迎风摇曳,铺展在田央,花田蜂蜜、白鹭纷飞其间,耳边流水潺潺,风中花香暗涌,中间溪道白色的栏杆弯弯曲曲,忽高忽低,错落有致;加之周围出钻入石的古厝与远处苍翠挺拔的百年古松林,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油墨画。微风吹佛,花香扑鼻,沁人心脾,不禁让人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一百多亩油菜花齐齐盛开,金灿灿的花海把小山村点缀得异常美丽,吸引了众多游客、摄影爱好者、画家前来游玩写生,2014年春天日游客量最高达一万多人。

二人文美

虹山姓氏有彭、林、陈、谢,其中彭氏占95%,约有12000多人,位居泉州洛江五大姓氏之列,是全省彭姓最大的集居地。据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彭月英所作的“温陵中山彭氏族谱自序”可知,虹山彭氏先祖在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今为河南信阳市固始县),乃是宣公的后裔,只是现在难以考证世次了。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战事中,彭氏先祖随军过江,起初居住在福建的泉州,然后迁到城西的南安,至彭枨时,定居于晋北之虹山,便在瑁峰山下盖房居住。由于先祖的世次失传,就以枨公为虹山一世祖。

彭氏源流:据《虹山彭氏族谱》记载,虹山彭氏子孙繁衍,人才接踵。二世相龄公,宋时任福州监仓曹;相荣公任广州司户曹。三世烨公任团练节度使,历高州安抚使。四世延进公和五世谦公均任承务郎。六世朠公任南剑洲教授。七世镇公通议大夫、兵部侍郎。八世轻公任儒林郎。九世高公任宣议大夫。十世汉湖公任遂昌教谕。十一世卿月公任徽猷阁侍制。十二世潜公任宣教郎。在明、清时期,也代不乏人。三十二世秀村公授民国陆军少将,任永德警备司令。自十六世源有、济有公起,虹山彭氏开始分为东、西两大房祧。

虹山彭氏自一世祖枨公入闽,至今已一千一百多年,比广东始祖延年公尚早一百年。因而衍徙海内外的子孙繁多,有载可考的达300多人,其中迁移台湾的30多人。较早迁移台湾的是二十六世懋彬公,出生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以后二十七世5人、二十八世5人、二十九世3人、三十至三十五世也有16人相继往台。从二十六世懋彬公迁台迄今已近280年,按虹山彭氏繁衍频率计算,台湾现在有虹山系的人口应在千户以上。虹山彭氏迁往夷洋的也有114户,侨居地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地。1923年在印尼锡江就已兴建彭氏祠堂,墓园依故乡名为“虹山亭”。彭氏族谱:《虹山彭氏族谱》自修至今,先后跨越845年,形成全套23册(卷首1册、宗支卷4册、世纪卷18册),卷帙浩瀚、史料详实且保存完整,这在福建全省是屈指可数的。自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六世迪公郎朠公首修《虹山彭氏族谱》。随后有明嘉靖乙丑年(1529年)十九世珙公;嘉靖已未年(1559年)二十一世任公,明万历丁丑年(1577年)二十一世仕迪公、希陵公、二十二世宜达公;明崇祯丙子年(1636年)二十二世尚遗公;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二十四世俞鼐公;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二十四纯庵公(字乔美,讳钟)和民国二十年辛未(1931年)秀春公七次续修。近几年,彭国胜、彭德斌等又率众第八次重修,并将族谱全部激光扫描制作成光盘。

泉州洛江虹山风景区:虹山五福——山清水秀 古迹众多

彭氏家庙:虹山彭氏家庙初创于北宋天圣年间(1004-1016年),大门柱古联为:“支分唐朝历百载,祠占泉山第一家”,据此推算迁居虹山有千年之余。迄今已繁衍有四十余代,成为望族。其祖祠建于南宋,坐申向寅,状若凤,有多处园林景观建筑,现仅存主体祠枋540平方米,由于年久,该祠有六次较大修葺。《虹山彭氏族谱》载:中山彭氏祖者自唐肇基于岱瑁山之前半里许,面寅申状若双凤,交下厥子孙宅其中而为祖祠之右有万桂楼,玉虹桥观澜轩锁其门户,祠之前有绍兴洌泉井……从唐抵宋祠之规制兴废不可考,若楼若轩之迹不可见,唯井泽朱字尚存入国朝。

虹山彭氏宗祠石埕脚下有对凤眼井,位于虹山乡白凤村小宗口自然村东北距村部约300米。凿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有对称两井,相隔约90米,犹如凤眼,故俗称凤眼井。井口石头上刻有“绍兴乙卯五年”字样。两井为小宗口自然村早年生活水源,井水清冽,至今偶有使用。

虹山土楼:虹山土楼是泉州北部山区为数不多的迄今保存较好的土楼建筑之一,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虹山土楼历来有三座,陈姓建造的土楼位于村中,后被一场大火烧毁,后来彭姓在原址筑起小宗宗祠。凤吟土楼坐西向东,门前的漈溪潺潺流过。四方形二层格局,设十二间房间围绕中间大天井,历经二次失火,已改为民居平屋。

美直头土楼与凤吟土楼隔溪相望,且形制大抵相同。位于虹山乡虹山村马直头自然村西,西南距村部约400米,建于民国初年。土楼坐东南向西北,方形二层土楼,平面呈纵长方形,进深大于面阔,面阔19.5米,进深20.8米,建筑面积405.6平方米;前有石埕,总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属居民类建筑。土楼屋顶及木结构已毁。土楼用辉绿岩、不规则石块与糖水灰混砌。土楼,墙体厚0.6米,墙高5.3米,正面底部用辉绿岩砌筑,内部加砌乱石,上部为糖水灰土墙。每面墙上枪眼数不等,共31个,以辉绿岩作框,东西墙体各开一门。由于年久失修,美直头土楼的木楼板和屋顶已坍塌,墙体保存完好,从青石高墙上,还能窥见往日的气派。

虹山古民居:虹山古民居处处可见,分布在全乡各个村落,几乎都是清代建筑,古民居的“三雕”——石雕,砖雕,木雕十分丰富。这些古民居散落于盆地边缘的山坡上,层层叠叠,点缀于重重梯田间,十分壮观。单体建筑多为“皇宫式”十间布局,通风透气性强,夏凉冬暖,古民居建筑座座尾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浮雕,立体感强,窗棱镌花刻鸟,装饰巧为华丽别有一番情趣,随处可见木雕、泥塑、砖雕和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雕饰精美,表现出成熟的闽南雕塑艺术。虹山是侨乡,近现代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亲人“下南洋”谋生,赚钱后回家“起大厝”。所以,虹山的古厝大抵有点“南洋”的味道。

“凤吟祖厝”是最古朴经典的古厝,建于清代,规模宏大。大厝有前后两落,有民居、祠宇和厢房等,古厝的整体装饰典雅、古朴,石、木、砖三雕的手艺精湛,在厅堂前还有一些金漆雕。据传,建筑名家林路先生在修建著名的“林路厝”时,还曾亲自到凤吟祖厝来观摩,参考了这里的古厝建造工艺。

彭棠古民居是虹山乡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建于上个世纪初期,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该古民居以其宏大的规模、严整的布局。精美的雕饰、丰富的内涵。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小皇室”。

彭棠古民居有许坝彭氏民居和外塔彭氏民居,许坝彭氏民居系许坝自然村中部,南距村部约100米。该建筑建于1931年,系彭棠(1892-1945)与其五兄所建,民国期间曾办私塾。南北两侧二座单进合院式建筑相连,两座之间内有通廊外有埕相连着。共计34间。坐东向西,整体平面呈横长方形,面阔大于进深,通面阔58.35米,进深21.86米,建筑面积1275.5米;前有埕,总占地面积1859平方米。正厅面阔五开间,进深十三檩(带前廊),山墙搁檩,凤尾脊。厅水泥浮雕上嵌“积德堂”辉绿岩牌匾。天井双厢和厅堂廊道梁架等部位木雕、花草类彩绘及水泥柱底部雕刻精美,正厅砖堵刻有“辛未年”字样。

外塔彭氏民居系彭棠所建,位于虹山乡苏山村外塔9号,西南距村部约100米。建于民国20-30年代。为3座独立建筑由东向西横向依次并列,通面阔70.75米,通进深分别为32.4米(中间座和西侧一座相同)和20.82米(东侧一座),前均有埕,总占地面积2580平方米。东向座稍前置。均坐东北向西南,硬山顶,燕尾脊,砖木石结构。中间1座保存较好,建于民国二十年代。

先人碑刻:典型的先人建筑碑刻除了前面提到的水尾树碑和小宗口凤眼井,还有下列几种:

明代花岗岩石碑二方“小蓬莱”和“爱草园”。《闽书》载:“有玉虹树,村有玉虹桥,本村人彭映建”。桥下有明代花岗岩石碑二方,一方正面刻“爱草园”,背面刻“化龙池”。另一方单面刻“小蓬莱”。均小篆书写,为古代茶园附属物。玉虹桥于公元1984年加高重建今桥可通行各种车辆。

广桥(即龙潭广桥),由虹山彭六世祖映公与僧自昕始建于宋淳熙年八年(1181年),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移今址重建,乾隆光绪再次修葺,系辉绿花岗岩砌筑,属单孔拱体。原为晋江、仙游主要交通桥梁,造型精致严实,全长13.8米,宽2.5米,高8.7米,半径2.3米,砌工独特,有“桥首见不到桥尾”之美称,全桥均为石质清砌,不见任何混灰粘质,突显其技艺之精湛,是闽南一座鲜见之古桥。1922年被泉州市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树碑以志。广桥畔竖有保存完好的宋、清年间桥碑二件及泉州市人民政府文物保护碑。

宋重建龙潭广桥碑记:龙潭溪者,晋仙交界地也,峡岸湍流,陡遇暴雨则怒涛奔激,行旅进退维俗。宋淳熙八年(1181年),里人彭映僧自沂方建是桥,名龙潭桥,今俗呼广桥也。康熙庚申年(1680年),洪水冲圯,人又病之。幸适广大元戒文起公入隐仙邑菜溪山,道经濠市、马甲、忏堂、龙潭四处,溪乡耆各以桥废病,涉为请施工欣然次第建后焉桥于壬午年(1702年)四月,工越癸未年(1703年)三月告成,公不喜谏庾辞,谨质言以纪。

清康熙四十二年岁次癸未孟夏书:晋仙士民彭龙兆、赖啊观、陈祥、馀顺监工高田院僧寂言;尤溪石后吴日尚奠子义人工勒石重整龙潭广桥;晋仙劝首朱主姐彭泽官彭炳郎;仙邑陈国梁题银五两,晋江彭朝杨裔孙占春题银五两,邑庠生彭罗珠裔孙题银三两,彭振先裔孙题银二两;大清乾隆五十七年岁次壬子年孟夏立(公元一八五二年)。

今广桥碑记:俗称广桥,始建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移今址重建,乾、光绪年间两次重修。系辉绿岩砌筑、单孔,为泉州罕见的拱式石桥。保护范围:东北桥头外100米,西南桥头外100米,桥体两侧各500米。龙潭拱桥经本府于一九九二年九月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市人民政府,一九九九年十月重立。

三习俗美

圣祖妈信仰:虹山民间信仰以“圣祖妈”为主,“圣祖妈信俗”属于民间信俗,是民间信仰圣祖妈各种习俗的统称,它是一种民间信仰文化。虹山“圣祖妈信俗”主要包括祭祀(民间大典)、民间习俗(信众日常生活、千米人龙迎“圣祖母”等)、诞辰日以及民间传说。虽然各地的圣祖妈信众会根据当地特色赋予圣祖妈文化以新的形式和内涵,但是洛江区虹山乡圣祖妈文化和信俗,始终拥有最多种形式和最深刻的内涵。

圣祖妈娘娘,法主仙妃,姓许,晚唐人也,自幼聪慧灵异,举止不凡,“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的祸福”。幼则胸怀大志,喜好读书,七岁强入塾,《四书》、《五经》等圣贤经典,遍读不忘,解析不紊。十三岁时,遇“玄通道人”而拜师,修炼于浙江金华北山,授习“玄微秘法”医典符篆,降妖伏魔,驱寇辟邪之法,深通其妙。十六岁时,与闺伴窥镜化妆,遇神人授铜符法宝,领悟无遗,灵变无穷,神通广大。许仙妃法创水功,故为官民所称赞,济世救人诸事迹,广为世人所传颂。云游天下,择地而居,从尤溪入仙游,约于唐昭宗乾宁年间(894-898年),行至巩桥郑宅。视此处钟灵毓秀,诚定居胜地,发现苦溪“下雨大水流,雨停无水流”奇象。探明苦溪地多沙石结构,雨后水流参透入地,水必往低处流之理。若能寻出下游地下泉眼,必可得水。亲率民众挖出井亭旁、珠山桥下、庐坡、龙井、碗井(一名活井)三穴,七个泉眼,地泉爆涌。即县志所云:铁鞭拖地,以成泉。乃开沟筑坝,水到渠成,顺流而东,灌溉附近七村近万亩地。虽久旱不竭,万民得利,诚为圣泉。巩桥四代祖唐御史中丞郑良士公,暨长子太保尚书郑元弼公,为念许仙姑创修圣泉水利功绩,奏明朝廷、封法主仙妃,赐建圣泉宫。仍于后唐明宗长兴元年(930年)舍地捐资,在许仙姑草庐原址上。创建宫殿,奉祀许仙姑神像、宫称为圣泉宫。后勅封为圣泉祖殿。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161年,圣祖妈从仙游县鲤南镇圣泉村“圣泉宫”圣祖妈“分灵”至此。洛江虹山乡圣祖妈信徒原发于虹山乡居民,后广泛传播至莆田市、厦门市、港澳台同胞、印尼侨胞等海内外信徒近百万人。每年,仙游县鲤南镇圣泉村“圣泉宫”圣祖妈联谊会都会组织上千信众,来到洛江虹山乡进香;洛江虹山乡也于正月到仙游鲤南圣泉村“圣泉宫”割香。

虹山圣祖妈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圣祖妈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宋绍兴年间,彭氏六世祖朠公为求子孙繁衍昌盛,从仙游赖店“圣泉宫”分炉香火,塑造金身,并舍地建庙宇“瑁峰宫”奉祀。1669年二十六世存素公又从仙游赖店“圣泉宫”分炉香火,塑造金身,并舍地建庙宇“聚峰宫”奉祀,现前坂“龙峰宫”、金山“美峰宫”奉祀。1946年,境民迁徙清流嵩溪,圣祖妈也分炉前往,于2007年兴建“龙山宫”。虹山乡奉祀圣祖妈,彭氏族人人丁兴旺,簪缨继起。以圣祖妈宫为主要活动场所,以祭祀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圣祖妈信俗近千年来为百姓所崇拜而传承至今,尤其是洛江籍的港澳台同胞、印尼侨胞普遍信仰圣祖妈,不仅是出于祈福消灾,也是寻根谒祖、民族精神的传承。很多人都把到洛江虹山乡聚峰公谒祖进香当作一生最大的心愿,圣祖妈信俗不仅成为了促进家庭和谐、社会融洽的重要文化纽带,更是成为海内外同胞的凝聚核心。

千年民间古乐——大鼓吹:虹山大鼓吹源远流长,是虹山多种习俗礼仪必用的礼乐,礼云“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礼乐并重,丝竹四管称细乐,而鼓吹五音称大乐。虹山大鼓吹,由大鼓、嗳吹、铜钟、大小锣、大小钹等组成,演奏节奏有序,声音洪亮,热闹激情,是虹山周域保留的古乐种。据传说,这种大五音,在五代唐宋时期已很盛行,何时传入虹山待考,但虹山彭氏,自宋初卜居以来,佛筵喜庆即用这种古乐,历已一千多年,目前演奏的乐曲有:“小将军令(北将军令)”、“引头(大将军令)”、“状元游”、“太子游”、“大三通”、“北鼓吹”。乐器仅用小北鼓(又称小三通、小楼台)嗳吹,小响钹和铜钟,用于迎神赛会,方便路上“送亨”和“出地方”等。这些乐曲除“出地方”用于“白吉”事外,余均用于喜庆,且各有含意,其中“引头”为嗳吹师为适应本域民俗活动,需要而续编的,曲谱由四馒头,紧三寮,中三寮,慢三寮和四层令组成,以欢乐紧凑结尾。据说乐曲寓意是“四大天王布阵”以保风调雨顺,四时平安,八节欢乐和“春景和煦,夏泰乐耘,秋民庆丰,冬字盈藏”。驱宰纳吉,该曲较适用于大型的迎神赛会与庆典,此曲为区域保护曲目,仅在虹山、罗溪境内应用不传外域。

四物产美

红心地瓜:根据《蕃薯杂咏》及民间传说,虹山种植地瓜始于明代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目前红心地瓜种植遍及全乡,供不应求,已成虹山名品。“虹山红心地瓜”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市知名商标。

虹山地理气候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该地产的红心地瓜拥有与众不同的特殊品质。红心地瓜糖和蛋白质丰富,另有维生素B和C、胡萝卜素、尼克酸、磷、钙、铁等十几种微量元素,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17种氨基酸。“三日冷薯尚可餐”、“旁人笑比红萝卜”、“嫩如柿果色深红”、“熟晒生晒两相好”是《蕃薯杂咏》对虹山地区红心地瓜品质的高颂。煮后三天还可食,质如柿果,可以鲜煮也可生晒、熟晒收藏,品质不变。

紫心地瓜:薯皮肉呈紫色,含丰富的“花青素”(达0.5%)。花青素是公认最出色的抗氧化剂,能清除自由基,作用优于维生素C、E,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佳防癌蔬果之一。紫心地瓜因低脂、低热是健康减肥的好食品。

虹山酸茶:酸茶源于野生酸茶树种,虹山经过祖祖辈辈试验,已突破酸茶树种无法繁育的情况,可运用组培、嫁接、种子繁育等技术人工培育。据说,宋代虹山已有产茶,并将茶叶作为礼品相互赠送,元、明、清茶叶生产有较大发展,并出售给各地茶商。居住在山上的先人们,吸取红茶全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制茶原理,再结合酸茶树种,发明了酸茶制作技艺,制作出品种稀特,酸甘止渴,生津持久,消滞去腻,促进胃液分泌,增强食欲的特制虹山酸茶。

虹山霜冻芥菜:种植芥菜属叶芥菜类型中的大叶芥菜,植株高,叶片大,最高可达八九十公分,叶片宽大似芭蕉叶,叶面布满紫红色麦纹,俗称“披红根芥菜”。该芥菜无普遍芥菜的苦涩感,入口甘甜,幼嫩清脆,是域区居民最爱的山区蔬菜。虹山地处丘林地带,海拔较高,气候特殊,冬天昼夜温差最高达10℃,白天穿单衣,夜晚盖棉被,雨量充沛,以红、黄沙壤为主。在这种条件下种植的芥菜,经历数场霜冻,通过霜冻去掉了芥菜的苦味,芥菜变甜了,甘甜细嫩,口感特别好,味道更鲜美。虹山芥菜还具有宣肺豁痰,解毒消肿,开胃消食,温中利气,名目利膈等功效,是营养丰富口味极佳的天然食品。

五前景美

虹山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前景广阔,虹山乡党委政府综合考虑虹山的自然资源、区域定位和发展基础,致力打造五彩缤纷、水天一色、归园田居的彩虹之乡,形成“一心、两带、三地、四名片”发展的乡村旅游格局。

“一心”即小镇核心区。整合瀑布景区、漈溪休闲区、山体公园、观光体验农业区以及古树名木观光区等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和农业资源,形成具有规模效应、档次较高、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旅游线路,打造虹山乡村旅游“拳头”品牌和关键“卖点”。建设观瀑登山木栈道和谷底观瀑亭等;深入挖掘古驿道价值,修复古驿道,结合游客登山等活动,让古驿道重放光芒,为虹山乡村旅游增添历史韵味和现代活力。栽植具有观赏价值的低矮花木或桃树、樱花树等,引导农户种植油菜花、草莓等观光采摘植物,形成连片规模,同步发展农家乐、建设农业体验园等,让游客体验农耕文化和乡土传统。保护好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等历史遗迹,体现农家风情和文化价值。

“两带”即入口花海带和梯田观光带。一是从万虹公路至苏山村桥头片区地带规划为入口花海带。利用周边低山丘陵和坡度大、多弯道等特点,沿途成规模种植特色植物、名贵树种等,打造色彩统一、遍地是景的标志性生态景观大门。盘整入口处的50亩耕地,成片种植炮仗花、玫瑰等鲜花,形成处处是花、四季相宜的花木基地。周边山围塘,建设野外烧烤、露营基地,远期考虑市田水库综合利用开发,建设环水库休闲度假区等等。二是从白凤村大磨山等地带规划为梯田观光带。依托现在有大磨山梯田、农业种植基地、生态有机茶园、果园、花卉苗木园等载体,整合吾坑后生态区,规划建设大磨山观日台,打造梯田观光、生态观光、农业观光旅游带。

“三地”即泉州城市休闲胜地、避暑重地、运动基地。一是打造泉州城市休闲胜地,依托交通要道、景区、水库、森林等生态良好、环境宜人的地方,建设一些度假村、休闲山庄和农家乐。二是打造泉州城市避暑重地,依托海拔较之市区高的优势,建设纳凉避暑重地,根据不同的资源开发各具特色的消夏纳凉项目,配套开发一些适合夏季的体育健身与游乐的项目。三是打造泉州城市运动基地,依托万虹公路以及区域山道,建设户外运动场地,综合考虑举办山地自行车赛、卡丁车比赛、登山比赛等;利用前坂村跑马寨、虹山村跑马寨等资源,做起“马”字文章,鼓励、引导、支持群众发展养马业,让游客骑马观光旅游,为广大“车友”、“骑友”等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活动场地。

“四名片”即红心地瓜、彭祖养生文化、古松树、聚峰宫圣祖妈四张名片。一是打响“红心地瓜”名片。开展“地瓜全宴”、“地瓜DIY”等特色活动,让游客体验农耕生活,亲手种植不同品种的地瓜。二是做深“彭祖养生文化”。利用“彭祖养生”文化的资料、文献,融入现代的养生文化理念,以田园、农耕为特色,打造集休闲娱乐、养生保健、养老康体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区。三是做好古松树文章。收集、研究相关资料,讲述历史传说、故事以及乡野趣事,增加观赏的趣味性。四是推广“聚峰宫圣祖妈”文化。圣祖妈的朝圣习俗,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加以培育;扩大圣祖妈的影响力,打造北部“仙公山”,使之成为洛江区又一宗教朝圣地。

呼吸新鲜空气、养生避暑、品尝地道佳肴,

不一样的休闲养生体验,就来虹山风景区:虹山五福!

▌本文整合于网络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内容信息有误,请以官方为准,并及时通知我们更正!

上一篇新闻

Morning~山东教育早读(2021.08.09)

下一篇新闻

年底复式住宅扎堆登场,如何选?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