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7日 星期日

读茶如书!真正爱茶人须知道有关茶的重要思考:中国茶的百年之战

读茶如书!真正爱茶人须知道有关茶的重要思考:中国茶的百年之战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历史上曾经有一刻,东方和西方的两大帝国因两种植物而兵戎相见:一种是罂粟,一种便是山茶。

前者制成鸦片,后者制成茶叶。

01

自先秦起,华夏大地的先民们便将山茶制成茶。从两晋起,茶逐步演变成一种文化。到十九世纪中叶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掌握制茶及产销全流程的国家:从种植、采摘、加工、炒制到批发和销售。而大英帝国通过罂粟贸易换得中国的茶叶。可以想象,如若没有鸦片,英国从全世界掠夺的白银,将会大量流入中国。

但这种交换式的贸易平衡很快被打破。

1839年,直接导致罂粟-茶叶的贸易平衡崩溃的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战争中,摇摇欲坠的大清被一举击垮,英国得到了香港岛,以及大陆五处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

与此同时,英国开始“盗窃“中国茶叶的一切。他们不但在其殖民地印度大规模试验种植及生产茶叶,而且还通过大工业流水线的方式,提高了产能,效率和稳定性。

1888年,英国入侵西藏,这次又是因为茶。与1840年不同,这个时候,英国人已经在印度种植了大规模的茶园,自明代以来所构筑的中国茶叶长城轰然倒塌。

茶叶战争在经济社会学上,具有不可忽略的社会地位和历史地位。但近些年来,我们对茶叶的定位基本沦为普通的生活饮品的一种方式而已。

这些内容均记载于一本名为《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书上,该书还提到:从茶传播、贸易、饮用形成的茶马古道,事实上造就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域,也形成了因茶而就的想象共同体,之后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垫底了坚实的基础。

读茶如书!真正爱茶人须知道有关茶的重要思考:中国茶的百年之战


在这一点上,是为历史学者所忽略的。在宏观史学里,茶叶所扮演的角色实在是跟时代趋势无法比拟的,但尽管如此,茶叶从唐至晚清,以及远涉重洋,其发挥的文化功用却是无可替代的。

变化还是来了。就在英国因“茶”入侵西藏之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扛着枪走上前线的大兵们,喝的却是咖啡,以保持清醒头脑和作战状态。主要原因在于英国垄断下的茶叶海外市场,征收高额税收,这让咖啡成了极佳的替代品。又迅速乘着工业革命的东风,伴随战争,速溶咖啡和罐装咖啡从美国进入了欧洲和东亚。

中国,茶的发源地,好像也正是从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开始,中国茶失去了话语权。而英国依然享有英式红茶的美誉,日本的抹茶制品和茶道文化,还闻名海外。

02

大约200年过去了,历经屈辱,东方巨龙又一次破茧重生。改革开放迄今四十年,商业文明浸透到各行各业之中,伴随着工业化,全球化,城镇化,一切都焕然一新,但茶叶,这个国家除了瓷器和丝绸外,最值得炫耀的名片,却没有什么本质性变化。

仿佛和整个商业文明的进程隔绝了,与世无争,也碌碌无为。

挤满超市货架的英国茶包,开在高档商场里的新加坡TWG TEA。虽然同为“茶”,但中国茶与西式茶,从产品到品饮方式,甚至产业逻辑,都已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

现实再一次地提醒中国茶,不变,不言,不争,就依旧没有一席之地。只能翻翻老黄历,“想当年,我们还有《茶经》……”

求变是一种复兴,也是新的构建中国人必须自己去定义:在现代生活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茶品牌,我们在哪些社交场景需要“茶”,而它的标准又是什么?

纪录片《茶界中国》里有一段这样的记录:茶人陈必芳曾渴望将制茶技术传承给小儿子。但是在一场车祸中,小儿子去世了,只能将千里迢迢外做厨师的大儿子召回老家来继承衣钵。

读茶如书!真正爱茶人须知道有关茶的重要思考:中国茶的百年之战


从片中来看,大儿子其实并不热爱,只是出于责任感来做这件事情,这其实折射了中国目前茶行业遇到的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就是很多制茶技术即将后继无人。

工业化,是否能解决这个问题?

说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但工业化做起来是非常难的,时至今日,全球大多数区域都没有一整套完善的工业体系。18世纪时,英国没有一家工厂能够生产喝茶用的陶瓷杯。直到后来,经过几轮技术迭代,才实现了突破。

是否有这样的可能:中国拥有目前全世界最完善的终端制造业产业链及集群,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拥有全球素质最高的工人,这三点意味着对茶叶产品生产方式的改造或创新。

03

我们先来看看英国及其殖民地等引领的茶叶工业化1.0时代。

肯尼亚,曾经的英国殖民地,位于东非高原,其气候使得茶叶品质良好,英国人每年消费15万吨茶叶 30%来自肯尼亚。在肯尼亚有超过500万人从事茶叶生产,茶叶创造了其45%的外汇。但无论是肯尼亚、印度,还是斯里兰卡生产的茶叶在中国人眼里都不能叫茶叶。

在日本,自唐代日本引入中国茶,就一直将其视若珍宝。根据日本清凉饮料协会的数据:茶饮料2015年的消费量是55亿升,一举超越碳酸饮料成为最大品类。这是另一条工业化的路线。

我们再来看中国茶叶市场的一些基本事实:

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中国茶叶的产量逐年提升,到2017年是258万吨。中国海关的数据也显示,2017年同年出口量是35.5万吨。也就是每年基本上15%左右的产量是出口的,其他都是内销。

读茶如书!真正爱茶人须知道有关茶的重要思考:中国茶的百年之战


2017年当年出口金额是160995.5万美元,平均4533美元/吨,2.26美元/斤,按照2017年的汇率来算(6.8)差不多15.1元/斤。

我国茶叶外销的基本上被当做和食用油差不多的农产品毫无附加值地销售。而在宋代,仅福建安溪一地,与之有茶叶贸易的国家就多达58个。

目前,我国的茶叶基本处在价值被严重低估的阶段,本质原因是我们的茶叶行业停留在了农业时代。我们需要对这个产业进行革新与升级。

中国茶要实现工业化,难在哪里?其最根本的难点,是中国的“经验思维”,向西方“科学思维”的转换。中西茶叶百年之战的第一次失利,就败在过于依赖基于人的经验,而没有将经验转化成理性,即“流程化”与“标准化”。

举些简单例子,西方茶包、咖啡、果汁、可可,以及钻石和西医,都完成了品类和行业的社会化和标准化 。而中国传统的中医、玉石、红木、中国茶,始终停留在手艺人代代相传的阶段,过于依赖人的经验,尤其是经验丰富的行业“大师“。

读茶如书!真正爱茶人须知道有关茶的重要思考:中国茶的百年之战


对比来看,工业化恰恰就是一个“去人化”的过程,通过将人的经验流程化,实现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04

我们需要简单科普一下中国茶分类。

读茶如书!真正爱茶人须知道有关茶的重要思考:中国茶的百年之战


除了茶叶类别上的不同,从产品属性上,中国茶可大致分为名优茶和大宗茶两类。

名优茶是中国茶与西方茶最大的区别,它不仅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中国茶博大精深的制茶技艺,更是中国茶魅力的极致表达。与大宗茶简单茶味上区隔之外,名优茶讲究色、香、味、形全方位的品饮感受。

读茶如书!真正爱茶人须知道有关茶的重要思考:中国茶的百年之战


所以,名优茶在原料和制作工艺上,就有极高的讲究。名优茶使用季节和嫩度最合适的原料,经常有原产地保护和特定的品种,原料等级的差异和工艺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品质和等级的差异。

而大宗茶在生产上比较粗放,对品质要求比较低,全程机械化以实现低价。所以出口的原料茶,西方广泛饮用的红碎茶,基本都可以归为大宗茶,甚至在国人眼中,这都不能称其为“茶”。

但目前占全世界茶叶出口总量80%的,都是机械化加工的红碎茶。

读茶如书!真正爱茶人须知道有关茶的重要思考:中国茶的百年之战


中国茶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和标准化,是要完成名优茶的工业化和标准化,而这其中,原料、工艺的标准化是关键。

名优茶原料的问题,在于稀缺性:产地、气候、时间,都会对原料的产量和等级,产生巨大的影响。名优茶不同于烟、酒、咖啡等植物深加工产品,茶叶即便一天时间的差异,品质差异就会很大(西湖龙井有早一天采是宝,迟一天采是草),高等级原料,一年的采摘周期,短则3天,多则不超过一周。

同时,再加上天气等因素,导致了原料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名优茶讲究色、香、味、形全方位的享受,工艺的不同,决定了香气口感等的差异,而制茶工艺,在中国茶人的手中,就像中医一样,祖祖辈辈都的都是靠口传身教,并没有形成标准化。

这些,才是真正阻碍中国茶工业化和标准化的关键。

05

中国茶曾经以农产品形态走出去过,但没有品牌,未来的中国茶,需要以品牌走出去。代表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生活方式,影响全世界。

读茶如书!真正爱茶人须知道有关茶的重要思考:中国茶的百年之战


一个真正以科学化市场思维的茶叶生态链,也许正在形成。因此,要分解茶产业链,通过产业链的布局,从底层彻底完成中国茶产业链的变革:上游农业需要不同产区的集约化;中游生产需要标准化;下游消费端需要品牌化。

故而,应坚定地认为全球市场的茶叶战争的下半场,是中国茶企业通过市场端的品牌化(尤其是高端线),加工端的工业化(尤其是利用好工业4.0),上游端的生态化来实现真正实现市场上的飞跃。

茶产业的权威标准,是我们本土的、业界公认的大师们,把他们的手艺和经验变成工业标准,量化这些宝贵经验,将随时可能失传的手艺解救下来,是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经之路。

在大宗茶的标准化、工业化上,西方茶叶品牌,已经远远的走在了中国茶的前面,但中国茶,尤其是名优茶,以其独特技艺所造就的色、香、味、形,一旦完成真正的工业化和标准化的升级,并实现产品和品饮方式的创新,足以对西方茶,形成一次强有力的反击。

读茶如书!真正爱茶人须知道有关茶的重要思考:中国茶的百年之战


另一方面,以喜茶和奈雪的茶为代表的新中式茶饮,也在以另一种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去重新定义这个市场。

而在量变引起质变之时,在大师手艺和现代工业磨合之后,我们才能重构现代茶产业的标准和规则,才能继续陆羽们的使命,续写新时代的《茶经》。

整个世界,除了看到涌进各国商场“买买买”的中国大军,还需要看到中国的“文化叙事”,讲述中国茶的新故事。

这是中国面临的新一轮全球竞争:如何让“民族品牌”跻身世界品牌之林,如何在中国经济不断崛起的现实中,让世界领略到中式哲学的幽深与务实,中国生活方式中追求的清欢与情味。

如幽幽茶香,清淡,而有味。

这不仅仅是品牌的使命,也符合了消费者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文化消费的必然趋势。当厌倦了种草、剁手,从兴奋到失落的无限循环;当疲惫了蹦迪、唱K,从狂喜到低落的情绪过山车。我们也可以重新拾回“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的人间清味。

公元前47年,凯撒大帝征服了小亚细亚吉拉城。

当时他写信给罗马友人报捷时,只骄傲地写了三个拉丁语单词“veni ! vidi ! vici !”我来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

去吧,中国茶、中国茶人,去征服世界。

章来源:进击波财经(有删改),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来源:进击波财经、网络。

若侵,删。

上一篇新闻

厉害了苏州的学生们!人家忙着过暑假,他们忙着拿奖杯

下一篇新闻

瞄准数千亿美元在线家装市场,「Livspace​」获 9000 万美元融资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