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7日 星期四

中国及周边流行音乐(华语乐坛)发展历程

华语乐坛是指包括 中国内地 、 香港 、 台湾 、 澳门 , 新加坡 , 马来西亚 等地区在内的有华人音乐歌手的 圈子 。

初始发展

  • 中国大陆

中国及周边流行音乐(华语乐坛)发展历程

华语乐坛

华语乐坛

外商开始在上海建立唱片压片厂,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百代公司、大中华唱片厂和上海胜利唱片厂相继建成投产,由此拉开了我国生产唱片的序幕。

这一时期的唱片业带有明显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如聂耳、冼星海、任光等人,纷纷投身艺术创作和唱片制作领域,为党的事业和民族解放事业作了大量的工作。如,三十年代的抗战救亡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国歌)、《渔光曲》(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开始曲)、《卖报歌》、《铁蹄下的歌女》、《大路歌》、《毕业歌》、《梅娘曲》、《救国军歌》、《夜半歌声》、《游击军》、《江南三月》和《到敌人后方去》等,几乎都是为电影或唱片而制作的。《金蛇狂舞》、《翠湖春晓》、《昭君出塞》、《彩云追月》、《花好月圆》等许多优秀民族器乐曲都是聂耳、冼星海等人为出版唱片而编写和配器的,这批珍贵的唱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

二、三十年是我国音乐文化艺术有较大发展的年代,李叔同、肖友梅、赵元任、黄自、贺绿汀、周小燕、喻宜萱等艺术家开创了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创作表演事业,留有许多传世之作,如,《教我如何不想他》、《玫瑰三愿》、《天涯歌女》等。

四十年代是我国流行音乐创立和发展的年代,黎锦晖、黎锦光、周旋等人也为世人留下了不少优秀音乐作品,如,《香格里拉》、《夜来香》、《秋水伊人》等。从20世纪初至1949年,旧中国的唱片业历经磨难,发展缓慢。但近半个世纪的“国产”唱片所记载的却是灿烂辉煌的民族艺术精华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京剧、地方戏曲、民族器乐、民歌、流行歌曲、电影音乐等,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量优秀作品问世,大批杰出的艺术家产生,许多优秀节目灌录唱片,广为流传,在灾难深重的土地上播种下日后开花结果的种芽,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流行歌曲除革命歌曲之后,又加入翻译成中文的苏联流行歌曲。各地开始建立交响曲团,演奏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作曲家的新作。东欧的乐团曾多次到中国表演,中国乐团也参加了许多国际表演会。中国音乐家也尝试用西方的乐器方法写作具有中国风味的音乐,比较成功的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采纳了越剧的部分旋律。

  • 香港地区

1950年代以前,来自上海海派的国语时代曲流行于香港,代表的歌星有龚秋霞、周璇、姚莉、李香兰、白光、吴莺音、张露等。1950年代在高级夜总会表演的歌星以献唱欧西流行曲为主,配以乐师(主要为菲律宾籍)现场伴奏。当时本地著名歌手较为现时香港人所熟悉的包括祖·尊尼亚(Joe Junior)与黎爱莲(Irene Ryder)和泰迪·罗宾(Teddy Robin)等。英文歌曲主要流行的原因是演唱这类高级娱乐场所以上流社会的洋人为主,只有少数华人较有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来负担这类高级消费。

由于接触西方流行音乐,1960年代的年轻人喜欢自组乐队,以唱英文歌曲为主。著名乐队有:泰迪罗宾与花花公子乐队(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许冠杰与莲花乐队(Sam Hui & Lotus)、陈任与Menace(Joe Chen & Menace)、松散者(Loosers,温拿乐队前身)以至较后期的新特乐(New Top Notes)及玉石乐队(Jade)等。1970年代初期的偶像歌手仍以英文歌曲为主,著名的有陈美龄、陈秋霞等。

1974年许冠杰推出的专辑《鬼马双星》揭开了香港当代流行乐坛的序幕,1976年的经典大碟《半斤八两》则标志香港粤语流行歌的市场正式形成。

  • 台湾地区

50年代至60年代的台湾乐坛,音乐的创作远远滞后于乐坛的发展。当时歌手们演唱的普遍是旧上海时代的曲目。此外,唱片业的不健全,也使本土歌手纷纷寻求海外发展。当时亚洲的音乐中心日本,就曾在一年中连续捧红了欧阳菲菲、翁倩玉、陈美龄等台湾歌手。而留在本土的邓丽君、青山、姚苏蓉等也不得不频频到香港演出。此时的台湾流行音乐正逐渐失去了对人们的吸引。一些年轻的歌迷在厌倦了日式哭 调发展来的台语歌和旧上海式的灯红酒绿后,转而在西洋音乐中释放 各自的情感。一时间,收听西洋热门歌曲成为台湾青年主要的娱乐项 目。当时由于版权法的不健全,使翻版唱片得以大量上市。低投入, 高回报,使得部分唱片业者得以发行大量品种繁多的英文专辑唱片, 因而造就了六十年代末期的西洋音乐大热潮。

在这种潮流的带动下, 台湾本土也出现了苏芮、黄莺莺等以推出英文专辑为主的歌手。虽然 这种风气在某种程度上有制约国语音乐发展的一面,但同时却也从另 一个角度丰富了日后国语歌曲的表现形式。

70年代在欧美歌曲的熏陶下,出于对音乐的喜好,同时也是填补本土创作的空白,乐坛上涌现出了一批极富创新的词曲创作者,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庄奴与左宏元。他们合作的作品,在传统台湾歌谣和旧上海曲风上均有所突破,因此倍受当时音乐界的瞩目。本土创作的起步,也开始带动了一批歌手的发展,尤雅、叶明德、陈芬兰、高凌风等都是当年风光一时的歌手。而当时涌现的刘家昌更是倍受歌迷们的喜爱。“云河”“月满西楼””“爱的路上千万里”均是当时深植人心的佳作。

卡带时代

1984年,标志香港流行乐坛进入天王巨星的时代,第一个称为天王巨星是谭咏麟,伴随而来80年代其他最主要歌手也浮出水面张国荣、梅艳芳、林子祥、陈百强、叶倩文、林忆莲、陈慧娴、钟镇涛、关淑怡。香港本土乐队也在这时期茁壮成熟。

80年代的香港乐坛是香港音乐史上最辉煌和最缤纷多彩的时段。从许冠杰,罗文,林子祥,陈百强,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王杰领衔的乐坛潮流到Beyond、张学友的兴起 。出现了一大批的优秀歌手。80年代香港流行歌曲参照很多日本歌曲及西方音乐譬如乐与怒、蓝调、民歌。由于日本歌曲比较有时代感,改编歌曲成了一个热潮。其中以《捕风的汉子》、《风继续吹》等歌曲为代表。

1984年,标志香港流行乐坛进入天王巨星的时代,第一个称为天王巨星是谭咏麟,伴随而来80年代其他最主要歌手也浮出水面张国荣、梅艳芳、林子祥、陈百强、叶倩文、林忆莲、陈慧娴、钟镇涛、关淑怡。香港本土乐队也在这时期茁壮成熟。

流行音乐首先从我国的香港及台湾地区进入内地,尤其是朱逢博率先演唱台湾的校园歌曲和朱逢博、李谷一演唱的歌曲,在内地大受欢迎。曾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出的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在内地一炮而红,这也是中国内地第一次公开的港台歌曲演出。此后,中国内地的流行歌曲与其他地区的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音乐结合,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歌曲。八十年代后期,崔健成为中国第一位摇滚巨星,唐朝、黑豹等乐队在他的影响下风起云涌。崔健不仅带动中国摇滚崛起,还在当时掀起了一阵“西北风”,在当时CCTV歌手大奖赛得奖的前几位几乎都以西部民谣为参赛歌曲,比如《信天游》《黄土高坡》等等。

80年代的台湾乐坛,是新陈代谢的时代,出现以大批优秀音乐人及歌手,其中以罗大佑,齐秦,王杰、周华健,李宗盛,卓依婷等为代表。

90年代台湾歌坛,是国语歌曲主导地区,其中以王杰,齐秦,庾澄庆,小虎队,林志颖、张宇、任贤齐风靡华人地区。卓依婷(跨越八,九十年代)风靡东南亚,大陆地区。

CD时代

1990年代香港乐坛进入了巅峰时期,先有王杰独领风骚,后有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香港四大天王及王菲,郑秀文等实力派天后代表。 1990年代之前,香港流行音乐歌手并不重视国语流行音乐,在这之前香港的国语流行歌曲大多是来自日本歌手作品,直至1990年代开始后,以张学友刘德华为代表的香港四大天王开始进入台湾,新加坡以及中国大陆市场,以大量翻唱日语为主,这其中最为成功的亦是张学友,他的国语唱片《吻别》、《真爱新曲+精选》等均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令其事业登上高峰。在这个期间,同为香港四大天王成员刘德华以《忘情水》《如果你是我的传说》等歌曲风靡整个粤语地区。

90年代末经过金融危机后,随着香港四大天王的逐渐淡出,进入新世纪后香港乐坛,只出现了谢霆锋、陈奕迅等的辉煌。香港歌手谢霆锋更是以一年两张专辑200万销量成为华语最畅销歌手。

2000年,英皇娱乐宣布成立MUSICPLUS音乐家唱片公司,将陈奕迅、谢霆锋、容祖儿、陈冠希、郑希怡、Twins等归入旗下,发展不过5年时间,成为香港乐坛最当红的唱片公司之一。1999-2002年,是谢霆锋最辉煌的时期,推出首张国语大碟《谢谢你的爱1999》,勇夺当年台湾唱片销量榜的冠军专辑总销量也过百万。陈奕迅则被认为是香港流行音乐新时代的指标人物之一,也被人认为是张学友的接班人。

同时期的台湾乐坛周杰伦凭借同名专辑《JAY》腾空而出,紧接着的第二张专辑《范特西》又迅速风靡整个亚洲流行音乐界。专辑中大热单曲《双截棍》将RAP 开创出中国风,以华语乐坛少见的风格而传唱至今。2002年—2006年,周杰伦推出《八度空间》、《叶惠美》、《七里香》、《十一月肖邦》、《依然范特西》几张大碟,确立了他在流行乐坛无可争议的地位。

1999年,王力宏凭借《公转自转》、《不可能错过你》专辑确立在台湾乐坛“优质偶像”地位。在空前繁荣的“R&B浪潮”中,还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歌手,林俊杰、潘玮柏、罗志祥、黄立行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2000年,梁静茹凭借《勇气》一炮而红,99年出道的“少男杀手”蔡依林也在这一时期正式转型,《看我72变》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台湾大卖37万张、亚洲地区150万的销量首次荣膺台湾年度销售女歌手冠军。

数字音乐时代

二十世纪后期,选秀时代造就了不少选秀红人,21岁的李宇春成为了中国首个民选偶像。MP3、IPOD等音乐播放器陆续出现,数字音乐已经打败实体音乐成为了主流,多数的音像店在失宠后被迫转型,2003年,台湾地区本土滚石唱片公司关闭了实体唱片发行渠道,到2009年,数字发行将占到整个亚洲音乐市场的60%。

大势所趋形势所迫,许多唱片公司都把重心放在了无线音乐,也造就了一批网络歌手,2005年,红遍全国的《老鼠爱大米》创下了单月600万次的彩铃下载记录,由此带来的1200万元的收入相当于当时70万张传统唱片。这一年被很多业内人士称为“中国数字音乐元年”。此后,传统音像店逐步走向寒冬。

2011年,徐良和汪苏泷两个网络歌手的纯自然下载量收入高达500万,超过了环球等老牌大唱片公司。近年来,随着苹果宣布IPOD停产,智能手机逐渐成为人们听歌的最佳工具。有数据显示,2011年在我国11亿音乐用户中,移动互联网用户占据7亿。除了传统唱片歌手,当下也是许多小众独立歌手最好的时代,他们通过网络平台也比以往取得了更大的传播效应。

(本文摘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聊作者。)

中国及周边流行音乐(华语乐坛)发展历程

华语乐坛代表人物

上一篇新闻

姜兴桓:春天里的童话(《爱的名义》书评)

下一篇新闻

民国星时代,你不知道的往事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