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19日 星期日

盘点轨道交通圈国家科技“三大奖”

注:按创新团队、科技进步一等、技术发明二等、科技进步二等及原序号前后排序。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创新团队

“中南大学轨道交通空气动力与碰撞安全技术创新团队”


13J-207-1-02中南大学轨道交通空气动力与碰撞安全技术创新团队田红旗,梁习锋,许 平,高广军,姚 松,鲁寨军,杨明智,刘堂红,姚曙光,周 丹,熊小慧,周 伟,彭 勇,王中钢,刘 辉中南大学提名:国家铁路局


盘点轨道交通圈国家科技“三大奖”


面向国家发展高速铁路迫切需求,聚焦国际高铁前沿,1994年中南大学成立高速列车研究中心团队,开拓了我国轨道交通空气动力学、列车撞击动力学方向。团队带头人田红旗、梁习锋、许平,核心成员29人。秉承“科技报国、追求卓越”创新理念,铸就“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奉献精神,形成“团队即我,我即团队”集体文化。23年来,奋战在高速铁路、高原高寒铁路、风区铁路等重大工程科技创新一线,取得系列原创成果,创造多个第一,为中国高铁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建了高速列车外形/结构/流场协同设计理论、技术及方法体系,发明了列车碰撞安全保护技术,提出了高铁隧道/列车耦合气动理论及应用技术,建立了大风环境行车安全技术体系。首创500km/h级高速列车气动特性动模实验系统、国际唯一实际运营轨道车辆撞击/瞬时测力试验系统等平台群,测试资质全球覆盖、国际认可。研建青藏铁路大风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完成我国第一列高速列车气动外形设计、第一列耐冲击列车吸能设计等。我国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和耐撞吸能等核心技术指标明显优于国外,气动阻力最小,交会速度最高,穿越隧道速度最快等。

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京沪、京广等高速铁路、高原高寒铁路,复兴号等高速列车,以及出口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海外列车。未来,团队将继续提升一流科学实验力、核心技术创新力、重大工程支撑力,强化高端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推动轨道交通空气动力与碰撞安全技术发展。

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3J-221-1-01复合地基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龚晓南,郑 刚,谢永利,俞建霖,陈昌富,宋二祥,刘吉福,崔维孝,卢萌盟,邓亚光,刁 钰,张 玲,张宏光,徐日庆,吴慧明浙江大学,天津大学,长安大学,湖南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劲桩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浙江开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提名: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盘点轨道交通圈国家科技“三大奖”


项目组经过三十年的理论和技术创新,创建了复合地基理论体系,研发了系列高性能复合地基技术,形成了完整工程应用体系,突破了传统地基技术瓶颈,实现了地基的快速、经济和高效处理,使复合地基成为与浅基础、桩基础并列的土木工程第三种常用地基基础型式,并成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与教学的重要内容,基础工程类各种设计手册和指南的重要章节。

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33F-308-2-07轨道交通永磁牵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冯江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方攸同(浙江大学),许峻峰(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晏才松(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黄晓艳(浙江大学),李益丰(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


盘点轨道交通圈国家科技“三大奖”


本项目通过长期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创新性研究,攻克了轨道交通复杂非线性永磁牵引系统在轮轨蠕变无常条件下全速域稳定性、高速越行后动力重构、低开关频率下无位置传感控制、永磁牵引电机全局高效等关键技术难题。

盘点轨道交通圈国家科技“三大奖”


本项目成果成功装载在国际首列350km/h速度等级的永磁高速列车,开启中国3.0版高铁动力时代,国内首次实现了永磁牵引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批量商业应用,并支撑世界首创的永磁高速直驱大型中央空调,累计产值超6亿元。

43F-310-2-01地下工程穿越高速铁路的精细化控制技术及应用周顺华(同济大学),梁文灏(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肖军华(同济大学),许伟书(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王炳龙(同济大学),胡震敏(宏润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名:国家铁路局


盘点轨道交通圈国家科技“三大奖”


发明了主动减小应力释放的下穿铁路设计方法、自动平衡应力释放的精细化下穿施工控制技术、智能感控应力释放的下穿施工装置,形成了下穿铁路的全套技术,实现了下穿铁路施工由列车限速45公里/小时到300公里/小时不限速,率先突破了下穿高铁施工禁区,并主编制定了国际首部下穿高铁标准。

盘点轨道交通圈国家科技“三大奖”


盘点轨道交通圈国家科技“三大奖”


成果实现了地下穿越工程的设计系统化、控制自动化、装置智能化,引领了国际地下穿越技术的发展。推广应用于下穿京沪、京广、沪昆、哈大等高铁干线500多项,创造了一次性穿越距离最长、速度最高、高铁线路最密集和下穿高铁道岔咽喉区4项国际工程纪录,并实现技术输出到新加坡、沙特等海外工程。近三年累计新增产值91.5亿元。

46F-310-2-04长大跨桥梁安全诊断评估与区域精准探伤技术朱宏平(华中科技大学),汪正兴(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翁 顺(华中科技大学),孙燕华(华中科技大学),夏 勇(香港理工大学),钟继卫(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提名:丁烈云,秦顺全,谢先启


盘点轨道交通圈国家科技“三大奖”


作为国内较早从事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研究单位之一,华中科技大学朱宏平团队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 " 以点带面 " 的新路。"长大跨桥梁安全诊断评估与区域精准探伤技术就像给桥梁做“CT”,不用将桥梁内部结构打开,就可以探测混凝土、钢结构内部缝隙,缆索是否断裂。该技术可以精密探测出0.6米范围混凝土内部5微米的裂缝,研发的高速高精机器人可以每秒3米的速度对桥梁斜拉索、吊杆和桥墩进行检测,损伤探测精度达98%,可以仅利用关键区域探伤信息精确诊断桥梁结构整体安全性能。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19J-205-2-01高速列车整车调试环境模拟技术及应用罗昭强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华全国总工会


盘点轨道交通圈国家科技“三大奖”


该项目涵盖了“和谐号”、“复兴号”、国内外地铁车等平台,在中国中车集团公司各单位、中国铁路总公司各路局和 20 余所职业院校得到广泛应用,累计培训 2 万余人,并得到美国春田工厂、国外高铁用户和武汉、南昌、西安等城铁用户的认可和推广应用。攻克了“高速列车整车调试环境模拟和故障再现”的技术瓶颈,解决采用真实车辆培训员工风险大、成本高、效率低的难题。实现了高速列车调试工序效率提升 20%,创经济效益约 5.02 亿元。

盘点轨道交通圈国家科技“三大奖”


盘点轨道交通圈国家科技“三大奖”


盘点轨道交通圈国家科技“三大奖”


43J-216-2-02异形全断面隧道掘进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李建斌,朱国力,赵 华,龚国芳,王杜娟,贾连辉,肖艳秋,范 磊,周建军,杨红军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提名:河南省


盘点轨道交通圈国家科技“三大奖”


项目组围绕隧道掘进机装备单刀盘到多刀盘协同切削、单维度到多维度隧道成型控制、单曲率到多曲率管片拼装“三单到三多”的三大世界难题,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

中铁装备联合相关单位先后研制出世界最大断面矩形盾构、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世界首台U形盾构等多种异形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并成功应用于新加坡地铁、蒙华铁路等16项重大工程,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2项,形成了系统化的设计制造方法与技术,填补了国内外异形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技术空白,多项创新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65J-221-2-04大型屋盖及围护体系抗风防灾理论、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杨庆山,蔡昭昀,陈 波,林 莉,黄国庆,狄 谨,田玉基,吴明超,楼文娟,杨 娜北京交通大学,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重庆大学,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深圳市前海公共安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提名单位:中国钢结构协会


盘点轨道交通圈国家科技“三大奖”


针对国际风工程和结构工程领域重点攻克的大型屋盖及其围护体系抗风的难题,从1996 年起开展系统性的研究。在大型屋盖风致作用机理、风效应分析理论、设计风荷载确定方法和屋面系统抗风的技术措施、检测评价方法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学术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奥运系列场馆、高铁系列站房,多省市奥体中心、展览馆、航站楼,大型工业建筑以及国家会议中心、国家大剧院、APEC 峰会中心等国内外200 余项重要工程,发表SCI、EI 论文150 篇,研究成果已纳入14 部标准,社会效益显著。

66J-221-2-05大跨度缆索承重桥梁抗风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廖海黎,李明水,李永乐,杨如刚,张 敏,孟凡超,郑史雄,庄卫林,马存明,王 骑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提名单位:四川省


盘点轨道交通圈国家科技“三大奖”


“大跨度缆索承重桥梁抗风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在大型风洞试验平台与试验技术、大跨桥梁风振计算方法及气动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及突破,自主研制了世界最大、性能先进的边界层风洞,为大跨度缆索承重桥梁抗风设计提供了关键技术装备;建立了高精度的桥梁气动力模型和风振分析方法,发展和完善了桥梁抗风设计理论;建立了大跨缆索承重桥梁主梁气动外形设计准则,提出了系统性的风振气动控制技术。项目成果已在国内76座、国外8座大跨度缆索承重梁桥中直接应用,其中包括世界十大悬索桥中的5座、世界十大斜拉桥中的4座,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和国际竞争优势,为我国大跨度缆索承重桥梁建造技术步入世界先进行列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盘点轨道交通圈国家科技“三大奖”


沪通长江大桥气弹模型风洞实验


74J-22302-2-02严寒季冻区高速铁路毫米级变形标准下路基平稳性控制技术及应用赵国堂,叶阳升,蔡德钩,蒋金洋,刘伟平,张西泽,杨西锋,杨国涛,闫宏业,冷景岩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总公司


盘点轨道交通圈国家科技“三大奖”


项目组紧密结合严寒季冻区复杂环境给高速铁路建设、运营及维护带来的重大挑战,历经十余年的科研攻关,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严寒季冻区高速铁路毫米级变形标准下路基平稳性控制技术。创新成果包括发现了粗颗粒填料中细颗粒“簇团”结构,揭示了高速铁路路基冻胀机理;创新了路基防冻胀精细化设计方法,构建了结构与材料一体化的冻胀控制技术体系;创新了路基冻胀实时自动监测技术,提出了路基平稳性保持成套技术。

成果应用于世界首条严寒季冻区高速铁路哈大高铁,为哈大高铁实现“冬夏一张图”运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成果已应用于国内严寒季冻区8000公里高速铁路的建造与运营,并为莫斯科至喀山高铁提供了“中国方案”,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75J-22302-2-03高速铁路弓网系统运营安全保障成套技术与装备高仕斌,王保国,刘志刚,侯文玉,韩通新,吴积钦,陈奇志,于 龙,刘再民,张向阳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成都交大光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唐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国铁电气设备有限公司,江苏新绿能科技有限公司,宝鸡中车时代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提名单位:国家铁路局


盘点轨道交通圈国家科技“三大奖”


“高速铁路弓网系统运营安全保障成套技术与装备”项目紧密结合国家高速铁路发展的重大战略与行业需求,攻克了高铁弓网系统运营安全保障系列关键技术,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弓网系统检测监测、诊断评估与检修维护的运营安全保障成套技术装备。

盘点轨道交通圈国家科技“三大奖”


已在我国所有18个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全面推广应用,并辐射应用到重载、普速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为保障我国高铁安全运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了高铁接触网修程修制的改革与创新,极大提升了高铁弓网系统的安全运行与运维管理水平。

上一篇新闻

科技范更足 互动感更强 时尚味更浓 鼠年新春十大亮点陪你过年

下一篇新闻

杨千嬅也来了,港台明星都爱的这所魔都国际学校....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