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关店300家的海底捞,旺店模式怎么就失灵了?

这两天整个餐饮圈都在讨论海底捞关店300家的消息,我分享了海底捞关店给餐饮人的三个启发:

1.选址绝对是影响餐饮成败的关键因素。很多人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侥幸心理,总觉得自己再差的地方也能做的比别人好,海底捞做的不够好吗?地方选错照样得关店。

2.做品牌不能盲目扩张。很多餐饮人都是先靠运气赚钱,最后再靠实力亏掉。餐饮行业经验是最靠不住的,小本买卖靠经验,规模化经营一定靠的是科学和系统。永远要记住,店多不等于就能赚更多钱,关键还得看你的顾客有多少,品牌扩张一定是先有市场需求再去满足需求,而不是开了新店再去创造顾客。最怕的是,开了新店,却只是从老店里分流顾客,那么这样的扩张自然是得不偿失的,这也是海底捞关店的根本原因。

3.在品牌管理中要重视企业文化的打造。初创期品牌管理,靠老板的个人魅力就可以,扩张期的品牌管理,要靠制度和系统,进入成熟期以后的品牌管理就要靠企业文化去驱动了,因为这个时候你不仅是要和行业内的竞争对手去竞争,更重要的是要打败过去的自己。

今天我想沿着前边说的“店多不等于更赚钱”这个话题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海底捞的旺店生意会失灵。

众所周知,海底捞作为火锅第一品牌,餐饮行业的龙头老大,一直以来以其好服务著称,排队等位是吃海底捞标配的仪式感。我们听闻的海底捞的很多好服务,很多都是发生在排队等位这个场景中的,此举为海底捞积累了口碑,让海底捞成为了业界第一品牌。

发展期的海底捞可谓优秀,但还不能算是辉煌,海底捞从优秀走向辉煌的转折点是上市。上市以后的海底捞才算是真正步入了品牌发展的成熟期,这一阶段的海底捞是危机并存,一方面手握资本,又占尽行业头部优质资源,所以很快就发展了多条业务线并存的庞大帝国,并实现了多个业务版块的拆分上市,此时的海底捞已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其创始人不仅摘得餐饮首富的头衔,好多次夺得新加坡首富的桂冠。

繁荣的另一面则是危机,进击的海底捞,在享受资本市场簇拥的同时,也要承担资本的更多期待,因为资本向来是为了追求利益更大化的。因此我们看到了快速扩张的海底捞,在短短的时间内,门店数量的成倍增加,这也就导致了海底捞在公告中自己总结的三个问题:选址失误;管理人才不足;企业文化缺失。海底捞的自我剖析看似真诚又深刻,其实还是避重就轻。以海底捞的团队水平,会出现选址失误吗?以海底捞的管理系统,会因为管理不到位出现问题吗?相信这些理由的人,看来还是对海底捞不够了解。

其实问题的根源只有一个:海底捞吸引人的魔力失灵了。

为什么选择海底捞,大部分人都是冲着它的服务去的,很多没有吃过海底捞的人,第一次吃海底捞多半是冲着它变态服务的传说和名气去的。尽管海底捞自己不太愿意承认,好服务的确是它吸客的法宝,也是海底捞竞争力的核心。

好服务形成的弊端是啥?贵,不得不承认,海底捞的价格和它的服务是成正比的,服务有多好,价格就有多贵。高价格给他带来高利润了吗?并没有,海底捞的综合利润率才12%不到,在整个行业中也算是垫底水平了。而且还有一点不容忽视,海底捞的租金成本是远低于同行的,因为它有品牌议价权,海底捞在很多地方都可以享受低租金甚至免租金。低成本、低租金,结果利润也不高,原因就在于人力成本非常高。你以为海底捞的员工为什么愿意那么卖力的服务顾客,就是因为收入高。餐饮老板们经常讨论海底捞为什么学不会,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它舍得花钱。

我们常说盈利模式,海底捞的盈利模型是基于品质服务带来的顾客满意度,好服务意味着高成本,高成本形成了高客单,高客单倒逼好服务,如此形成了海底捞的不断走高的盈利飞轮。这和蜜雪冰城及华莱士的通过性价比形成规模,通过规模形成成本领先战略,通过成本领先支撑高性价比的不断走低的盈利飞轮是正好相反的。

蜜雪冰城和华莱士不断扩张,会让他们的路越走越宽,因为规模越大,他的极致性价比战略就更加奏效,对中低端用户就更具吸引力,而下沉市场潜力无限,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海底捞的扩张则恰好相反,规模越大,会让它的优势越小,暴露的问题会越多,危险也会随之增大。为什么会这样,我总结了几点原因:

1.客群的变化。火锅的用户总体还是以年轻人为主,发展期的海底捞核心用户是70/80后,步入成熟期以后的海底捞,用户主题则成了90/00后。70/80在消费时注重服务和体验,所以好服务正中下怀,会让他们感觉被尊重,感觉吃的有面子。90/00后消费理念则完全不同,他们更喜欢个性的张扬,不喜欢端着的感觉、不喜欢拘束和不自在,因此海底捞的很多所谓极致服务,在他们看来都是大型的社死现场,除了尴尬,只有迅速逃离才能治愈。尽管海底捞后知后觉的推出了海底捞史上最佳的服务——请勿过度服务,依然很难挽回逐渐流失的年轻人。

2.竞争市场的变化。海底捞发展初期,市场上的竞争对手都很弱,所以通过好服务让人眼前一亮的海底捞很容易就杀出重围。进入成熟期的海底捞,虽然贵为行业霸主,但是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竞争对手,也很难招架得住。随着巴奴、捞王、呷哺、小龙坎、周师兄等一大批火锅细分领域的佼佼者脱颖而出,无一不是在蚕食海底捞的市场。这些品牌或是产品、或是环境、或是体验,都在用不同的个性方式去吸引不同的客户群体。新客户吸引不来,老客户在流走,这就是作为行业老大不得不承受的磨难。

3.战略方向的误判。扩张,是资本使然,其实也是海底捞的战略选择。品牌的扩张分两种:一种是进攻型的攻城略地,另一种则是战略性防御。进攻型的扩张一般是行业二三线品牌的战略,行业领导者品牌使用的更多的是防御型扩张。随着城市发展,因为中小商圈化现象加剧,消费者越来越懒,只有不断扩充门店,让自己和消费者越来越近,才能减少客户的流失。因此,海底捞的扩张,不是进攻而是防御。扩张导致门店翻台率整体下降,这是必然结果,因为它没有开创新顾客,只是让老顾客更加分散。随之而来的是服务成本的上涨,以及服务品质的下降,因为人是海底捞模式中的关键因素,而人恰好也是门店管理所有因素中最不可控的因素。人不可控,就会导致海底捞模式很难复制,不光别人学不会,海底捞自己复制的成本也极高。所以,海底捞的扩张本身就是将自己陷入到了艰难境地。

4.多品牌战略的失误。海底捞要吸引更多年轻人,抛开服务做性价比更高的生意,有没有可能?当然有。海底捞不光是打了U鼎冒菜这样的副牌,这两年也投资了不少子品牌,U鼎冒菜也上市了,这正说明这条路是走得通的。与其辛苦扩张去留住顾客,倒不如通过副品牌,卸下服务的枷锁,告诉更多人,不止是服务,海底捞也有很多面。

分析了这么多,其实只说在说海底捞火锅品牌的变化,海底捞火锅关店,并不意味着它的失利,反观海底捞背后的餐饮集团,这才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成功。没有什么永恒不灭的品牌,就像海底捞创始人张勇说的,海底捞总有一天会死的,但我想他说的可能是海底捞火锅,真的到了那个时候,海底捞可能早已不只是一个火锅品牌,它背后的产业,可能早已深入到餐饮行业的方方面面,到那时候,才是真的利于不败之地。

上一篇新闻

2019年中国火锅十大品牌榜单公布:为什么, 昔日风光无限的行业老大哥如今滑落到第八位?

下一篇新闻

注册新加坡公司税务大全,这些知识你必须了解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