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规划录 | 新加坡住得下1000万人吗
林光明教授
M&Y新加坡城市发展顾问中心 执行总监
中国住建部全国市长研修学院 客座教授
浙江省城市规划学会 专家
重庆中新示范项目战略研究中心 专家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 前官员
若干年前,新加坡设计理事会曾提出如下假定:1000个新加坡住得下全球人口。新加坡国土面积724.2平方公里,人口570万(2030年增加到650万左右),人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870人。因此,仅需72.42万平方公里土地(略多于法国国土)便可容纳全球65亿人口。世界人口还在增加,新加坡需增加人口容量,才能使该假定继续成立。
新加坡人口增长是必然趋势。问题是:新加坡到底需要多少人口?2014年,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博士提出新加坡应该做1000万人口的规划。此言一出,满座哗然。从2014年的550万增加到1000万,新加坡人口会多出近一倍。这有何不寻常呢?在新加坡,外国人约占总人口的30%。本地出生率常年偏低,比如2019年,只有1.14,远低于2.1的人口自然替代率。因此,新加坡若要大量增加人口,需要依赖“进口”。
新加坡1980-2019年出生率(来源:新加坡统计局)
这必然加深本地部分居民的焦虑情绪,因为本地人将不得不继续与外国人“竞争”有限的空间、资源和就业机会;同时,在外来文化、语言和习惯的冲击下,保持本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绝非易事。
许多外来女佣会在周末“涌入”新加坡商业街乌节路
然而,人口多寡既是政治上的难题,也是规划中无法回避的课题。许多中等城市(尤其是地广人稀的城市)的领导,绞尽脑汁想增加人口,支撑城市发展。新加坡地少人多,为何仍打算增加大量人口?新加坡需要1千万人口吗?这可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是实现新加坡城市发展愿景的客观要求。新加坡要成为“位于亚洲的全球都市 Singapore: The Global City in Asia”。全球都市的标配是什么?亚洲两个国际都市:日本东京市和韩国首尔市,人口分别为1390万和996万;老牌国际都市伦敦市和纽约市人口分别为898万和855万。新加坡缺乏腹地,要对标其他国际都市,尤其是亚洲同行,单从人口角度,1000万人口是落实新加坡城市发展愿景的基本条件。
另一方面,是新加坡保持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城市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一定的人口基数和持续的人口增长态势,是城市吸引投资、技术和人才的基础条件。新加坡要保住全球最有竞争力的城市地位,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双跃升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那么,新加坡住得下1000万人吗?我们可从六个方面探讨可行性。
第一,通过填海 (Land reclamation),继续扩大新加坡国土面积。据测算,新加坡国土面积还可增加约100平方公里,达820平方公里(是新加坡填海的极限)。基于目前的人口密度,可增加80万人口。或许有人会问,新加坡是岛国城市,四面环海,为何不能像过去那样继续大规模填海?简单而言,有两个制约因素。其一,新加坡获取填海所需的沙变得越来越难(邻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相继禁止向新加坡出口沙,理由是新加坡“偷了”他们的国土),若向更远国家大量购买,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其二,新加坡的北部紧挨马来西亚,南部是繁忙的国际航道,均较难扩展;唯有在东北部和西南部狭小区域想办法。
第二,提高人口密度 (Population density)。在这方面,香港经验或值得参考。2019年,香港总人口约751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940人,却只用了25%土地;人口主要集中在香港岛和九龙,其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公里15,590人和48,93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假定新加坡人口密度提高至香港岛的75%(每平方公里约11,700人),现有国土(不含新填海面积)可多容纳277万人;同时,有很多成功的规划方法可使新加坡避免出现香港岛的空间压迫感。
新加坡最高的公共住宅(50层),位于市区的达士岭组屋
第三,强化地下空间使用 (Tap into underground space)。2002年,新加坡政府提出“在地下再造一个新加坡”构想,考虑新加坡地下原岩支撑面积(集中在新加坡北部和中心北部),其地下空间总面积约等同于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约240平方公里)。这些可被用作仓储、地下道路、商业、实验室空间,甚至可用于开发地下科学城。如此一来,这些功能占用的地上空间就可以释放出来,重新成为存量土地资源。假定释放出5%土地(按国土724.2平方公里计算),约可增加36平方公里,多容纳28万人。
第四,多功能植入 (Co-locate)。新加坡创新性地突破规划中的一些限制,将单功能用途空间转换成多功能 (Multiple purposes) 或混合用途 (Mixed developments)。比如,将公共图书馆安排在人流密集的购物商城(如新加坡怡丰城购物商城的图书馆),将托儿所、托老设施、医疗机构、养老公寓、食阁、商场安排在一个空间里,如新加坡海军部村庄养老社区(下图)。一方面增强这些空间的人气;另一方面,提高了空间使用效率。
新加坡海军部垂直村庄:新一代综合养老社区
当然,未来还可考虑将地铁高架部分“加盖”植入新的物业形态 (下图),在遍布新加坡全岛的沟渠、河道上方建上盖物业,或在高速公路上“加盖”。这些貌似“疯狂”的设想,却有相当大的潜力,适合安排一般商业或运动设施(如网球场)。
新加坡东西线地铁的高架部分
第五,功能置换(Repurpose)。新加坡政府已宣布,在未来30-40年,会将新加坡第二大机场巴耶利峇机场(Paya Lebar Airport)关闭,其功能将由正在兴建的樟宜机场第五航站楼承担;将位于紧邻市区的两个港口—丹戎巴葛 (Tanjong Pagar Terminal) 和巴西班让 (Pasir Panjang Terminal) 搬迁至西部大士港。前者将为新加坡腾出800公顷土地和释放原机场周边土地的发展潜力(目前机场周边的建筑高度不超过15层),后者将创造约1000公顷滨海土地(含填海)。这些功能置换可多容纳约20-30万人。
新加坡繁忙的丹戎巴葛港Tanjong Pagar Terminal
第六,调整规划设计标准,比如适当调低人均住房面积。目前新加坡人均住房面积约为28平米。新加坡约有130万套住房存量,户均人数3.3人;若将人均住房标准调整到26平米,将节约858万平方米,可多容纳33万人。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在适当时机,对现有住房进行大规模改造,所以不可能一蹴而就。
规划从来都不是一层不变的,规划中的人口预测也是如此。若我们跳出思维框框 (Think out of the box),发挥创意,让新加坡住下1000万人口,并非不可能。另外,诚如刘太格博士所言:规划中的人口测算,好比制作吃饭的碗,如果碗做的太小,一旦米太多,一定会把碗挤破;如果碗做的大点,米多了自然不怕,若米少了,加点菜或加点水,也是可以的。当然,如何同时实现人口增加、竞争力提高、生活品质提升三个目标,是一件需要做出艰难平衡的任务,也是留给我们和下几代人共同解决的问题。新加坡立足于百年规划,现在开始思考100年后新加坡人口可能达到1000万,并着手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准备工作,才能有备无患。
新加坡住得下1000万人口,1000个新加坡就可容纳全球人口(若达到100亿)。未来有无限可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