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改进透视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智能势差”现象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从教学改进透视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智能势差”现象——基于师生访谈的证据
赵连杰 刘 晶
摘要: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与学生智能水平之间,教师与学生的学科智能之间存在“差值”,这个落差称为“智能势差”。课堂上“智能势差”的合理与否,这直接影响着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对北京市两所中学的两位教师跟踪观察。基于教学改进案例的师生访谈证据表明:试讲中教学活动和学生之间的“智能势差”不合理会导致课堂的低效;正式讲中“智能势差”不合理的矛盾得到缓解,阅读教学改进效果明显。笔者建议,英语阅读教学应加强教师分析及学生分析,充分了解学生,提高教材分析能力,以解决“智能势差”问题。
关键词:智能势差;阅读教学;教学活动
一、引言
英语阅读教学在基础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些年来,随着国家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如很多一线教师都采用任务型教学,然而很多教学活动其实是伪任务(孙勇,2013)。由于工作和研究的需要,笔者经常到一线英语课堂听课。通过课堂观摩以及与授课教师深入交流,笔者发现大部分老师所谈到以活动设计为载体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思维认知方面(李杰、程静波,2014),如让学生提取信息、概括大意、推理判断甚至对某个话题进行批判性评价等。但这些在培养学生思维认知方面的努力的主要证据来自教师单方面的活动设计和教学意图解释,至于这些活动意图到底实现到什么程度却缺乏最重要的证据来源——来自学生方面的证据。
借助英语教学改进项目合作的契机,本文跟踪观察了来自不同学校的两位教师4课时阅读教学改进实践。每一次试讲及正式讲后,研究者都对授课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访谈教师的目的在于获取教师活动设计的意图,访谈学生的目的在于倾听他们对教师活动设计实际参与的感受。期许通过师生访谈的证据透视阅读教学中教师活动设计在培养学生思维认知方面的意愿同学生对意愿实现的程度之间是否存在势差现象,进而为广大英语教师对教学的思考带来一些启示。
二、教学“智能势差”
“智能势差”概念是由胡立根(2013)提出,主要用于讨论中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出路。他认为教学系统由三方面构成,学习内容(目前通常体现为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智能度(三者各自知识、能力、智慧的含量)自然存在一定的落差,这样的落差即为“智能势差”。他进一步指出,正常情况下,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智能度水平应当远高于学生的水平,且三者之间“智能势差”越合理和适当,越能形成知识智能向学习者的有效流动,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越高(胡立根,2013)。
基于上述概念及阐述,教学系统的理想“智能势差”可用图2.1的等腰三角形表示,课堂上学生、教师以及教材之间存在着理想的“智能势差”区。由于本文所探究的焦点是教师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同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现实学习感受是否存在势差的问题,因此笔者把教师和教材因素合并为教学活动设计,体现图2.2中教师和教材的融合,简化为学生和教学活动设计的势差图。
“智能势差”概念的提出对于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从学习内容来说,现实中的英语教材枯燥乏味、程式化、不鲜活(韩宝成,2010);从教师来说,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才是外语教学改革的关键(吴永强,2010);从学生来说,外语教学的标准化训练极大降低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情感,遏制了学生语言创新思维能力(黄远振 等,2012)。这三个方面各自的问题以及彼此交互、缠结伴生共同导致了外语课堂“智能势差”以一种十分不合理的形态存在,构成了目前外语课堂的症结所在。本文所探究的焦点是教师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同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现实学习感受是否存在势差的问题。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个案研究。数据收集的主要方法为课堂观察和师生访谈,辅助的数据来源是两位授课教师四节课的教案和教师的教学反思以及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学案。考虑到初、高中英语教学的差异,教师的选取采用任意抽样(convenience sampling)(刘润清,2015),选取的参与授课和访谈的两位教师基本信息见表3.1。
在授课内容方面,Z老师选取的内容为人教版初中英语教科书八年级下册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 Section B 2b Singapore — A Place You Will Never Forget!。H老师选取讲授的内容为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Module 4 Unit 10 Lesson 1 A Material World。本研究涉及两所学校4个班级,其中中学B的两个班级为平行班,两班成绩相差不大,根据年级负责人的介绍,两班学情和班风也类似;中学J的两个班级也为平行班,班级的各方面情况也比较相似。两位教师需要对所选内容进行试讲和正式讲,每次授课时长约45分钟。试讲后,笔者分别对两位授课教师进行了“一对一”式的半结构访谈,访谈提纲是基于教师授课前的教案设计以及授课期间的临时调整,访谈内容主要涉及本节阅读课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此外,笔者还就试讲的两个班各选取了班内好、中、差三名学生作为小组访谈对象,访谈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们谈论对本节课每一个教学活动设计的参与和学习感受。正式讲的访谈流程同试讲(见表3.2)。访谈结束后,笔者把访谈录音转录成文本,并对文本进行编码存档,然后对同一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的访谈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此外,收集来的教师教案、教学PPT、教师反思日志以及学生课堂用的学案,用来作为“三角验证”访谈数据。
四、教学改进中的“智能势差”现象
从2015年4月中旬开始,Z 老师和H老师独立备课,准备5月上旬的试讲活动。考虑到两位教师的活动设计总计十余个,因此本文仅选取两位教师1个活动设计及其改进为案例,以期透视阅读教学中的“智能势差”现象。
(一)Z老师试讲活动设计案例
Z老师的教学内容是一篇关于新加坡旅游对外宣传的说明文,文章层次清晰,分别从语言、饮食、夜间动物园和气候四个方面介绍了新加坡旅游的特点。
[活动设计]
Read the text carefully for 5 minutes and then fill in the blanks.
Language: For thousands of tourists from China, Singapore ________ take a holiday. _______, you can speak Chinese a lot of the time. _______, it is the best place to practice English.
Food: You can find a lot of food from China. You won’t ___________ rice, noodles or dumplings. Singapore __________ try new food like Indian food, Western food or Japanese food.
Night Safari: A lot of animals only ____________ at night, so _____________ watch them. At the Night Safari, you can watch these animals _________ than in a normal zoo.
Weather: _________ the temperature is almost the same all year round. ________ the island is so close to the equator.
[设计意图] 教师的教案里关于这一活动的目的写着“训练学生提取信息,并引起学生对于重点句型和短语的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课本中的重点句型”(2015-05-05-JJTZ)。访谈中,当被问及这个填空活动想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时,教师回答道:“这个活动能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你想啊,这些空都是不完整的,(学生)要想填对,不得从课文里面找吗?找的过程就是自然而然提取信息的过程,而且还能注意重点的句型和短语……”(2015-05-05-JITZ)
[学生访谈] 对于完成这一活动的学生来说,三位学生对该活动却有很大的抵触情绪,特别是程度较好和中等的两位学生非常不喜欢这个活动设计。
学生1:直接从文中找,我都懒得填,直接在课本上划一下算了。其实,文章都特别简单,不用填也知道(2015-05-05-JISA)。
学生2:我就是觉得没有兴趣,没写几个词就老打哈欠(不好意思笑)……我对不动脑子的事特别容易犯困……再说填完也记不住,还不如早读的时候读几遍还能有点印象(2015-05-05-JISB)。
学生3:这个活动我还是能找点成就感哈,我英语太烂,不敢插话,这个我至少能照着课本抄几个词上去……老师在班上转的时候老盯着我看,我也是应付一下,其实也没什么意思,听不懂的时候,我就在下面抄单词(2015-05-05 JISC)。
[评析] 通过上述师生访谈数据可知,教师意愿中的教学活动设计的目标指向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过程。教师预设的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归于落空。教学活动设计所承载的智能度和学生的智能度所形成的“智能势差”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认知需要也构不成挑战,所以极易导致课堂“死气沉沉”,造成集体思维呆滞。在完成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比较懈怠,对着课本早早抄完信息的学生无所事事,造成宝贵课堂时间的浪费。
(二)Z老师正式讲活动设计案例
该教师改进后的活动设计比试讲时的设计目的更加聚焦,集中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文本意义的深入理解。
[活动设计]
Is Singapore a wonderful place to take a holiday? Why?
Underline the supporting details in your book and put them in the boxes below.
[设计意图]改进后的教师教案里关于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论证和概括信息的能力”(2015-05-12-JJTZ)。教师在反思日志中谈到之前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针对性,不知道从哪入手……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关注语言,什么时候关注意义……没有调动学生思维的教学活动是没有生命力的”(2015-05-12-JFTZ)。正式讲之后,当再次问及设计意图及评价这个活动的课堂效果时,Z老师谈到“我觉得学生明显地更加乐于参与课堂,他们先是静静的阅读,找到相关细节,但不急于打算把细节抄进去,而是选取和提炼信息,这跟之前填空那个的课堂状态有很大的不同”。(2015-05-12 JITZ)
[学生访谈] 正式讲结束后,笔者访谈学生对这个活动完成的感受时,发现中等和稍弱的学生认为这个活动有些难度,需要自己的思考。
学生1:我觉得题目比较简单,一下子就能找到(2015-05-12-JISA)。
学生2:还好吧,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这个不是说你直接从文中找,找到后还要看是不是在论证“Is Singapore a wonderful place to take a holiday?”这个问题,我就没有找全,所以还是要小心一点(2015-05-12-JISB)。
学生3:我觉得还好,有的比较好找,有的还得需要自己概括出来(2015-05-12-JISC)。
[评析] 同第一次试讲比较起来,改进后的活动设计最大的变化在于活动的目的清晰地指向学生分析论证和提取概括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活动目的及其设计直接增加了学生完成活动任务的思考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试讲时教学活动和学生之间“智能势差”的矛盾。通过学生访谈,我们也不难看出,对于中等及以下的两位同学来说,这个活动既有容易的一面(找到信息并不难),但也有需要自己思考的一面,如对信息进行提取、归类进而形成论证。访谈资料显示,这个活动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仍然满足不了合理“智能势差”的需要,可以考虑采用班内分层分任务的形式加以解决(赵连杰、刘晶,2015)。
(三)H老师试讲活动设计案例
H老师选择的授课内容是一篇报道文章,报道一位曾经是百万富翁的大学教授Charles Gray对生活和金钱的感悟,他将自己的财产裸捐给了慈善机构,认为“Having only a little money makes one free.”,文本难度适中,适合作为素材引导学生对于生活和金钱态度的思考和讨论。
[活动设计]
Ss read parts 2 & 4 and fill in the table. Find out the information about Charles’ change.
[设计意图] H老师表示这个细节阅读的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015-05-12BITH)。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还反复阅读文本,好不容易设计出了这样一个表格,帮助学生处理信息……我对这个设计还是挺满意的,让学生看到主人公捐款前后有一个清晰的对比……学生可以用它来整理获取的信息,应该挺有效的。我上课在教室转悠看的时候,感觉学生基本都把表格填完了……”(2015-05-12BITH)。
[学生访谈] 被当问及学生对这部分的学习感受时,三个学生回答的共同之处是可以从文中直接找到答案,不用进行什么思考。
学生1:(填表格)这种事情我们阅读课上经常做,多多少少有些麻木了(2015-05-12 BISA)。
学生2:……其实,填完之后也没有什么印象,我也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喜欢设计表格,反正我是不喜欢……(2015-05-12 BISB)。
学生3:还是有点用处啊,对着课本抄关键信息总比让你抄整篇课文强……(2015-05-12 BISC)。
[评析] 通过这个表格,不难看出Z老师对活动任务的设计很用心,是基于挖掘文本的结果。但通过学生访谈发现,学生似乎不是那么“买账”,通过“麻烦”、“没有什么印象”、“比抄课文强”等字眼我们不难感觉到学生对填写表格的抵触和厌恶。情感上尚且如此抵触,那么教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意愿实现到什么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究其原因,教学活动所承载的智能度和学生的智能度存在着不合理的“势差”,即该教学活动设计既无新意,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智能“信息差”向学习者的有效流动,自然收获不到一个充满智慧流淌的英语课堂。
(四)H老师正式讲活动设计案例
H老师改进后的教学设计的切入点也体现在对学生思维认知的训练上。同样的的阅读内容处理体现出了结构化输入和信息整理的特点。
[教学设计]
Read paragraphs 3 & 4 and put the information into 8 boxes based on the clues given.
[设计意图]改进后的活动设计摒弃了让学生填写表格的做法,而是通过分析文本,得到了主人公Charles 变化的两条主线,以这两条主线为基础设计二维图。通过二维图分割出来的四个象限空间的线索“激发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提取信息、整理信息、推理判断的能力”……试讲时那个表格设计预设性太强,很死板,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二维图的设计特别清晰,相对开放一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填写信息(2015-05-15 BITH)。
[学生访谈]
学生1:这个设计很新颖,有兴趣参加这个活动,整理(阅读获取的信息)起来比较简洁(2015-05-15-BISA)。
学生2:那个提示挺好的……我就是通过一条线索,找到(另一条线索)的……感觉蛮好玩的(2015-05-15-BISB)。
学生3:更能帮助(我)理解,以前(完成)阅读后也没有什么印象,感觉理解是模模糊糊的。这样的结构图,一下子两段的内容都清楚了(2015-05-15-BISC)。
[评析]虽然同试讲时的活动目标一样都是获取信息和整理信息,但改进后的活动因形式新颖、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所以学生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根据图2.2的“势差图”,不难看出,活动设计任务上如果仅关注语言,忽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满足不了学生的认知需要,造成活动和学生之前的“智能势差”不合理,就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改进后的活动设计成功之处在于设计出了一个结构化的、能够支撑起相关信息的框架,帮助学生在整理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推理判断,这样兼顾语言、意义和思维的活动设计正是维系教学活动和学生之间合理“智能势差”所必要的。
五、关于解决“智能势差”问题的建议
上述基于师生访谈的证据清晰地呈现了教学活动和学生之间的“智能势差”现象,实际上这种现象在一线外语课堂非常普遍,直接造成了很多一线外语教师对于外语课堂的困惑。虽然近些年来外语教师培训日益受到重视,但基本上还是在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技术层面上兜圈子,而“后方法时代”(Kumaravadivelu,2006;张虹、王蔷,2010)的到来要求教师们对整个教学体系进行反思和重构。而作为教学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和教学设计之间关系的处理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之一。
(一)教师分析是解决“智能势差”问题的前提
教师分析既指教师的自我分析,也包括教师教育者或教师同行对该教师的分析。要解决“智能势差”的问题首先需要教师剖析自己的课堂,假如问题确实存在,教师需要有自我分析的信心和勇气。从目前的英语课程改革的课堂现状往前推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各种历史政策文件及文献中不难看出,“智能势差”现象由来已久,只是没有合适的概念精炼表述而已。目前的绝大多数外语教师也是多年前“智能势差”现象的见证者和经历者。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现象在各学科上的表现是不同的,有些学科像数学从小学到高中,师生之前始终维持一个较大的“智能势差”,但语文却不是(胡立根,2013)。英语学科似乎和语文学科一样,甚至矛盾更加尖锐。因此,教师分析的目的在于让教师自己清醒认识到自己的英语学习的历史,自己目前教学的现状以及自己改变现行问题的资源和条件。如果教师通过自我分析或他人分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决心致力于这一问题解决,那么“智能势差”问题的解决才算有了前提。
(二)学生分析是解决“智能势差”问题的基础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实际对象,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任何学科教育的首要目标。要实现发展学生的目标基础是要对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分析学生整体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认知风格、学习心理等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线,基于这个基线进行活动设计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要认识到正确的基线定位也就是维果茨基提出的“最接近发展区”(ZPD),过高的基线和过低的基线都会造成后续偏离和学生的“智能势差”范围。当前很多学校的班级类型很多,很多教师跨不同类型的班级甚至年级进行授课,那么对学生的分析和了解更是一种现实的需要和实际的挑战。分析学生的途径有很多,比如问卷、访谈、课堂观察、平时答疑的交流、各种测试成绩的反馈分析、学生学习的状态和反映、向班主任及其他学科教师了解情况等等都是有效的分析和认识学生的手段。只有对所教授的学生有深刻的了解,知道哪些是学生的能力薄弱点,其智能度的总体水平如何,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把控好学生所需“势差”的合理范围。
(三)教材分析是解决“智能势差”问题的关键
教材是实现学科育人的主要材料载体,教材分析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师设计活动的质量。很多教师设计不出好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材分析不到位,浅尝辄止的分析必然换来授课容量的单薄,致使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无法拓展。从前面案例的改进实践中,我们发现后续的改进设计更加科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对于教材的文本分析更加透彻和到位。如H老师的后续活动设计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结构化”,如二维图的使用就是典型的信息输入和信息整理的结构化(Wong, 2007)。为了创造学生的“智能势差”优势,教师需要认真分析教材和文本,从语言的形式、意义、功能以及人文素养主题和意义等进行深度挖掘,通过整合思考设计出高质量“i + 1 水平”(Ellis,1999)的活动任务,努力实现学生语言水平和思维认知能力同步发展,这是解决“智能势差”问题的关键。
六、结语
“智能势差”的提出是对教学问题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的结果。本文基于课例的访谈证据也说明“智能势差”现象对于教学的严重影响,直指外语课堂教学的现实困境。目前正在紧张进行中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首次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认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即是让学生具备适应终身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果“智能势差”的问题解决得不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外语课堂的费时低效,导致英语学科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贡献力在培养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方面极易落空。鉴于此,笔者从教师分析、学生分析以及教材分析三个方面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需要提醒的是,本文的主要关注点在于教学活动和学生之间的“智能势差”,但涉及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智能势差”的分析更能为外语课堂教学的现实困境带来新的启迪,期望后续研究对本话题进行更加细致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 Kumaravadivelu, B. Understanding Language Teaching from Method to Postmethod[M]. Mahwa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2006.
[3] Wong, W. Input Enhancement from Theory and Research to the Classroom [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4] 韩宝成. 关于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思考[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5] 胡立根.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的“智能势差”困境及其出路[J]. 课程·教材·教法,2013(6).
[6] 黄远振,兰春寿,薛常明. 英语教学标准化训练:困境与超越[J]. 课程·教材·教法,2012(8).
[7] 李杰,程静波. 基于思维开发的阅读设计[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4(7).
[8] 刘润清. 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修订版)[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9] 孙勇. 高中英语教学中伪任务的表象及改进措施[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3(4).
[10] 吴永强.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外语教学改革的关键[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1).
[11] 张虹,王蔷. 论后方法时代的教师自主发展[J]. 英语教师,2010(4).
[12] 赵连杰,刘晶. 班内分层促进高中英语阅读个别化教学的行动研究[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5(3).
On the Phenomenon of “Intelligent Potential Difference”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Reading Class——Case studies based on the proofs of interviews from teachers and students
Zhao Lianjie Liu Jing
Abstract: In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there exists a gap, which is called “intelligent pot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eaching content and students’ intelligence level, between the disciplinary intelligence of teacher and students. The range of the “gap” has a direct effect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reading class. The present study adopts case studies, classroom observing 4 periods of English reading class from two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n Beijing. The interviews from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dicates that in the trail teaching, the improper range of “intelligent potential difference” results in a low class efficiency, but in the revised teaching, the improper range of the gap becomes less unreasonable, which leads to a more efficient reading class. Finally, the author proposes a few suggestions on how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er analysis, student analysis as well as 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Key words: intelligent potential difference; teaching reading; teaching activity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5年第9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