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月28日 星期日

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如恩设计刚刚完成了位于新加坡的一处私人住宅The House of Remembrance。正如其名,这座承载着纪念的居所,是在旧宅的原址重建而来的。旧居建筑带有英国殖民时期独栋平房的风格,融入了维多利亚风格的装饰细节以及当地的传统马来建筑元素,遮风避雨的坡屋顶是其一大特色。经过此次重建,将成为曾经在这里度过童年,如今各自成家的兄弟姐妹三人及家庭的新居。




在设计之初,如恩设计与业主们进行了细致的沟通,以便确认他们对“家”的理解和期许,如下的关键词被提及:神圣、宁静、安心以及怀旧。他们特别强调了风景及亲近自然的重要性,并希望可以有一处特别的花园纪念他们已故的母亲;另外,他们希望保留旧建筑中的坡屋顶,使得新居不与童年记忆中的家完全割裂开来。在这一过程中,如恩意识到,对业主而言,记忆和情感依恋不仅与童年记忆中旧宅的外观和功能相关,更与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生活元素紧密相连,比如悉心照顾植物的时光,热带雨季窗外的声音记忆……因此,这次住宅设计的意义不仅是创造一个美好的住所,更是创造一系列的空间,使新旧记忆、过去未来并存。



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新住宅保留了坡屋顶的设计元素,保留了部分的原有风貌,使新旧得以共存于一处。



如恩将这些概念和需求用空间进行转译,首先,由于这是一处由兄弟姐妹三人及其小家庭组成的多代同住式的居所,如恩设计从“四合院”中汲取了灵感,作为儒家思想中多代同堂的家庭在空间居所上的体现,The House of Remembrance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四面围合,并在中心预留出内院的空间,另外,鉴于新加坡当地的自然气候,坡屋顶因为既满足建筑的功能性,同时也是栖居者情感依恋的表达,而被保留了下来。就此,坡屋顶的意象与四合院的建筑形式融合,为传统建筑带来新的诠释与解读。



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The House of Remembrance的各向视图与各层结构。



原址郁郁葱葱的植被沿着缘线形成自然绿化带,这一景致在设计中被保留了下来。虽然从外观看去,整栋楼仍然像一座四面坡屋顶的独栋平层,实际进入,新建的住宅有两层,基本形成了公共与私密空间的划分。



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周围郁郁葱葱的植被与被巧妙隐藏在原有屋顶中的第二层。



一层围绕中庭的花园展开,作为先母的纪念场所,占据了露天庭院。通透的玻璃墙面将一层的所有空间与内外花园连接,将公共区域的视觉通透性最大化,这里分布了客厅、开放式厨房、餐厅及书房等功能空间。无论居住者立于何处,都能在茂密植被的环绕下望向中央的纪念花园。整个一层基于花园,形成了一个环形的空间,赋予了这座小花园某种神圣性,仿佛是“家”的心之所在,又仿佛是先母的温柔注视,这里既提供驻足时的沉静冥思,却又作为中心,组织起了无数流动鲜活的生活场景,“纪念”并不只是驻足不前,正如如恩在采访中说,“中央花园是对过去的纪念,但它也是收集未来记忆的舞台”。



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由玻璃分隔出来的中庭花园,构成了记忆的舞台。



相比于一层通透性表达出的某种“空”,卧室均位于更为私密的二层,花园的景致被有意遮挡,表现出一种“实”的体验,隐秘于屋顶的山墙之下。天窗、卧室与阳台间的大面积玻璃墙,将视野向外延伸,引入室外景观。通过剖面的相互作用,三处双层挑高空间连接了一楼的公共空间与二楼走道,使居住者即使在私人空间时,也可以看见家人们在公共空间的活动,私密与公共空间的边界也因此变得模糊。这些空间相互渗透,创造了垂直层面的视觉联动,也赋予了空间更加丰富的层次。



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上图:卧室与阳台之间的玻璃墙。

中图、下图:住宅中的双层挑高空间。



另一处比较特别的处理,出现在屋顶上方的一处切空,将一棵小树轻轻框入,阳台与采光井从坡屋顶的立面中雕刻而出,光滑的屋顶外部过渡到内部木板纹理的混凝土。



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被框入屋顶中的小树。



如恩对建筑的迷恋,源于在不同项目中探索空间和创造的趣味性,并且喜欢对传统建筑类型提出非传统的问题,在The House of Remembrance设计之初,对“住宅”这一种建筑类型,如恩有过如下发问,例如:什么是家?什么是房子?什么是公寓?在当今社会,真正意义上的“栖居”又意味着什么?当我们大部分时间只是在卧室睡觉时,窗户是必要的吗?怎样将更多光线引入空间?卧室必须是私密的吗?走廊还能更有趣吗?



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The House of Remembrance的模型。



每个住宅项目因其场地、环境及客户需求的不同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实现业主对功能性要求的同时,如恩还试图打破关于舒适和家庭生活的定义和边界,他们认为“家”和“居家”的概念其实是一种心理构建,在人们对庇护所、隐私性、亲密感和安全感的主观感知中产生。居所留存了我们日常起居的印记,也收藏了与日俱增的生活小物。它不仅是生活的底色和容器,更是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形成的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The House of Remembrance平面图。



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卷宗Wallpaper*简称 W*

如恩设计简称Neri&Hu



Part1.

住宅类建筑



W*:如恩设计在全世界已完成了系列住宅的设计,每个设计都具有特性,并且被概括为“两半”,“二分”,“循环”,“重叠”等关于建筑本体的概念,请问这些概念是如何生成的?


Neri&Hu:我们对建筑的迷恋源于不同项目空间探索和创造的趣味性,“两半”、“二分”、“循环”、“重叠”的概念是我们的表达方式,从而实现功能和情感层面上的空间体验。在“两半房”和“田子坊私宅”项目中,我们重塑了老上海的新式里弄,以错层的手法呈现别具一格的视觉效果。在“重叠房”项目中,对建筑中“二元论”的探索(两座L 形体块,两层楼的设计:其中一层开放,一层隐蔽)强化了连续性的概念。我们将私密居住空间从地面提升至二层,底层则从室内延伸至室外形成了建筑的基座。一层的透明玻璃外墙将景观引入室内空间的同时,也将居住空间向花园和泳池延伸,从而模糊了内部与外部、景观与住宅、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



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田子坊私宅。



相比之下,此次的新加坡私宅“The House of Remembrance”则与“循环”相关,在不同的层面上表达了建筑的连续性。不同于“重叠房”连续的自然景观,“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的连续性关乎住户的日常生活,体现在那些循环往复的情境之中。两者都在探索“四合院”这一概念边界与中心的关系,不过“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侧重于家庭的融合与散布。项目对虚实的表达也有所不同——中央的纪念花园指向触手可及的虚空,它是对往日的纪念,也是收集未来记忆的场所。房屋的外观(混凝土墙及坡屋顶等)其实是次于花园体验的。来到二层,纪念花园被有意遮挡,住户在场景的转变中从回忆和遗忘的状态中切换——而这,可以称之为“循环”。



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The House of Remembrance”体现了一种“循环”。



W*:私宅的设计,需要和甲方也就是实际生活在这里的业主有许多沟通,您是如何平衡这些需求与如恩设计的风格的?


Neri&Hu:在初期概念设计阶段,我们与客户密切沟通合作,以了解“住宅”、“庇护所”、“家”这些概念对每个家庭成员的意义。他们给了我们几个心中关于理想“家”的关键词:神圣、宁静、安心和怀旧。此外,他们都很在意与自然景观的连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对业主而言,记忆和情感依恋不仅与童年记忆中旧宅的外观和功能相关,更与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生活元素紧密相连,比如写作间隙在花园小径上漫步,悉心照顾花园植物的时光,热带雨季窗外的声音记忆……因此,这次住宅设计的意义不仅是创造一个美好的住所,更是创造一系列的空间,使新旧记忆、过去未来并存同辉。



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我们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风格”或审美导向。但很确定的是,我们对探寻每个项目背后的意义很感兴趣。我们所有的项目自始至终都紧密地与其概念联系在一起。



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W*:如恩设计在做住宅设计时,会特别关注什么地方?和做其他类型的建筑有何异同?


Neri&Hu:家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喜欢对传统建筑类型提出非传统式的问题,并进行实验与探索。比如新加坡私宅在设计之初,我们对“住宅”这一种建筑类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探索其潜力。比如:什么是家?什么是房子?什么是公寓?在当今社会,真正意义上的“栖居”又意味着什么?当我们大部分时间只是在卧室睡觉时,窗户是必要的吗?怎样将更多光线引入空间?卧室必须是私密的吗?走廊还能更有趣吗?



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新加坡私宅的窗户和走廊。



每个住宅项目因其场地、环境及客户需求的不同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试图在实现业主对功能性要求的同时,打破关于舒适和家庭生活的定义和边界。“家”和“居家”的概念其实是一种心理构建,在人们对庇护所、隐私性、亲密感和安全感的主观感知中产生。居所留存了我们日常起居的印记,也收藏了与日俱增的生活小物。它不仅是生活的底色和容器,更是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形成的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Part2.

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W*:在这个项目中您提到了“四合院”作为一种原型的影响,这和之前如恩在新加坡完成的另一个私宅“重叠房”对四合院的致敬有何异同?或者说,四合院的什么地方吸引了您?


Neri&Hu:多代同堂的传统四合院是儒家思想在栖居空间上的诠释,“同一屋檐”隐喻了共居概念。对于这两个项目,“四合院”这一概念都是“在同一屋檐下共居生活”最为恰当的表达。然而,在此次项目中,屋顶尤为重要,因为它对业主有着特别的意义。坡屋顶的设计满足了建筑的功能性,同时也是栖居者情感依恋的表达。于是我们将坡屋顶的意象与四合院的建筑形式融合,为传统建筑带来新的诠释与解读。



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坡屋顶的意象与四合院的建筑形式融合,为传统建筑带来新的诠释与解读。



W*:这个私宅业主的期待是什么?请简述一下原有的基地状况。


Neri&Hu:原有的基地其实是业主童年时期的居所,是他们成长的地方。这三个兄弟姐妹现在都三十多岁了,一些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原本有着相连卧室的平房布局不再适用。虽然住宅是旧址新建,但仍保留了一些过去的特征,比如花园和一些绿植。在委托时,业主提出了一些构想:首先,原址重建的住宅空间能够容纳兄弟姐妹三人及各自组建的家庭;其次,能有一座花园,以纪念他们已故的母亲;最后,保留旧建筑中的坡屋顶设计,作为他们童年回忆的寄托。



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住宅的设计满足了兄弟姐妹三人的多种需求。



旧建筑带有英国殖民时期独栋平房的风格,融入了维多利亚风格的装饰细节以及当地的传统马来建筑元素,其遮风避雨的深屋檐依稀可辨。原址茂密的植被沿着缘线形成自然绿化带,这一景致在设计中也被保留了下来。此外,旧建筑原本有一个游泳池,但位置并不合理,缺乏自然光线。因此,我们保留了原有的花园,并设计了一个新的游泳池,采光充足,并在视觉上与餐厅相连。



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经过重新设计的游泳池在视觉上连接着餐厅。



W*:“家”往往都有很强的情感因素,您是如何通过空间实现了纪念功能?(这其中可能既包括对母亲的怀念,以及对居住者对曾经居住环境的回忆。)


Neri&Hu:新建的两层住宅围绕着中庭的纪念花园而展开,连接所有的公共空间。花园作为先母的纪念场所,占据了露天庭院。“纪念”这一功能实际上是客户提出的想法,但将纪念花园放置在布局的中心则是设计上决定。这是为了让空间真正成为一个值得庆祝的瞬间,它象征着家的中心,并且不仅可以作为视觉背景,也可作为从一个公共空间过渡到另一个公共空间必经的花园小径。



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纪念花园是家的中心,同时也是通往各处的必经之路。



一楼的动线基于围绕花园的环形空间,步行其中,沉静而流动,赋予纪念空间神圣的冥思。圆,无边无角,象征着身心的本源回归。纪念花园仿佛是“家”的心之所在,近在咫尺。那永远无法触及的回忆,成为集体生活记忆中不会褪去的底色。


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一楼的环形空间。



W*:在这个住宅中,共有和私密的关系是如何处理的?


Neri&Hu:公共空间都位于一层,创造了家庭与家庭之间视觉层面的交流互动。二楼的设计则延用了坡屋顶,具有“庇护”意义的同时,或将公共与私人空间进行划分,或模糊两者的边界。卧室均位于更为私密的二楼,隐秘于屋顶的山墙之下。天窗、卧室与阳台间的大面积玻璃墙,将视野向外延伸,引入室外景观。



坡屋顶与内嵌其中的玻璃墙。



通过剖面的相互作用,三处双层挑高空间连接了一楼的公共空间与二楼走道。这些空间相互渗透,使居住者得以在私人空间观察公共区域,创造了垂直层面的视觉联动。业主对这一设计很满意,他们认为从二层走廊的大玻璃墙向下望,可以看到哪位家庭成员正在吃早饭或者休息是一件有趣的事。这其中蕴含着个体私密性与集体连接感的内在平衡。



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位于厨房上方的其中一处挑高空间。



作为业主主要的委托内容之一,新建的住宅围绕多个家庭,必须容纳多代家族成员。因此,寻求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之间的平衡成为空间布局和规划上的主要挑战。我们要考虑家庭成员个人的空间,也要确保他们彼此之间的连接感,因为这种连接感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们同样重要。



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田子坊私人住宅


“对二分宅的二次思考”

业主仍希望将其改建为一处拥有三个独立单元的公寓。


如恩的设计理念是重新思考并延续 “分层式空间构造”这一弄堂建筑的典型特征,通过新的构筑物和天窗的嵌入添加更多空间兴奋点,强调了建筑特征的完整性,并使其适用于现代的生活形态。



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田子坊私人住宅。



重叠房 | 新加坡私宅


为了向这一私人住宅项目业主的中国根致敬,如恩设计研究室的建筑方案从中国北方地区极具地方特色的四合院汲取灵感。从本质上可以认为四合院空间化了中国的家庭生活理念。它体现了外围与核心的关系,强调了中心区域是家庭聚集的空间。它表达了“私有”与“共有”的复杂关系,通过对空间多层次的划分将公共与私密区隔开来。这是将中国同而又和的家庭结构,拥有等级秩序的几代人共生共处等方面展现其中。鉴于以上种种,为了满足这个三代同堂共四个家庭共同居住的要求并使居所适应于热带气候,如恩设计研究室重新诠释了这一传统象征。



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重叠房。



两半房 | 弄堂私宅


(竣工2009年 上海)

两半房对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其一是现有建筑和新增建筑的物理分离,其二是在上海这一国际都市背景下传统居住方式与现代居住方式的分离。弄堂浓缩了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居住类型。这种“里弄式住宅”在空间上有着明显的层次分离,但在感官体验方面却并非如此。在这一项目中,通过一个光线明亮的楼梯将两幢厢房分隔开来,并凸显了这种分离。这使得人们能够从视角和体验两个方面阅读“分离”,同时,也从传统的“平面”角度创造了不同层面的“分离”。其结果是一个业主和游人均可感知的组合式分离(sectional split),或者说是竖直分离(vertical split)。



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两半房。



分叉屋 | 佛罗里达私宅


(概念方案)

美国的这个私宅项目业主最初想要一栋郊区特有的住宅,房子主要结构位于基地的正中央,如恩设计的提案并没有做常规的设计,反而利用了整个基地,将房子铺满基地,水平建造,将景观围在建筑中。铁路常用的分流的概念是这栋房子基地规划的灵感来源;建筑如铁路分流分叉分布,移动不同元素以便捕捉特定的景观,将房子融合在基地,基地融合到房子中。建筑方案由一对元素组成 – 屋顶和房间 – 象征性的存在,互相支持。每一个盒子拥有一个独特的功能,屋顶作为连接将所有盒子穿在一起。每个盒子的体量都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小,公共区域都放在空隙空间,自然而然模糊了建筑与室内。



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分叉屋。



Quissamã House | 巴西私宅


(概念方案)

如恩设计的这个私宅项目概念是 “墙”,业主是一位知名的巴西籍电影导演。墙既是单数又是多功能的元素,打造整个房子的布局及空间流线。温和的当地气候适合户外生活,房子的室外与室内的分隔恰到好处,房子的边界有时融合/消失在基地里。墙贯穿整个房子,围合成一系列的院子,成为主要的生活空间,室内部分反而变成次要空间。房子的结构比较简单;起居室和厨房形成中央庭院,三间卧室是相对更小,更私密的空间/院子。房子面朝着湖水,湖水流经整个院落。每个庭院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通过墙上的各式各样的孔隙与其他空间相连。尽管空间格局简单直接,然而通过每个空间形成的空间体验呈现不同层次的复杂关系,建筑与景观,室内与室外,看与被看。



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Quissamã House。





撰文、采访:mizi

编辑:zhuoran

编排:穆越彪

室室如意视觉:椰汁人



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卷宗专访|如恩筑宅之见,新作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上一篇新闻

人到中年的女人,婚姻和爱情都没有着落

下一篇新闻

黎美娴:曾是梁朝伟前任,却连遭三位男友背叛,现今怎样?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