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吴声:随机生活,场景意义

吴声:随机生活,场景意义

9月29日,「檀谷论今」思想沙龙第一辑在北京定都阁举行。京投发展总裁高一轩与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清华大学建筑评论家周榕、量子体育高级副总裁游央等嘉宾一起,围绕「疫情之后,生活何为」,畅谈对生活、社会和时代的思考。
以下为吴声演讲整理,与你分享。


吴声:随机生活,场景意义

理解「在地」,重回生活原点


马上到中秋了,老舍说:「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均......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更重要的是,老舍紧接着说:「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任何威胁和损害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都披上各色的霞帔。」说的就是此时此刻。我们和过去的联系,总会因为恰当的场景而激活,即便在数字时代也是如此。


2016年一次去台湾,当地有朋友对我说,你应该去看看黄声远的建筑。我看了以后,一开始大失所望,至少觉得那些不算是我理解的建筑作品。朋友们告诉我,因为他做的是「产品」,而不是「作品」。周榕老师把黄声远的建筑实践定义为「在地」建筑。「在地」是什么意思?我们站在这里叫「在地」,还是说「在地」本身不是简单指区域,而是一个最重要的物理细节?「它既是一种文化、记忆的锚定和钩沉,更是一种强烈的印象,在特定的细节表达里面,能够被完整地激发出来。」我记得周榕老师曾经这样点评。


我并不认为,理解「在地性」就是理解了檀谷。谈起这里文脉深远,是因为「龙潭一眼,柘树遍山」,故名「潭柘」。但有多少人知道这八个字?我相信它是一种层层叠叠的记忆。在这种层层叠叠的记忆中,在探寻历史深处的过程中,其实我们知道,那些随机的生活为什么别有意义。


吴声:随机生活,场景意义


正因为如此,周榕老师进一步谈到「在地」建筑实践的关键是「多元化」。我相信这种「多元化」才是今天解读「潭柘」,解读檀谷,解读「檀谷论今」最重要的抓手。


就像为什么会有「檀谷论今」这个名字?小学生会告诉你:「应该是谈话的‘谈’,古代的‘古’。」有人说,IP就是这样造出来的。但如果不回到这个IP的原点,又怎样理解此时此刻的「在地」呢?所以,今天的主题叫做「疫情之后,生活何为」,它希望我们回答何为疫后生活,这也是一个原点。在这个原点里,可以看到疫情之后,生活涌现出很多新的命题。

1.个体,回归自我审视


人们正在成为孤岛,我认为「孤岛」有两重性。一重是社交距离的「孤岛」,可称之为群体的孤独;而另外一重,是人们更加回归自我审视。我认为,数字化的人可总结为三大特征:天生边缘、自组织和开放协作。当生活方式被数字化格式重组,人的观念与价值认知更加个体、离散。

2.问题,安全感和自由度


社会和个人生活在疫后的确出现了大量问题。面对问题,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才会成功。可以看到,大量基于安全感和自由度的新消费品牌正在涌现。没有什么比在檀谷、在这海拔400多米的定都峰之上,将自己的渺小、卑微、脆弱郑重其事地放大和重新审视,更能理解在什么样的坐标体系里才有安全感和自由度:是骑行带来的探索意义,还是美食与爱如何不被辜负?

3.时间,新的意义寄托


意义寄托,是身处数字化进程的一代人,创造的当下独有的「自我安慰」。数字时代的流动性,让碎片时间也可能创造出意义和情感满足。创新场景在更大的系统数字化层面放大个体对价值寄托和意义归属的找寻。新的意义在新的生活方式中酝酿,就像今天的沙龙,我们在共同遵循一个游戏规则,叫做仪式感。这是「檀谷论今」沙龙第一辑,也是檀谷杂志创刊号面世的日子,我们选择在这个特别的时间里创造新的意义。


吴声:随机生活,场景意义

场景纪元,数字时代的新叙事


我原计划在2020年底写完《场景纪元》,提前完成是因为数字化骤然加速。当我们习惯健康码、小程序,习惯非接触的商业解决方案,习惯爸妈也能娴熟运用买菜APP、社交拼团......会发现,新生活方式已经不可逆。数字不再只强调转型和升级,场景正在成为商业基本单元,也正在成为生活基本要素。我们需要在「场景」中去找寻具体与确定的生活意义。


1.在地性生活方式

「场景」一定承载了某种「在地性生活方式」。就像檀谷杂志,如果它有一个与当下很好匹配的内容,又何必把它理解成一个广告?世界上的关系不仅是如此吊诡,我们的确能够感受到,在地性生活方式需要与文化日常同频共振,那又能否在其中找到信息增量和进化灵感?


檀谷可以成为「京西人文精神目的地」。「目的地」不在于距离西二环25分钟车程,超越地理半径、飘洋过海来看你,才是我们理解的「目的地」。因循这个「场景」定位去思考,檀谷不仅要有多元化生活、多样的能力,还不能辜负「龙潭一眼」,不能辜负「柘树遍山」,应该把往事的勾陈、千年的文脉,作为当代生活的形态,娓娓道来,让它们栩栩如生。檀谷应该是给年轻人的场景提案,电竞和骑行、牛排和淮扬菜,都能够相安无事。但它们的和谐是因为理解,我们为什么在这里。


我一直推荐人们去看看东京商业的伟岸和精致。Hagiso是一个「最小文化复合设施」。在这个分布式社区里,民宿前台就和一个非常小的精品咖啡在一块。我把这种探索定义为一种「联系」,它连接一种烟火气,连接的是「似乎我曾经来过」的熟悉感。


吴声:随机生活,场景意义


今年是张爱玲诞辰100周年,她有一句名言:原来你也在这里。为什么刚好我们都在这里?咱们为什么似乎见过呢?像《红楼梦》里贾宝玉见到林黛玉时的表达。是因为感受被场景系统地唤醒,我们才能一瞬间知道那种熟悉的气味、熟悉的感慨,那种熟悉的蓝。它是「檀谷论今」的蓝,是潭柘寺的蓝,是檀谷杂志封面的蓝。

2.数字审美新参数

正因为「场景」对感觉和记忆的唤醒能力,我们才要更重视,数字审美的「新参数」在今天该如何被表达。数字化带来前所未有的流动性体验,通过迅速、即时的多元交互生成新的情绪锚点,审美需求也随时动态更新。原本抽象化的个体细微情绪与感受,在新场景中得以被精确捕捉和映射。


人们习惯了数字生活的不可逆。小程序、数字化门店、扫码点单,这些数字时代的便捷应用应该被郑重其事地看待。所以,选择檀谷不是生活的穿越或者短暂的抽离。是无常,更是经常,是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是能够让凝固的建筑,定都阁、商业MALL,都因为数字生活的参与、因为人的交互,而被赋于新的意义。就像新加坡的商业中心FUNAN,它并不是一个完全的新产物,但却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穿越商场的自行车道,本身是与新加坡的骑行文化一脉相承的。


3.空间的时间感知

时间作为最重要的判断标准,决定了场景价值。今天商业价值的核心评估逻辑就是注意力与用户时间分配。我们希望空间能够赋予沉浸的体验,呈现出「时间感」。在空间之中,感受什么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感受每一个「点滴化」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对自然的回归,对社群的回归。「社群」不是朋友圈的微商,而在于真正理解什么是自己应该专注的,是对自信的滋养和能量的生长有所助益的。生活,应该让人每天在交互里吐纳和呼吸。好的社区不是「留白」,而是人们在生活的「呼吸」间贡献内容,并且愿意在社区中看到内容的生产和交互。


吴声:随机生活,场景意义

分布式设计,美术馆时代,新社区商业


因为对「场景意义」的理解,我对檀谷未来的规划设计和运营给出三个建议。

1.分布式设计

今天商业表现出的变化恰恰是:越边缘,越能成为主流;越离散,越能占据势能。背后的逻辑就是场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檀谷不必去做宏大叙事,也不用追求大师设计,应该以分布式生活体验节点和灵活多样的场景设计,覆盖更多「边缘」需求。


好的场景氛围,是需要用心去经营,去体验,去交互,去感受的,内容更是需要非常投入地去创建、创设和创造。现在正是「翻越山丘」的阶段,但并非「无人等候」,我相信,有全新审美的人,更自我审视的人会越来越多,会更加关注檀谷。


吴声:随机生活,场景意义

2.美术馆时代

每一个细节都应该用审美提案去表达,Gallery、Park、Lab化,让审美力成为檀谷设计的底层支撑,让美学与艺术的参与更加「与人相关」。檀谷是市镇,是Park,同时也是试验田,永远要测试最新的IP。引进的「新鲜店铺」,都要与这个山谷,与社群的审美能力、生活哲学在底层逻辑上自洽。让社区文化、数字艺术和策展式商业设计,可以持续产生可社交、可编辑、可分享的内容企划。

3.新社区商业

对于一个新的市镇,每一种商业形态都应该是当代性的,要能够以智慧节点、超级APP、细分场景业态的引入,来创造城市服务的便利性。同时,更应该是以新社群、新服务拉近情感距离的人性化网络。


邀请来这里的商业,要共同研究檀谷的「在地性」:什么样的人在这里常住,什么样的人喜欢「檀谷论今」,什么样的人喜欢怎样的菜式.....它们不仅提供更好的服务,也要创造具体独特的生活场景。也许从一家客厅的窗口刚好能够看到街口餐厅的路灯。当人们和它建立起某种「联系」,这个路灯就会成为一个家庭独特的记忆。没有什么比这样的具体记忆,更能让人理解这个地方与我的关系是如此深厚、当下和鲜活。

我们容易因为宏大叙事,而忽视具体的人文关怀。而最具体的人文关怀,其实是生活的细节。就像黄声远说的:「我希望小孩在这里骑行,以后不会担心摔倒以后膝盖会破。」所以宜兰才能被称为,台湾的「后山」。


我对檀谷的期待,不是北京的「后花园」,不是偶尔去徜徉的精神空间。我希望它是日常烟火,有「在地性」的感受,能够让我们时时刻刻既深入又超越,既执着又超脱。超越庸常,找到自信,成为我们的「后山」,我们的「后谷」。正是这种具体,赋予随机的生活别样的意义。因为只有一种场景,就叫做具体。


-end-

上一篇新闻

21名中国留学生滞留机场后续:13名返美,2名改签,6人仍滞留

下一篇新闻

在中国“死去”的摩拜、ofo,却救了 10000 缅甸孩子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