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穿寻千年的江南气韵:新时代“姑苏繁华图”正式起笔

穿寻千年的江南气韵:新时代“姑苏繁华图”正式起笔

5月19日,几名汉服爱好者在周庄小桥上展示汉服。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杨磊摄

穿寻千年的江南气韵:新时代“姑苏繁华图”正式起笔穿寻千年的江南气韵:新时代“姑苏繁华图”正式起笔

9月26日,两位昆曲演员在苏州昆山当代昆剧院昆曲文化中心排练。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韩瑜庆摄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记者刘亢、蒋芳)11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穿寻千年的江南气韵:新时代“姑苏繁华图”正式起笔》的报道。

“人人都说江南好”,江南是诗人笔下最美的意象,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符号。锦绣江南,苏州尤最。

从宋代碑刻《平江图》,到游戏中的江南百景图,从大数据梳理标签勾勒印象,到重归江南文化核心的规划蓝图……2500余年时空流转、岁月雕琢,留下一张张看似不同却又相通的“姑苏繁华图”,拓展了人们对诗意栖居的想象空间,成为“人间天堂”的现实版本。

生活即审美,文化即生活。

白发苏州的历史文脉,不单在史料和博物馆里陈列着,更是以一种自然的、民间的方式,散布在古城的每个角落,“活”在苏州市民的日常里。这座城因此有了最江南的情调、最中国的气韵。

(小标题)一座活着的记忆宫殿

一座城市的地标,往往代表着这座城市的气质。

苏州的中心在哪里?从制高点来看,在金鸡湖畔。高450米的九龙仓苏州国际金融中心与高301.8米的东方之门隔湖相望,开启了苏州高楼迭起、日新月异的现代空间。但如果将时间尺度拉长到2500年,这座城市的核心仍在阊门。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受吴王阖闾之命筑城,开设水陆城门各8座,其中阊门巍峨雄伟,成为苏州的重要标志。春秋时期,它是吴国西破强楚而成就霸业的政治象征;汉魏六朝直至盛唐,它是城市地标和东南大都会的象征;到了明清,阊门一跃成为曹雪芹笔下“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至今,行走在阊门一带,就能从吴越春秋,穿越到明清,再到民国现代。千年历史交融于此,一石一瓦,都留下时间细密的针脚。

苏州城门很有特点,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就说过“北看长城,南看盘门”;苏州人对城门也很有感情,东方之门因外形酷似“大秋裤”曾引发了巨大争议,但仅分析设计理念,这座双塔连体的“门”形建筑不失为一种致敬,同时寓意了要开启一扇让世界了解苏州、了解中国、了解东方的新大门。

对“门”的感情,折射苏州对待历史的态度;理解这座城市,则不能错过《平江图》。

一般游人很容易匆匆略过南门附近的苏州文庙。苏州是中国古代科举史上功名最盛、成绩最优的城市,范仲淹在此首创苏州府学,“庙学合一”的办学方式开全国文庙风气之先,苏州也成了“状元之乡”。

对于建筑规划学研究者来说,苏州文庙还有另一层意义,珍藏其中的四块宋代碑刻中有一块《平江图》碑,地理学家陈正祥在《中国地图学史》中称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都市地图,是中国城市地图的祖本。

碑面描绘了阊门、盘门、葑门、娄门、齐门5个城门;20多条河流、300多座桥梁;以及茶场、盐仓、酒库、米行、丝行、果子行、金银行、药市、绣坊、石匠铺、乐鼓铺等跃然图中……

对比现在的姑苏城,不仅“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完好,重要历史古迹和文化遗迹大多保留下来,许多街、巷、桥、坊的名称沿用至今。

“不看《平江图》,不识苏州城。”苏州市委常委、姑苏区区委书记黄爱军说。据统计,苏州古城核心区14.2平方公里中约80%的面积是世界遗产区,其中有各级文物点2000多个。苏州既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由住建部确认的全国唯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

追溯中国城建史,让人遗憾之处不少。近代以来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国人的心灵饱受煎熬,从自认技不如人,到自认文化落后,人不如人。这也在中国社会内部形成巨大的投影——求富自强,总是伴随着对祖宅的摧毁,共同记忆的灭失。

“在中国,传统文化、古城古建遭遇的是现代化和西方化的双重冲击。”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姚远说。

所幸,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日知日新的苏州却保留下了古城,为中国人留下了一座活着的记忆宫殿。

“不能理解为幸运、幸存。苏州古城之所以能在现代化经济建设大潮中得到全面保护,源于苏州人的文化自觉,也与古城保护始终在规划和法制化轨道上运行分不开。”姑苏区区长徐刚在苏州任职已有多年,他指向窗外那条中张家巷河,水清,岸明。

2005年,为了恢复古城水网系统,姑苏区政府决定复挖河道,但这项工程直到2020年夏天才实现全线通水。“钉子户出尔反尔,施工方案反复调整,但规划如法,几任区委区政府不能放弃,一任接着一任耗时15年,终于啃下了这块607米的‘硬骨头’。”

在苏州展览馆,徐刚的观点得到佐证。

记者在展厅里偶然发现了苏州工业园区最早的一张规划图。此图事无巨细、无所不包,从地下管网、道路交通到水电气等都做了详细规划,据说25年前耗资3000万元。

尽管动工初期,迟迟看不到土地上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外界多次质疑“园区开发建设太慢”,但园区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稳扎稳打。

从1994年5月12日,园区打下开发建设的第一根桩,到日后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苏州工业园区与这张总规划蓝图基本一致。

“当我们再回头去看《平江图》的时候,内心有一种自豪感。时代日新月异,许多城市急于翻新,少了一份个性的旧,却新的如出一辙。姑苏跨越千年不失本色,实现了与时俱进。”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徐克明说。

(小标题)江南就在苏式生活中

在没有相机的18世纪,清代画家徐扬耗时数十年绘制了一幅长12.25米《姑苏繁华图》,将太湖至虎丘近百里的村街市井繁盛图景描绘得细致入微。

粗略计算,全幅画有各色人物1.2万余人,数百个场景,巨细靡遗记录下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以及无数鲜活的市井烟火。

今年下半年,以《姑苏繁华图》《清明上河图》等古画场景打底,以二次元水墨画形式呈现的“江南百景图”手游火了。游戏中,玩家可以化身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文徵明,从莳花植木到筑房造屋,亲手营建属于自己的江南。

由此,山塘街上的七只狸猫石像也迎来了一波玩家打卡。南京的小于参加了一场线上“集狸大作战”,循着游戏中“苏州府”的地图来到山塘街,在限定时间内找到美仁、通贵、文星、彩云、白公、海涌、分水之后,她一边通过微博、微信上传照片分享集齐狸猫的乐趣,一边通知群友“大惊喜!山塘街的古戏台边刚刚新开了一家狸猫主题邮局。”

入夜,山塘街迎来了另一群打卡者。近几年,各类园林版实景演出不断推陈出新,最新的一场是玉涵堂里的《寻梦山塘》。演出融合昆曲、评弹、江南小调等多种形式,趁着“姑苏八点半”主题活动,很快跻身美团和大众点评等口碑类App的榜单前列。

“置身园林实景,入戏快出戏难,感觉就像生活在画里。”一位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告诉记者,接下来,他准备再去坐次游船,体会一次古人趁着月清风朗,听戏、赏景的夜生活。

“过去的商人忙碌了一天,约个朋友到山塘街上的同乡会馆里,叫上两碗荣阳楼的焖肉面,听上一折婉转的水磨昆曲,厌气也就散尽了。假使有什么好的商机,就去山塘河上包一艘花船,赏景、品飨、会谈,搞不好一单生意就搞定了。”文旅从业者徐程刚介绍,现在游人不仅可以体验游船,画中描绘的不少场景还是“活的”,都可以亲身体验。

出画入画,《姑苏繁华图》描摹的苏式生活,至今仍拥有着跨时空、甚至跨次元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人来苏州寻找理想生活的现实模样。

有人推荐《浮生六记》。苏州人沈复笔下的故事,记述了他与妻子陈芸虽然贫苦艰辛却不失美好浪漫的生活。2018年,这部剧改编成园林昆曲版,“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真成烟火神仙。”这种不被物质条件束缚,依然怡然自得活出真趣的生活观契合了当下的审美和价值观,也因此获得了年轻人的喜爱。

“现在的人们羡慕陈芸,是因为即便布衣菜饭,人生无奈,却仍然过成红尘中第一等的美好生活。”《浮生六记》制作人萧雁说,其实苏式生活的真谛不单是物质讲究,更是内心的舒缓与放达。

有人推崇不时不食。“说复杂了,好像是在装,说简单了,又不对味。”苏州公务员李红说,她常常建议来者去逛逛苏州的菜市场,或者干脆就去面馆里吃上一碗面。春天有三虾面,夏天有枫镇大肉面,秋天有秃黄油拌面,冬天有冻鸡面。一碗面的背后,藏着苏州人对朝夕光阴的珍视,对生命的热爱,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享受其中的人生态度。

如果时间宽裕,又有闲情,苏式生活还有“进阶版”可以体验。春天到了,是逛园子的好时节,泡上一杯碧螺春,在艺圃流连整个午后;初夏,钻进十全街寻一碗地道的三虾面,再到苏州博物馆看展,与文人雅客来一场神交;金秋来临,觅一处古戏台、温一壶黄酒、品一只肥蟹、听一段昆曲水磨腔、会一会久违的票友……

苏式生活为何至今令人向往?在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方世南看来,关键在于“鲜活”二字。很少有哪座城市像苏州这样,模糊了时间、空间与次元,超越了一方水土与现实面貌,把日子过成了一种审美。当人们反复追问什么是“江南”时,江南并不在别处,就在苏式生活之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小标题)从“吴侬软语”到南腔北调

作为GDP逼近2万亿的最强地级市,苏州每天都在高速运转,各类数据信息同样也在高速流转。

苏州市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大厅内有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汇集了整座城市的人流、物流、车流,24小时动态更新着城市“脉动”:实有人口超过1500万,流动人口846万;出租房156万户,租住人员456万,占全省四分之一;2019年快递数量17.3亿件,位列全国第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440万,居全国第四……

“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比例倒挂,且每年在递增,尤其是昆山,外来人口已经是本地人口的1.7倍。”苏州公安局人口管理支队新市民事务中心副主任钱飞介绍。

从古至今,苏州文化的崛起离不开外来人口。城是楚国人伍子胥建的,沧浪亭是四川人苏舜钦建的,始建于清代道光七年的“五百名贤祠”记载了为苏州作出贡献的五百多位名人,其中外地的就有一百多位,约占五分之一。

社科专家叶南客说,如果搜索“起锚地”,最先跳出来的网页就是郑和下西洋起锚地位于今苏州太仓。可见,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开放包容是吴文化的鲜明个性,也是苏州城市精神的重要内涵。

许小猛是新苏州人之一,他既是一位在苏州打工超过10年的外来务工者,也是“长三角打工者艺术团”的团长。“我在很多城市打过工,上海、广州,但只有在苏州,只要我在场,他们就会用普通话交谈。”许小猛说,“这是一种骨子里的包容。这可能是很多人来到苏州,最终选择留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半是会说吴语的本地人,一半是“新苏州人”,这座城市语言早已从当初单一的“吴侬软语”演变成夹杂南腔北调的普通话占主体。

据了解,苏州从2011年开始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为新苏州人提供同城待遇。2016年起又实施了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制度,以更加公平、公开、有序的方式,让流动人口享受到户籍准入、子女入学和子女参加苏州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等相关福利待遇,力争在“新苏州人”的心中留下第二故乡的幸福烙印。

海量数据瞬息万变,除了揭示趋势更彰显速度。很多新苏州人融入这座城市的方式,是跟着数据“跑起来”。

“机会只有一杯咖啡的时间。”在虹桥机场商务区的咖啡厅里,提前得知了客商负责人行程的昆山花桥招商人员小孙刚刚赶到。“我打开了‘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告诉客商苏州昆山就在这里。用一杯咖啡的时间,让客商多一个选择,换来一个年产值3亿的项目落户的可能性。”

今年1月3日,苏州开放再出发大会向全球首发中、英、日文版《苏州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包括106条投资考察线路、230个可用招商载体、718条投资合作项目需求……生动、全面推介苏州营商环境、投资政策,为全球资本选择苏州、投资苏州定制“一揽子”攻略。

“不到一个小时就能解决问题。”枫桥街道专职网格员吴兰芳在一次例行巡查中,发现她所服务的小区存在垃圾桶无相应分类标识、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她把这些信息上报到枫桥街道的集成指挥平台,几秒钟后,指挥调度中心工作人员做出回应,将信息转交给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仅过半个小时,网格员向集成指挥平台传来照片,显示相关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近年来,枫桥街道发挥网格化治理机制优势,通过“住枫桥”App、“富民政策雷达”等信息管理系统,以大数据为支撑,以社区第三级网格为载体,实现线上、线下功能高度融合。

“做一件清一件,环境和氛围不允许慢。”苏州市委组织部干部一处处长邹国祥说。记者在苏州调研时也发现,一个干部手头同时做几件事是常态。一次市委组织部召开座谈会,两个年轻同志提出要先讲,因为上午还要搞策划;一个老同志发完言一看表已过11点,拎起包就往杭州赶,午饭就在路上解决。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黄建洪教授过去在武汉、上海、美国等地工作学习,最终入职苏州大学,选择生活在苏州。他说,“一是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二是文化基因好,三是这里的人有一种争第一、创唯一的气质,多做少说,先做后说。每一点都很吸引我。”

大数据好用、管用的背后,离不开既有着学霸基因,又总想要“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新苏州精神。

历史上,泰伯奔吴、衣冠南渡,吴文化吸收中原文化改造自身;近代以来,冯桂芬、王韬等苏州人提出“中体西用”;改革开放后,苏州学习新加坡,借鉴海内外一切先进经验。

“满招损、谦受益,苏州一直睁大眼睛,不断寻找世界上的先进经验,马上学、认真学,还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学,最后往往徒弟变师傅。”姑苏区委副书记王俊说。

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金洁说,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改革开放后形成的“三大法宝”,历史给苏州留下的不仅是园林文化、精致文化,更是一种追求卓越、胸怀天下的文化,这也是苏州之所以成为苏州的“传家宝”。

(小标题)重塑“江南文化”核心地位

在我国西南的一些省份,至今在方言里还留着一个词“苏气”。人们把穿戴漂亮、脱俗、有气派叫作“苏气”,后来也会误写为“舒气”或“书气”。

“苏气”从何而来?民国时期当地县志解释称,“从前外来服饰之物,苏州为美。故土语通称人物文雅、脱俗曰‘苏气’,曰‘苏派’。”明清时期还有一个词叫“苏意”,有文献记载为“苏人以为雅者,则雅之;苏人以为俗者,则俗之”。

历史上的苏州善于并敢于为天下之先,由此延伸而来的苏样、苏式、苏作等,无一不是时尚潮流的代名词。故宫博物院研究发现,馆藏186万件文物中有三到四成都是苏式的、苏造的。

眼下,苏州再一次迎来了时代的机遇。2019年12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作为长三角地区共同的文化标识、共有的精神家园,“江南文化”被赋予了融合长三角城市群的功能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说,这个IP内涵丰富,意义重大。“以江南文化为战略资源构建长三角文化价值认同机制,引领长三角城市群转变发展方式,是新时代赋予江南文化的重大战略使命。”

历史上,苏州曾经从多维度诠释着江南的巅峰状态:鱼米之乡、丝织中心、苏式美学……既寓意着小桥流水式的自然景观,也寓意着经济与文化上的双重繁荣,还有种种诗意栖居的美好生活。

有著名学者认为,即使六朝都城在南京、南宋首都在杭州,也没有撼动过苏州在江南地区经济文化上的优势地位。在江南文化体系中,苏州应该摈弃保守心态,拥有“C位”自信。

去年底以来,苏州加快了对江南文化的研究、整理和传播,举办首届江南文化艺术节,举办江南运河文化论坛,出版江南文化书籍,在重续江南文脉的维度上,苏州要重新找回“超越地域的中心城市”的地位。

“能级,是经济的,也是文化的。”苏州市市长李亚平表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苏州重塑“江南文化”核心地位正当时。我们要挖掘城市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整合散落在各个部门和民间的优质资源,以文兴城,提高苏州在全球新一轮竞合中的核心竞争力。

善弈者,谋势。在大格局中找准自身优势,在精进优势中提升发展格局,新时代的苏州再出发。

10月中旬,《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2035)》公示稿出炉。在这幅规划图上,直观地显示着古城的核心地位。这份规划还鲜明地提出了一个目标:强化苏州“江南文化”核心地位,建设世界遗产典范城市。

11月初,苏州再次提出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中“最精彩的一段”,并强调要以“活保护”续文脉、强生态。江苏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许昆林说,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使得大运河“连线织网、融汇交流”的作用日益凸显。苏州要挖掘好运河文化,进一步挖掘、充实和展示水韵江南文化精髓。

当苏州一次次重提江南,宣言找回“江南文化”核心地位时,其实是要找回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重建文化高地的辉煌,背后是一种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的路径规划。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蓝图,回望历史,更能读懂一座城市的远见。

改革开放40年以来,苏州先后编制了1986版、1996版、2011版三版国土空间规划,科学、有效地引领城市发展,从“东城西市”到“一体两翼”,从“五区组团”到新老苏州交相辉映的现代版图,在为古城减负松绑的同时,拉开了城市框架,迎来了一次次“蓄能升级”的契机。

“几乎是每十年一个节点,以规划引领苏州成长轨迹。既为国际化城市打开了发展的空间,更避免了很多城市在逼仄的老城中发展破坏历史的问题。苏州也因此形成独一无二的城市‘双面绣’风格,较好地取得了古城保护和新城发展的平衡。”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徐克明说。

如今,从宋代《平江图》细描精摹的河街相邻,到国土空间规划(2035)勾勒的大城蓝图,苏州正迈过“运河时代”“太湖时代”,全面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江大海”时代。

“两个一百年”交汇之际,一幅新时代的姑苏繁华图,正式起笔!(完)

上一篇新闻

(上接C1版)兴通海运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意向书摘要(下转C3版)

下一篇新闻

成都红旗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决议公告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