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月10日 星期五

这座城市,你必须来看一看

上周去香港买保险,顺便就在香港又转了几天。

别看过去这些年,每年都有4000多万人次的内地旅客访港,但许多人是多次访港,尤其大湾区一带,去香港就像回娘家一样方便,所以我估计还有至少7成内地居民从没去过香港,不信做个小调查。

力哥粉丝都是关注理财的,你们在中国已经算少数派精英,估计去过香港的比例会更高些,但放到中国近14亿人口总量里看,还是少数。

上次去香港,我还没开始做自媒体,一晃5年过去了,这次感觉香港还是有些许变化,所以想写点对香港的感受,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认识这颗“东方之珠”。

这座城市,你必须来看一看

香港街头

关于香港的评价,历来两极分化。

一部分人对香港有很高的好感度。主要是受香港流行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香港影视和流行乐,四大天王、Beyond、张国荣、TVB,周润发、周星驰、上海滩、大时代,创世纪、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这些流行文化符号对内地60-90后持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座城市,你必须来看一看


四大天王,曾经多少人的偶像

另一部分人则不怎么喜欢香港,主要也是许多去过或没去过香港的内地人在文化上觉得自己受到歧视,这个道理和大部分国人都不怎么喜欢上海人一样。

这部分内容太敏感,我就不展开说了。力哥之前写舟山的文章只是顺便提了嘴香港,我的大鱼号就直接给封了…

顺便说一句,“大陆”是针对台湾同胞而言的,针对已经回归祖国的港澳同胞,我们要自称“内地”,千万别搞混。

港人内心对于内地人的优越感,不仔细观察,很难明显看出来。有时只是一个眼神,一句“呵呵”。

因为港人的整体素养的确比内地高出一大截。

这和香港长期受英国文化影响(英国人是最典型“精致利己主义者”的代表),以及居民整体受教育程度比较高有很大关系。

最典型的就是在7-11里,结账时店员会给顾客道一声“多谢”或“唔该”,顾客也会回一句。

我观察了好几个顾客,基本都这样。

但在内地,我极少看到这样的场景,基本上顾客都是大爷,觉得我给他钱赚,他给我道谢理所当然,我干嘛要谢他?

但一方付出了劳动,一方付出了用自己劳动换来的金钱,买卖双方难道不应该平等相待吗?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在红磡的香港历史博物馆。

我发现很多香港父母都会用英语或粤语给孩子生动讲解博物馆里的展品,讲解水平也不差。我在内地也走访了很多博物馆,但很少有家长能做这么生动详尽的解释。

说起英语,很多内地人会觉得港人很装逼,喜欢日常使用的粤语里参杂大量英语。后来我们的外企员工也染上这个臭毛病,好像不夹杂几个英语词汇就没法说话了,什么“andy,这个case你follow下,下周二做presentation”。

但其实这些andy,sunny,Jeffrey,过年回家全成了翠花、虎子,二顺子。

知乎上还有很多帖子,问在外企怎么中英混说才显得不装逼。我觉得不管你怎么混搭,在外人看来都显得装逼,因为内地并不具备香港的语言环境,出了外企写字楼,平时生活中没人用英语交流。

就像日语里有大量词汇直接就用英语发音,港式粤语也有点这意思(沪语里一些词汇也是跳过国语,直接从英语翻译到上海话,只不过今天绝大多数上海人自己都不知道这些词源都来自英语),我在香港街头常看到一个亚裔和一个黑人白人印度人并肩走着,等红灯时,两人在用英语交流,过马路时又在用粤语交流,因为老外实在太多,大部分港人已经习惯用粤语和英语混搭交流,夹杂英语的粤语才是人家日常生活中习惯使用的港式粤语,不存在装逼一说。

哪怕你是土生广州人,拿广州白话去香港用,一张嘴港人就能听出你的口音,而且交流时也会产生歧义。想象下我们去台湾旅游,一开口当地人就能听出你是大陆客,台湾那种酥酥的口音,以及许多词汇用法上的差异,我们很难在短时间里模仿出来。

在致敬香港黄金年代的电影《港囧》中,徐峥还特意拿香港警察的“港普”作为笑料,因为过去一百多年来,香港都没有用国语进行日常交流的习惯,虽然过去20年中港两地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香港人能使用普通话交流,但一开口还是有浓浓的港味。

这座城市,你必须来看一看

《港囧》

光从语言文字上看,香港不但和内地,甚至和广深都很不一样。香港街头几乎所有标志都是中英双语,而在大学里,则是英中双语——英语是第一语言,粤语是第二语言,连7-11的老妪店员或路边看报摊的老头都能很流利地和老外用英语交流。兰桂坊的菜单更是全英文的,服务员开口也是英文。

很多人说香港人很重视英语教育,这话不对,北上广的父母才非常重视英语教育,人家香港人本身就生活在半粤半英的语言环境中,人家只是重视教育。

我觉得香港最大的魅力,正在于此——多元文化充分交融。

除了土生港人,香港还聚居着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移民。欧美白人、非洲黑人、中东的阿拉伯人、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人、东南亚的越南、菲律宾、泰国人、马来人,还有现在越来越多的内地中国人,都挤在香港,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

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都能和谐相处,因为地方太小,有时一栋大楼里会出现3楼在做基督教弥撒,6楼在做佛教法事。

放眼世界,能拥有如此复杂多元文化的城市,我能想到的只有3个:纽约、香港、新加坡。

像巴黎、伦敦、东京这些也算是世界级大都会,但还是差了口气,迪拜和曼谷的文化也很多元,但还是不如香港。

我很认同陈丹青的一句话:“去纽约主要看什么?看人”。

在“海纳百川”这四个字上,中国内地所有城市,包括上海和深圳,在未来30年内,都很难望香港项背。

从生物学上说,杂交是最好的交配方式,杂种是最优秀的品种,人类文明的历次高峰都发生在多元文化充分交融,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所以我特别喜欢“海纳百川”这四个字。

说到“海纳百川”,过去大部分时候说的是上海,现在更多说的是深圳,但这两座城市之海所包容的,主要还是各地中国人,而香港的海,包容的可是全世界的人。

在开放包容这一点上,香港不但远远把沪深甩在身后,也把台湾甩在了身后。

但香港也有不如台湾的地方。

改革初期,我们引入了大量港台资本,因为对两地了解甚少,我们也习惯称呼“港台明星”,但当时都处于经济腾飞期的香港人和台湾人互相都不怎么待见对方,你一说“你们港台如何如何”,人家马上要纠正你。

港人会觉得自己是日不落帝国的子民,中西结合,洋气又多金,而台湾人则是土鳖。

台湾人则觉得自己是中华文化正宗嫡传,香港是个殖民地,文化沙漠,和自己差远了。

以我的感受,乍一看,香港人和台湾人在待人接物上的素养都很高,但台湾给人的感觉是更真诚,处处彰显平常心,而香港则表现得相对更急躁和功利。

我觉得这主要是由于香港逼仄的生存空间所限。

香港房价执全国牛耳,拿香港做参照系,北上深还是差了口气,放眼世界,也是贵得吓死人。

虽然香港多山,可开发的建设用地严重不足,但香港还是有许多造在山坡上的房子,在港岛上特别明显。

都说香港乃弹丸之地,错,澳门才叫弹丸之地。香港怎么说也有1000多平方公里,比过去几十年不断围海圈地的新加坡还要大好多。尤其在新界,完全可以开发更多房子,增加供给,平抑房价,但以保护环境为名,就是死活不肯放开,导致香港出现了很奇葩的景象:

一边是以港岛北部和九龙半岛为代表的都会区人口爆炸,无数底层百姓住在鸽子笼一样大的屋子里,就算那些TVB明星,也只供得起一两百平米的“豪宅”。

这座城市,你必须来看一看

香港的笼房,看着会不会犯密集恐惧症?

另一边是香港有无数巨大的郊野公园,人口密度极低,被港人称赞为“我们香港环境好”。

高房价对香港经济的拖累,我觉得甚至比过去20年香港政治内耗的影响更严重。

说来也搞笑,当年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是我们学习追赶的楷模,过去几十年,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只有这几个稳稳爬上了发达国家(地区)行列,但几十年演变下来,这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走向完全不同。

日本变得超级佛系,人均GDP达到3万美元后长期原地踏步,从低欲望社会走向无欲望社会。这一点在旅游上特别明显,现在日本年轻人都不怎么爱出国旅游,我出国旅游时,偶尔才能听到两句日语。

而和日本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样已经爬上人均GDP3万美元大关的韩国,则和我们一样,正处于国民欲望大爆发的阶段,虽然人口还不到广东一半,但跑到世界各地,耳边除了能听到咱们的母语,还能到处听到韩语,加上它北边的兄弟,这个半岛民族三天两头容易搞出点轰动世界的大事情。

当时和韩国做对标竞赛的中国台湾地区,GDP虽然已被韩国拉开一大截,现在依然只是和葡萄牙、西班牙一个级别的中等发达经济体,但人民也开始越来越佛系了。只是以台湾现在的发展水平,这个佛系来的是不是有点早啊?

而新加坡和香港都是一座城市,属于四小龙中的另一组对标,30年前起飞阶段,香港经济还强于新加坡,2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两地均遭重创,如今,香港已被新加坡拉开了明显差距,人家的人均GDP已经提高到5万美元以上,进入屈指可数的最发达国家行列,比新加坡更高的只有什么卢森堡、瑞士、中国澳门等特殊的国家和地区。而香港还在4万美元级别,虽然这几年GDP增速不算慢,但主要是靠内地拼命输血,和无依无靠我自强的新加坡相比,香港可以说是完败了。

这座城市,你必须来看一看

新加坡地标建筑鱼尾狮

香港和新加坡的崛起之路很像,早期都是出口加工和转口贸易,然后是大力发展以金融和旅游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

但新加坡走的是国家资本主义道路,有一个强势的大政府,政府对普通国民的居住需求给予了充分保障,避免国民陷入炒房漩涡,把经济引导到倚重房地产的方向。

而香港从过去的港英当局到回归后的特区政府,走的都是减少干预,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道路,小政府模式,政府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普通百姓的居住问题,导致香港年轻人不敢辞职创业,只敢拿着高薪供楼,最后导致全社会资本越来越倾向于集中在少数地产寡头手里。

如今手里有房的,可以轻松坐等房价和房租上涨,财富不断提升,而手里没房的,则只能干瞪眼,被吸血。

而中央政府过去对香港的输血,在这种强马太效应的制度安排下,也很难惠及香港底层民众,从而引发更多的民怨和阶级对立,进而出现更严重的政治内耗。

当港府试图改变这种局面时,地产寡头作为既得利益集团,势力极大,拼命阻挠,港人说香港已是“李家城”,并非调侃。

过去十年的移动互联网革命,香港远远落后于内地,就是因为这么高的房价压在身上,香港年轻人不敢冒险创新创业,大家都寄希望于进一家大公司,安安稳稳领薪水。

人们所有经济活动都得在土地和房屋的实体基础上,房价房租不断涨,会推高所有经济活动的成本,也就是通货膨胀。

香港优衣库一个普通店员的月薪是15000港币(约13000人民币),乍一看很高,但香港物价也高的吓人。

香港地铁随便坐坐就是十几元,坐机场快线更是要价100元(约86人民币),要知道北京机场快线票价25元就已经天天被吐槽了。

吃的更贵,一顿饭随便吃吃就是两三百,要吃精致点,一顿饭人均消费600港币起。所以10元的纸币基本就是零钱,100元的纸币也是一眨眼就不见了。

我在大屿山宝莲禅寺吃了上面这点素斋,也要140港币(约120人民币)。要知道,庙里的价格还算良心价。

尽管房价高、物价高、人口多、生活压力大,在这样的拥挤环境下生活,理应折寿才对,但香港的人均预期寿命却是全球最高的。

如果真有什么长寿乡,那绝不是什么保加利亚莫斯利安或者广西巴马,那都是骗老头老太去买保健品的,真正的长寿之乡就是香港。

乍一听好像不可思议,仔细想想,很好理解。

经济越发达,物质越丰盛,相应老百姓的保健意识也会越强,老百姓愿意在看病上花钱,医疗技术手段也就越高超,相对来说,老百姓的寿命自然就会越高。

不愁吃穿后,最关键的差异就是医疗技术。很多人生病了,在老家医院的待着就是死路一条,只有第一时间转到北京上海,才有活路。

一样的道理,有些病,北上的医院也没办法,如果有钱,赶快去美国治,说不定就能治好。

全世界预期寿命最高的国家,全是发达国家,也包括日本和亚洲四小龙。

我国预期寿命最高的是香港、澳门、上海、北京、天津,还有江浙两省的经济发达城市,最低的则是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等西部省区。

从健康长寿的角度看,这也是为啥大家都想往沿海大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挤的原因。

这座城市,你必须来看一看

香港人的保健意识真的很强,香港人很喜欢健身,地铁里也到处都是相关产品的广告。

这座城市,你必须来看一看

这则广告超有意思,把温拿五虎这5个50后老头邦叫出来,做预防前列腺癌的公益广告。

现代食品加工业导致越来越多的激素问题,引发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癌症发病率不断提高,男性主要是前列腺癌,女性则以宫颈癌和乳腺癌为代表,现在很多内地中产女性时兴去香港打可以预防此类癌症的HPV疫苗。

说到公益,也能特别看出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发展水平。公益组织越发达,老百姓参与公益的热情越高,说明这个地区的发展水平也越高

香港对公益的热心,超出我的想象。

在香港大学,我看到大量援助内地贫困地区的公益海报。

这座城市,你必须来看一看

这座城市,你必须来看一看

这座城市,你必须来看一看

这是地铁里鼓励器官捐赠的公益海报。

这座城市,你必须来看一看

对LGBT人群的平等对待,也算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吧。

这座城市,你必须来看一看

在这打个赌,10年内,内地不会出现类似的公益广告,10年后,运气好的话,或许在深圳能看到吧。

还有像不在地铁饮食,电梯左行右立,不在公共场合喧哗,不乱穿马路,不随地吐痰,垃圾分类丢弃处理等市民素养软实力上,虽然内地大城市这些年的进步也很快,但和香港比,还是差距明显。

上海和深圳是我觉得城市软实力最棒的内地城市,我经常吐槽,开车一出上海,哪怕只是江浙两省,司机素养就和上海差了一截,晚上经常能碰到开着远光灯会车的,但和香港一比,上海和深圳都还有进步空间…

说到开车,再多说两句。大城市堵车是全球性难题,但香港在交通方面做的真是棒。

一方面得益于香港司机的高素质,抢道加塞拖尾这种事极少发生。

另一方面得益于香港的道路设置。

比如尽可能进行人车分离,在主干道两边,行人要么走高架,要么走地道。

比如出租车不允许随叫随停,避免了随意变道,堵塞车道。

再比如鼓励民众靠地铁出行,香港地铁车体宽,班次密,速度快,到站后和周边建筑连成一体,四通八达,非常方便。

还用经济杠杆鼓励错峰出行,比如越来越多人需要过港深双城生活,通勤需求强烈,所以早上9点后搭乘东铁线往返落马洲(福田)口岸可以打7折。

这几年,随着深圳的强势崛起,内地唱衰香港的声音屡见不鲜,甚至一部分香港年轻人自己对香港的前景都表示悲观,纷纷北上深圳寻求出路,但我觉得香港依然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在大湾区规划纲要里,中央对香港的优势已经说的很清楚了。香港继续做你高大上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还提出了“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

意思是在“一国两制”大背景下,香港就是中国面向全世界的一块跳板——唯一的跳板。

(澳门就开开赌场,卖卖蛋挞好啦~)

金融方面,离岸人民币中心就是香港,北京、上海、深圳的金融中心建设再怎么搞,内地的自贸区再怎么突破创新,也不会动你香港的奶酪,放心。

香港银证保的广告都做得很养眼。

这是南洋商业银行的“正义联盟”主题银联借记卡。

这座城市,你必须来看一看

但是港元的银行存款利率水平,也是很让人揪心的…

这座城市,你必须来看一看

这座城市,你必须来看一看

这个是年过百半的浩南哥做的保险广告。

那句广告语真的很扎心:“如果能活120岁,你的人生会是怎样?”

大家别觉得活到120岁这种事是保险公司忽悠大家的,保险公司也不是傻子,如果老百姓都觉得这事不可能,你拿这个作为打广告的由头,不是打脸吗?

现在香港人均预期寿命已高达84岁,很多香港的80-90后年轻人真的认为,如果好好保养,平衡膳食,科学健身,别出意外,等到生物科技大爆炸来临,活到100岁真是很正常的,120岁不是梦。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或许真是小沈阳说的:人活着,钱没了…

当然,香港保险比较复杂,坑也很多,还属于小众化投资品,对大多数内地居民来说,现在买好境内的那些高性价比消费型保险就够了,不建议大家瞎折腾。

除非你手上已经有几百万资产,能每年至少拿出1万美元专门做资产海外配置的,再考虑香港保险吧。

所以力哥这次就是去香港买保险的,傲娇脸~

这座城市,你必须来看一看

除了金融,香港的另一个中心就是航运贸易。

由于自由港的优势,香港本来就是非常繁忙的国际中转站,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全在这汇聚。包括中国内地居民要出国,有些国家和我们没有直飞航线,最方便的转机地就是香港,这个优势在很长时间内,也不会被广深超越。

随着中国不断崛起,未来中外交流中的各种纠纷也会越来越多,你不是通用英语,还使用英美判例法系嘛,那以后有争议了,就到香港来解决。

你看,这就是“一国两制”在今天这个时代的妙用。

还有一块大湾区规划里没说的,我觉得未来也还是香港经济的核心产业,那就是旅游文化。

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人们的需求正在发生又一次质的飞跃。

从最开始吃不饱饭到吃饱饭(温饱阶段),到有了汽车彩电冰箱等各种工业革命产物,来提升物质生活的品质(小康阶段),再到这些物质需求都满足以后,无法再激起人们的消费热情,就转而对精神文化需求投入更多的金钱(富裕阶段)。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坚定地鼓励大家定投传媒指数基金。

这一点,今天日本最明显,向全世界贩卖日本文化已成为日本经济的核心支柱。

今天的巴黎、罗马,都是如此,未来香港也是如此。

在城市化发展早期,大家都拼命追求经济利益,顾不上文化发展,所以深圳一直被称为“文化沙漠”,但当一座城市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市民们肯定要逐渐追求品质生活,各种文化艺术产业就会繁荣起来。

港铁广告里最多的就是各种文艺演出信息,未来的北上广深也会如此。

这座城市,你必须来看一看

这座城市,你必须来看一看

未来大湾区的经济中心一定是深圳,但文化中心却可以是广州和香港,香港就让老钱和老人享受,想要奋斗的鸡血青年就都跑去深圳追梦,这也是一种蛮合理的搭配。

写到这里,难免又想到沪港两座城市的对比。

上海话中的“巴子”(素质地下,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在上世纪80-90年代,只有两个地区的人群有幸获得特定歧视性称谓:港巴子、台巴子。

这算很给港台同胞面子了,其他人只能统称“巴子”。

在我印象中,我身边的上海人对香港人基本都没啥好印象,说起香港,觉得不过如此,没啥好玩的,非常排外,挤得要死,内心扭曲,无非是占了上海封闭后这40年时间差的便宜,正房空缺,小三上位。

其实吧,半斤对八两,我觉得这也是全国人民对上海人的印象…

仔细想想,沪港两座城市除了地形不同(上海平原,香港多山),亚文化圈不同(上海吴文化,香港粤文化),很多方面非常相似。

都位于大江入海口,都是本土文化和英美文化杂交的产物,都以金融和航运贸易为支柱产业,都有过鸽子笼一般逼仄的生存空间,从而形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特征…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发行港币的汇丰银行全称叫“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英文缩写HSBC,其中的S就是Shanghai,沪港两地汇丰银行大楼的造型也几乎一毛一样。

香港还有一家银行叫“香港上海商业银行”,其实要追究49年以前的历史渊源,很多香港的银行和资本财团都能追溯到上海,包括49年大量上海资本家南逃香港,也对香港文化产生了影响,不少TVB老戏骨都会讲上海话,香港导演里我认为最牛逼的王家卫拍的《花样年华》,也是借60年代香港的肉身,还40年代上海的魂灵。

这座城市,你必须来看一看

这两座城市的文化基因特别像,都自命不凡,逼格很高,不是很看得上草台班子,这也是为什么上海这座城市一直没能兴起第一流的互联网巨头的重要原因——上海的年轻人以学好英语,进世界500强拿高薪,互称andy、sherry为荣。

上海这些年也一直在反思,为啥上海就出不了马云。

其实我觉得没啥好反思的,马云在草根创业阶段,离开上海很明智,因为还不知道你今后能不能成,等你成了,这座城市还是很欢迎你的。

上海把当年的世博园区核心地块改建成了总部经济CBD,而不是什么创业孵化基地,因为这么贵的地皮,不给500强当总部,真太可惜的。至于互联网创业公司,可以去更偏远的地方嘛,那里房租也便宜不是?

还有上海在赶走各种制造业工厂后,却主动引入了特斯拉的生产线。

所以我觉得上海和香港的基因都是:你牛逼,我待你为上宾,你还什么都不是?要么证明给我看,要么滚蛋~

上海无需孵化阿里巴巴,只需引入阿里巴巴;无需孵化特斯拉,只需引入特斯拉。

香港也不用搞什么数码港,搞了那么多年也没搞出个毛线,安安心心做高大上的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就好了。

担心香港的科技金融落后?没关系呀,外包给隔壁深圳做就行了,深圳有现成的华为、中兴、腾讯、平安、比亚迪……还有无数排不上号的初创型企业,在996拼命工作。

香港和上海一样,应该是有着无穷丰富的文化生活,给小资、中资、大资和土豪们享受生活的地方。

更何况香港的教育和医疗都是世界一流的,内地资金要出海绕不开香港,香港绿卡也非常好用,内地有钱人,还是会拼命涌入香港。

所以香港房价,虽然高得令人痛恨,去年以来也的确在下跌,但我没有那么看衰。就算未来一段时间涨不动,也不至于再暴跌。

只不过香港的房子,我是真心不建议再买,投资价值不高了。

而几乎没有任何历史文化积淀,也没有任何既得利益群体带来的历史包袱的深圳,则是上海和香港的镜像,也难怪香港人谈起深圳,真叫一个“五味杂陈”。

所以我真的好喜欢深圳呀~

这座城市,你必须来看一看

朝气蓬勃的深圳

PS:这次我去香港住的是位于尖沙咀的香港基督教青年会酒店(港青),就像这家酒店自己宣传的,“我们有最好的邻居”。

非周末时段,大概800元人民币一晚,性价比非常高,在尖沙咀随便租个小破房间也要400。

出门10分钟步行半径内,就能抵达星光大道(维多利亚港)、地铁尖沙咀站、地铁尖东站、1881、西港城、香港邮轮码头、天星小轮码头、半岛酒店(听说有香港最好的英式下午茶)、九龙公园……无论是就地逛逛还是出行都非常方便。

这座城市,你必须来看一看

由于长期是英国殖民地,香港的基督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一样,非常昌盛,港青大楼还会用来开展各种基督教青年会活动。

这座城市,你必须来看一看

这座城市,你必须来看一看

最后以昂坪集市《与佛同行》影院里的一段关于佛教的介绍文字结束本文——

这座城市,你必须来看一看

这座包容多元文化的城市,真心建议你,一定要来看一看。

这座城市,你必须来看一看

上一篇新闻

一带一路,创造新机遇(视窗·一带一路让生活更美好(下))

下一篇新闻

2022《财富》中国500强揭晓!28家农牧食品企业上榜,谁是第一?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