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上的“火锅热”
“天下第一锅”在进博会现场举行开锅仪式。新华网 王龙博 摄
新华网重庆11月7日电(王龙博)从长江上游重庆来的一口锅,正在这条大河入海处的上海掀起一阵“热”。
11月6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在上海开幕后的第二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天下第一锅”举行开锅仪式。来自各参展团的“食客”,将不同食材在完成烫涮等动作后,伴随着空气中的辣椒香味,共同组成了一份可口的大餐。
这口直径达10米的超级大锅,迅速引来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和媒体记者。人们对这桌能同时容纳50多人的火锅所展示的内容充满了兴趣,包括菜品。
毛肚、鸭肠、黄喉,曾是早期重庆火锅菜单上必点的“老三样”。“但它一直以来都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重庆德庄集团总经理周宏说,日本和加拿大的牛肉、新西兰鲜毛肚、乌拉圭牛蹄筋、西班牙鲜猪黄喉、阿根廷红虾,以及东南亚的香料,正不断扩容重庆火锅的配料与食材范围。
在以进口为主题的进博会现场,德庄集团还与相关企业签订了包括采购德国牛油、新西兰毛肚等多项采购协议。其中包括采购一款为火锅特制的欧洲红酒,它的口感与麻辣更相配。
在意大利人张卢卡看来,无论何种食材,似乎都能在重庆火锅里变成美味。“它能通过引进新菜品不断满足中国人伴随着收入提升而日益增长的味蕾需求,也让全球产品找到了分享中国市场的机会。”他说,就像正在举行的进博会。
正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进博会,共吸引了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参加企业商业展,其中世界500强和龙头企业超过250家,展览面积达到30多万平方米,超过首届。
“全球展商来到这里展示交流,通过分享各自的优势,寻找共同开拓市场的机会。” 张卢卡说,这特别像是重庆火锅的吃法。“每个人都可以夹各种不同的菜品放进锅里,最终煮成大家共同分享的美味。”
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现场。新华网 王龙博 摄
火锅折射中国消费市场魅力
重庆,是火锅的发源地,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火锅之都”。
据统计,重庆拥有火锅门店数量约3万家。在火锅店密度最大的主城区内环以内,平均每平方公里有火锅店21.7家,相当于每两百米就有一家火锅店。在许多国内外游客口中,重庆的空气中都飘散着火锅的香味。
用餐时热闹的氛围,让火锅日益成为中国人在朋友聚会、家庭团圆时的优先选项。在美团•大众点评研究院推出的《2018中国火锅大数据报告》中,大众点评收录的火锅商户数量占全国餐饮商户比例达 7.3%,高于江浙菜、川菜、粤菜、西餐等其他热门菜系占比。
庞大的市场需求,让原本只有区域性影响的重庆火锅,日益成为在全国拥有超10万家门店、营业收入超4000亿元的超级产业链。
“国内食材的供不应求,加上消费升级后对更高品质的需求,让重庆火锅‘菜单’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重庆火锅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比如在国内毛肚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新西兰的毛肚日益成为新的选项。“而属于东南亚海产品范围的鱼虾类菜品越来越多,则是为了因应消费者对餐饮品质的更高追求。”
中国火锅消费市场,正在全球催生可观的采购量。仅德庄一家企业,每年用于进口食材的费用就达到2亿多元,主要为香料、冻鲜牛百叶、牛羊肉、猪肉、海鲜等。
“以重庆火锅为代表的中国餐饮市场正迸发出强劲活力,这对全世界都是商机。”如今德庄国际业务负责人的张卢卡说,但现在国际上并非所有人都看到了这种机遇,“因此进博会是一个特别好的平台。”
“天下第一锅”开锅仪式现场的川剧变脸表演。新华网发
火锅成为文化交流重要载体
“天下第一锅”,是与其他省市的特色展品一起,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出现在进博会上的。
2016年5月,重庆火锅当选为“重庆十大文化符号”之首。目前,重庆市商务委正在推动重庆火锅申报第五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重庆火锅企业走出国门的步伐日益加快。包括小天鹅、秦妈等传统品牌已累计在海外开店200多家,分布在美国、新加坡、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老挝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重庆火锅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仅刘一手火锅,目前就已经拥有42家海外门店,其中半数为直营,这些都提升了重庆火锅的全球影响力。
“火锅走出去的意义仅仅是吃吗?当然不是!” 张卢卡说,这种独特的饮食方式本身就彰显着开放与包容的文化传统,更不必说火锅的产生还蕴含着中国人的勤奋与创意。
在“天下第一锅”的开锅现场,还有像川江号子、川剧变脸等节目表演。演员们在超级火锅周围,用舞蹈和音乐展现着这些富有巴渝特色的文化形式。
此外,如举办世界辣椒节、改造辣椒博物馆等文化项目也在现场完成签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有重庆火锅的身影出现。”重庆市商务委副主任宋刚表示,此次推动“天下第一大锅”代表重庆火锅参加第二届进博会,希望能以重庆火锅为媒,架起了沟通世界的桥梁,彰显重庆扩大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也是进一步加快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和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有力抓手和举措。(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