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2日 星期日

宁化石壁研究

来源:三明客家网 

◎刘善群

“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由柏拉图提出的哲学命题,表现出有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思考。客家研究长期以来也一直在研究这一课题。关于客家历史的许多重大问题,获得科学结论,其中,带有根本性的结论是“客家是汉族的一支民系。”这一结论,除极少数人之外,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主流。然而,客家形成之中的诸多课题,至今仍在讨论之中,如形成的时间,称谓的由来,形成的中心地域等问题,但主流的观点,应该是确定的。其中,如对宁化石壁在客家民系形成中的作用和地位,这一课题的研究,已长达一个多世纪,对石壁的基本定位是确定的,然而也仍有少数的不同声音。但历史总归是历史,通过长时间的讨论,总能够得出科学结论。

有学者认为“在当代大陆的客家研究的热潮中,宁化石壁起着前沿阵地的作用,筑就了县级客家的时代里程碑。”①下面简述对石壁研究的历史过程。

清光绪年间,梅州学者温仲和在从事《嘉应州志》(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出版)中,对梅州人的源流作了研究,在《嘉应州志》中写道:“梅州人民抗元的壮烈,地为之墟,闽之邻粤者,相率迁移来梅,大约以宁化为最多。所有戚友询其先世,皆来自宁化石壁人。”

英国传教士艮贝尔在梅州地区传教多年,对客家作了不少研究,1912年,他在《客家源流与迁移》一书中说:“岭东之客家,十有八九皆称其祖先系来自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者。按诸事实,每一姓的第一祖先离开宁化而至广东时,族谱上必登著他的名字,这种大迁徙运动自始至终皆在十四纪。”

1927年谢廷玉在《中国社会与政治科学论》杂志发表了论文:《客家起源和迁移》文中写道:“嘉应州被客家人占领的历史说来特别有趣”,“第一次涌入广东的浪潮开始于南宋”,在抗元失败后,人口大减,“许多福建特别是宁化地方的人蜂拥而入,占领了那些荒地。”谢廷玉列举了宁化人口:北宋(1078年)13700户,南宋(1253年)35000户,明初(1391年)12588户,明中(1492)6565户,明末(1613年)5279户。他认为从南宋以后宁化人口的递减,与嘉应州人口递增可以看出两地的渊源关系。

1933年罗香林教授出版了拓荒之作《客家研究导论》,而后,在继续不断研究客家学中,发现“惟黄巢变乱与石壁及其与客家之关系,则尚未提述,不无遗憾”。于是在1947年发表了《宁化石壁村考》一文,这篇文章可谓对石壁研究的拓荒之作,正式将石壁作为研究对象引入学术领域。文中写道:“广东各姓谱乘,多载其上世以黄巢之乱,曾寄居宁化石壁村葛藤坑,因而转徙各地,此与客家源流关系颇巨。”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掀起了客家研究渐热之中,对石壁的研究也同时渐热。在这热潮中,到石壁进行田野调查的接踵而来,他们在调查之后,发表有关石壁的专著和论文,如春花绽开。之中可谓之代表作的专著如台湾学者陈运栋先生的《客家人》,这部1978年出版的著作中,对石壁的论述很多,其中如:“今日各地客家的祖先,大部分都曾经在石壁村住过。不过,当时的情形实在很乱,逃亡到其他地方的当然也有,不一定全部都住在这个村内,而有许多是后来才搬进去的。自从经过这一次战乱之后(指黄巢起义),客家移民的主力,遂由长江南岸迁移到赣南山地,后来就以宁化一带为据点,向闽粤拓殖,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客家移民的第二次大迁徙。”②

中国人类学会理事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陈国强教授组织福建省社科联、厦门大学数名教授、研究员和研究生以及宁化本地学者,于1993年春节期间,驻石壁15天进行田野调查,最后编辑成田野调查报告《宁化石壁客家祖地》一书出版。

法国远东学院教授劳格文(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同福建省社科院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杨彦杰研究员自1995年始,至2003年前后7次深入宁化各地进行田野调查,每次数十天,并由14位宁化本地学者协同组稿,编辑《宁化县的宗族、经济与民俗》上下册出版,由杨彦杰主编的这本书,是劳格文主编的《客家传统社会丛书》之23。

宁化对石壁的研究始于1980年代中期。1984年宁化县启动建国后第一部县志的编修工作。刘善群任办公室主任和主编,为了寻觅和研究抽绎宁化的地方特色,而开始进行客家研究,经过8年的收集资料和研究、编修工作,编修出宁化第一部突出客家文化内涵的新县志,第一次对宁化县作出客家摇篮的定位。《宁化县志》由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在编修宁化县志工作中,不断挖掘史料,不断发表文章,不断宣传,撩开了石壁客家祖地的历史面纱,唤醒了“身在客地不知客”宁化客家人。

1991年以刘善群为会长的宁化县客家研究会成立,从而,宁化的客家研究步入有组织,有领导,有队伍的轨道。

1992年以张恩庭为会长的宁化石壁客家宗亲联谊会成立,由此,与客家研究会的密切配合,开始了客家联谊和客家研究,宁化客家工作步入快车道,开启了宁化打“客家牌”的发展战略,期间开展客家研究,开展海内外客家联谊、开展客家文化平台建设、开展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发展客家文化产业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客家研究方面,硕果累累后,成就斐然。

分别于1997年、2000年、2009年举行了三届以“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全国各地(含港、台)及国外200余人次专家学者参加会议,编辑出版论文集三部,近200万字。自2013年连续举行四届“石壁论坛”和一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参加人数有来自全国各地和境外专家学者共300余人次,发表论文共293篇,300余万字。学术研讨会和论坛,广泛,深入地研讨了客家的历史、文化,重点突出了宁化石壁在客家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20余年来,宁化学人和外地专家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丰硕学术成果,仅宁化本地学人在海内外发表论文500余篇,编著书籍77余种,1700余万字,出版总额达17万余册。大大丰富了客家学的构建,促进了客家认同,大力宣传了宁化及其石壁。 

张恩庭、刘善群主编、由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出版《客家祖地石壁丛书》,该丛书分8册:刘善群《客家与宁化石壁》、余北廷《宁化客家姓氏源流》、李根水、罗华荣《宁化客家民谷》、余保云《宁化掌故》、王建和、张标发《宁化民间音乐》、谢启光《宁化民间传说》、张恩庭《宁化客家人物》、伊可生、蒋道钟《宁化风光》。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赞誉,获得很高评价。《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许多地方报刊杂志作了大量报道和评价。时任福建省副省长汪毅夫研究员、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总执行长黄石华、香港岭南大学教授、国际客家学会会长郑赤琰、中国社科院侨联副主席、文化部华夏客家研究所所长丘权政,分别为《丛书》作序。郑赤琰在“序”文中说“此丛书有五个优点。第一是本书所提供的资料是第一手由本土学者研究本土社会的著作。这在学术上来说很有原始资料的价值,再由本土学者作出阐释,便有真实的价值,好处就是不必担心外人的见解往往会有偏见或误解的缺点。第二是本丛书以深入本土素材的编写为主。在学术上来说是难得的,因为素材直接提供事实的信心,也比较不会被人误导,有助学者本身发挥研究心得。第三是本丛书涉及的社会面相当全面,由客家在石壁建立社区的历史到现在的定位,把客家族群南迁重建家园的全套文化演变的内涵采用记录的方法,这对于研究客家学的全面了解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了解客家族群如何在文化承传,如何在文化上与他族整合与吸收的情况,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重要的个案记录。第四是自客家学研究兴起的近十年间,多数学者的研究多以个别单一的课题下手,类似本丛书这样以一个地方作为案例全面收集资料的做法,还是首见的学术大事。第五是所有参与研究工作的都是年轻有干劲、对客家文化有亲身经验的学者,而且也抱着参与国际客家学工作的态度。若能持久做出长期观察与研究,不但他的本身可茁长成为学术巨人,同时也可为客家学搭建伟大工程。”③丘权政在“序文”中说:“这套《客家祖地石壁丛书》的出版,意义非凡,影响深远,将使海内外客家人及其后裔乃至非客家中国各族儿女更加了解石壁及客家源流、文化,对客家文化的中国价值和世界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有益于客家精神和华夏文化的弘扬,增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④

2007年方志出版社出版刘善群《客家与石壁史论》一书。文化部华夏客家研究所所长丘权政研究员在“序文”中说:“刘善群研究员的这部新著,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很有远见卓识的一部极有学术价值的力作。”⑤这本书在2009年被评为“三明市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4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刘善群《宁化史稿》。该书的出版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好评。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秘书长叶双瑜在福建日报发表题为《客家精神文化的历史画卷》的评论文章。文中说:“纵览《宁化史稿》全书,我感到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立意高远,……以全景区、多角度、宽领域的视角,生动展示了千年古县的悠久历史和客家祖地的灿烂文化。二是翔实考据……。三是鲜明导向……文风朴实。书中以写实的手法探询历史,叙事论理素材丰富、真切朴实,哲思深遂,启人深思,富有很强的思想性、学术性、开创性;又辅以大量珍贵、精美的图片,增添了可读性、吸引力、感染力,既为深入开展客家学研究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宝贵资料,也为读者了解客家文化提供了直接、生动的典范读本。”⑥

1990年梅州学者在新加坡《南洋客家总会40周年纪念特刊》发表《宁化石壁――客家南迁的中转站》。

龙岩学者吴福文发表《宁化石壁――客家迁徙的中转站与中原移民所以成为客家的里程碑》论文(载上海人民出版社《客家学研究》第三辑。

《华声报》1987年3月3日载龙岩学者林嘉书文章《客家摇监――石壁村》。

1991年,刘善群在新加坡崇文出版社的《客家渊源》一书发表《客家人与宁化石壁》。把宁化石壁与客家民系的密切关系,介绍到国际上,此文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客家研究》第三辑杂志上转载(1993)。

1992年刘善群在首届(香港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发表《试探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载于1994年出版的《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提出了客家民系形成时期有一个人文中心,其中心地域就是以石壁为中心的闽赣连结地区。

2000年刘善群在第六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发表《试探客家民系形成的阶段性》,载2002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第六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提出了客家民系形成史的三个阶段四个区域的理论。

百余年来,对石壁的研究没有间断,众多的著作和论文,对宁化石壁在客家史上的作用和地位,作了反复讨论和论证,得出并得到普遍认同的结论是:石壁是客家迁移特别重要的中转站、是客家早期的聚散中心之一、是客家摇篮、是客家祖地。

宁化石壁为何在客家学研究中,如此受到关注和重视?正是罗香林教授所说:“此与客家源流关系颇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胡绳武在《石壁与客家世界论文集》的“序文”中说:“大凡论及客家史,都难以回避石壁。石壁,是一个不大的村庄,但其名声却传遍客家世界,致使一些学者在写客家文章时,想回避石壁,而又无法回避,这大概就是客家历史使然”。⑦

注:①引自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冯秀珍《略论宁化石壁在世界客家的独特地位》载《石壁与客家世界》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9年 第51页

②陈运栋《客家人》台湾联亚出版社 1978年 第9页

③④《客家祖地石壁丛书》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0年 第5-6页、第12页

⑤《客家与石壁史论》方志出版社2007年第1页

⑥《福建日报》2015年3月27日

⑦《石壁与客家世界》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9年第14页

上一篇新闻

瑞士银行深谙:打仗时也可以赚钱!俄乌冲突中要干啥?

下一篇新闻

最值得浪费光阴的高颜值书店,会是什么样子?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