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对话中的“净因”,开启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围绕杭州博物馆户外的五代时期净因寺石塔遗迹,12位艺术家的20余件当代艺术作品穿插于馆舍内外,呈现“在”与“非在”的碰撞,投射历史遗迹与今天的特殊关系。
澎湃新闻获悉,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特别项目“净因 | Pure Reason”计划昨天在杭州博物馆开幕,也以此展拉开本届纤维艺术三年展序幕。
“缓存在/Being Theoria”——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将于10月18日在浙江美术馆向公众开放。昨天于浙江美术馆举行的首次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由来自全球十数个国家的60余名艺术家/团体所组成的参展艺术家名单。
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特别项目“净因 | Pure Reason”计划在杭州博物馆展出现场
偏向抽象意念表达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是由中国美术学院与浙江美术馆共同发起,联合创办的重大国际性展览项目,从2013年首届开展至今,现已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展之一,也是亚洲地区最具规模的当代纤维艺术展览项目。
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主题为“缓存在/Being Theoria”新闻发布会
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主题为“缓存在/Being Theoria”,拟定于10月18日在浙江美术馆向公众开放,展期至2022年12月4日。纤维艺术源于悠长的传统,而在本次三年展上,我们即将迎来的是“缓存在”所勾勒的现象:将“纤维”视为一种探讨世界基本结构与人类思想原型的线索。这是经2013年“纤维,作为一种眼光”、2016年“我织我在”和2019年“无界之归”三届洗礼后的延续与发展。
本届三年展将有来自全球十数个国家的60余名艺术家/团体参与其中,包括安·汉密尔顿(Ann Hamilton,美国)、安奈特·梅莎热 (Annette Messager,法国 )、康斯坦萨·皮娅(Constanza Piña,智利)、Raqs媒体小组(Raqs Media Collective,印度)、娜塔丽·吉伯特 (Nathalie Gebert,德国)、手冢爱子(Aiko Tezuka,日本/德国)、爱丽丝·凯特(Alice Kettle,英国)、支勒维纳·康匹纳(Zilvinas Kempinas,立陶宛/美国)、依凡娜·弗兰克( Ivana Franke,克罗地亚/德国)、何锐安(新加坡)、陈界仁(中国台湾)、陈哲、郭城、黄燕、廖斐、刘国强、娜布其、童文敏、赵要、郑波等。
安·汉密尔顿 《线型》作品图
其中,安·汉密尔顿是一位国际知名的视觉艺术家,以其大型多媒体装置、公共计划和行为艺术合作项目闻名。她的参展作品《线型》最初创作于1994年。即将在此次浙江美术馆展出的新版本装置作品中,两位表演者将在一张长桌的两端相对而坐,拿起面前经过切割的纸张进行卷绕:一端是一本中文印刷物,另一端则放有一本英文书籍。纸张均以之字形切开,作为连续不断的线被卷起,好似从织布上扯出一条连续不断的线条。由此,二维的页面变为手工塑形的三维物件,徐徐堆积于空旷的桌面。在这连续不断的缠绕中,平面变为球体,矩形变为圆圈,正变为负,字词变为丝线。
康斯坦萨·皮娅 《奇谱:前西班牙时期电子纺织计算机》作品图
智利艺术家康斯坦萨·皮娅专注于研究声音中的杂音,把杂音看作社会、文化和政治现象。她的艺术创作基于手工和机器工艺,结合了当代工业技术和传统手工技术。她的参展作品《奇谱:前西班牙时期电子纺织计算机》是一件装置作品。印加奇谱是前西班牙时期记录信息的织物设备,它由棉花或骆驼纤维绳制成,以绳结的形式存储数据。奇谱被认为是前西班牙的生态计算机。皮娅的这件装置作品外形为直径约6米的碟形天线,由180根绳索组成,每根绳索均由铜线和羊驼毛手工混合纺制而成。绳索连接到一个电路板,能放大并声化安置地点的电磁变化。其目的是研究传统印加奇谱上的符号及绳结系统与当前二进制编码系统间的相似之处。
印德尔·萨利姆将参展的作品《疫情期间来自我露台上的旗帜系列》
印度艺术家印德尔·萨利姆将参展的作品《疫情期间来自我露台上的旗帜系列》可看作是对近年疫情生活的一种回应。他想要在2019年这个全民隔离封锁的年份感受到自己与世界的联系,于是在每天清晨做好一面旗帜,然后看它随风飞舞——这几乎变成日常仪式了。
这191面旗帜即将在浙江美术馆的展厅中呈现,向人们传达隔离封锁期间,常规被出人意料地打破,但同时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去创造出超越行为。
施慧《书非书》+《一千年以后》场景图
中国艺术家施慧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主任,她也是纤维艺术三年展的创始人、艺术总监,她将带来参展作品《书非书》、《一千年以后》。
谈及本届三年展的主题和策展理念,总策展人刘畑介绍,策展团队将“纤维”视为一种世界的基本结构与人类思想的原型(archetype)现象——我们不断发明与周遭世界打交道、取诸万物的“纤维”方法:树皮做纸、蚕丝织锦、葛覃制布、羊毛制毯、蒲草成席、竹编造物……也不断以“纤维”的方式描绘、理解世界,无论是世界的构造:组织、系统、网络、经纬、线索,世界的色彩:红、绿、紫、绛、缁、绯、素、绚;世界的复杂性:纠结、缠绵、缱绻、绸缪、缥缈、纷繁;以及我们自身的思想与情感:(思)维、(情)绪、缅(怀)、缘(分)、(演)绎……在三年展的实践中,前者以一场持续性的,结合了行走、调研、拍摄,名为“万物·纤维因缘”的“纤三田野”项目而展开;后者则是通过先导项目《纤维九讲》针对《说文解字》中汉字的糸部(绞丝旁)系统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尝试回返文明源初的世界理解。
第三届纤维艺术三年展参展作品 盐田千春《手牵手》艺术家正在编织作品,澎湃新闻记者图
当代纤维艺术在中国发展较迟。在欧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从工艺的范畴开始转向艺术创作。上世纪八十年代,万曼(Varbanov)来到中国,在杭州现在的中国美院创立了壁挂研究所,引领了中国当代纤维艺术的发展。
近20年来,纤维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表现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眼光,它已不再只是传统的手工技艺的编织连结,也不只是纤维性材料的造型与拓展,在它的开拓路径中,始终维系着人们对今日文化、生活状态以及未来模型的新思考。
届时,浙江美术馆作为四届同地的主场馆,将以群展形式呈现全球范围内的艺术创作者对于纤维与艺术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参展艺术家们所具有的时代敏感性和创作体悟,传承“纤维”本义中蕴藏的历史财富,放诸今天的社会生活之中,用艺术的方式为时代提案。
五代净因寺塔基引出展览叙事
昨天(9月30日),本届纤维艺术三年展的特别项目“净因 | Pure Reason”计划(展期:2022年9月30日-12月4日)在杭州博物馆先行亮相,可视作本届纤维艺术三年展的序曲。
净因寺石塔基座(五代)
据介绍,“净因 | Pure Reason”计划基于项目发生地杭州博物馆户外的五代北宋时期净因寺石塔遗迹展开,邀请艺术家根据位于杭州市中心的吴山(粮道山)上,杭州博物馆红线范围之内的室外空间(环绕净因寺石塔遗迹)以及博物馆内的公共空间,进行在地创作。
净因寺石塔基座(五代)最上层的土衬壁面刻满须弥山,平面雕凿海水浪花纹
杭州净因寺建于五代末期,位于杭州市上城区荷花池头旧仁和署路西侧,该寺早年已全毁。2001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净因寺旧址配合基建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此石塔基座。净因寺石塔基座平面呈八边形,分三层砌作,最上层的土衬壁面刻满须弥山,平面雕凿海水浪花纹,整个土衬刻划十分精湛。这类宝山海水纹饰来源于佛教的“九山八海”,五代末期的杭州闸口白塔、灵应寺经幢的基座上均有这类纹饰。
净因寺石塔遗迹露天陈列于杭州市中心吴山脚下、杭博户外的北馆广场之上,供观众往来参观凭吊。
策展人导览现场
“基座(foundation)本非主体,它所烘托抬举的主体已经空缺,但此刻,仅存的基座恰以留白的方式,承载了可供想象力投射建构的一片虚空。”项目总策展人刘畑说,由此也引出整个展览叙事。
陈哲《观星者》展览现场
展览以12位艺术家的20余件作品穿插于馆舍内外、展厅前后,以一种肉眼不可见的哲思串联——“在”与“非在”的展示状态,投射历史遗迹与今天的特殊关系,参展艺术家包括陈界仁(中国台湾)、陈哲、克里斯汀·孙·金 & 汤玛斯·马岱尔 Christine Sun Kim & Thomas Mader(美国&德国)、吴山专 & 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 Inga Svala Thórsdóttir & Wu Shanzhuan(中国&冰岛)、李维伊、廖斐、娜布其、万振宇(美国 USA)、王旭 、吴鼎等。
于吉作品《石肉》系列 展览现场
其中艺术家于吉作品《石肉》系列,将多个水泥身体像被遗弃的物质,又像历史遗址中的残骸,被不显眼地安置在户外自然环境中,以此作为对杭州博物馆户外净因寺石质经幢遗迹中遥远记忆的回应。雕塑的表面已长出青苔,并在展出期间继续生长。
于吉作品《石肉》系列 展览现场
《石肉》系列结合了于吉多年来对来自中国、柬埔寨和印度的古代雕塑的研究和现场考察。在此过程中,随时间流逝而受到破坏的考古遗体的摄影文献,以及对现实世界、生活中的身体的写生,瓦解了形式和历史准确性的权威。雕塑由廉价的水泥翻制,每个身体表面看似光滑,实则粗粝,且保留了雕塑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生成过程中偶得的不准确的变形的材料痕迹。
廖斐 《反复吟诵直至消失》
廖斐 《反复吟诵直至消失》(局部)
艺术家廖斐的作品《反复吟诵直至消失》由回应杭州博物馆户外的原净因寺石质经幢遗迹而制作。作品在外观形式上参考了印章的样式,顶部的有机玻璃上刻着“反复吟诵直至消失”。这些字被依次叠加,并用金色标记出了它们共同交集的部分。随着字的增加,遗留下的交集部分也越来越少。
万振宇《以太家园》展览现场
万振宇《以太家园》展览现场
艺术家万振宇的《以太家园》根据展览期间月亮行进的周期来选择19个时间段,用声音来填充位于杭州博物馆北馆一楼的南宋展厅。她将会朗诵诗歌,或者分享自己长久以来记录的思绪,内容包含九大类别。伴随着她的声音,我们还会在南宋展厅的内外发现运动状的波形,这是声音的视觉维度。她期待在不同的时间和语言之间穿越被压缩的虫洞。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杭州博物馆作为一座展现杭州历史变迁和文物珍藏的人文类综合性博物馆缘何会介入当代艺术展?杭州博物馆副馆长许潇笑对此也给予了回应,她表示,今年国际博协对博物馆的新定义中提及博物馆“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让博物馆成为实验场——思想的、文化的、艺术的、社会的,这就是我们对博物馆新定义的回应。” 许潇笑说。
观众参观杭州博物馆
刘畑表示,策展团队尝试将“净因”建构为一个与杭州这座城市交融的城市项目、更多市民亲和的公共项目,也是三年展自身探索边界的实验项目。
展览海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