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6日 星期二

疫情中的新加坡人 默默为客工传递爱与关怀

一颗爱心,众人传递。新加坡的客工(外籍劳工)社群成为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重灾区,当地众多企业、团体和个人在了解到他们的处境后,纷纷自发地为客工送暖打气。他们有的出钱出力,四处张罗筹集更多援助,有的则尽己之力默默贡献。

《联合早报》记录了五个这样的小故事。

一名在宿舍隔离的客工透过护栏望往外望。新加坡的客工社群日前成为冠病疫情重灾区。(梁伟康摄)

1. 助护士为入院客工 收集手机充电设备

一人号召,多人响应。辗转得知有医院护士为客工筹集手机充电设备,陈水心(45岁,社会服务)立即通过社交媒体帮忙广发消息,还公布联系方式和住家地址,成为物资收集站。

“这名在黄廷方综合医院工作的护士是我朋友的朋友的女儿。我听说这些客工在匆忙之间被送到医院等不同地方接受治疗,又因为手机没电无法和家乡亲人联系而紧张又害怕,于是决定帮忙。”

陈水心感慨:“没想到的是,人们的善心远超想像。有人要出资上网订购一批新设备,有朋友义务到不同地方收集,还有素不相识的公众赶来我家,就是为了捐赠物资。光是我这边,一天之内就收到20多个插头、充电线和充电宝。”

这批充电设备已在昨晚(18日)统一交给负责筹集的护士。

2. 家中自制防护面罩 送给客工与医疗人员

神秘热心人联系企业捐物资,号召公众在家赶制5000个防护面罩,捐给客工团体和前线医疗人员。

其中一名响应号召的志愿者刘韵冰(48岁,艺术工作者)告诉《联合早报》,这名不愿曝光的女性善心人主动接洽企业,得到本地激光切割器材制造商LionsForge免费提供能以简单方法剪裁出防护面罩的模具,另一家机构则慷慨捐出防护面罩材料。

刘韵冰说,只要将透明塑胶片放在模具上,根据指示裁剪和打洞,就能做出简易的防护面罩。(受访者提供)

任何有能力在家使用剪刀和螺丝起子,根据简单指示作出150个防护面罩的公众,都能免费获得模具和原料。目前已有10多人正制作防护面罩。

成品会捐给客工援助组织康侍(HealthServe)及ItsRainingRaincoats,及其他有需要的团体。

在家办公的刘韵冰每天抽出约三小时,就能制作40至50个面罩。“这次疫情突显出一些在社会深藏已久的问题,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更容易落在后头。我站出来帮忙并宣传,也只是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罢了。”

3. 公众匿名送礼包 感谢清洁客工

为阻断病毒传播,人们得留在家中,但身为必要服务的一些客工还是必须在外执行职务。比如保持组屋四周干净的清洁工,在冠病疫情开始后,工作量大增,每天为公共场所消毒的次数比以往多出几倍。

他们的努力并没有被新加坡人遗忘。

新加坡东部的淡滨尼市镇理事会旗下的几名清洁客工就好几次收到公众匿名留下的礼包,感谢与鼓励他们的付出。

淡滨尼市镇会前天在Facebook上发贴文,讲述不同居民在组屋电梯内留下礼包和礼券答谢清洁客工的温馨故事。

清洁工是幕后英雄和抗疫的第一道防线,贴文呼吁新加坡人多多关怀和支持他们。

清洁客工拉克卜在每天都要清洁和消毒的组屋电梯内收到居民留下的礼包,答谢他的努力。(受访者提供)

收到礼包的清洁客工拉克卜(Bepari Rakib,30岁)受访时透露,他看到礼包时非常惊喜。他说:“居民们赠送礼包让我很开心,我会更努力维持组屋区的清洁与卫生。”

4. 餐饮业协会新慈善项目为客工提供膳食

新加坡实施病毒阻断措施这段期间,一些客工无工可开,无饭可吃。新加坡餐饮业协会将旗下的新慈善项目“Project Belanja!”改为客工社群提供膳食。

他们透过客工援助组织ItsRainingRaincoats的推荐,让会员为有需要的客工提供膳食,比如宽意餐饮管理有限公司(Creative Eateries)会提供28名客工每日两餐,为期30天。

这项计划透过协会会员的捐款和向公众募款,而从4月起所凑的款项会全部用于帮助客工社群。

餐饮业协会管理层成员和此项目的领导人谢秉辉回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说:“尽管目前餐饮业面临着巨大挑战,但我们许多成员还是敞开心扉,慷慨解囊,为这个项目做出了贡献,表达对客工社群的感谢。”

他也指出,项目截至5月4日时,会为不同客工提供总数6675份膳食。

5. 准实习医生与家人 连夜设孟加拉语翻译网站

苏迪娜(右)连夜和家人收集和录制医疗用语和指示,并上载到网站。(受访者提供)

感染冠病的外籍客工人数连日激增,为帮助医护人员跨越语言障碍,与不谙英语的病患沟通,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应届毕业生苏迪娜(24岁)连夜创设孟加拉语(Bengali)翻译网站,提供治疗中可能用到的英孟双语词句,以及孟加拉语音频,上线四天已有2万5000名独立用户访问。

即将开启实习医生生涯的苏迪娜接受《联合早报》电访时说,她的父母约30年前从孟加拉移居本地,三姐妹从小修读孟加拉语,读医时就常帮医生朋友当翻译。

“周二,我在家听到当急诊科医生的姐姐又在给同事录孟加拉语音频,加上那天创新高的386个病例中大部分是客工,我就意识到不能再拖,一定要让医患有更直接准确的交流方式。”

当天凌晨,苏迪娜边靠谷歌自学设置网页,边在家人与朋友协助下收录相关词汇与音频,涉及症状、出行史和医嘱等,大约八小时后正式上线,立即在新加坡医疗圈中广泛传阅。

“我们目前已有75名孟加拉语志愿者,还有很多人正把这些内容翻译成淡米尔语、越南语,以及福建话和潮州话等华族方言。我还在联系不同机构做更多尝试,希望帮到更多人。”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获批绿卡的风险与成功率解析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银行开户有哪些选择?有好处吗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