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头、细线和剪刀!青岛“拼剪”大妈 妙手生花
一块块布头,一根根细线,一把剪刀,在她们饱含爱意的双手中绽放出绚丽多彩的世界。今天,记者带你走近两位巧手老人的缤纷世界。
出场人物:
金媛善,74岁,中国流行色协会拼布色彩与艺术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首席专家
小布头拼出大世界
走进位于北服青岛时尚研究院的金媛善拼布工艺工作室,记者的眼睛和心灵不断被牵引,它时而飘荡在苗族户户种植的蓼蓝上,时而游走于日本、韩国、美国的展览中,时而又定格在无数个埋头拼布的镜头中,而始终引领着的,是金媛善老人对拼布和民族工艺的爱与赤诚。
“你看这个作品是去年我到了青岛后,用了3个月零9天的时间,完成的第一件作品。”金媛善拿起这幅《彩霞照耀的故乡》告诉记者,她表达的是离开家乡哈尔滨后对那里70多年成长和生活的想念。1947年,金媛善出生在牡丹江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小时候的她就喜欢陪伴着母亲在缝纫机旁,收集裁下来的布头儿,从朝鲜族寓意“包福”的包袱皮(碎布头),到屡获大奖的拼布艺术作品,她始终坚持,拼布之美来源于陪伴生活。
今年74岁的金媛善从结婚不久,就坚持每天早上三点起床,那无数个黎明整整四小时无人打扰的时间,就是她完全沉浸在拼布中的世界。 20世纪90年代初她全身心投入到拼布创作中,作品却屡获国际大奖,走向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参展授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并授予 “杰出手工艺品认证徽章”。她说:“哪怕最微不足道的爱好,痴迷到了极致时,也会让人在自己的世界里活成传奇。 ”
无私分享传承中国拼布艺术
多年来,金媛善一直致力于拼布文化的传播与教学,除了深入的研习课程,也经常开设公益课程,想让更多的人认识拼布,了解其中的文化与传承。 “来到青岛后,我先后走进多所学校教授传统拼布工艺课程并亲手带孩子们制作拼布作品,我发现他们不仅非常喜欢,也都心灵手巧。 ”金媛善喜欢与孩子们交流分享,听他们讲述要将这样的爱心送给谁。“拼布的世界是一个无比专注而有温度的世界,孩子们在这其中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更学会了感恩和付出。”她倾囊相授给爱好者们手工拼布的经验与技法,而她的学生从十几岁的孩子到六七十岁的老人已遍布全国,许多人也慕名不远千里来到青岛想要学艺,“看到越来越多人对拼布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我非常高兴,希望这些同学也能找到情感的寄托,学到这样美好的一门手艺。 ”
生活达人秀
李翠敏
出场人物:
李翠敏,66岁,山东省首批民间艺术大师、青岛剪纸艺人,用20年时间创作水浒一百单八将,8年义务为社区居民授课
把无数人物与青岛美景剪“活”
提起李翠敏,那可是青岛民间艺术圈里鼎鼎有名的人物,她的剪纸作品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家里的奖杯奖状更是数不清有多少。不过褪掉这一道道光环,66岁的李翠敏直言,自己就是“一个喜欢剪纸的老太太”。提及自己跟剪纸的缘分,李翠敏笑着说“多亏了自己的姥姥”。六岁那年,过年时姥姥拿出剪刀,几下就剪出一幅手牵手的小孩图,她一下就着了迷。也就是从那时起,李翠敏开始了自己的剪纸生涯,这一剪就是六十年。
在创作水浒一百单八将的人物剪纸时,为了更好地把握每一个人的精髓,李翠敏把《水浒传》读了不下几十遍,从各个角度来全面了解每一个人物形象。靠着这一股子钻研劲儿,她坚持了二十年才把这一百单八将全部完成。涵盖了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华民族》也让李翠敏费了不少功夫。“为了更准确地在剪纸作品中表达这些少数民族的魅力,我大江南北各地跑,就是为了能亲眼看到这些民族真实的面貌。 ”四年时间,李翠敏才完成这幅18米长的作品。 “我有一个理想,就是把青岛的山、海、城用剪纸创造出来,让全世界的人们都看到我美丽的家乡。”李翠敏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她为青岛创作了《奥运情怀》和栈桥、八大关建筑群等许多作品,构思、构图、无数次地去海边写生,每一处海浪,每一个白帆,都凝聚着她的心血和情怀。
进社区义务培养学生
李翠敏还曾将自己的获奖作品无偿捐献给青岛市档案馆,以丰富青岛的民间艺术宝库。如今在青岛的澳门路社区、江西路社区,李翠敏都有自己的剪纸工作室,每周坚持公益教居民们剪纸,这一坚持就是整整八年。很多不是本社区的市民也慕名而来。李翠敏每周一到上课时间就从城阳特地坐车一个多小时赶来,基本技法、基础图样、各种造型,老师教得仔细、学生学得认真。现在她正儿八经的学生全国各地达到4000多人。课余时间她也坚持在微信群中为学生们点评和指导作业,引导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将自己掌握的东西无偿传授给大家,让剪纸艺术继续推广、普及和发展。“保护与发展文化遗产,要用更具时代感的创意赋予传统艺术新的内容,去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同时,还要寻找更广泛的途径将我国的传统艺术推向国际市场。 ”李翠敏希望。
来源 | 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编辑 | 赵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