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悉尼华人用医术为中医赢地位 美保险公司接受中医医疗给付

】澳大利亚悉尼一个年轻警察执行公务时遭遇翻车,导致颈椎受伤,做了西医手术治疗。没想到,后来发展为严重的脊髓型颈椎病,受压脊髓的严重程度,使再次手术变得十分困难。经人介绍,他找到华人中医方山。方山采用针灸和中药治疗,仅两个半月,症状几乎完全消失,CT扫描可见受压脊髓已恢复了60%。这只是方山多年从医生涯中发挥中医的独特优势,治疗难重症的一个例子。

出身于广东潮州医武世家的方山,7岁起便随祖父学习家传医术和练习南派功夫,后来进入福建中医学院学习。上世纪90年代初移民澳大利亚后,考入悉尼大学草药学系获得硕士学位,后又回福建的母校攻读了博士学位。

自1990年在悉尼开设中医诊所,方山的病患大多是澳大利亚主流社会人群。2012年,中医在澳大利亚合法化,被纳入本国医疗体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中医。不过,在不少人看来,中医只是一种辅助治疗手段,方山认为这是一种偏见。事实上在他的从医经历中,不乏中医治疗抑郁症、高血压、痛风等的成功案例。

悉尼华人用医术为中医赢地位 美保险公司接受中医医疗给付

方山与比丽伊思。(图片来源:中新网)

退休教师比丽伊思(Betriex)因年轻时患有严重的偏头痛,每次发作,几天都起不了床。1995年,方山为她进行针灸治疗并服用中药,一年后痊愈,至今未曾复发。

由于身体机能退化和职业因素,很多人的腰椎间盘受到破坏,直至压迫坐骨神经,连行走都十分困难。对于这类顽疾,方山也有应对之招,临床上帮助了不少病人恢复了健康,免除了手术。

在澳大利亚行医的中医师有4600多人。2008年3月,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在一个专题医疗话题节目中,邀请方山作为中医界的代表参与讨论。方山介绍了中草药治疗糖尿病及抗癌的案例。他还曾被邀请在电视剧《All Saints》里做针灸表演。

在方山的诊所,总能看到慕名前往的病患。他就在各个诊室之间穿梭,为络绎不绝的病人做治疗。他说,“能够为难重症病人解除痛苦,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为之感到高兴的。”

美国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接受过针灸治疗

在中国大力推进中医“走出去”的时候,大洋彼岸的美国,也不断有学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转而热爱并加入到中医队伍。

美国医学生物工程学会会士马剑鹏教授即是其中之一。作为美国贝勒医学院终身教授,从事生命科学研究与教学的马剑鹏,10年前在事业巅峰期“出走江湖”4年, 去美国中医学院学习中医,现为得州执业中医师。在美国,诸多像马剑鹏这样的执业中医师及其开办的中医诊所,让中医像颗蒲公英种子在美国生根发芽,被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接受。

在美国民间,不少美国人认识到西医的局限性,寻找替代疗法。事实上,自尼克松访华引发美国针灸热以来,许多美国人都因为体验了中医的疗效开始相信中医。美国国家针灸和东方医学资格认证委员会的一项全国性调查表明,美国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接受过针灸治疗,其中,超过20%的人除了针灸之外,还同时使用了中药等方法。患有骨骼、肌肉、神经系统疾病,是病人到针灸、中医诊所求诊的主要原因。

据介绍,在美国,中医从医者需要获得一个独立的中医师执照方可执业。美国的中医大学教育是培养美国中医、针灸师的主要途径。一般中医学院的学制为4年,4年中要修完二三千个学时的理论课程,包括中医和现代医学,并完成500—800个学时的临床实践。

目前,美国50 个州、 1 个特区(华盛顿特区)中,已有 29 个州 、1 个特区允许针灸师独立开业,持有中医师执照者约达1.6万人。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由政府拨款研究针灸止痛等中医替代医学。美国人替代医疗的花费一年约340亿美金,多数美国保险公司也已接受中医医疗给付。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中医药服务贸易“朋友圈”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18个国家和地区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已在新加坡、越南、阿联酋和俄罗斯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家和地区加入中医药服务贸易“朋友圈”,拓展了中医药服务贸易市场。同仁堂、天士力等60家中医药服务贸易机构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中医医院、中医诊所、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年营业收入达8亿美元。中医药人员赴境外更加便捷,中国每年派驻中医临床医师约2200人,占外派医疗劳务人员总数的60%。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为中医药“走出去”提供了难得契机。《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要求,到2020年,颁布2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注册100种中药产品,建设50家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完)

上一篇新闻

巴菲特会相中哪类中国股票?

下一篇新闻

“开放包容”传承国粹 正视康美药业投资价值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