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设备之塔机租赁行业深度报告
获取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www.vzkoo.com。
1、基本情况:行业增长有望提速,市场集中度逐渐提高
1.1、塔机租赁本质上是业务分包,行业拥有较高进入壁垒
塔机(也称“塔式起重机”)设备租赁业务是一种向设备使用方提供从设备进场安 装、现场操作、维修保养到最终拆卸离场等全方位的综合解决方案和服务。塔机 租赁行业的上游为塔机制造商,因为塔机单价较高,塔机租赁商多采用融资租赁、 分期付款等方式采购塔机设备。塔机租赁行业的下游为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筑施 工企业,由于塔机具有单价高、型号多、专业性强、操作难度大、安全风险高、 运输成本高等特点,建筑施工企业往往选择租赁方式。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 和“技工人服务”数据,2006 年我国新增租赁塔机占当年塔机销量的比例为 57.25%, 到 2018 年,这一比例提高到 80%。建筑施工企业对塔机租赁的认可度不断提高。
塔机租赁是以湿租模式为主的外包服务,本质上是一种业务分包。与普通设备租 赁不同,塔机安装和拆卸技术难度相对较高、安全风险系数大,需要专业服务, 因此租赁公司在向客户提供塔机租赁服务过程中,还包含安装拆卸业务、维修服 务,并配备操作机手。特种作业操作人员需具备操作证件才能上岗。
塔机租赁商提供塔机租赁服务的收入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设备租赁费用,二是 设备进出场费用(包括设备安装、拆卸费用、报检费等),设备租赁费用一般按月 /季支付,以月支付为主;设备进出场费用则按合同约定按次支付。
在塔机租赁过程中,塔机租赁商负责设备从安装到拆卸离场的所有环节。塔机租 赁商通常通过招投标方式取得经营合同,签订合同后,塔机租赁商根据施工环境 需要设计整体施工方案,随后开始塔机设备安装服务(包括现场定位,安装基节 及标准节、回转支座、平衡臂、起升机构组及动力包组、部分平衡重塔顶总成、 起重臂、钢丝绳等),待设备安装完毕,塔机租赁商提供配备操作机手进行高空作 业,出现质量问题则相应提供维修服务,到设备使用完毕,塔机租赁商继续负责 设备拆卸离场。
塔机租赁服务行业的进入壁垒主要包括: 1)资质壁垒——塔机是起重机械的一种, 属于“特种设备”,该类设备由于体积和重量大,且大多需要高空作业,危险性较 大,施工方需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等国 家法规和行业规定,塔机租赁商需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装制造维修 许可证》和起重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资质,特种作业操作人员需具备操作证件 才能上岗;2)经验壁垒——塔机安装个性化定制需求多,原厂设计的起重机械可 能不能充分满足实际施工需要,需要根据实际建设项目、施工环境的特点和要求, 提出创新的设计图纸,如增加独立高度、提升局部起重性能等,这要求租赁公司 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的核心技术人员;3)资金壁垒——塔机行业属资金密集型行 业,塔机采购单价较高,行业资质对塔机租赁商的注册资本等也有明确要求。
1.2、塔机租赁下游以房地产为主,未来市场增长有望提速
塔机租赁下游为建筑行业,包括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其中房地产业占 比约 80%-90%。我国塔机租赁行业从 20 世纪 80-90 年代开始萌芽,当时的租赁 商以国有企业设备管理机构为主,他们在保证内部施工的前提下提供部分外部租 赁服务。当时很少有个体业主购买塔机从事租赁,主要原因是个体业主资金实力 有限,且很多大公司拥有自己的设备,无需从外部租赁设备。20 世纪 90 年代后 期,随着中国土建工程领域总承包模式的推广,个体业主租赁设备也开始萌芽, 逐步出现专业化分工的趋势。2000 年起,建筑业走出低谷,工程机械行业开启新 一轮黄金发展期,塔机租赁行业也随之进入高速发展期。
2006-2013 年是房地产高速发展的 9 年,建筑业总产值从 4.16 万亿元增长至 16.04 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21.28%,同期塔机租赁市场规模从142.8亿元增长至502.4 亿元,年均复合增速 19.69%;2013 年起,中央政府加强房地产调控,部分城市开 启“限购、限价、限贷”政策,建筑行业增速开始放缓。2013-2019 年,建筑业总 产值年均复合增速下降至 7.57%,塔机租赁市场年均复合增速也降至 13.32%。据 全球最大的企业增长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到 2023 年,我国建筑业总产 值将达到 33 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 7.35%,塔机租赁市场规模将达到 1742 亿 元,年均复合增速 13.12%。
塔机租赁占工程机械租赁市场比例稳步提高。2012-2018 年,国内工程机械租赁 市场规模从 3500 亿元增长至 6530 亿元,年均复合增速 10.95%;工程机械租赁渗 透率从 30.0%增长至 50.7%;塔机租赁在工程机械租赁市场的占比从 11.77%增长 至 14.27%。从工程机械租赁市场分布来看,挖掘机、装载机和塔式起重机是机械 租赁的三大分支,2018 年占比分别为 32%、29%和 14%。
从供给端来看,2008 年以来,塔机销量和保有量经历了一轮起伏。2008-2013 年, 塔机销量从 2.79 万台增长至 6.37 万台,年均复合增速 17.93%;随着工程机械行 业进入低迷期,2016 年塔机销量仅 7000 台,仅为 2013 年的 10.99%,此后行业有 所恢复,到 2018 年销量为 12800 台,到 2019 年塔机销量约 4 万台。据中国工程 机械工业协会数据,2006-2015 年,塔机保有量保持增长态势;随后,由于塔机销 量不断下滑以及旧设备的淘汰,塔机保有量有下降趋势,到 2018 年保有量均值约 为 42.23 万台,2019 年塔机保有量均值预计为 45.10 万台。
据 CME 工程机械网和《信息化在建筑机械租赁管理的应用》,未来塔机租赁行业 将朝着更加良性的趋势发展:1)经营观念改变、租赁模式创新:塔机租赁企业将 积极探寻租赁模式的创新,包括租赁业务的开拓、服务内容的创新、企业营销管 理能力的提升与自身品牌建设;2)租赁企业逐渐规模化、品牌化和专业化:行业 内的领头企业通过多年的经营,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它们会积极寻求行业和企 业整合,培养专业化经营团队,规模化后能产生更大的效益;3)科学管理方法, 降低企业信用风险:塔机租赁业易产生租金呆坏账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与 行业信用体系的缺失。加强信用管理的意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资金运营能力; 4) 塔机租赁业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塔机租赁信息化建设包括管理信息化和远程监 控信息化,塔机租赁企业通过远程控制的网络平台能掌握设备运转的生命周期, 进行有效监管和成本核算,优化企业管理,提升管理半径,拓展生存空间,有利 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3、塔机租赁竞争格局非常分散,未来行业集中度将提高
从全球塔机租赁市场来看,根据国际起重设备和特种运输杂志《International Cranes and Specialized Transport》 “2019 年塔式起重机吨米指数” (IC Tower Index 2019)排名,国内庞源租赁和达丰设备分别以 1161158 吨*米和 242953 吨*米,位 居世界塔机租赁行业第 1 名和第 5 名。
早期由于中、小型塔机租赁的进入门槛较低,塔机租赁业务利润丰厚,大量小型 租赁企业不断涌入市场,并通过低价手段获取用户,导致低端租赁市场的无序竞 争,2014 年塔机租赁商数量一度达到 1.2 万家。盲目扩张和无序竞争导致行业产 能过剩,门槛降低导致安全事故频发,塔机租赁行业在 2014 年后经历一轮洗牌, 小型塔机租赁企业自然出清,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至 2018 年,国内塔机租赁商 数量降低至 7000 余家。
虽然塔机租赁市场经过一轮产能出清后参与者数量大幅下降,但行业内企业仍以 中、小型塔机租赁商为主,市场集中度偏低。由于塔机运输安装工程量大、覆盖 半径有限,塔机租赁商难以跨区域发展,导致行业具备区域性特征,多数小型塔 机租赁商业务受地域限制。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8 年国内塔机租赁行业市 场份额前五的公司为庞源租赁(1.90%)、达丰设备(0.70%)、紫竹慧(0.30%)、 北京正和(0.20%)、北京龙泰机械设备安装有限公司(0.10%)。
虽然国内塔机租赁市场竞争格局仍然分散,但以庞源租赁为代表的头部租赁商凭 借优秀的经营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场份额持续提高。 同时倒塔事故频发使得行业监管法规越来越严、事故伤亡赔偿标准逐渐提高,建 筑商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资质齐全、经验丰富、体系健全、能力较强的头部塔机租 赁商。信息化建设的推广进一步拓宽租赁商的管理半径,使得塔机租赁商的覆盖 范围大幅增加。未来塔机租赁行业竞争格局将更加集中,头部租赁商的市场占有率也有望进一步提高。
2、驱动因素: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增加中大型塔机需求
2.1、装配式建筑高度集成化,但目前造价较高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在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按照结构形式分 类,装配式建筑可分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木结构,其中钢结构、木结 构是天然的装配式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由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 方式装配而成的主体结构,包括全装配混凝土结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等。
对单体建筑而言,装配式建筑通常用预制率和装配率衡量。预制率指主体结构和 围护结构中,预制构件部分的混凝土用量占对应部分混凝土总用量的体积比。装 配率则针对整个建筑单元,是单体建筑中预制构件、建筑部品的数量(或面积) 占同类构件或部品总数量(或面积)的比率。在《装配式建筑评分表》中,主体 结构、围护墙和内隔墙、装修和设备管线是计算装配率的重要参数。
装配式建筑是一种高集成化程度的住宅,相比于浇筑建筑,在耗水、耗能、人工、 环保、施工效率等方面具备更优越的性能。但当前装配式建筑的造价比浇筑建筑 高 200-900 元/m2,原因是装配式建筑采用叠合楼板和叠合梁,这种叠合构件的厚 度要比一般构件厚 30-50%。此外,装配式建筑的规范标准还不完善、不系统,设 计施工的技术也有待提升,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仍有较大空间。
2.2、部分发达国家装配式建筑已进入成熟阶段
从全球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来看,欧美、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 较早,现已进入成熟阶段。美国、法国、丹麦和瑞典的装配化率( 装配式建筑占 所有建筑面积的比率 )高达 80%。中国的装配式建筑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装配化 率不到 15%。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利用工业化的生产手段是实现住宅建设低能 耗、低污染,达到资源节约、提高品质和效率的根本途径,也是中国建筑业未来 的发展趋势。
从全球装配式建筑发展历程来看,19 世纪是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萌发期,代表作有 水晶宫、满足移民需要的预制木屋、预制铁屋等。二战后,建筑毁坏严重、军人 大量复员、住房需求紧张,建筑工业化迎来蓬勃发展期。各国根据本国的建筑体 系、社会经济水平、地理环境及科技水平,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装配 式建筑体系。总体来说,全球建筑工业化经历了 4 个发展阶段。目前,全球正在 积极探索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 3D 打印技 术,不断应用于装配式建筑领域。
美国:HUD 标准出台,装配式建筑接受程度提高
在美国,大城市住宅的结构以混凝土装配式和钢结构装配式为主,小城市多以轻 钢结构和木结构住宅为主。其中,预制混凝土结构已成功应用于住宅、工业、文 化和体育建筑等领域,并成为非政府补贴的经济适用房的主要形式。目前,美国 住宅的装配化率达 80%,2017 年美国装配式建筑规模达 380 亿美元。
根据《美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历程相关政策与实现方式》的介绍,美国的装配式建筑 起源于 20 世纪 30 年代,其雏形是汽车拖车式的、用于野营的汽车房屋,是作为 车房的一个分支业务而存在。20 世纪 50 年代后,由于二战军人复员、移民涌入, 同时军队和建筑施工队也急需住宅,美国出现了严重的住房短缺,这种汽车房屋 再次兴起。同时,一些住宅生产厂家受此启发也开始生产外观更像传统住宅,但 是可以用大型汽车拉到各个地方直接安装的工业化住宅。由于美国的工业化住宅 是从房车发展而来的,给美国人留下的固有印象大多是低档的、破旧的住宅,选 取土地时往往受到地方政府限制。
1976 年,住宅与城市发展部(HUD)颁布了美国工业化住宅建设和安全标准(简 称“HUD 标准”)。该标准对工业化住宅的设计、施工、强度和持久性、耐火、通 风、抗风、节能和质量进行了规范,所有工业化住宅都必须符合 HUD 标准才能 出售。此后,HUD 又颁发了联邦工业化住宅安装标准,它是全美所有新建工业化 住宅进行初始安装的最低标准,用于审核所有生产商的安装手册和州立安装标准。 对于没有颁布安装标准的州,该条款成为强制执行的标准。在 HUD 标准的规范 下,美国装配式建筑逐渐走向标准化。20 世纪 90 年代后,美国建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兼并和整合加剧,且工业化住宅朝着高端化发展,预制化生产住宅比例 大幅提升。1990 年早期,预制化住宅比例约为 16%,到 2002 年大约为 30%-40%。 截至 2018 年,美国预制化住宅比例达到 80%以上。
美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如此成熟,得益于:1)二战后人口暴增,导致短期住宅需求 迅速上升;2)HUD 标准和联邦工业化住宅安装标准强制执行,推动美国装配式 住宅的标准化;3)美国工业化能力极其发达,构件生产能力助力装配式建筑高速 发展;4)企业院校全力研发投入,各大企业充分发挥资金、设备优势,联合知名 学府和工程技术大学,不断对工艺进行创新突破;5)美国政府提出一系列产业金 融政策,具体包括:1)购买预制装配式房屋和普通装配式房屋的贷款利率比装配 式活动房屋低 2-8 个百分点;2)实行减免个人所得税,调低地产税等税收优惠政 策;3)达到 HUD 标准并拥有独立第三方检查机构出具证明后,可享受建造成本 2-3%的地方财政资金支持。
日本:借保障性住房契机,规模化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
日本的装配式建筑以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为主,同时在多层住宅中也大量采用 钢结构集成住宅和木结构住宅。日本住宅结构经历了从 WPC(预制大板式)到 RPC(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WRPC(PC 框架-墙板结构)、HRPC(PC-钢混合 结构)的发展历程。与其他国家不同,借助于其在内装部品方面发达成熟的产品 体系,日本在内装工业化方面发展非常迅速,形成了主体工业化与内装工业化协 调发展的完善体系。
日本的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主要经历了 4 个阶段。二战以后,日本经济逐渐恢复, 到 1960 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 475 美元。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日本人口急剧膨 胀,同时向大城市集中,导致城市住宅需求迅速扩大,而建筑业又明显存在技术 人员和操作人员不足的问题。1960-1973 年,为满足人们的基本住房需求,日本开 启大规模的公营住宅建设,并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开发出的预制大板 式住宅(WPC)可以缩短建设周期,提高效率。1973-1985 年,日本已从满足住 房需求阶段进入完善住宅功能阶段,大企业联合组建集团,在技术上产生了盒子 住宅、单元住宅等多种形式,平面布置也由单一化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1985-2000 年,日本开始实施钢筋混凝土构造的 PCa 化( 装配工业化建筑协会将预制混凝土简写为 PC ,而 一 般 为 了 区 别 于 预 应 力 混 凝 土 ,日 本 将 预 制 混 凝 土 标 记 为 PCa), WPC 工法也向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RPC)工法转化。这一期间,日 本住宅产业进入高品质住宅阶段;1990 年,随着人们对高品质住宅的需求增加, 日本推出了采用部件化和工业化方式生产中高层住宅的生产体系,住宅产业在满 足高品质需求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结构调整。2000 年至今, 日本开始注重长寿命住宅的建设,提出了百年住屋计划,为解决高层和超高层住 宅的抗震问题,逐步发展出了 WRPC、HRPC 工法。近年来,日本推出了采用部 件化、高生产效率、建筑内部结构可变的装配式建造,住宅类型向高附加值、资 源循环利用的方向发展。日本装配式建筑发展至今,预制建筑比例在不断提升。 1961 年,日本预制住宅占新开工住宅户数比例不到 1%,到 1973 年上升至 10%; 1985 年达到峰值,预制住宅占比约 18%。随后,日本开始注重内装工业化和结构 抗震性,预制住宅比例小幅波动。
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表观数据显示日本住宅预制率在 15%左右,但主要原 因是日本对装配式住宅的定义非常严苛,建筑装配率达到 67%以上才被日本认定 为装配式住宅,定义标准不同导致表观数据与实际情况存在巨大差异。此外,日本还存在大量木结构建造的独立住宅,这部分住宅采用传统方法建造,也拉低了 日本的住宅预制率统计数据。实际上从日本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史和当前现状可 以看出,日本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非常成熟,装配式建筑占比也处于非常高的水平。
日本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1)二战以后,日本经济恢复,经 济高速发展导致人口急剧膨胀、向大城市集中,导致城市住宅需求迅速扩大;2) 日本政府建立了经济产业省和国土交通省两个专门机构,分别从调整产业结构和 提升住宅生产工业化技术两方面,共同促进住宅工业化发展;3)日本政府通过一 系列财政金融制度引导企业自主完成住宅产业化生产,例如对体现了产业化新技 术的住宅,政府金融机构给予低息长期贷款;4)日本于 20 世纪 70 年代成立了预 制建筑协会,对 PC 构件认证、相关人员培训和资格认定、地震灾难后紧急供应 住宅提出了相应的标准规范;5)日本的 PC 构件加工均由具备工程总承包资格的 承包商生产制造,承包商注重提高技术含量及质量,为装配式住宅提供建造条件。
新加坡:引入易建性评分体系,推动装配式发展
新加坡装配式建筑发展非常成熟,截至 2018 年装配化率达到 70%。新加坡装配式 住宅大部分为板式或塔式混凝土多层、高层建筑,多为 15-30 层的单元化住宅, 占全国住宅数量的 80%以上。目前,新加坡主要采用的是全装修 PPVC (Prefabricated Prefinished Volumetric Construction)技术,它是一种预先精装的箱 体建筑模块化技术,将一个可运输尺度内的完整房间,在预制工厂进行组装加工、 装修、安装固定设备,达到模块内精装修入住前的程度后再运到工地进行现场吊 装。PPVC 的箱体主要分为以钢结构为主和以混凝土为主两类。
自 20 世纪 70 年代,新加坡开始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但仅应用在预制管涵、预 制桥梁构件上。到 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新加坡建屋发展局(HDB)开始引入建 筑工业化理念,新加坡开始应用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到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已 进入全预制阶段(PC 建筑),范围包括预制剪力墙、楼板、垃圾槽等。1992 年, 政府在福利性组屋等项目中强制适用预制部件,主导推动装配式建筑普及,装配 式建筑已初具规模,全国有 12 家预制公司,年生产总额 1.5 亿新币(约合 3000 万人民币),占建筑业总额的 5%。2000 年,新加坡建设局(BCA)推出“建筑物 易建性评分”规范,并于 2001 年正式执行,从标准化、模数化、简单化和集成化等角度对建筑评分,并要求建筑项目必须满足其最低评分要求,以推动建筑工业 化的发展。2012 年,新加坡住宅首次使用预制整体卫生间。2016 年,新加坡开始 推行 PPVC 建筑。目前,多个项目、数千套住房正在采用 PPVC 技术施工建造, 预计到 2020 年,建屋局将在 40%的建筑项目中强制采用 PPVC 预制建设技术。
新加坡装配式建筑发展成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1)建设局提出“易建性 评分”规范规定,建筑项目必须满足最低的评分要求,这成为政府审批建筑项目 的一项重点指标,以此推动预制技术的使用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2)建设局鼓励 施工企业进行改革创新,包括施工方案、施工设备机械到施工管理;3)建屋局在 新加坡组屋项目中强制使用预制构件,推行建筑工业化,新建组屋的装配率达到 70%以上;4)新加坡政府采取奖励计划:①Mech-C 计划:对于提高生产力所使 用的工具采取奖励计划,最高奖励 20 万新元。②PIP 计划:对一切先进的施工模 式、施工材料等进行奖励,例如先进的系统模板的使用、铝模板的使用、BIM 系 统的使用等,最高奖励 10 万新元。
德国:废弃大板式建筑,开启轻型小住宅时代
德国的装配式建筑,总体上经历了从大板建筑到模块化建筑,再到轻型小住宅的 历程。二战之后,德国很多城市在废墟上重建,工期紧张,同时也存在成本控制 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大板建筑开始发展;经过多次初步尝试之后,德国运用预 制混凝土大板技术,大量建造预制板式居住区。1990 年后,德国基本不再使用大 板式建筑,开始采用模块化建筑。模块化建筑采用木结构或钢结构作为骨架, 将 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等按照设计需求并结合相关模数尺寸订制为一系列功 能性模块,通过预埋件的拼插焊接拼接成一栋建筑。近年来,德国开始发展轻型 小住宅。目前,德国轻型小住宅领域(独栋和双拼)是采用预制装配式建造形式 最多的领域。这类轻型小住宅,多以钢结构或木结构作为主体结构,墙体和屋面 采用玻璃、塑料、木材等轻型美观的材料,能满足住户的个性化需求
2.3、政策推动中国装配式建筑比率提高
我国装配式建筑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为主,包括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装配整体 式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和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核心筒 结构等,适用于多类型的产业化住宅类项目。2019 年,住建部开启钢结构装配式 住宅建设试点,在试点地区保障性住房、装配式住宅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易地 扶贫搬迁中,明确一定比例的工程项目采用钢结构装配式建造方式。
2019 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中,按结构形式划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钢结 构建筑和木结构建筑新开工面积分别为 2.7、1.3 和 0.02 亿平方米,占比分别为 65.40%、30.40%和 0.60%;按建筑类型划分,商品住房、公共建筑和保障性住房 分别为 1.7、0.9 和 0.6 亿平方米,占比分别为 40.70%、21.60%和 13.40%。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装配式建筑起步较晚,整体经历了起步、持续发展、低潮、政府推动和新发展 5 个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借鉴苏联和东欧国家经验,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装配式建筑的建造工作,初步建立了工厂化和机械化的物 质技术基础,建筑工业快速发展,大板式建筑开始被应用。20 世纪 60 年代到 80 年代初期,由于当时各类建筑标准不高,房屋建筑抗震性能要求不高,多种装配 式建筑体系得到快速发展。
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唐山大地震暴露出预制装配房屋的抗震问题,以及大板 住宅建筑出现渗漏问题,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停滞,现浇结构相较装配式结构 更适应这一时期国情而迅速发展。1999 年,政府重启住宅产业化进程,原建设部 (现为“住建部”)专门成立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配合指导全国住宅产业化工作, 装配式建筑进一步发展。2008 年,国内装配式建筑进入新发展阶段,由于劳动力 成本提升、节能环保提出新要求,再加上装配式建筑技术逐步成熟、国家经济实 力逐步增强,装配式建筑符合现阶段国情而被广泛应用。据前瞻研究院数据,2017 年国内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达 685 亿美元,预计到 2022 年将达到 2602 亿美元。
国家政策保驾护航,推动住宅产业化。2006 年,建设部(现为“住建部”)颁布 了《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试行办法》,开启了国内住宅产业化的进程,全国陆续建 立了 30 多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包括开发企业联盟、部品生产型企业和综合试 点城市三种形式。
2016-2017 年,国务院和住建部相继颁布政策文件,对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 的比例提出要求:到 2020 年达到 15%以上,到 2025 年达到 30%。在地区推进层 面,国务院办公厅和住建部要求,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重点 推进地区,到 2020 年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 20%以上;常住人口超过 300 万的其他 城市为积极推进地区,占比达到 15%以上;其余城市为鼓励推进地区,占比达到 10%以上。为促进装配式建筑发展,部分地方政府针对符合特定要求的装配式建 筑也提出了补贴政策。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和住建部,2014-2019 年,我国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从 4760 万平方米增长至 41800 万平方米,年均复合增速 54.42%,装配化率从 2.7%增加 至 18.4%。我们预计,2020-2025 年,房屋新开工面积按照 5%增速增长,装配化 率按 20%/22%/24%/26%/28%/30%计算,预计到 2025 年,国内装配式建筑新增面 积达 92545 万平方米,相比 2019 年年均复合增速达 14.16%。
据住建部,2017-2019 年,我国装配式建筑重点推进地区、积极推进和鼓励推进读 取的新开工面积增长显著,其中重点推进地区的新开工面积从 7511 万平方米增长 至 19678 万平方米,年均复合增速 61.86%;积极推进和鼓励推进地区新开工面积 从 8404 万平方米增长至 22037 万平方米,年均复合增速 61.93%。
环评处罚力度大,绿色建筑政策落地,装配式建筑成赢家。国家在《建设项目环 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对环评不合格的建筑有相应规定,环境保护设施验收不合格 的建筑,将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 20 万元以上 100 万元以下的罚款。2017 年,住建部印发《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 规划》,要求到 2020 年,城镇新建建筑绿色建筑面积比重超过 50%,绿色建材应 用比重超过 40%,能效水平比 2015 年提升 20%;城镇既有居住建筑中节能建筑 所占比例超过 60%。装配式建筑能有效降低施工现场污染,为绿色建筑的一种, 成为建筑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劳动力供给短缺、成本增速不减,浇筑建筑难以维持低成本优势。2010-2019 年, 全国农民工人数增长放缓,到 2019 年增速仅 0.8%。2013-2019 年,建筑业农民工 占比从 22.20%下降至 18.70%。2015-2019 年,建筑业农民工平均工资仍保持 6% 的增长,到 2019 年,建筑业农民工月均收入达 4567 元。传统浇筑建筑需配备更 多现场作业人员,劳动力成本持续增长意味着浇筑建筑的成本优势将逐渐降低。
从装配式建筑上游来看,PC 构件产业快速增长,产业一体化趋势明显,为装配 式建筑产业发展奠定基础。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3-2018 年,中国 PC 构件的市场规模从 3 亿元增长至 148 亿元,年均复合增速 118.09%;预计 2018-2023 年 PC 构件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 83.19%,到 2023 年规模达 3053 亿元,为装配 式建筑发展提供基础。国内预制混凝土工厂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据中国混凝土 与水泥制品协会预制构件分会数据,2018 年全年新增 PC 工厂近 300 家,新增各 类 PC 生产线 500 条以上;2019 年新增预制工厂近 200 家,全国规模在 3 万立方 米以上的预制工厂已超过 1000 个。中建科技、宝业集团等大型工程总承包商依靠 产业链优势,在全国各地布点 PC 工厂,不断提高市场份额。
2.4、装配式建筑增加中大型塔机需求,利于大型租赁商发展
传统的浇筑建筑需在房屋支好模板后,现场用混凝土浇灌成型的方法制作柱、梁、 墙、楼板等结构,塔机负责吊装可自由组合重量的钢筋、水泥、砖等散货,单次 吊装的起重量较小,小型塔机可满足吊装要求。以建筑用螺纹钢为例,一根 9 米 长、直径12mm螺纹钢重量为7.99kg,一捆螺纹钢大约为200-300根,重量仅1.6-2.4 吨。而装配式建筑需在工厂做好预制构件,包括预制楼板、预制墙、预制梁、预 制柱、预制楼梯和其他复杂异形构件,再运抵施工现场实施吊装工作。这些预制 构件单件重量通常较重,最大可达 8 吨,且难以实现传统浇筑法的重量分解,因 此小型塔机难以完成装配式建筑的吊装任务,需配备吨米数更高的大中型塔机(通 常 100 吨米以上)。以新加坡装配式建筑建造为例,其预制构件重量多在 4-10 吨, 在施工中多采用 250-300 吨*米的塔机。
据《安全为本,做工程机械外包服务行业的长跑冠军》,目前塔机市场保有量在 40 万台左右,其中 125 吨米以上塔机数量约占 8%-10%,即 3.2-4 万台;根据前文 测算,到 2025 年,装配式建筑面积 92545 万平方米,按照每 8000 平方米面积需 一台塔机计算,适合装配式建筑的塔机需求量达 11.6 万台,需求缺口达 8.0 万台。
高资质壁垒使得小型塔机租赁商难以进入装配式建筑市场
塔机租赁商需具备国家认定的起重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资质,该资质按照等级 划分可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其中,一级资质可承包各类塔机安装,二级资质 只能承包 3150 千牛*米以下塔机安装,三级资质只能承包 800 千牛*米以下塔机安 装。这意味着只有具有一级、二级承包资质的企业才具备装配式建筑的承包资质, 从而有利于头部租赁商的发展。
3、塔机租赁行业主要租赁商(略,详见报告原文)
3.1、庞源租赁(建设机械子公司)
3.2、达丰系
3.3、紫竹慧
3.4、正和租赁
3.5、其它全球塔机租赁主要厂商
4、对标联合租赁,塔机租赁行业集中度提升空间较大
美国联合租赁有限公司(United Rentals, Inc.)是北美最大的工程机械设备租赁公 司,业务主要覆盖美国和加拿大地区,在欧洲开展少量业务。公司成立于 1997 年,由 United Waste 公司创始人 Bard Jacobs 及其团队创立,同年于纽交所挂牌上 市。公司是一家控股公司,主要通过全资子公司United Rentals (North America), Inc. 及其子公司开展业务,主要从事通用、特殊设备租赁服务,新旧设备的销售和维 修,以及安全培训业务。截至 2019 年,联合租赁拥有约 66.5 万件设备,产品范 围覆盖一般建筑设备、高空作业平台、照明设备、流体解决方案等多个领域,在 北美设备租赁市场的市占率达 14.9%;同期,公司营业收入达 93.51 亿美元,归母 净利润 11.93 亿美元。
联合租赁的发展过程就是一部持续的收购扩张史,公司通过大规模并购扩大业务 范围和服务区域。公司成立当年,即收购了 6 家小型租赁公司。1998 年,公司收 购了当时美国第二大设备租赁公司 US Rentals,由此成为北美规模最大、覆盖范 围最广的设备租赁公司。1999 年公司进行了大规模的收购:当年 5 月,公司收购 了 7 家租赁公司,其中最大的一笔是 Mi-Jack Products 的租赁部门,该部门在伊利 诺伊州、印第安纳州、密歇根州和德克萨斯州设有 10 个分支机构;6 月,公司收 购了 12 家租赁公司,其中最大的是 Udelson Equipment 公司;同月公司还完成了 对 Raytheon Construction 子公司 Arayco Inc.的收购,作为交易的一部分,公司成 为 Raytheon Construction 设备租赁服务的首选供应商,为期至少三年;同年,公 司开始涉足交通管控设备,共收购了 14 家交通安全公司。到 1999 年底,公司拥 有 103 家子公司,覆盖美国的 39 个州、加拿大的 5 个省和墨西哥的 439 个地点。
2000 年 2 月,公司宣布开设 E-Rental 商店,客户可以在线租用和购买二手设备。 2006 年,公司将公路技术部门出售给 HTS 公司,专注工程设备租赁服务。2011 年,公司以 42 亿美元收购北美最大设备租赁商之一 RCS Holdings。2012 年,公 司收购提供安全课程服务的 Trench Safety 公司。2014 年,公司以 7.8 亿美元收购 北美最大的泵租赁公司之一 National Pump,成为北美第二大泵租赁公司。2017 年,公司分别以 9.65 亿美元和 13 亿美元收购美国设备租赁商 NES 公司和建筑设 备租赁商 Neff 公司。2018 年,公司以 7.15 亿美元收购了工业和建筑业液体管理 解决方案公司 BakerCorp International Holdings;同年 10 月,公司以 21 亿美元完 成对北美十大设备租赁公司之一 BlueLine Rental 的收购。
美国联合租赁的前三大股东均为基金管理公司。其中,第一大股东为 The Vanguard Group,持股比例为 11.34%。美国联合租赁为控股公司,其旗下仅有 United Rentals (North America), Inc.一家全资子公司,并通过子公司开展业务,无其他参股或控 股公司。
1997-2019 年,公司营业收入从 4.90 亿美元增长至 93.51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 14.34%,其中设备租赁收入从 3.88 亿美元增长至 79.64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 14.72%。自成立以来,设备租赁一直是公司的核心业务,收入占比始终在 70%以 上,2019 年占比达 85.17%。
公司净利润增速显著高于收入增速。1997-2019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从 389.80 万 美元增长至 11.93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 29.72%。2002-2004 年,公司归母净利 润严重下滑,原因是下游非住宅建筑行业增速放缓和收购商誉减值。受益于完成 对租赁巨头 NES 和 Neff 公司的收购,公司 2017 年归母净利润迅速增至 14.46 亿 美元,同比增长 149.31%。
持续并购助力联合租赁市占率不断提高。1998-2019 年,美国租赁市场规模从 186 亿美元增长至 535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 5.16%,联合租赁市占率从 4.81%增长 至 14.89%。
5、行业集中度有望持续提升,头部租赁商成长潜力较大
综上,塔机租赁实际是一种业务分包,对租赁商的资质、资金实力、行业经验、 服务能力等具有非常高的要求,行业拥有较高的进入壁垒。在建筑业规模持续增 长、装配式建筑比率提升的大背景下,塔机租赁行业尤其是中大型塔机租赁行业 有望保持高速增长,预计 2019-2023 年我国塔机租赁市场规模将达到 1742 亿元, 年均复合增速 13.12%,中大型塔机需求缺口达 8.0 万台。我国塔机租赁主要厂商 有庞源租赁、达丰系、紫竹慧和正和租赁。按照收入口径计算,行业第一名庞源 租赁 2019 年市占率仅约 3%。在行业管控政策趋严、中大型塔机租赁需求提高的 背景下,塔机租赁行业有望改变竞争格局极度分散的格局,头部租赁商凭借资质 优势、资金实力和丰富的行业经验及服务能力,有望在行业竞争中持续提高市场 占有率,实现更高增速。对标美国联合租赁在北美市场 14.89%的市场占有率,在 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大背景下,头部租赁商成长潜力较大。
……
(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兴业证券)
获取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www.vzkoo.com。
立即登录请点击:「链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