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7日 星期五

浅谈设备商手机出局历史

最早的一批手机厂商,比如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西门子等,都或早或晚,主动或被动的退出了手机业务,但各手机厂商退出业务的原因及方式,则各不相同。

设备商手机出局

手机产业最初的参与者,由于技术含量相对高的原因,基本上都只能是传统的通信设备商,而在35年的时间里,起起落落,到目前为止,最初参与者活得相对比较好的已经只剩下三星了,另外加上几个日本的通信厂商。下面就说说各设备商的出局过程。


摩托罗拉-- Hello Moto的终结

摩托罗拉基本算是手机行业的鼻祖,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模拟手机的销售金额和市场占有率上。但是也正是由于在模拟手机过于成功(超过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使得手机业务负责人对于转型数字手机过于保守,甚至到了1996年还发布了一款高端模拟手机,在1995年以后数字化的GSM网络以及CDMA网络的演进趋势非常明确的情况下。

浅谈设备商手机出局历史

在比诺基亚和爱立信晚了差不多4年多之后的1997年,摩托罗拉终于推出了数字手机,但是市场份额已经从高峰期超过50%降低到1998年低于20%,而也正是这一年,诺基亚宣布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厂商。

这1997年发布了数字手机之后,特别是小高尔文主政摩托罗拉之后,客观的讲,摩托罗拉在手机产品还是在奋起直追,有不少亮点的创新,在技术上和产品上,比如技术上摩托罗拉的丽音技术,产品上的掌中宝,A6188及后来的388,产品还是比较领先的。但这仅仅是在高端,也仅仅是几款产品,在产品系列上以及低端产品上,摩托的布局还是不足的,面对诺基亚的“科技以换壳为主”的机海战术以及高效的成本管理,摩托罗拉也没有特别好的应对措施。

浅谈设备商手机出局历史

摩托罗拉A6188


这个时候的摩托罗拉,还延续着利润高峰期的高福利,高收入,甚至还保留着5架飞机,以共资深副总裁出差时使用。但是摩托罗拉已经不是之前利润高高在上的摩托罗拉,变革和减少福利也是必然。而小高尔文也正是这样做的,通过将以前独立运作各不相干的手机、无线设备、对讲机、寻呼机、卫星和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s,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上网的机顶盒)等30个业务单元全都归到“通信企业集团”中,通过合并,裁员并招聘3000个软件研发人员来弥补在软件上的不足。

然而,在2000年,IT泡沫破裂,整个通信市场出现下降(不是手机行业),再加上亏损无底洞的“铱星”项目和半导体的亏损,使得摩托罗拉整体经营不佳。虽然高尔文的新政在手机产品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摩托罗拉内部的官僚成风,决策效率慢,管理相对混乱,再加上高尔文在是否剥离半导体业务上和董事会存在不同的意见,2003年,小高尔文辞去董事长和CEO职位,因此,摩托罗拉迎来了终结自己命运的CEO詹德。

实际上小高尔文下课前后,摩托罗拉的手机业务其实已有了一定的起色,小高尔文和董事会的矛盾主要是半导体业务,在2003年第三季度,摩托罗拉推出了17款新产品,推动了手机业绩在03年下半年大幅度增长40%以上,同时,高尔文任内主导“刀锋”—RAZR V3也已经基本就绪。詹德上任后的2004年,RAZR V3正式上市,由于刀锋手机热卖,是的04年手机业务大幅增长50%,利润更是增长2倍多,这个时候,只懂市场而不太关注技术的詹德定下了使得摩托罗拉迅速衰败的目标“要让RAZR在全球卖出5亿部,摩托罗拉重返世界第一”。

也正是由于对手机市场和运作的不了解,使得CEO定下的目标成为了摩托罗拉手机衰败的致命一招。由于不太重视研发,仅依靠RAZR V3一款手机是无法完成这样的目标,唯一的方法就是降价以及在这个系列上推出更加便宜的简化版。V3手机04年最初定价超过5000RMB,在欧美市场超过500美金,到了06年只有不到1200RMB和不到100美金。这基本上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由于降价太快,虽然短期刺激了销量,手机出货量都保持高增长,市场份额也由2004年第二季度 的14.8%上升到2005年的19.1%,2006年第二季度的22%,但是快速降价的副作用是在随后的几年逐渐显现。

大降价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和对摩托的品牌忠诚,没有一个人喜欢自己半年前花了5000块钱买的手机在半年之后只要2000块钱,并且摩托罗拉还没有其他的高端手机,这就使得刀锋手机成为消费者最后一款摩托罗拉手机。降价还大幅度牺牲了利润,手机新品研发又都是在刀锋上的小的改进和改良,无后继产品,这个和诺基亚的多个系列全面出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个战略目标和行动的恶果体现在财报和份额上,是到了07年。到2007年第三季度,摩托罗拉利润同比下降94%,手机部门销售下降36%至45亿美元,并且经营亏损。再加上摩托罗拉在手机操作系统和整体技术规划上的混乱,在3G智能手机演进上的缺失和延迟,使得摩托罗拉在衰退的路上越走越远。

2004年摩托罗拉半导体业务分拆,06年,摩托罗拉分拆汽车电子业务,10年,摩托罗拉无线网络部门被诺基亚西门子通信12亿美元收购。2011年1月,摩托罗拉正式分拆为摩托罗拉移动和摩托罗拉解决方案两个公司。2011年8月,谷歌(微博)宣布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业务,至此,虽然摩托罗拉品牌业务虽然还在,但是摩托罗拉手机业务已经消失,至于谷歌收购,更多的是看中摩托罗拉在手机业务里面的专利,用于给开源的安卓系统保驾护航,而并不是重振摩托罗拉手机业务,这个从收购之后保持独立运作,大裁员并在2014年将摩托罗拉手机制造业务以29亿美金出售给联想就可以看出。

至此,作为手机业务的开创者,摩托罗拉手机,伴随着同样走弱的联想手机业务,基本上走到了生命的终点,虽然还现在联想还有少量摩托罗拉品牌的手机出售。


跌落神坛的诺基亚

诺基亚实际上在2007年,甚至一直到2009年之前,都还是手机界的风向标,以亿计的手机出货量,高端的智能手机持续受到追捧,但是,很不幸,乔布斯“重新定义了手机”,安卓“免费开源”,智能手机的出现,在诺基亚平台坚决不使用安卓平台的策略下,使得诺基亚的手机业务的竞争从产品的竞争提升到了行业的竞争。

2007年,乔布斯发布了iPhone,08年发布iPhone3GS,虽然对诺基亚有一定的威胁,但是由于诺基亚的品牌号召力,N95和N73依然大卖,而此时诺基亚的管理层依然不认为iPhone是很大的威胁。但是随着安卓系统的发布,三星及其他中小厂商开始跟进安卓系统手机,虽然最初的安卓系统并不是很成熟,但是谷歌在安卓版本上快速迭代以及各手机厂商在UI界面上面的深度定制,使得安卓的成熟度和可用性快速提升。而2010年苹果的iPhone 4的发布以及全球销量的疯涨,使得诺基亚真正的认识到了危险。

浅谈设备商手机出局历史

由于诺基亚之前在智能手机上的操作系统是采用与摩托罗拉,索爱等手机公司合资的塞班,由于塞班在体验上与苹果与安卓的差距,在09年,诺基亚就宣布与Intel合作,联手开发MeeGO操作系统。而Intel则是想借助诺基亚的力量推动自己的Atom移动处理器的发展,以对抗以ARM为核心的高通手机芯片的强势。

虽然,理论上,诺基亚本身在手机行业有强大的竞争力,自身在软件上也有竞争力,但是一个新平台,在智能手机APP大行其道的时代,没有任何APP支持,是注定要失败的。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款新手机,不支持微信,不支持大众点评,不支持支付宝和淘宝,那么如何能够把手机销售出去?

因此诺基亚第一个战略错误就是,不是发挥自己的优势,解决塞班平台的不足,而是分散力量,和Wintel中想拓展移动计算芯片市场的Intel合作开发MeeGO平台。2011年塞班虽然颓势已显,但是毕竟是诺基亚在智能手机生存的基础,而2010年从微软过来的新CEO史蒂芬•埃洛普(Stephen Elop)则是用“燃烧的平台”宣布不再发展塞班,相当于对诺基亚釜底抽薪,彻底断绝了诺基亚生存的基础。

在著名的“燃烧的平台”致员工的一份内部备忘录中,埃洛普用一个海上石油平台事故做比喻,一个海上石油平台出现事故,出现爆炸,一个平台员工经过努力,穿过浓烟和烈火,跑到平台边缘,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跳进冰冷的海水,要么在平台上等待死亡。最终通过跳到海水中得救。而埃洛普给塞班打上了“燃烧的平台”标签之后,不但会引起占绝大部分的塞班平台研发员工的人心浮动,而且相当于对所有的应用程序开发商宣布,你们以后不要再开发塞班系统了,诺基亚已经不准备再支持塞班了,大大加速了塞班系统的死亡。

2010年,诺基亚发布了唯一的一款MeeGo平台产品之后,迎来了新的埃洛普。埃洛普到诺基亚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停止了MeeGo的开发,开始和Wintel组合里面另外一位,微软进行合作。微软虽然桌面操作系统占据优势,但是由于微软整个公司的基因还是以计算机操作为主,从最初的Window CE,到Windows Mobile,一直都不是很成功。到2008年,微软CEO 鲍尔默宣布了WindowsPhone计划,对微软来说,同样是宣布了Windows Mobile的死亡,而是想通过Window Phone 作为手机操作系统生态的咸鱼翻身的最新一次尝试。而和免费的安卓相比,Windows Phone是要收费的,还是在本身并不具备优势的情况下。

被称为“木马”的埃洛普上台之后,立即和微软达成一致,微软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诺基亚排他性的使用Window Phone操作系统,同样的,对手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平台,虽然在手机和电脑的互动上面还是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而诺基亚答应排他条件的唯一的收益也只有10亿美金的研发资金支持,这个对年销售金额几百亿美金的诺基亚来说,并不是一个大的数目。

结果,也是大家能够看到,诺基亚并没有通过Window Phone站起来,在“燃烧的平台”发表仅仅2年之后的2013年9月,微软宣布以54.4亿欧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其中支付37.9亿欧元购买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业务,16.5亿欧元购买诺基亚专利。而微软在收购诺基亚手机后则选择了子品牌Lumia来作为手机的名称,并在协议中约定,诺基亚在两年时间内不能推出以“诺基亚”命名的手机、平板电脑产品。约3.2万员工将加入微软,其中有4700名是芬兰籍员工。

从上面的过程上看,2008年,塞班开始显示颓势,到2009年-2010开发MeeGo平台,2011年宣布转投Windows Phone平台,在短短的3年里面,诺基亚大的技术系统平台就切换了2次,这个对一个几万人的研发团队来说,肯定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和学习成本的。

并且在平台的切换过程中,诺基亚完全没考虑过安卓平台,这其中的原因不得而知。可能是因为诺基亚在功能机,甚至在智能机的前两年都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曾经的王者,有最好的手机工业设计,有最好的手机质量,有最高的品牌价值,也是最大的手机销量和市场份额,诺基亚完全没有放下身段加入安卓的勇气和心态。如果加入安卓阵营,就会和三星,HTC,华为等众多厂商有一样的起点,甚至由于时间的滞后,起点还比其他安卓厂商要低一些,会面临相对同质化的竞争。这个其实和摩托罗拉因为身段不愿意放弃模拟手机选择形态差不多。而如果采用Window Phone的话,不但有微软的资金支持,而且诺基亚坚信WindowPhone能够成功,希望能够建立在Windows Phone重新建立独特的优势。不过这个赌局的结果缺是失败的,并且是加速的失败。

微软手机诺基亚的手机之后很快就不再使用Nokia的品牌,在收购仅仅4年多,微软高管称Windows移动系统不再是发展重点,基本认为作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系统,Windows Phone消失。

在2013年收购两年后,诺基亚在2016年宣布拿回诺基亚手机品牌的使用权,2016年富士康联合芬兰HMD公司以3.5亿美元共同收购了微软在越南的工厂。诺基亚的功能机授权给富士康,与此同时,富士康与HMD、诺基亚三方也签署了合作协议,HMD获得诺基亚手机品牌在智能手机和平板上的独家使用授权,负责设计和运营,而富士康负责代工。而但此时诺基亚手机已经和之前的诺基亚手机,完全不是一个公司,不是一个源头了。

有意思的是,HMD虽然号称是由诺基亚前高管创建的一个公司,但董事会主席兼创始人Samuel W. L. Chin,此前曾担任香港上市公司富士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一职。由此猜测HMD身后可能是富士康,毕竟富士康作以代工作为核心业务,如果直接宣布参与手机业务,可能会影响到代工业务。

因此,诺基亚手机业务的衰败,实际上由于塞班的颓势,选择了错误的操作系统方向,和一直想进入移动领域的Wintel组合英特尔,微软合作,并且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肯放下身段进入安卓生态,在短短的4-5年的时间里面,就完成了手机行业的霸主到关门大吉过程。

反映迟钝的爱立信

爱立信的手机业务在GSM启动阶段应该说是和诺基亚在一个层次上的,无论是进度还是产品,但两者在各自公司里面的定位和地位却是相去甚远。在诺基亚成功发布了GSM手机业务之后,诺基亚把手机业务以及尚在起步阶段的网络设备业务作为最核心的业务,砍掉其他所有的业务。而爱立信完全不一样,作为电信行业的百年老店,爱立信有完整的电信网络业务,无论是程控交换机还是快速发展无线基站系统,核心网,以及传输,电源等其他产品,都有稳定的输入和利润,业务运作相对平稳。而对手机业务,无论是设计上,还是生产,销售上,和电信网络业务相差甚远。

一位爱立信的前高管曾说过“手机就像携带着垃圾闯进来的猫”,也就是说,爱立信的管理团队认为手机只是网络带过来的一个附属业务。

在这种认知下,手机部门在整个公司自然就没有太多的话语权,也不是业务发展的重点,但由于本身的先发优势,因此到了1998年,市场份额还是有16%以上,稳居诺基亚和摩托罗拉之后的第三名,并且和摩托罗拉的差距也不是很大。

但是98年之后,爱立信已经初显危机,产品系列单一,产品基本无创新,外形和颜色单调,屏幕非常小,而其他手机厂商已经把屏幕越做越大(相对最初的手机屏幕)。

浅谈设备商手机出局历史

到了2000年发生两个事情,成为压垮爱立信手机业务最后的两根稻草,首先飞利浦芯片工厂大火导致芯片供应困难,产品上市受阻。第二个就是T18和T28手机出现质量问题,并且公关策略完全失败导致成为公共事件,极大伤害了品牌。当然这两个事情仅仅是导火索,而并不是手机业务推出的根因,根因还是手机产品缺乏新品,管理上的不重视。

浅谈设备商手机出局历史

爱立信T18

2000年3月17日晚,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飞利浦公司一个芯片厂车间由于雷电火花而发生火灾,这个持续很短时间的火灾了却对诺基亚和爱立信两个手机巨头都产生了影响,不同的处理方式导致差异巨大的结果。飞利浦将火灾情况通报之后,诺基亚迅速找到了日本和美国的供应商来承担了部分芯片的生产,还迅速地改变了手机设计,使用其他芯片来生产手机,规模芯片短缺的影响。

与此对照的是,爱立信直到4月初还没有意识此次火灾的严重性。在市场需求最旺盛的时候,爱立信公司由于几百万个芯片短缺,导致产品无法生产,也导致新型号手机推迟上市,眼睁睁地看着市场一点点往下掉。

第二事情是由于T18SC手机出现的质量问题,广州某消费者2000年5月买了一部爱立信T18SC手机,但是发现手机有自动关机的问题,在接下来维修中心四次更换主板,但是一直还存在问题,几个月后消费者要求退货,但是遭到拒绝。双方拉锯到2001年一直得不到解决,于是该消费者联合其他17位消费者就该问题向北京朝阳区法院递交了民事诉讼,要求公开道歉,召回T18,T28手机并赔偿损失。此后,在某主要媒体上刊发了一个名为“中国产品质量协会”的组织发布的“爱立信三款手机问题成堆,消费者购买时要慎重”的警示。当然,这个也不仅仅是中国一个市场个别的问题,在海外其他国家也出现自动关机的大量投诉,也就是爱立信的确在产品质量上出现了问题。

浅谈设备商手机出局历史

这两个事件叠加在一起,使得爱立信手机的份额直线下降,在2001年1月,面对不断下降市场份额和巨额亏损,爱立信不得不宣布了“利润恢复计划”,自2001年4月起,将白皙,马来西亚,瑞典和英国的手机制造工厂交给新加坡伟创力公司(Flextronics)管理,也就是说将生产外包,而爱立信自己聚焦与手机的技术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和售后,以改善降低经营成本。

到2001年第二季度,西门子以仅为6.9%市场份额超过爱立信,成为全球市场的第三名,而爱立信的手机的下滑态势,并未出现根本性扭转,终于,在2001年10月,爱立信只能将“带着垃圾闯进来的猫”赶出去,和同样处于困境的索尼按照1:1对等成立了索尼爱立信,也就是索爱公司,但是业务的主导是在索尼。

但是合资只是暂时稳住了产品和市场,在智能机爆发之前,索爱虽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很小,而到了智能手机时代,由于产品规划和节奏上面的问题,索爱的经营进一步下降,亏损进一步扩大,最终,在2011年10月,索尼和爱立信两家公司达成协议,由索尼支付爱立信10.5亿欧元 (14.7亿美元)购买索爱中爱立信的股份,2012年索尼移动通信子公司成立,爱立信至此全部退出了手机市场。

其他设备商的手机

北电其实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参与手机行业,只在1996年左右推出了几款手机,但是反响并不是很好,而北电的电信设备业务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因此手机业务自然的就直接关闭了。


西门子虽然在手机上也有部分创新,但是由于数字化之后的通信业务竞争相当激烈,无论是运营商业务还是手机业务。虽然在01年由于爱立信的衰退,是的西门子手机在全球排到第三位,但是市场占有率还是非常低。到了03年之后,西门子手机就略显疲态,手机上市周期长,新款手机少,手机业务开始亏损。

浅谈设备商手机出局历史

除了研发和产品因素之外,西门子一直保持自己制造手机也是成本高昂利润微薄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那个时候,西门子在德国保持了一个7000人的员工队伍(含研发),哪怕是在中国,西门子主要的制造基地是在上海,也是人力成本最高的地方。

与此同时,从04年开始,西门子手机系列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比如SL55和S65的死机问题, 65系列手机在手机没电关机之前,三声警告音量过大,可能会造成用户听力受损,全部召回,花费了极大的代价。

由于通信业务的亏损,德国西门子从04年开始就寻找买家,最终,在05年,网络业务和诺基亚成立诺基亚西门子网络公司,而手机业务最终补贴2.5亿欧元卖给了明基,也就是说明基不但一分钱不花,还得到2.5亿欧元的现金,条件是继续保持业务在德国运作。但是情况比明基想象得还要糟糕,在明基收购之后仅仅1年,由于研发,制造成本持续保持高位,使得明基接盘之后继续亏损,终于仅以薄薄的代工利润难以弥补手机业务每年几亿欧元的亏损,于2006年9月宣布停止投资德国公司,并申请破产保护,随后大规模裁员。而明基在收购西门子手机部门到07年初累计亏损超过8亿欧元,也被明基董事长承认为 “已被证明失败(的收购)”,至此西门子手机消失。


阿尔卡特手机虽然开始得不算很晚,但是法国式的研发使得阿尔卡特很早就限于困境,从2000年开始,从未爆发过的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开始大幅度走下坡路,每年都出现亏损,但是由于法国工会保护使得阿尔卡特也无法关闭业务,因此寻找一个靠谱的下家就成为阿尔卡特的最重要的任务,于是就有了2004年4月,正处于国产手机高峰的TCL与阿尔卡特成立合资公司,TCL占55%的股份,仅仅过了一年,TCL又宣布以换股的方式收购阿尔卡特所持有的45%的股份,阿尔卡特正式退出手机行业。而TCL在之后的手机业务也出现大幅度下降,陷入低潮。从结果看,TCL对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并购,也是一个完完全全失败的并购。其实,TCL对阿尔卡特的收购已经是TCL第二次失败的收购,损失还不算特别大,上一次是2003年TCL在液晶电视快要爆发的前夜,以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实现对第一台CRT彩电发明者汤姆逊的收购,最终,此次收购给TCL带来巨大的包袱,加上手机业务,使得TCL集团出现了亏损,成为失败收购的典范。

浅谈设备商手机出局历史

飞利浦也是保持一个小规模的手机业务,虽然销量不大,但是飞利浦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特点,那就是超长待机。由于业务一直没有太大的起色,飞利浦在2006年10月,退出手机业务,将手机业务卖给中国电子,也就是飞利浦手机之前的合作伙伴。

而日系厂商,比如NEC,富士通,松下,东芝,夏普,索尼和日立,除了索尼,夏普曾经在中国市场有过销售外,其他的手机厂商基本都只在日本国内销售,按照运营商定制的需求开发手机,在日本以外的国家基本没有销售。

上一篇新闻

我想和你聊一聊亲子阅读路上的那些“雷区”与“捷径”

下一篇新闻

金心异解开“深圳创新密码”35:跨国公司的背影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