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和你聊一聊亲子阅读路上的那些“雷区”与“捷径”
上周六,咱们东西儿童教育和明基中国联合举办的“让孩子做一个独立阅读者,持续安静阅读的力量——《明日阅读》分享会”在成都西南书城顺利开启了,作为分享会的主讲嘉宾,我有幸与现场的众多读者分享亲子阅读经验。
(左边是我,右边是明基电通全球照明产业事业部总监潘明炯先生)
分享会结束后,意犹未尽的我们还进行了深层次的一对一交流,有读者说听得特别过瘾,很有启发,收到这样的反馈,我真的好开心。
其实,演讲之前还有点担心,接近一个小时的讲解,大家会不会听到不耐烦。但事实是,一开讲我就来了精神,全程都处于很High的状态,之前的担心都被忘到了爪哇国。
我想,这可能就是热爱的力量吧,对陪伴孩子、养育孩子我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所以会特别享受每一次分享、交流和碰撞。对我来说,这既是一次分享,也是对自己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复盘,让我有机会去重新思考和理解。
分享中
这次分享会的主题是亲子阅读,我结合了台湾中央大学陈德怀教授在《明日阅读》中提出的一些理念和自己在亲身实践中的体会,围绕“身教和兴趣”这两个关键词来做讲解。
关于陈德怀教授和《明日阅读》的介绍:
陈德怀,教授,出生于香港,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在台湾的中央大学从教,推动了网络学习科技研究所的成立。他带领团队围绕“明日阅读”进行长期研究,探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明日阅读》是陈教授刚刚出版不久的新书,本书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等有效途径,创新提出MSSR理论体系,既是一本优秀的研究书籍,也是一本亲子阅读的指导书。
整个讲解,个人感觉比较多干货,也能带给大家一些亲子阅读的新视角,所以专门抽时间做了整理,以下就是我整理出的分享内容简要版,分享给大家,希望对你和你的孩子有帮助。
亲子阅读的两个关键:身教和兴趣身教(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说到身教,陈德怀教授举过一个有趣的例子。学校里有位老师看书时喜欢捋头发,这个老师的学生,看书时也会不由自主地捋头发。
这个例子让我想到千寻三岁多的时候,有个周末,我陪她一起在家看书,她看绘本,我用Kindle看电子书,看了一会,她忽然抬头问我:“妈妈,你怎么不看书?”我说我在看啊,她说:“你没有,你在玩游戏,我也要玩这个黑色的电子游戏机。”
虽然后来,我给她解释了什么是电子书,但这个事带给我的触动很大。
我意识到,人类这种社会性动物,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其实神经科学家们早就发现,有一种叫“镜像神经元”的东西存在于人脑的不同部位,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或者模仿别人行为的时候,就会激活这种神经元。
这个理论用到亲子阅读上,得出的结论就是:
一个自己都不爱阅读的家长,想要培养出爱阅读的孩子,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曾经,有家长希望我帮她四岁半的孩子建立阅读习惯,正常四岁半的孩子,至少有十分钟的专注力,但这个孩子完全坐不住。
这位妈妈说,她为了让孩子爱上阅读,给他报了专门的绘本课,每周末都去上课。我听完第一感觉是诧异,感觉这位妈妈很重视孩子阅读,也费了蛮多心思,孩子没有道理不喜欢阅读。
后来,了解到她们家的状况,才明白其中原因。
孩子爸爸做生意,常年在外,妈妈是护士长,经常加班,孩子主要是老人看管。老人每天最大的娱乐就是看电视,孩子从幼儿园放学回家就跟着看,或者一边玩玩具一边听电视,整个时间都是碎片化的。
我跟这位妈妈说:“你这个状况,报再多班也没用。因为整个环境不支持,孩子缺乏一个“身教环境”,仅仅是每周末一小时的熏陶,根本不够。”
基于她们家的现实情况,我建议老人每天把孩子送到我们小区的绘本馆来听故事。绘本馆里没有任何电子产品,只有书,千寻每天放学后,都会到这里进行至少一个小时的阅读。
刚开始,孩子也坐不住,我们对他唯一要求就是不影响其他人,后来他看到其它人都看书,也就跟着看,跟着听故事。
一周后,这孩子可以安静阅读五分钟了,第三周,可以安静阅读十分钟,一个月后,他已经能自己独立阅读简单的绘本。孩子妈妈觉得很神奇,其实我很清楚,孩子巨大的改变不过是因为他获得了一个身教式的环境!
当我们开始践行“身教”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 身教的两个要素:投入度和持续性
投入度
我见过很多家长,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人在心没在。
之前在绘本馆,看到一个爸爸讲故事,这位爸爸很机智,每讲几句,就会提一个问题,“你在这一页找找看,小蜗牛躲在哪儿呢?”这一页里根本就没什么小蜗牛,那小孩就使劲找啊找,这位爸爸在干嘛呢?争分夺秒刷手机。
论碎片时间的利用率,我想我得给这位爸爸点个赞,但说到亲子阅读,他这种行为却很不可取。
孩子是很敏感的,你是和他享受阅读,还是敷衍了事完成任务,他一目了然。投入度低,导致的结果就是你自觉花了很多时间陪孩子阅读,效果却不好。其实,这些时间是浪费掉的,没有意义。
前年我在厦门大学听一个哲学教授的讲座,有段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20岁,你吃饭时想着喝水,喝水时想着睡觉,睡觉时想着看书……现在,你吃饭时就吃饭,喝水时就喝水,睡觉时就睡觉,这就是成长。
教授的意思很简单,他是说一个成熟的人,要懂得专注于当下。
我把这个“正念训练”用到了亲子阅读里,给千寻讲故事前,会做两件事,一是把手机调到静音模式,二是情绪切割,把白天工作和生活中的烦恼放下。效果很明显,随着我的投入度增加,阅读质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千寻的阅读输出能力明显变强了。
持续性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卓越不是一项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习惯的可怕之处在于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比如早上刷牙是你的习惯,你不需要想想今天要不要刷牙,而是不由自主地去刷牙,这就是习惯成自然。
做习惯的事,不会觉得困难,平生第一次刷牙,可能会觉得困难,如果天天都要刷牙,就很容易。
同样的道理,当阅读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习惯,随时随地,他都能无障碍专注阅读。
陈德怀教授将陪孩子持续阅读的方式总结为“MSSR”,中文意思是“身教式持续安静阅读”,建议家长每天都能抽出一点时间,不用多,十分钟都OK,只要每天有一段连续不被打搅的阅读时间。
兴趣(最好的老师是兴趣)
陈德怀教授将兴趣阅读分为三步:引趣、入趣和延趣。
引趣(如何触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和所有望女成凤的家长一样,陈德怀教授希望女儿多看书,就推荐了《蚂蚁的故事》这本书给她。
这是一本科普书,曾获得普利策奖,其中一位作者还是陈教授十分敬仰的生物学界牛人爱德华.威尔逊,陈教授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一定要推荐给女儿看。
不久后的某天,女儿就说看完了,陈教授非常高兴,但从那以后,他发现女儿好像不爱看课外书了。因为她觉得自己看的书是爸爸指定的书,是为爸爸而看,不是为自己的兴趣而看。
我也曾犯过同样错误,我很喜欢李奥尼的绘本,就极力推荐千寻读他的《小黑鱼》,但千寻并不买账,她喜欢的绘本,名字叫《蹦!》,超简单,就是一只青蛙,蹦!一个小女孩,蹦!她很高兴地边听边蹦。
不只荐书这个无意识行为会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家长的很多行为都可能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比如写心得体会。
去年我带千寻在珠海长隆玩,里面有个超大水族箱,隔着玻璃可以看见鲨鱼、魔鬼鱼什么的,我身边一个小男孩很入神地看鲨鱼,特别专注,突然,他妈妈来了一句:“乖乖,认真观察哦,回家要写作文的……”我心想,完蛋了,果然,这位妈妈话音刚落,男孩就不看鲨鱼了,一脸索然地朝外走去。
孩子看喜欢的书的感觉,和看鲨鱼的感觉一样,是非常自然的,我们不要用一个非常不自然地东西去打破他们专注。
在《阅读的十个幸福》里,丹尼尔·贝纳列举出了“孩子阅读的十个权利”,陈教授基于台湾的现实加了一项,总共是十一项权利。大家可以对照一下,看自己有没有侵犯到孩子阅读的权利,破坏了他们的兴趣。
入趣(让孩子沉浸在书中)
关于如何实现“心流阅读”,获得全球教师奖的阅读专家艾特威尔推荐了一个方法:“进入阅读区域”。就是让孩子在合适的环境,选择自己觉得舒服的姿势阅读,这样最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上面两张图,一张是新加坡中央公共图书馆里的少儿馆图书陈列区,一张是美国一家普通公立小学里的阅读角。我们可以看到,图片上的孩子,自由随意地坐着,甚至躺着看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放松、舒服的状态下,最容易进入专注状态,孩子也不例外。
除了放松的环境能帮助孩子进入阅读心流状态,还有一种环境也能促使孩子进入心流状态,叫“与绘本内容结合的环境”。
一个周末,外面在下雨,我去超市买东西,路上看见两小孩,兴致勃勃地踩水,我友情提醒他们:“小朋友,这水很脏的,你们裤子都被打湿啦。”
小朋友头也不抬,回了我一句:“关你什么事!”
我这个被嫌弃的大人,索性站在一旁看他们玩,越看越觉得有意思,孩子那种开心真是快要溢出来,我忽然就想到了当时正在给女儿讲的绘本《七彩下雨天》。
就想,为什么我不能带孩子一边感受一边讲这个故事呢,于是当即回家,给千寻穿上雨衣雨靴,跟她说,走,咱们去看下雨。然后,我们真的在雨天里,讲完了这个关于雨天的故事。
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我们在郊外野餐时讲《春天来了》,看完画展讲《威利的画》,在公园池塘边讲《小金鱼逃走了》。
这就有点像PBL的现象式教学,在与绘本有结合的环境中,我发现孩子对阅读内容的吸收度非常高,几个月后,还能记得故事中的细节。
延趣(延伸阅读的内容)
在《明日阅读》里,陈德怀教授提到了一个明日主题学习架构,它是一个层层推进的过程,首先是MSSR;接着是聊书,互相的交流;然后是跨学科主题深读,再往后,是阅读的输出:写作和研究。
我个人觉得这个学习架构是针对比较大的孩子,对3-6岁的孩子来说,写作和研究比较难,重点在“延伸”上,尽力让孩子的兴趣点延伸到更广更远的地方。
以《生气的亚瑟》为例。
如果孩子只读绘本内容,她只能认识到一种情绪:愤怒。但人的情绪有很多,除了愤怒,还有开心、忧伤等等。于是,我做的第一个延伸,是陪千寻一起看电影《头脑特工队》,通过这部电影,她认识了情绪,学会了接纳情绪。
接着,我们练习了画情绪小人,开心,就画一个笑脸的情绪小人,不开心,就画一个流眼泪的小人,这个小游戏还能帮我们了解孩子的情绪,也能让孩子学习情绪管理和情绪控制。
除了主题的延伸,内容中一些细节,也可以用来做知识点的延伸。
比如,《生气的亚瑟》里提到了行星和恒星,我会告诉孩子行星和恒星的区别,原本是讲情绪的故事,延伸到了天文知识。
最后,我们还以情绪为主题,编制了一个小小的舞台剧,效果也是很棒。
你们看,经过这几个延伸后,一个原本简单的故事是不是变得很丰富了,这就是延趣的核心,从阅读出发,但不要止步于阅读。
对未来的展望
讲解接近尾声,我邀请大家和我一起做了个关于未来的展望,不论“身教”还是“兴趣”,我们最终希望达成且可以达成的目标至少有三个。
最后是现场提问的QA环节。
咱们的读者都特别热情,提了许多精彩又接地气的实操问题,由于篇幅有限,我挑选了其中两个最有感的问题分享出来。
读者:
我家孩子七岁半了,我觉得他现在这个年龄,完全可以自己独立阅读了,但平时只要我在,他都会要求我来讲,他只管听,这样好吗?
千寻麻麻:
有很长一段时间,千寻也只喜欢听故事,让她自己阅读或者讲故事就不太配合。这是人的天性使然,倾向于选择更舒服的方式,输入比输出总是容易许多,就像是看动画片很爽,但制作动画片却很难。所以,即便是孩子能够独立阅读了,他依然会喜欢“听故事”的模式。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用完全拒绝,亲子阅读不分年龄,不论孩子多大,一起享受阅读时光总是美好的。只是,我们需要注意到频率,如果孩子老是只听不看,也不讲出来,就要做一些引导,帮助孩子进行阅读输出练习。
读者:
刚才您讲到了为了不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最好让孩子自己选书,可我家孩子自己选的书,我觉得很没有营养,怎么办?
千寻麻麻:
我女儿也痴迷过《白雪公主》、芭比系列等等我觉得没什么营养的书。我的做法是不堵只疏,比如,读完《白雪公主》后,我会跟她探讨一番,白雪公主直接吃掉陌生人的苹果这样好吗?除了等待王子的救赎,她可以自己为自己做点什么呢?……我想,故事本身并不构成孩子的三观,如何解释、如何看待故事才是孩子的三观吧!
最后的最后,想再啰嗦几句。
这次线下分享会,终于和你们碰面,当留言区里那些温暖的回复变成一个个真实的人,我好像见到了多年未见的老朋友。
收获了太多-太多感动,也有了很多新的反思和感悟。
我想,这个平台的意义已经远远大于了“分享”,它将我们彼此联结在一起,在这里互相映照,获得支持与肯定。是你们让我感到自己不是一个人,而是很多很多人和我在一起努力,谢谢大家,我已经开始期待下一次见面了!
需要PPT的童靴私信回复“亲子阅读分享PPT”即可提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