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字深度对话:未来,当中国孩子遭遇美国孩子,究竟谁会赢?
邹睿博士是我大学时代的好朋友,现居美国,是两个男孩的父亲。我是刘寅斌,上海大学的副教授,一个两岁半女孩的父亲,现居上海。
今年5月以来,我和邹睿之间,就教育问题,进行过多次长达数小时的谈话。因为时差问题,我们的对话并不是每次都能同步。有时,一夜醒来,我会收到邹睿发来的多达几百条语音信息。一个周日的上午,我起床后,开始收听邹睿发来的语音信息,从上午9点,一直听到下午2点。
我们这一轮的教育对话,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从美国社区儿童的体育联赛制度,到美国小学的考试方法,从美国教师如何给小朋友课后开小灶,到奥巴马的教育政策对美国教育的影响,从邹家两个孩子如何在美国学中文,到我的女儿刘小师究竟应该上国际学校还是走公立体系,我们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讨论和交流。
在过去的两周,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整理这些对话。因为篇幅限制,没有办法把所有内容呈现给大家。当然,即使全部呈现,估计也没人读得下去。于是,择其精要,形成这篇文章。文章尽量保持原有对话的风格,以便您原汁原味地了解,我和邹睿到底都聊了些什么。
整个访谈文章,正文字数近3万字,精简压缩版(9000余字)今天在著名媒体“秦朔朋友圈”首发后,引发很多朋友关注。于是,决定在此,将全文刊出。
这篇文章很长,阅读时间会比较久,如果您感兴趣,就慢慢读,暂时读不下去,也建议您收藏,没准,哪一天想起来,可能还有点用。如果您觉得文章还不错,欢迎您转发到朋友圈或者推荐给其他好朋友。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希望我和邹睿博士的对话,对正在探索教育问题的您,能有帮助。
得知我们的对话内容将发表在“秦朔朋友圈”以及我的微信公众号“阅微草堂”(id:caogentangzhuren)上,邹睿博士特意做如下说明:
“我对美国教育的认识,均来自个人体会和观察。我的两个孩子在新泽西州的公立学校上学,虽然他们是美国教育的缩影,但绝不是美国教育的全部。在美国,不同的州、不同的学区、不同的学校,甚至不同的班级之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不尽相同。请读者朋友们千万不要觉得美国教育就是这样的,千万不要以偏概全,我们的谈话内容仅供参考。”
我也想表达和邹睿类似的观点,虽然我在国内大学工作,但对国内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只能从我在上海的所见所闻,得出浮光掠影的结论。所以,我和邹睿的谈话,只代表我们两位的个人观点。片面和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
我之所以愿意把这些对话整理成文章,不是为了对比、批判、否定或者拔高什么东西,而是希望对那些和我们一样,正在探索教育问题的家长们,以及对教育感兴趣的朋友们,提供一些新的素材和观察的视角。
文章主要包括五大部分内容:
01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02 美国教育体系最看重的素质是什么?
03 美国小学教育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是什么?
04 美国的中国家庭,在教育问题上,有什么焦虑吗?
05 未来,当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相遇,究竟谁会赢?
刘寅斌(@草根堂主人)
2019年11月1日,于上海草根堂
正文字数:3万字
对话人:
邹睿,2001年赴美,获生物医学博士学位,现居美国新泽西州,就职于一家数据软件服务公司。有两个儿子,老大名叫相相,2019年9月上七年级,相当于国内的初中一年级,老二名叫荣荣,小学二年级。
邹睿 博士
刘寅斌,管理学博士,上海大学副教授,新浪微博传播顾问,春秋航空营销顾问,骏地设计独立董事,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总裁班、EMBA班及各类企业定制课程特聘教师,为数百家企业机构提供过咨询及培训服务。有一个两岁半的女儿刘小师。现居上海。
刘寅斌 博士(刘老师和刘小师,在台湾)
01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刘寅斌:邹睿,在你看来,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邹睿:对孩子的培养,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人格的培养。而人格培养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三种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品格——正直、诚实和善良。这三种品格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
至于孩子以后职业上有什么发展,父母没办法为他做决定,只能靠他自己,所以,从小就得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七岁之前,相相参加过很多体育项目,他打过4年棒球,踢过2年足球,练过1年滑冰,还短暂地打过一小段时间的篮球。我们的原则是:七岁之前,什么都可以玩,什么都可以试,主要目的就是想看看小朋友的兴趣到底在哪里。七岁之后,小朋友渐渐有了自己的主见,有了自己的喜好。我们就把决定权,交给他,让他自己做决定,哪些项目继续玩下去,哪些项目可以停下来。
相相在练棒球
相相的选择让我们大跌眼镜,他没有选择棒球、足球,也没有选择滑冰、篮球,而是选择了他最不擅长的游泳。在游泳这个项目上,相相几乎毫无天赋,他花了差不多四年左右的时间,才勉强找到一点游泳的感觉。尽管如此,当相相决定只练游泳时,我和他妈妈还是非常干脆地告诉他,OK,没问题,你自己决定。
相相参加游泳比赛
我和太太有个共识,凡是孩子能够自己做决定的事情,原则上我们绝不干涉。
刘寅斌:孩子那么小,选错了,怎么办?
邹睿:没错,这的确是个问题。刚开始,小孩子很可能没经过任何思考,就非常草率地做出一个决定。事后,他也会反悔。这个时候,我和他妈妈会告诉他,That’s ok!No problem,重新来过。
我和太太,会跟小孩子一起,共同检讨和反思,为什么这次会做出一个让自己后悔的决定?以后做决定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多考虑一些问题?这样的训练多来几次,孩子慢慢就会养成思考的习惯。在做新的决定之前,他会考虑各种因素,并开始设想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就是独立思考的萌芽。我始终认为,独立思考能力是家庭教育中最最重要的东西。
相相在弹钢琴
在七年级之前,相相同时学着三件乐器:
—钢琴,从一年级学到六年级,每天练习45分钟
—吉他,从五年级开始学,每天练习30分钟
—笛子,从四年级开始学,每天练习15分钟
今年9月,相相上七年级后,发现学校增加了很多他感兴趣的新的课外活动,他都想去试一试,为此,他必须得放弃一门乐器。他跑来征求我和他妈妈的意见,我告诉他,“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做决定,爸爸妈妈不参与。”
经过一番思考,相相选择了放弃钢琴。消息一宣布,相相的钢琴老师第一个跳出来反对。钢琴老师的激烈程度,超过我的想象。钢琴老师非常生气地质问相相的妈妈:“你们怎么能让一个12岁的小孩自己做这么重要的决定?你们难道看不出,他是一个有天赋的孩子吗?你们不怕以后会后悔吗?”
相相在钢琴上,确实比别的孩子有天赋,而且他已经练了很多年,半途而废,确实有点可惜。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无数的选择。归根到底,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是不同阶段各种选择的结果。如何做出合理、有效和理性的决定,是所有人终其一生都需要不断提升的能力。在我们看来,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是比练琴更重要的事。
作为家长,只要有可能,我们都会非常有意识地对两个孩子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毕竟,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辈子,孩子一生中的大部分选择,要靠他自己做决定。作为父母,我们的责任就是教他做出正确的决定,以及做出决定后,必须自己承担因为这个选择而产生的后果和责任。我们家老大,无论是学钢琴、还是练游泳、打棒球,都是以这个大目标为前提,绝不仅仅只是为了锻炼身体,或者提高艺术修养。
在美国的超市,能经常看到这样一幕场景。一个美国家长拿起一样东西,低头征求孩子的意见,要不要?可别小看这个动作,它就是在训练孩子做决定的能力。要,还是不要?为什么要?为什么不要?哪怕就是单纯的喜欢,说不出理由,那也是个选择。即使是最普通的美国人,在常生活中,也特别注意从小就开始训练孩子如何做决定。
相相和荣荣在自家门口
02
美国教育体系最看重的素质是什么?
刘寅斌:邹睿,美国教育体系中,最看重培养孩子的哪些素质?
邹睿:
在我看来,美国教育体系特别看重的素质有这么几项:
——第一,健全的人格培养
——第二,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体育能力
——第四,爱的能力
首先,健全的人格培养
在美国的学校里,老师几乎从来不会用聪明(smart)这个词来表扬学生。
相相是典型的学霸,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论成绩,他一直是班里最拔尖的孩子。无论学什么东西,他都明显地超出其他孩子一大截。在中国,如果某个学生成绩优异,老师多半会当众表扬这个孩子聪明,也没人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在美国,这就不行。
一位美国的小学老师告诉我,如果老师当众表扬一个成绩好的学生聪明,可能会给成绩不太好的其他孩子造成压力。对于表现优异的孩子,美国老师会夸奖孩子在某个项目或某个具体的课程表现得很棒,也会表扬孩子为此付出的努力,但绝不会直接表扬孩子聪明。有的人生来跑得快,有的人生来读书好,聪明只是人的天赋和天资,无需表扬。
同时,老师还会告诉其他孩子,按照什么方式去做,可以做得一样好。这样,既表扬优秀的孩子,也保护了后面的小朋友。
第二,团队协作能力 TEAMWORK
美国教育特别强调团队协作,这是中美两国教育理念上非常大的不同之处。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美国的教育总是喜欢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和各种活动。
从小不点开始,美国孩子就得适应今天被分在这个组,明天被分到那个组。除了考试之外,美国孩子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一个又一个的小组中度过的。
由于对团队协作训练的格外重视,以至于,美国教育中有一种倾向,它会刻意淡化个体,尤其是相对优秀的人在团队中的贡献,它更强调所有的成员在团队中的互相合作。
通过各种方式,老师不断地提醒每个学生,不管你个人能力有多强,你不可能一个人完成所有的事情,只有协作,才能把一个人的能量发挥到最大程度。
相相的个人能力很强,在各种各样的小组中,他通常是扛着队伍往前走的那个孩子。在团队中,他的角色就是领军人物。但是,老师从来没有因此而特意表扬过他。老师们关心的是,你们团队之间有什么想法,你们之间如何交流,以及如何共同努力并实现一个目标。
在相相的学校,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制度:混班制。不知道现在国内的小学是怎么样的?至少我在国内上学的时候,一年级是一个班,到了小学毕业,还是同样的一个班。
相相所在的学校,每一年,全年级的学生都要打散,重新组班。今年,你跟这几个孩子一个班,明年,你会跟另外一群孩子一个班。在这样的机制中,孩子每年都会遇到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班级,大家从陌生到熟悉,这对培养社交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相相六年级毕业时,几乎认识全年级每一个孩子。
因为老师每年都要换,说不好听一点,如果遇到一个差的老师,顶多忍耐一年。每个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一个老师喜欢这样,另一个老师可能喜欢那样,对孩子来说,就必须要不停地适应新的老师,这其实也是在锻炼适应能力。
第三,体育能力
美国的学校建议,每个孩子,每天至少要有30到60分钟的户外锻炼时间。我知道,这对中国孩子来说,太奢侈,中国孩子的作业实在太多了。
每天30到60分钟的户外锻炼时间,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学校都没有硬性规定,可以参加运动队,也可以自己在外面瞎玩,怎么都行。
在我看来,小朋友长期参加一个团队的体育活动,无论是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还是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都有百益而无一害。
相相参加了一支游泳队,每年定期参加地区的游泳联赛。每年5月底开始训练,每天一小时,大概游1500-2000米,星期一到星期五训练5天,星期六出去比赛。我们地区的游泳联赛,一共有18个队伍参赛,比赛分三个级别,有严格的升降级机制。
相相所在的游泳队是个小队伍,去年被降级。我们刚开始还有点担心,队伍降级会影响相相的情绪和训练热情。新赛季开始后,在新的级别组中,相相所在的游泳队表现得很有竞争力,所以,每次比赛,他都特别开心。
除了业余比赛,地区还有一种半专业的比赛。这种比赛强度很大,除非孩子很喜欢,同时水平不错,还愿意坚持训练,否则根本扛不下来。
相相他们学校,有个打棒球的孩子,打得非常好,曾经上过时代杂志青少年版的封面,他每周训练6天,每次训练4小时。相相所在的游泳俱乐部,有个小姑娘,游得特别快,她是美国青少年奥运会项目的第五名,她每周的训练量也是6天*4小时/天。
这两个孩子的训练,全是下课之后进行,所有的比赛也都安排在课外时间。平时,他们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正常上课。
我们来试想一下,你每天6点半起床,7点多乘坐校车去上课。下午2点40分放学后,3点开始训练,4个小时的训练结束后,回家,吃饭,洗澡。饭后,还要接着做作业。美国的家庭作业虽然没有中国那么多,但每天在高强度的体育训练后,人已经累得精疲力尽,还得继续做作业,这些孩子真的非常辛苦。如果不是真喜欢,这种高强度的训练,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家庭,都是巨大的折磨。
美国人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国内。美国有个爸爸,在网上写了篇文章,讲他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让孩子去练体育,写得非常好,我把它大致翻译了一下,供大家参考。
One of my friends asked "Why do you pay so much money for your kids to do all their sports”? Well I have a confession to make; I don't pay for my kids to do sports. Personally, I couldn't care less about what sport they do.
我的一个朋友问我:“为什么你要给你的孩子们花那么多钱让他们参加体育运动?” 其实,我想坦白一件事,我并不是为我的孩子参加体育运动付钱。从个人来讲,我根本不在乎他们参加何种体育运动。
So, if I am not paying for sports what am I paying for?
那么,如果我没有为体育付钱,那么我付钱,是为了什么呢?
- I pay for those moments when my kids become so tired they want to quit but don't.
我在为我的孩子们觉得很累想要退出而仍然继续坚持的那些时刻付钱。
- I pay for those days when my kids come home from school and are "too tired" to go to their training but they go anyway.
我在为当我的孩子们从学校回家后,觉得太累而不想去训练但还是去了的那些日子付钱。
- I pay for my kids to learn to be disciplined, focused and dedicated.
我在为我的孩子们学习如何遵守纪律,专注和投入付钱。
- I pay for my kids to learn to take care of their body and equipment.
我在为我的孩子们学习如何照顾好他们自己的身体和器材付钱。
- I pay for my kids to learn to work with others and to be good team mates, gracious in defeat and humble in success.
我在为我的孩子们学习如何和别人一起工作,怎么成为好队友,在失败时豁达,在获胜时谦逊付钱。
- I pay for my kids to learn to deal with disappointment, when they don't get that placing or title they'd hoped for, but still they go back week after week giving it their best shot.
我在为我的孩子们学习如何对待失望,当他们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名次和头衔时仍然回到训练场一个星期又一个星期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付钱。
- I pay for my kids to learn to make and accomplish goals.
我在为我的孩子们学习确立和完成目标付钱。
- I pay for my kids to respect, not only themselves, but other athletes, officials and coaches.
我在为我的孩子们不但要尊重自己,还要尊重别的运动员,裁判和教练付钱。
- I pay for my kids to learn that it takes hours and hours, years and years of hard work and practice to create a champion and that success does not happen overnight.
我在为我的孩子们知道要获得冠军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苦训练,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付钱。
- I pay for my kids to be proud of small achievements, and to work towards long term goals.
我在为我的孩子们为他们小的成就自豪并学会朝着长期目标努力付钱。
- I pay for the opportunity my kids have and will have to make life-long friendships, create lifelong memories, to be as proud of their achievements as I am.
我在为我的孩子们有机会让他们建立长期友谊和终身难忘的记忆并像我一样为他们的成就自豪付钱。
- I pay so that my kids can be out on the field or in the gym instead of in front of a screen...
我在为我的孩子们可以到户外到体育馆而不是呆在屏幕面前付钱。
...I could go on but, to be short, I don't pay for sports; I pay for the opportunities that sports provides my kids with to develop attributes that will serve them well throughout their lives and give them the opportunity to bless the lives of others. From what I have seen so far I think it is a great investment!
我可以继续写下去,可是简而言之,我没有为体育付钱。我在为体育运动可以让我的孩子们有机会去培养那些让他们受益终生并有机会祝福其他人生活的诸多品质付钱。从目前看来,我觉得这是一笔很棒的投资!
第四,爱的能力:深入人心的慈善训练
美国有个非常著名的慈善基金——Alex's Lemonade Stand Foundation,翻译成中文,就是“Alex的柠檬水摊基金”。
Alex出生于1996年,在她不到一岁的时候,被检查出患有一种名为“神经母细胞瘤”的儿童癌症。2000年,Alex在四岁生日的第二天,接受了干细胞移植。在接受干细胞移植手术期间,她告诉妈妈,出院后,她想在院子里摆一个柠檬水摊,帮助医生们筹集资金,以便让医生们像帮助她一样,帮助其他得癌症的小朋友。
Alex
出院后,在哥哥的帮助下,Alex成功地在家门口的前院举办了第一届柠檬水摊活动,为医院筹集到令人吃惊的2000美元。
随后的日子里,Alex一边勇敢地和癌症做斗争,一边在自家前院举行一年一度的柠檬水摊活动,并把筹集到的费用,用来资助美国儿童癌症的研究项目。Alex的善举迅速传开,全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被她的故事感动,纷纷举办自己的柠檬汽水摊募捐活动,并将所得捐助给Alex和她的事业。
2004年8月,Alex 8岁,不幸去世。在她去世前,她一共为儿童癌症慈善项目筹集到超过100万美元的善款。
直到今天,很多美国人经常举行柠檬水摊活动,为“Alex的柠檬水摊基金”筹款。我们社区里有个医生,他有三个女儿,中间的一个小女儿很不幸,得了白血病。这个小女孩每年都会在社区,举行柠檬水摊筹款活动。
在美国,慈善活动深入人心。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不断地参与各种各样的慈善活动。以我们家为例,今年的美国春晚——美国橄榄球总决赛当天早上,我们一家人就和社区的朋友们一起,制作长面包,为本地生重病的孩子募捐筹款。
我所服务的公司,有个惯例。每次公司季度会议之前,由员工推荐两家慈善机构,然后公司给每家机构捐款500美元。500美元虽然不多,但是贵在坚持。我在公司工作已经超过十年,这十年来,公司给慈善机构的捐款从来没有终止过。汶川大地震那年,我们公司还给香港红十字会捐款500美元。
我们家老二荣荣的班上,有个小朋友得了非常严重的自闭症。那个小朋友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个老师随时随地跟着他。他几乎不和其他人说话,身上挂着一只IPAD,当他想说话,或者想表达某个意思的时候,他要么写在IPAD上,要么就比划哑语。
上课时,老师会刻意安排班上每个孩子轮流和自闭症小朋友一起做各种项目,比如手工,比如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小朋友会很自然地向老师提问,为什么他不说话呢?老师会给孩子们解释,什么是自闭症,以及正常人应该如何和患自闭症的小朋友交流,以及怎样才能帮助他们?
有一天,荣荣跑来告诉我他的发现。他说,以前,他以为世界上每个孩子都和他一样幸福,自从班上来了自闭症小朋友后,他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不幸的孩子,和这些不幸的孩子比起来,他是多么的幸运呀。我就问荣荣,那以后你碰到不幸的小朋友时,你会做些什么呢?荣荣回答说,我首先要尊重他们,然后我会尽我所能地去帮助他们,让他们和我一样幸福。你看,孩子的心里,爱的种子已经开始发芽。
荣荣
通过慈善活动,美国社会不断地向孩子们传递这样的理念:
首先,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不幸的人,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
其次,很多人虽然生而不幸,却活得格外坚强。
第三,被命运不公平对待的人都能如此加强,作为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做得更好一点?
荣荣
刘寅斌:上海交通大学的朱雪宏老师曾给我讲一个故事。小学的时候,一位同学的父母来接同学和她一起放学,在路边看到一位流浪者。通常,很多中国家长要么视而不见,要么会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你要是不好好念书,将来就会跟他一样。”可是,朱雪宏老师的同学的父母却不太一样,他们对身边的两个孩子说:“你们要好好读书,将来让每个流浪汉都要有体面的工作,让他们活得和我们一样有尊严,好不好?”朱雪宏老师说,那是她见过的最好的家庭教育。那一刻,她一直记到今天。
中国传统教育体系和美国教育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在于,中式教育更重视“强者思维”,所有的资源,几乎都一股脑地向强者倾斜,相对弱小的个体,或者不发声的沉默人群,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很难得到足够的关注。
面向未来,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将在共同的全球平台上竞争。从这个视角看,无论是体育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还是爱的能力,都是中国教育急需补上的短板。
03
美国小学教育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是什么?
刘寅斌:美国小学教育,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且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的地方?
邹睿:
从我的观察来看,美国中小学有几个方面,很有特色。
特色1 讨论课
小学六年级,开始引入讨论课,也叫辩论课。课程中,每名学生都要扮演正方或者反方,就各种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例如,相相的讨论课上,就有这样一些很有意思的议题。
议题1 美国各大学都在积极招收高水平运动员。为了吸引高水平运动员,各大学都向他们发放全额奖学金。这些高水平运动员在校期间,经常要代表大学去参加各种比赛,大学为此还要向他们支付工资。现在的问题是,这些高水平运动员既然已经获得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学校还要为他们参加比赛发放工资,这对其他学生来说,是否涉嫌不公平?
议题2 十几岁的孩子,是否可以去整容?
这些议题本身没有明确答案,也不是为了让孩子们辩论出个输赢。这种课程在六年级引入,时间非常恰当。这个阶段,孩子们可以驾驭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用文字精准表达自己的思想,引入讨论课,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更能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
特色2 阅读量大
美国教育非常强调阅读量和阅读的广泛性。美国普通人读书之多,读书量之大,让人叹为观止。
相相1岁的时候,我们带他去看家庭医生。家庭医生要求我,每天给他读三本书。要知道,他才是1岁的孩子呀!相相上小学后,学校每个月会要求家长填写一份读书清单,以此来判断小朋友的阅读量是否符合学校要求。
相相所在的学校,每年有两次大考试——MAP Test(Measures of Academic Progress Test,学业进步测试),一次在秋季,学年开学之初,一次在春季末,学年结束的时候。测试内容有两个科目,英语和数学。
每年秋季MPA考试结束后的一个月,学校会召开家长会。班主任老师会和每位学生家长进行一对一的面谈。
去年,我和太太去参加相相的家长会时,他的班主任老师告诉我们,相相的单词量比其他学生大很多,心智也比别的孩子更成熟。老师主动提出,希望利用每个星期二20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和相相一起,共同阅读三本经典书籍。
同时,老师非常严肃地告诉我们,这三本书中有大量的暴力、屠杀、污言秽语,甚至还有性器官的描写,所以,是否同意相相和她一起共同阅读,要由家长来决定。
我和太太经过短暂的商量,迅速达成共识。我们认为,这三本书,本质上都是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来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探索和思考。老师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共同阅读,提升相相对世界的理解和感知能力。我们并不认为相相能完全理解书里的每一句话,但共同阅读本身,对相相来说,会是一次非常好的训练和尝试。
就这样,相相的班主任老师为他开了近一年的阅读小小灶。这一年期间,相相的阅读能力得到非常大的提高。最开始,相相读的三本书是"The Pearl","Night"和"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 time"。三本书读完之后,又读了第4本——"Hiroshima"。
老师给我们的要求是,不要让相相提前读,一定要和她一起读,这样,老师才能准确了解他的阅读能力和思考水平。
我把书的介绍附录于此。
"The Pearl"
作者:John Steinbeck (约翰·斯坦贝克)
《珍珠》是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一部短篇小说,出版于1948年。小说讲述了潜水采珠人奇诺的故事,并探讨了人性、贪婪和邪恶。这本书是约翰·斯坦贝克最受欢迎的著作之一,被广泛应用于高中教材。
"Night"
作者:Elie Wiesel (埃利·维赛尔)
埃利·维赛尔,美国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从小笃信上帝。二战期间,年仅15岁的他被投入奥斯维辛集中营,亲眼目睹了自己的母亲和可爱的小妹妹被活活扔进焚尸炉里,在熊熊烈火中销声匿迹。从那一刻起,在他的心灵深处,上帝死了。也许,就是为了写这本书他才活了下来。《夜》出版后,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他本人也于1986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 time"
作者:Mark Haddon (马克·海登)
《深夜小狗神秘事件》以少年克里斯多弗作为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主角自我介绍他有极高的数学天分,但是却有不少的行为偏差。一日,主角发现邻居席太太家中的小狗因胸口被插入园艺用铁而死后,决定自行调查小狗的死因,并打算将调查的过程写成一本书。他遭遇到一连串的事件,除了找到杀害小狗的真凶,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自己父亲所隐瞒的事实。
"Hiroshima"
作者:John Hersey (约翰·赫西)
《广岛》讲述了1945年原子弹袭击广岛后六个幸存者的个人故事。本书记录了六个普通人的平常经历和他们四十年的人生轨迹,折射出“被爆者”一代的创伤记忆。
特色3 学校的活动多
美国的学校有各种各样的活动,相相他们学校,每年的主要活动,我大致罗列了一下。
1. Science Fair(科学会展), 从4年级开始, 每年一次, 仅学校内部, 不分名次。自己选个与科学有关的题目,可一个人也可组队参加,做个海报,然后在一个大展厅里展示自己队的作品,并和别人交流。
2. Odyssey of the mind(头脑奥林匹克), 从4年级开始, 每年一次,学校->地区->全国->国际。这是团队项目,也是国际赛事,中国也派队参加,国内肯定也很热。
3. Steam Tank Challenge (发明创造大赛), 1年级就可参加, 每年一次, 学校->地区->州。
4. Battle of the book (阅读比赛),从4年级开始, 给你10本书和几个月时间,读完组队参加比赛,问很多书的细节,最后分数高的获胜。
5. Spelling Bee (拼字蜜蜂), 只有5年级有, 学校->地区->全国。
6. History Bee (历史蜜蜂), 只有6年级有, 学校->地区->全国。
7. Pi day(圆周率日),给一个星期时间,看看你能背多少位,只有5年级有, 仅学校内部。
8. Culture Fair(文化节),抽一天晚上,自己做海报,介绍自己民族的文化,学校给个展厅,从幼儿园到6年级都可以参加。
相相所在学校文化交流的海报
文化交流活动,麻将?
9. 每年一次美国心脏协会组织的跳绳比赛,从幼儿园到6年级都可以参加,实际上是一次募捐活动,捐钱给美国心脏协会,帮助有心脏问题的小朋友。
10. 每年一次学校组织的捐书活动,捐给自己的图书馆,学校发个表格,你填你喜欢的书的类别,比如自然科学,惊悚类小说等等, 然后学校会根据你选的类别去买一本书,上面你可以定制你想写的话,比如把这本书献给某某人,为了纪念一件事等等。
11. 每年一次的Hoagies for Hope的慈善募捐活动。卖10元一个的Hoagie(很长的三明治),几百个志愿者在超级碗决赛那天(跟中国春节时间差不多,很冷)早上7点到学校做Hoagie,然后中午卖给两个星期前预订的人。筹款来帮助本地几个有重大疾病的家庭。比如最近做了开胸手术,3个孩子的父亲肾衰竭需要透析,脑癌患者,脊柱畸形的矫正等等。
制作长面包
12. 每年一次的Talent Show(天才秀),才艺表演,从幼儿园到6年级都可以参加。
13. PTA(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教师家长协会组织各种各样的自愿者参加的募捐活动,以帮助穷人。比如圣诞节会在学校放一颗圣诞树,上面悬挂匿名穷人家小朋友的礼物要求的卡片,一般20美元以下,你可以挑一个卡片,然后买好礼物,放回圣诞树,学校统一送到小朋友家。
14. Father-Daugher Dance and Mother-Son Dance Night, 跳舞活动。
15. 每年一次的Transportation Appreciation, 感谢校车司机,写卡片,制作或购买小礼物。
16. 每年很多次的学校精神日,Hat Day, Crazy Hair Day,Sports Day, Pajama Day等等,Hat day就是戴各种各样的帽子,Crazy Hair Day可以做个怪异发型,有时候可以乱穿袜子,比如一样一只,然后上课的时候小朋友都脱了鞋看看别人的袜子,或者穿秋裤上学,就是给平时上课增加一点乐趣。
疯狂袜子日
17. 每个班上有两个Room Parents, 由于一般担任Room Parents的都是妈妈, 所以也叫room妈。room妈主要负责班上的各种活动的组织,比如重大节日的聚会的食物的准备,捐助,志愿者的召集。
18. 每年多次的消防演习。消防队到学校,讲解消防知识,并带领学生们,进行消防演习。
消防演习
19. 每年,附近动物园的工作人员,都会带着动物,来到课堂,给孩子们讲动物。
动物园日
还有很多就不写了,学校的大型活动基本上都需要家长做志愿者,比如运动会的裁判等。就连各种体育活动, 棒球,足球,篮球队的教练都是学生家长做志愿者,教练和自己娃一个队。只有游泳不行,需要专业人士。
04
美国的中国家庭,在教育问题上,有什么焦虑吗?
刘寅斌:你们有什么焦虑吗?
邹睿:
我最大的焦虑是孩子们的中文教育。我家老大可以说一口地道的重庆话,基本交流完全没有问题。老二的中文要差很多,他放学一回家,基本上就和老大全程说英文。在我们家,我们经常和老二讲的一句话就是,你能不能把刚才说的话,用中文再说一遍。
我特别想让两个小朋友把中文延续下去,哪怕不能写,至少能说能听。为此,我做了很多努力,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亲近感。
老二现在读小学二年级,每天晚上,我都要给他讲一段西游记的故事,他很喜欢。我家老大喜欢历史,我特意找来一本漫画书,每天给他讲一点中国的历史故事,他现在特别喜欢春秋战国的历史。
孩子们的学校经常举行各种活动,其中一项就是文化交流。每次学校有文化交流活动的时候,我和太太都会积极报名参加。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美国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是让孩子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这一点,对小朋友学中文而言,非常重要。
我家这两个小朋友,在上幼儿园之前,中文都还不错。一进幼儿园,情况就完全变了。家里再多人,也敌不过老师一张嘴!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对中国来说,美国教育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美国教育同样也有非常严重的问题。比如,美国的数学基础教育真的非常差!
很多人都听说过,美国人数学差,不得不说,他们确实差。我有次去加油站加油,2.99美元一加仑,我告诉加油的小伙子,加10加仑油。过了一会儿,小伙子加好油,走过来,满脸歉意地对我说:“先生,很抱歉,我不知道10加仑的油是多少钱,所以,自作主张,给您加了20美元的油。”没错,一个简单的乘法,美国加油站的小伙子,硬是算不出来。
再讲个我们公司里的事。有一天,我们单位有个同事,要计算103.5+2,这不是一秒钟就可以算出来的吗?结果,我那同事拿出计算器,很严肃地按了起来。
你可能会觉得,美国人怎么这么笨呀,其实,还真不是人家笨,也不是美国孩子不聪明。在我看来,美国数学教育最大的问题不在孩子,而是美国数学的教学大纲出了问题,根子上有毛病,完全就没教对。
在美国的数学教学体系中,小朋友连整数的加减乘除都还没搞清楚的时候,就开始引入分数、小数,甚至在小学五年级,概率已经开始出现在课本里。很多美国人,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这种不合理的教学大纲摧残得没有了信心。很多孩子已经不仅仅是对数学没有信心,从二三年级开始,他们就恨数学,咬牙切齿的痛恨。
我非常不赞成美国数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走都还没学会,就开始练跑,加减乘除都没弄清楚,就开始学别的了。这种教学体系,对学霸来说,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很容易形成厌恶情绪。越不喜欢,越不练,越不练,就越差,久而久之,就形成恶性循环。
我有个朋友,她家在波士顿最好的学区,上最好的学校,那里基本上也是全美最好的学区。她的女儿初中毕业时,曾给学区教委会写了封信,痛斥美国数学教学体系太差,整个课程设置极不合理,惨不忍睹。美国最好的学区,尚且如此,你可以想象,美国其他学区的情况会是什么样?
奥巴马政府上台这八年,是美国基础教育大倒退的八年。本来,基础教育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变得更好,而奥巴马政府的教育理念是不断降低教学标准和教学要求,让更多人过关。对奥巴马的教育政策,美国中产阶级怨声载道。美国教育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其影响日渐深入,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若要彻底逆转,那得需要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非常大的努力,但目前,还完全看不到有任何逆转的可能性。
另外,美国现在的大学招生体系对亚裔越来越不友善。如果未来这种趋势持续下去,亚裔学生在学业上的努力和成绩上的优势,会被种族和各种因素抵消,这对亚裔孩子们而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人的孩子,必须得更努力,更优秀,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出人头地。
05
当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相遇,究竟谁会赢?
刘寅斌:在国内,教育的不断前置越演越烈。
很多年以前,我参加高考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若要战时像平时,就要平时像战时。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希望高考的时候不紧张,且正常发挥,那么,高三阶段的各种训练,就要严格按照高考的要求来进行。这话里有个关键词“像”,什么是“像”呢?“像”其实是在说,战时和平时实际上是不同的,我们只是尽量让它们很像。
2017年,我在冲绳参加马拉松比赛。在住处附近,有个培训学校。深夜10点,穿着校服、背着双肩包的学生们,从培训学校里出来,他们低着头,一言不发,仿佛生产线流过的方便面,整洁而且安静。培训学校临街的大门玻璃上贴着一个横幅,引起了我的注意——“日日是决战”。这句话,我觉得比“若要平时像战时,就要战时像平时”来得更鸡血。没有差别,没有分别,不是模拟,每天都是决战!
去年,上海的一家媒体刊登了一篇有关幼升小的文章,题目是《初战即决战》。这篇文章认为,在上海,教育竞争的关键阶段早已从高考、中考、小升初,前置到了幼升小。随着上海教育竞争的加剧,幼儿园升小学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只有进入好的小学,才有机会升入好的初中,进而进入好高中和好大学。文章最后的结论就是,初战即决战。越来越多的上海家庭,为了让小朋友在幼儿园升小学的首战中获胜,将小朋友送进各种各样的幼升小强化班,很多小朋友要在这种全日制的幼升小考前强化班里进行为期一年的强化训练。
“初战是决战”比起“日日是决战”来,又鸡血了不知道多少倍。
邹睿:国内的竞争过于激烈,超前学习已经成为教育恶性循环的常态。我曾和美国朋友讨论过超前学习这件事,美国朋友表示非常不理解。在他们看来,不同阶段的孩子,需要学习不同的内容。有些内容,一个六岁的孩子可能要花整整一天,甚至两天、三天,才能理解,而一个九岁的孩子可能只需要10分钟就能完全掌握。既然如此,为什么非得在六岁的时候,让小孩花费那么的精力,用去那么多的时间,去做到了九岁就能自然掌握的东西,这不是浪费时间吗?
我常会把国内教育公众号上的文章发给我家老大看,每次看完,老大会都会感慨,中国的孩子太辛苦啦,同时他也会庆幸,自己在美国,比国内的小朋友轻松多了。
刘寅斌:美国孩子看着作业不多,事实上,一点也不轻松。中国孩子忙着做作业,忙着上补习班,美国孩子则把大把的时间花在体育、慈善、阅读、社交和各种各样的活动上。美国孩子和中国孩子都不容易,只不过大家的时间花在了不同的地方,谁也没闲着。
不同的时间投入和不同的教育模式,代表着对未来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价值观。我坚信,在未来,中国小朋友的竞争对手绝不只是身边的同学和伙伴,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一定会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在各种层面上,展开全方位的竞争。
到了那个时候,你觉得究竟谁更容易赢?是每天做作业到深夜的?还是每天打球累的死去活来的?
邹睿:寅斌,你这个问题好大,一两句话真说不清楚。如果非要我现在就给出答案,我只能讲,很难说。因为变数太多,人文、社会、历史、文化、环境,都可能会是影响变量。
美国的底子很厚实,但是,人口结构的变化正在导致美国人口素质不断地发生变化,中产阶级大幅度缩水,吃福利的人数极度膨胀,再加上“政治正确”思想日益喧嚣尘上,美国明显在走下坡路。
这几年,美国每年发放大约110万份绿卡,只有10万左右给了高科技移民,其他的都给了各种类型的亲属移民。这和二战期间以及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地涌入美国的各国精英相比,已经有天壤之别。奥巴马上台以来全面推行的非法移民庇护政策,更是让美国的移民质量雪上加霜。
刘寅斌:美国教育或者美国社会,自身的问题也很大?
邹睿:是的,有些问题,已经深入骨髓,造成的影响已不可逆转,或者说,要发生逆转,需要很长的时间。
刘寅斌:比如美国的数学教育?
邹睿:没错。另外,寅斌,这几年,中国的基础教育和我们以前相比,是不是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刘寅斌:在我看来,中国今天的中小学教育,核心还是应试教育,和我们30年前念书的时候,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几天前,我的一位好朋友,上海交通大学的孙佳老师,在微信里发了一张照片——那是她正在念小学一年级的女儿的语文课文。女儿的老师在家长微信群里要求,当天晚上,请家长务必督促孩子把课文全文背诵,第二天一早要检查。我把孙佳老师的这张照片发给你看看。
上海一年级小学生需要背诵的课文
邹睿:哦!
刘寅斌:邹睿,我不知道你读完这篇文章,会有什么感觉?
邹睿:好像没有什么感觉。
刘寅斌:那我说说我的感受。我在一字一句地读完这篇要求一年级小孩子必须背诵的课文后,我的第一反应是,这都是些什么东西呀?这文章,极其乏味无趣,食之无味,弃之不惜。我们那么可爱的小朋友,那么美好的时光,就在这种文字里泡一整天?大晚上的,还要吭哧吭哧地背这种无趣的东西?当然,对文字的感受,大家理解各不相同,这也许只是我的偏见。我问孙佳老师,您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如何?孙佳老师说,这都写的是什么呀,太没意思了!
可是,就是这么没意思的文章,无数的上海小朋友硬是吭哧吭哧,一字不落地全给背下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血脉传承,随便找出一篇文章来,也比这个强,背点什么不好,为什么非要背这个?
我不是小学教育工作者,也不是小学语文老师,确实无法理解其中的深意。但我是个写作者、阅读者和中文使用者,我至少能判断,这篇文章肯定没法打动我,或者,至少我认为,还有很多更值得背诵的东西。我们的小孩子,如果时间多到无法打发,那随便背什么都行,可实际上不是呀。小朋友们现在连睡觉的时间都不够,还得花力气背这个,这算什么事呀?
邹睿:孙老师的女儿背下来了吗?
刘寅斌:能不背下来吗?在这样的体系中生存,必须得按照这个体系的规则行事,这个没有选择。其实,这还不算最烦人的。孙佳老师跟我说,最让她头疼的不是背课文,而是辅导孩子看图说话。老师有明确的要求,先看这个,再看那个,先得这么说,然后才能接着这么写。孙老师说,我自己都不是这么理解的,还非得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辅导孩子,心里实在太别扭。我问孙老师,那怎么办呢?孙老师说,辅导了几天看图作文后,我实在过不了自己这道坎,索性不辅导了,让她去吧,再这样辅导下去,孩子没事,我自己会憋出内伤来。
邹睿:中国家长不容易。
刘寅斌:非常不容易。来,邹睿,给你来个刺激点的,这是我太太发给我的一张图片。
邹睿:看到了,这是几年级的数学题?
刘寅斌:你猜?
邹睿:不敢猜,不可能是小学一年级吧?
刘寅斌:哈哈哈,你还真猜对了,就是小学一年级。
邹睿:啊?
刘寅斌:这是上海一所小学的国际班一年级的数学家庭作业,带劲吗?
邹睿:带劲。
刘寅斌:上海的小朋友除了背无聊课文,做数学题,还有很多玩法。复旦大学的一位老师给我讲的另一个玩法,比背课文还别扭。
邹睿:复旦老师家背什么?
刘寅斌:我的这位朋友早年是中部某省的文科状元,著作等身。他家的孩子在上海一所非常有名的公办学校念书,明年小升初。现在,语文老师要求每天背诵一篇优秀小学生作文。
邹睿:为什么要背诵小学生作文?
刘寅斌:朋友说,儿子的语文老师是上海滩实力非常强的语文名师,多次参加小升初升学考试的命题和阅卷,教学经验丰富。在名师看来,考试现场写作文,有太多的不确定性,靠平时训练和临场发挥写作文的考法,完全是撞大运,根本没有理解透彻考试的真谛。
邹睿:考试的真谛是什么?
刘寅斌:考试要求的是一篇符合考试要求的作文,并不是测试你的语言水平和文字能力,所以,为了应付小升初的作文考试,大家只需要熟练背诵50-100篇他精选的小学生作文,考试时照搬,就能拿高分。
邹睿:哇!你怎么看?
刘寅斌:我想的是更技术层面的细节问题,一个老师要教那么多孩子,如果很多孩子在考试时,都默写了同样一篇作文,这批卷的老师该怎么处理呀?
邹睿:这个问题很关键,你问过复旦的朋友吗?
刘寅斌:问过。他说,这个太细节,他们有一整套应对的方案和策略,如果我有兴趣,改天可以去他家,他仔细讲给我听。
邹睿:啧啧,这么厉害。
刘寅斌:纯粹从应试角度看,名师做得没错,甚至很棒。想想,我们20多年前,考GRE作文,雅思作文,不也是背了几百篇长文章吗?背的时候,谁管它文章好不好呀?更何况,我们还真分不清楚英文文章的好坏。新东方的老师要求背诵,我们执行就行了。
邹睿:复旦老师怎么看这事?
刘寅斌:他很痛苦,他说,名师要求背诵的所谓优秀小学生作文,满篇大话空话套话,不忍卒读。我问他,那怎么办?背不背呀?人家的回答是,当然得背,没办法。这位复旦的朋友经历过很多次纠结和挣扎,他曾经按照自己的方法,辅导孩子写文章,结果儿子的作文被名师批得狗血喷头。看着儿子满脸沮丧的样子和不信任的目光,复旦的朋友知道,再继续下去,不是父子关系的破裂,就是儿子精神的崩溃。于是,他主动放弃了。
他告诉我,在上小学之前,他认为,儿子继承了他擅长文字的基因,对文字和文学有着一种不可思议的敏感和好奇心。可是,念了几年小学之后,他儿子身上的那点文学之光,以及巧思灵气,已经被碾压得荡然无存。
邹睿: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他只能选择妥协?
刘寅斌:其实,他是有选择的。我曾经问过他,既然对公办教育体系这么不满意,那就不走这条路了呗?今天的社会这么开放,完全可以走国际化路线呀。
邹睿:没错,他怎么说?
刘寅斌:人家告诉我,国际路线有国际路线的问题。他和太太仔细做过评估,还是不想过早放弃高考这条路。综合来看,高考这条路的性价比还是最高的,尽管这个教育体系中存在着那么多问题。
邹睿:没错没错,哪里没有问题呢。这几天,我们聊天所提到的内容,只是我所在的州以及我所在的学区的情况。我所在的这个学区,在全美国来看,虽然不是最好的,但其教育水准,至少代表了美国中等偏上的学区的水平。
美国也有很烂很差的学区,那里的糟糕程度,你简直无法想象。而恰恰是那些很差很烂的学校,却能从政府拿到最多的钱,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但是,哪怕政府拨款再多,教育基础设施修得再好,那些学校的教学水平还是上不去。那些孩子就是不学,父母也一点都不在乎,反正有政府福利,不读书也有钱花,怕什么?在底层社会,美国的教育已经从根子上烂掉了。
刘寅斌:哦,这样看起来,美国教育的问题,比中国教育的问题严重多了?
邹睿:所以,回到你最初的问题。对于未来,我个人觉得,不要那么悲观。中国人口基数那么大,总有出类拔萃的孩子。就这些孩子而言,他们和美国孩子拼,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这段时间,在你的朋友圈,我看到你的《创业人生》课堂,连续请过好几位90后的年轻小朋友,她们都非常优秀。我记得一个是在国际酒店集团负责数字营销,一个是复旦大学毕业,在香港管理着一支对冲基金?
刘寅斌:管理对冲基金的女生叫杨菁,在洲际酒店负责国际业务的女生叫杜晶,她们都出生于1990年。2014年,我曾做过一个项目,调研500强公司、大型互联网企业以及全球最著名企业中那些最出类拔萃的90后年轻人。杨菁和杜晶就是我调研的90后年轻人中的两位。她们的故事,写在我的书中——《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用匠心创意点燃交互》,也发布在我的微信公众号里。一个“乡下女孩”的人生三级跳:敦煌—天津—上海—新加坡
今年10月,杜晶和杨菁分别从吉隆坡和香港,专程飞来上海,来到我在上海大学的课堂上,分享她们的成长经历。
杨菁的职业生涯是这样的。
17岁,考入复旦大学。
17-21岁在大学修读两个专业——主修英文,辅修国际贸易。同时,在罗兰贝格、Towers Watson、罗氏诊断、汇丰银行、浦发银行实习,开始探索人生未来的方向。
21岁-23岁,上海,作为全球最著名的咨询公司BCG(波士顿咨询)前合伙人的助手,为顶级私募基金华平做医药项目投资顾问。
23岁,上海,摩根大通投资银行。
25岁,香港,经过13轮面试,加入高盛。
27岁,香港,离开高盛,加入ich Foundation,成为一名对冲基金经理,管理5千万美金的全球医药股票投资组合,年化回报超过20%,连续跑赢 MSCI医药指数。
杨菁在上海大学《创业人生》课堂
杜晶的职业生涯是这样的:
23岁,天津,天津丽笙酒店微博专员,社会化媒体营销主任
24岁,上海,上海丽笙酒店电子营销经理
25岁,新加坡,卡尔森酒店集团亚太区高级数字营销经理
27岁,马来西亚,洲际酒店集团区域数字营销总监(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地区)
杜晶在上海大学《创业人生》课堂
邹睿:这两个女生,在你看来,有什么共同点吗?
刘寅斌:杜晶和杨菁,是两个完全不同类型的女生,一个热情奔放,另一个温润婉约。要说共同点,倒还确实有相似之处。
第一,独立判断能力。
邹睿,你反复强调的独立判断能力,在这两个女孩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大学毕业后,杜晶的家人曾经帮她安排进一家国有企业,才上班几天,她就忍受不了那种朝九晚五、按时上下班的日子,于是,立马辞职。“我不喜欢这种整天无所事事的工作,而且,它确实养活不了我。那么,每多待一天,都是浪费。”杜晶说。
杨菁说,从15岁那年起,妈妈就经常跟她讨论,将来是不是从事金融领域的工作。妈妈的理由很简单,家里的姐姐们都在从事金融工作,干得都不错,你不比姐姐们差,肯定能干得更好。杨菁说,这的推理完全不合逻辑。金融行业是个好行业,没错,姐姐们干得很好,也没错,我不比姐姐们差,可能也没错,但是错就错在推导上,这三条怎么就能推导出我就该干金融,而且也能干得不错呢?所以,高考选择志愿时,作为文科生的杨菁,特意避开了经济学和金融专业。
邹睿:杨菁怎么后来又走上金融的道路呢?
刘寅斌:这就是最有意思的地方。上大学后,杨菁一边在英语系念书,一边选修了一门经济学课程。虽然她并不认同妈妈关于她也应该从事金融行业的结论,但这并不影响她去了解这个行业。结果,上完微观经济学课程之后,杨菁觉得,经济学还有点意思,于是,选修了国际贸易第二专业。同时,开始了紧锣密鼓的金融领域的实习。“我当时想的就是,大学阶段的试错成本是最低的,要是工作之后,干了四五年,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手里的工作,时间成本就太高了。”杨菁说。
摩根大通和高盛都是投资领域全球最顶级的公司。25岁那年,杨菁经过长达好几个月的13轮面试,离开摩根,加入高盛。“很多金融公司,把年轻人当齿轮用,既不加油,也不保养,玩命地用,直到用坏为止,换一个就好。高盛不是这样的公司,高盛有非常好的培养年轻人的氛围,他们是真的愿意拿出大把的资源,来推动年轻员工的成长。”杨菁说,“在高盛,几乎每个月都有午餐会,公司的合伙人、高管,以及其他受邀的来自公司以外的全球最顶级的投资人,会来和我们分享他们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对我这样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培训非常重要。这也是我特别喜欢高盛的地方。”
杨菁在说特别喜欢高盛的时候,我忍不住插话:“既然那么喜欢高盛,加入的时候,又费了那么大劲,为什么待了两年就又跳槽了呢?”
邹睿:我也很好奇。
刘寅斌:杨菁说,一直以来,她的理想是做投资人。在高盛,她是研究员,干的是分析师的工作。在高盛,一路干下去,职业生涯会非常平顺,当然,也会有很好的未来。但是,她还是义无反顾地从高盛出来,去了对冲基金。很多同行以及朋友们都非常不理解:“你费了那么大的劲,才进高盛。而且高盛已经是最顶级的机构,好好干下去,不好吗?”我也向杨菁问了同样的问题:“难道在高盛好好干下去,不好吗?”
邹睿:杨菁怎么回答?
刘寅斌:杨菁的回答是,"朋友及师长的建议和关心虽然都是善意的,但只有我自己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我一直想做的是投资人,当机会来临,我当然不会放过。在旁人看来,高盛的研究员岗位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我必须遵从自己内心的安排,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意见里。”
邹睿:有主见。
刘寅斌:这就是你一直强调的独立判断能力。
邹睿:除了独立判断能力之外,她们还有其他共性吗?
刘寅斌:第二,跟对老板。
在职场生涯刚起步时,跟对老板,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杜晶的伯乐是澳大利亚人Clive。Clive在天津天诚丽笙世嘉酒店任总经理的时候,杜晶是天津天诚丽笙世嘉酒店的微博专员;当Clive调任上海新世界丽笙大酒店总经理时,杜晶是上海新世界丽笙大酒店的电子商务经理。之后,杜晶去马来西亚工作,也和Clive有很大的关系。“一个赏识你的老板,会不断地给你各种各样的机会。”杜晶说,“我们要做的就是,接住每一个机会,并超越老板的预期。”
杨菁初入职场,遇到的最重要的老板是波士顿咨询的前任合伙人。“他离开波士顿咨询,自己成立了一家小型咨询公司。”杨菁说,“这家公司虽然是新成立的小公司,但是,老板是非常厉害的人。在这样的小公司,我有机会和顶级咨询公司合伙人级别的人一起工作,而在大公司,带我的人可能只是一些比较低阶的项目经理。直到今天,我依然很感恩这个老板,跟他在一起工作的两年时间,为我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工作方法,还是思考体系,乃至大局观,都令我受益终生。”
第三,尊重强者,和强者为伍。
我认识杜晶的时候,她还是天津天诚丽笙世嘉酒店的微博专员。2014年,新浪微博和新浪天津一起,在天津举办了一场微博营销推广大会。杜晶主动找到新浪天津,提供酒店房间赞助。新浪微博的朋友们入住酒店后,杜晶带着老板Clive,宴请我们。之后,她一直和新浪天津、新浪微博总部的朋友们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这种背景下,一家酒店的微博做到天津企业微博排行榜前十名,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吗?
杜晶来到上海担任电子商务经理后,直接对接包括携程在内的各旅游平台核心业务负责人。2015年,她去新加坡工作。2016年,我去新加坡参加马拉松比赛,她直接带上我去了Twitter亚太区总部。她始终和强者为伍,始终和真正的规则制定者保持密切联系,唯有如此,才能走得更快。
从摩根大通,到高盛,到对冲基金,杨菁始终在金融行业最头部的机构工作。“只有在最高处,才能看到最好的风景。”杨菁说。
第四,自律+勤奋+努力。
这两个女孩都是自律而且勤奋的人。“我一直像管理公司一样管理自己,大学阶段以及刚工作那几年,我会将长期目标分解成年度目标,年度目标分解成每个季度的指标,每个季度指标又会分解到每个月,每个月进而分解到每周和每天。我每天都会详细记录自己的日程和安排。”杨菁说,“在应聘摩根大通的前两周,压力非常大。那时候,我已经一个人住在外面。我爸爸妈妈担心我压力太大,吃不消,专门买好菜,上门来给我做饭。在我的日历记录中,我也把这条记录了进去,因为要陪爸爸妈妈吃饭,时间就少了1个半小时,我必须另想办法,从别的地方把这1个半小时给补回来。”
杜晶刚到新加坡的时候,她是整个办公室里唯一的中国人,也是年龄最小的人。“在国内的时候,没怎么用过Facebook,Twitter,也没怎么用过Google,我只懂微博、微信和百度。一到新加坡,要命了,我没怎么用过的东西,成了我的主要工作。”杜晶说,“刚开始那阵,大家在办公室里开会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大家在说什么,人都是懵的。”
太多的功课需要补,太多的资料需要看,时间永远不够,怎么办?起初,她每天6天半起床,看资料,直到9点上班。后来发现,6点半还是不够,就改成5点。在新加坡工作的两年时间里,每天早晨5点起床读文件,成了杜晶雷打不动的习惯。
第五,尊重权威,并且总能在权威的阴影中找到自由伸展的空间。
这里的“阴影”,不是贬义词,只是描述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权威看不见或顾及不到的那些区域。
杨菁在上高三那年,有位非常权威的老师,曾经给她造成非常大的压力和负担。“这个老师非常有名,他多次参加上海高考命题,也是阅卷组成员,甚至是负责人。他在校外的辅导班,也是一票难求,非常非常贵。他每年都会带出他那个学科全校乃至全市高考最高分。他对学生的要求极其严格,甚至苛刻。举个例子,所有的论述题,他都会给出在他看来至臻完美的答案。他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必须一字不差地把答案背下来,错一点都是不被允许的。”杨菁说,“可我从小到大,都不是那种一字不漏背书的学生。对于所有的问题,我会先理清它的大框架,然后搞清楚每个框架下还有哪些分支,基本上弄清楚分支后,在我看来就差不多了。我真的做不到一字不漏地背诵,这不是我的学习方法,如果真要我这样做,我会非常非常的难受。可是,这显然和老师的要求不一样。”
杨菁的大部分同学们都服从老师的要求,严格地执行着老师的指令,除了杨菁之外。“我知道,他可能会参与出题,他也可能会改卷。可是,我想的是,就算他出题,标准答案也不可能和他的要求一字不差吧?这不科学呀。另外,就算他参加改卷,我的试卷也未必会落到他的手上。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要强迫自己,按照自己不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呢?”杨菁说。
那个时候,杨菁已经拿到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提前录取通知,只要高考发挥正常,进入复旦,应该没有问题。高三那一年,每次考试,杨菁总会有一些地方不符合权威老师的要求,而权威老师几乎每次评卷时,都会把杨菁尅一通。老师常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数落杨菁:“就你这个不认真的劲,就算考进复旦,顶多能去宗教系。”在权威老师看来,宗教系是复旦文科最垫底的专业。
每次面对老师的批评,杨菁总是点头,表示接受,但是,课下,她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保持着复习的节奏。那年高考,杨菁的单科成绩考出全市第一名,老师舒了一口气,杨菁也舒了一口气。“高考成绩出来之后,老师再也不提我不认真背答案的事情了。”杨菁说话的时候,有点骄傲,“我已经从那个只能进宗教系的学生,变成他的得意弟子。考试嘛,只以输赢论成败。”
邹睿:这个女生有个性。
刘寅斌:岂止是有个性,简直太强大了。你想想,眼看着就要高考,一个超级权威时不时地批你一下,谁扛得住?反正我肯定乖乖地一字不差的背诵。事实上,我就是这样背过来的。
邹睿:杨菁的这个特征,在她工作之后,还有体现吗?
刘寅斌:有的。杨菁在高盛香港工作的时候,一边工作,一边还在香港科技大学读硕士。高盛的工作本来就很累,香港科大的教授们还布置了非常多的作业,有一段时间,杨菁感觉自己快承受不住了。
邹睿:她怎么解决的呢?
刘寅斌:杨菁说,她开始仔细研究老板的作息。她发现,虽然老板每天都会加班到深夜,但是每天晚上7点到9点半这个时间段,老板会从办公室消失,这是老板吃晚饭的时间。自从发现这个规律后,每天晚上7点,老板一离开办公室,杨菁就会打车回住处。她住的地方距离公司,打车只需5分钟。回到住处,杨菁会先洗澡,吃饭,再去健身房跑步,或者瑜伽,然后再做个桑拿,一切停当,她会在9点半老板回来之前,回到办公室,开始工作。
邹睿:老板不会发现吗?
刘寅斌:我也问过这个问题。杨菁说,她也不知道老板是没有发现,还是装做不知道,或者根本就不care这件事。杨菁说,她每次素颜回到办公室,感觉自己又满血复活,这种状态和一直待在办公室里的那个她,完全不一样。杨菁说:“对权威,我肯定百分百尊重,但我一定会在权威的阴影下,找到自己可以自由腾挪的空间,尽量让自己活得舒服一点。”
邹睿:厉害。那么杜晶呢?她除了早晨5点起床看报告之外,还干别的吗?
刘寅斌:杜晶在新加坡那几年,拿到帆船驾驶证,买了电子钢琴,从头开始学油画。现在,她的钢琴,画画都练得有模有样。说到画画,补充一句,杨菁从小练了十多年画画,她最早的梦想是做一名设计师。
邹睿:聪明人是一通百通,一个领域到顶,其他方面也容易触类旁通。
刘寅斌:杨菁和杜晶这两个女生,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共同特征。
第六,她们都有一种超强的能力,能够让身边所有的人很愉快,而且能让大家都喜欢她们。
杜晶来上海大学讲课的那天,我同时邀请了另外一位90年出生的年轻朋友——陈茵茵。陈茵茵是新浪微博上一个粉丝超过100万的大V博主,今年8月,作为韩国外交部邀请的“中国知名博主访韩交流团”成员,我们一起访问韩国。在来上海大学课堂之前,茵茵和杜晶素不相识。
陈茵茵
上课当天,茵茵从深圳飞来上海,直接从虹桥机场赶到学校,还没来得及安排酒店。我正准备请学生去上海大学的宾馆安排房间,杜晶直接邀请茵茵晚上和她一起住到洲际酒店。杜晶说,她可以把大床房改成标准间,这样,两人可以住一个房间,还可以聊聊天,茵茵爽快地答应了。当天课程结束后,茵茵和杜晶住在一个房间,彻夜长谈,相见恨晚。两个90后女生,就这样成为知己。
杜晶说,她一直有个习惯,不管见到什么人,跟谁开过会,聊过天,事后,她都会发一封邮件,或者一条微信、一个短信,谢谢对方花时间和她见面。“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让别人记住你的方式。”杜晶说。
和杜晶不同,杨菁更内敛,她说话的语调起伏不大。课程结束时,学生们在课程群里高喊,“杨菁老师简直像仙女一样,听杨菁老师讲话,我都感觉自己要恋爱了。”
邹睿:哇!学生们很喜欢她们呀!
刘寅斌:非常非常喜欢。如果继续总结下去,还会总结出很多内容,比如她们俩的英语都很棒,比如她们都热爱健身,比如她们的工作业绩都非常棒。
邹睿:寅斌,你看,杜晶和杨菁,都是国内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年轻人,她们在国际舞台上竞争,不会输给任何人。未来的中国,像她们一样的年轻人,只会越来越多,而不会越来越会少。所以,对中国孩子,我们要有信心。
刘寅斌:没错,毕竟我们人口基数大,我们最拔尖的一群孩子和美国孩子拼,不敢说完胜,但肯定不会差,这难道还不够吗?这样看来,人口多,还是优势呀。
邹睿:当然啦,人多力量大。再说,我们中国人天生勤奋,这一点全世界哪个国家都比不过。美国虽然人也不少,但是懒人实在太多。美国每年有近20%左右的人靠从政府领取各种补贴生活,政府的补贴有现金、食品、房屋、保险等各种形式。这5000多万靠政府福利生活的人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小孩和老人,他们当然不工作,但是,其中也有相当多可以工作而不工作的适龄青壮年。
刘寅斌:政府的福利好,所以大家不愿意工作,对吗?
邹睿:没错。美国有一些人,靠生娃拿福利。他们十五六岁就生孩子,下一代也十五六岁生孩子,三十出头就当上爷爷奶奶。这群人只管生,不管养,这样搞下去,人口素质可想而知。吃福利不用纳税,我们上班的人,还得正常交税。你想,这怎么弄。
刘寅斌:最后做个总结,和美国教育相比,中国教育明显的优点和显著的特点,当然,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和众多的挑战。今天,我们既没有蒙面而行,也没有两耳塞木,虽然我们不清楚未来究竟会是什么样,但在中国,无论是每一个家庭,还是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甚至更高层面的中央政府,都意识到,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拼的还是人,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所有的个体都在按照自己的步伐努力向前,虽然前进的脚步可能不那么整齐划一,虽然前进的节律未必那么合拍,但是只要我们都在努力,最后的结果,一定不会差。
=======阅微草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