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专访 | 跨越35年,这个超500亿市值的“汽车电子龙头”如何转型破局?

1986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惠州迎来了一场荷兰飞利浦、香港金山与惠州工业发展总公司的全球性碰撞,诞生了一家专注于汽车音响系统的合资企业——中欧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即德赛西威(002920.SZ)的前身。


“当时,中国的汽车工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依赖于进口,国产车仍然非常少见。”德赛西威总经理高大鹏向福布斯中国回忆道,作为制造型企业,当时公司的定位就是对外出口。


到了1992年,国内对汽车定制化的需求增长显著。当时,德赛西威成立了自己的研发部门,相比其他国内成长型企业来说要早很多。而且,由于是合资企业,德赛西威能够迅速地吸纳海外先进技术,并及时做到内部转化。


2000年以后,中国乘用车市场迎来高速成长,汽车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这一时期,德国曼内斯曼威迪欧、西门子、大陆集团先后成为公司大股东。期间,公司作为西门子全球区域性的研发中心和制造中心,全面导入了西门子先进的管理、制造及运营等相关系统,迈上系统化成长之路。” 高大鹏说。


2010年3月23日,中方德赛集团(原惠州工业发展总公司)经过2、3年的谈判,正式收购全部外资股份,公司正式命名为:德赛西威。


专访 | 跨越35年,这个超500亿市值的“汽车电子龙头”如何转型破局?

德赛西威总经理高大鹏,2000年加入德赛西威以来,历任工程师、高级产品经理、创新与产品管理高级总监、市场与公共关系高级总监、事业单元及质量管理总经理、公司副总经理等职务,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长远的战略眼光。


高大鹏说:“德赛西威原本是一家合资公司,专注的是中国本地化的运营,现在成为一家100%中国公司,更需要前瞻性的规划和设计公司未来的发展,以加速全球化发展的进程。”


2012、2013 年,德赛西威先后在日本、欧洲、新加坡成立子公司。2017年正式在深交所挂牌上市。目前,公司总市值已超500亿元。今年,德赛西威入围“福布斯2021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榜”。


“在这一过程中,德赛西威不仅拓宽了海外市场,更孵化了新的产品线。从原先汽车音响,逐步向仪表、显示屏、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网联服务等新产品线拓展和转型。”


今年是德赛西威成立的35周年。一路走来,德赛西威从一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工的工厂,成长为一个集研发、生产、销售和品牌为一体的汽车电子龙头企业。不仅见证了中国汽车电子行业的崛起,更亲历了从“国际企业本地化”到“本地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转型的内外因


“转型基于外因和内因,更有其必然性。” 高大鹏表示,在德赛西威成为一家中国本土企业后,就更专注于公司发展长远的战略。首先是内因,第一是国际化发展的需要;第二是解决产品线单一的问题。公司一直在思考,如何借助早在1992年就建立的研发能力及先进技术体系的管理,将核心技术转化为新的产品。


其次是外因,由于公司是一家汽车电子厂商,同时还包含软件类和通信类的产品,所以就有一个天然的互联的基因。高大鹏说道:“我们发现了整个行业正呈现出互联网化、网联化以及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与个人的终端设备一样,汽车也正在经历从原本的“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新四化发展的过程,带动了汽车电子产品的转型。


“在内外因的作用下,德赛西威将以往的研发的优势转化为全新的产品。无论是新产品线的孵化,还是新区域的拓展,都是基于此。”


专访 | 跨越35年,这个超500亿市值的“汽车电子龙头”如何转型破局?

德赛西威公司外景


与客户一起成长


高大鹏认为,汽车行业并不存在革命,包括电动化等大多数趋势,都是行业不断迭代的结果。作为汽车电子企业,德赛西威一直与国内传统主机厂和造车新势力等保持着紧密的合作。


德赛西威作为智慧出行解决方案提供商,努力为客户提供从软件到硬件再到制造的一整套方案,犹如一个“交钥匙”工程。同时,对于合作模式和逻辑,高大鹏认为并不设限,主要基于客户发展的需求,提供多元化且灵活的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


“汽车行业的发展,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有区域性的差别,也有品牌之间的差别。所以,没有一家公司能做到精擅所有工作,我们希望与客户实现协作、共赢,成为 ‘同行者’。无论是能力还是价值,都是网状分布的,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都需要长期的认同和互信。德赛西威的价值观就是,从客户的需求出发,提供真正的价值,与客户一起成长。”


高大鹏说:“汽车产业链非常长,且是垂直的,从上游的Tier1、Tier2到ODM,虽然难免有竞争,但合作也多。”他以下游主机厂之间所建立的联盟为例,不少厂商都通过技术平台的共享,实现优势互补,从最底层实现效率的提升。德赛西威希望,依托自身的创新能力,吸纳更多合作伙伴,不断扩充“朋友圈”,实现共赢共享。


另一方面,德赛西威作为一家To B的汽车电子企业,也推出了To C的产品。高大鹏认为:如今,汽车已经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大出行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节点。既然是节点,就需要有反馈,否则无法成长和进步。基于这样的理念,任何厂商都希望更靠近用户,并在互动中获得反馈。


“目前,德赛西威已经成为国家级的工业设计中心,希望通过设计思维来驱动和解决问题。想要更加了解用户需求,优化用户体验,要求我们必须深入To C端,在用户层面投入更多的资源,建立一个完全正向开发的闭环,以解决问题。同时,德赛西威通过面向To C端所做的原型和试验,及时反馈给主机厂,以助力实现产品的优化。” 高大鹏说道。


专访 | 跨越35年,这个超500亿市值的“汽车电子龙头”如何转型破局?

德赛西威为奇瑞瑞虎8 Plus和捷途X90车型打造的智能座舱


一切都源于先发优势


对于竞争力,高大鹏认为,一切都源于先发优势。德赛西威在行业内先行一步,建立了自己的研发部门,并通过多年打磨,形成了技术壁垒。尤其在上游的硬件布局及软件开发的投入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其中,公司内部的软件工程师的占比达到70%。同时,通过投资和合作,与其他领域更专业的合作伙伴一起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建立了自己的“朋友圈”。


高大鹏以智能驾驶为例说道:“表面上来看,这是一个单独的课题,但我们认为,未来智能驾驶需要按不同的场景来区分。”


同时,他提到了三个趋势,首先是融合,智能驾驶需要与包括座舱在内的整车部件以及云端、路况、基础设施等进行融合,以完善体验。例如,座舱中很多技术能够与智能驾驶相结合,以便将大量信息传递给智能驾驶系统,提升安全性和体验。


其次是定制化,如果智能驾驶级别越高,相应的座舱的形态也将完全不同。未来,人们在车上的时间会越来越长,可以做更多的事情,行为习惯也会发生改变。


再者是协同,目前,无论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政策制度,以及全产业链的布局,中国智能驾驶行业都已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虽然整车端的计算仍然存在瓶颈,但如果将算力布设在云端,再配合5 G网络,仍然可以获得出色的算力,而且成本更低。同时,未来很多感知设备都可以安置在路端,实现车路协同的效应,不仅为宏观经济增长做出贡献,更能减少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高大鹏说,德赛西威不仅提供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还提供网联服务、以及新建立的智能交通业务,让自身有实力将车路协同做得更扎实、更可靠。


专访 | 跨越35年,这个超500亿市值的“汽车电子龙头”如何转型破局?

德赛西威为小鹏汽车打造的IP U03自动驾驶域控制器


谈到未来“软件定义汽车”,高大鹏认为,在汽车迭代的浪潮中,软件定义汽车非常重要,已成为全行业的共识。首先,有利于缩短整车升级的时间,通过分布式的方式,能够大幅提升效率,并提供更多实用的能力和更好的体验,用户粘性也更好;其次,能够形成反馈的闭环,帮助主机厂在量产下一代新车前,就能及时获得反馈,使其研发更游刃有余,也更有动力,更让产品尽可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避免浪费。


然而,汽车无法像智能手机那样做到快速的升级换代,一辆车即使能够做到持续升级迭代,其本身的硬件也难以快速跟上需求,结果就是依旧无法满足用户的诉求。所以,应该从汽车硬件构架设计之初就开始考虑,下一代的硬件是否还能适应以后的环境。“因此,在软件定义的大潮下,需要两条腿走路。如何规划和搭建好硬件平台,并使其能够与软件持续保持协同,将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高大鹏说道。


未来,卖车不再是单纯的销售行为,由于整个生命周期的延长,需要后期的运营和维护。德赛西威拥有大量的软件工程师,在汽车交付之后,仍然提供软件的服务和维护,带来更大的后续附加值。


同时,德赛西威不仅一家汽车电子公司,也是一家制造型企业。高大鹏表示,自2015年,德赛西威就启动了面向工业4.0的跨越转型,当时与西门子携手战略合作,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制造、客户市场反馈系统等各方面,形成一个大框架的闭环,实现从需求到研发,再到量产及客户反馈的完整数字化转型。“这一切都是基于公司35年来对行业未来的洞察,并以开放的态度,与全球顶级的合作伙伴一起携手合作,坚定不移地进行实施的成果。” 高大鹏说道。



专访 | 跨越35年,这个超500亿市值的“汽车电子龙头”如何转型破局?




专访 | 跨越35年,这个超500亿市值的“汽车电子龙头”如何转型破局?

上一篇新闻

青未了|散文《蒙山无语送远行——追念书法大师刘岳先生》

下一篇新闻

掌握主动权,创新力量厚积薄发,奇瑞新能源率先打造知识产权联盟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