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烟草大王被宋子文掠夺?有人背锅了!
摘要:民国烟草大王也想进国企
撰文|黄大拿&编辑|王心
引文:不过,这个既怪不了简玉阶,也无法简单归咎于宋子文了。一个国家处于转型时期,什么样的稀奇古怪的事情不会发生呢?
有"中国烟草大王"之称的褚时健走了,享年91岁。
褚时健肯定是当代中国一个杰出的人物,否则在其身后,马云、王石、柳传志、王健林等名流就不会纷纷发文悼念了。
但评价褚时健,一个坎儿是绕不过去的。上世纪90年代,褚时健的人生跌入谷底。1995年,女儿在狱中自杀,儿子也远避国外。1999年,被控贪污的褚时健被判处无期徒刑。
因为这个坎儿,习惯"非黑即白"思维的人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对一个被控贪污的人表示敬意?
好在这个案子在当下已经没有什么忌讳。今天看到媒体对当年禇案辩护律师所作的专访,律师的几句感言说得极好:
"褚时健案发首先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的一个特殊现象";
"褚时健案在当时绝不是一个个案,而是带有普遍性的制度问题,我国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分配方面的法律,这就导致了国企利益分配不公的问题";
"如果在分配方面能够早一点用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办事,体现出一个人的劳动力价值,也许褚时健的案子就可以避免"……
中国的企业家做实业,他要竭力相周旋的,绝不止市场,也绝不止生意上的竞争对手。
民国烟草大王的沉浮史同样是一个见证……
一
不抽中国烟,不是中国人?
1871年农历正月初八,广东佛山南海县黎涌乡一个叫简汉达的村民家里,喜添人丁。
前来贺喜的村民们绝没有想到,这个被父亲取名为简照南的男孩,30年后创办了一家声名赫赫的烟草公司,并成为了一代烟草大王。
佛山紧靠广州,交通便利,在明清时代就是全国闻名的手工业区,商业发达,人们从事商业的风气很盛。
17岁那年,简照南做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决定:去香港投靠在那里做生意的叔父。
简照南的叔父原来在香港朋友开设的一个瓷器店里做事,主要工作是去日本收取账款。简照南来后,他就把这项工作交 给了侄儿。简照南往返于香港和日本之间,不怕吃苦,办事细心,收取账款从来没有出过差错,很受老板的赏识,同时也积累了闯荡商海的初步经验。
有了一点经济基础之后,简照南又将弟弟简玉阶从老家召来,在香港开设了怡兴泰商号,从日本贩运瓷器等杂货,向东南亚各国推销。
由于简氏兄弟在经营中讲究信誉,尊重客户,很得南洋商业界的好评,不久就在剧烈的竞争中站住了脚跟。但不久简氏兄弟就遭遇了一个重大挫折。
由于兄弟的业务一直与航运有关,所以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他们很自然地将眼光瞄准了航运业,创设了顺泰轮船公司。开始是租船跑运输,往来于越南、缅甸等地;后来买下了一艘大船,命名为"广东丸号"。
看似顺风顺水,却突遭灭顶之灾:"广东丸号"一次载货到到日本,遇上了台风,不幸沉没,损失巨大,轮船公司不得不宣告破产。
这有点像出狱后的褚时健了。在看似绝境之中,还能不能敏锐捕捉机遇,从而东山再起?
褚时健从橙子中看到了商机。当年的简照南则从民族主义勃发的时代氛围中看到了机遇。
由于民族危机迫在眉睫,当时在中国人中掀起了抵制洋货、收回利权的实业救国热潮。
咱们吃的、喝的、穿的、用的,都由中国人自己生产和制造,不让欺负咱们的外国人挣钱,中国自然就富强了。这个逻辑很简单,也很有号召力。
19世纪末,外国香烟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并进而设厂生产。外国烟商雇用中国人担任推销员,在街头推销洋烟。推销员们头戴礼帽身穿西装,专拣繁华热闹地段宣传:"快来看,快来瞧,水烟旱烟哪有洋烟好,抽水烟伤肚子,抽旱烟呛鼻子,洋烟又有味来又过瘾……"
洋人推销香烟,不但当场表演,而且免费请人品尝。当然,不可能永远免费。人们吸惯了香烟之后,就只好自己掏钱了。英美烟商因此在中国获利极丰。
简照南看到了这个情况,他想,既然中国许多地方盛产烟叶,又有着广阔的消费市场,为什么不自己生产香烟,而要把巨大财富拱手让给外国人?
就这样,简氏兄弟所办的"广东南洋烟草公司"诞生了。
在成立大会的会场上,一个大标语分外醒目:
肥水不落外人田,中国人吸中国烟!
微信朋友圈转贴,经常看到那句著名口号"不转不是中国人",其实发明权应该算是民国人的啊。
二
民族牌不能永久消费
猛打民族牌,加上营销手段契合中国人的习惯,简氏兄弟大获成功。
英美烟草公司自然不甘垄断地位被打破,意图收购。1917年2月,洋商提出了丰厚的酬报,即以高价购买南洋公司60%股权,保留公司组织及简氏兄弟总办、协理地位,而条件是25年内不得在中国、香港及南洋地区经营。
看上去很诱人,却遭到了简氏兄弟的拒绝。
简氏兄弟为什么拒绝?一方面不甘为人所制,另一方面简氏兄弟深知,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之所以能够行走江湖,扬名立万,民族牌居功甚伟,一旦丢掉这面旗帜,不但公司从此无法立足,其个人也可能声败名裂。
简照南在一封亲笔信中即坦承:"南洋公司营业之增进、多借国货二字为号召,故得社会人心之助力,致有今日……若一旦屈降外人,纵不为社会唾骂,亦令提倡国货者灰心,而我南洋公司营业必从此失败矣。"
极盛时期的南洋兄弟公司,其分公司遍布全国十几个大城市,同时还在新加坡、泰国等地设有分公司;为解决包装印刷和所需锡纸问题,又自办了印刷厂和纸厂。公司职工总数一度达到1.4万人,年利润超过四百万银元,成为当时中国屈指可数的私营企业之一。
但在简照南逝世之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开始由盛转衰。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走下坡路与大环境有关,国民党政府上台后,烟草税大幅上升,对实行低价策略的南洋兄弟公司是一个重大打击;也与人事有关,接过权杖的简玉阶其权威远不如其兄简照南,无法对家族企业实行有效控制,人浮于事、经营失误难以避免。
据一份资料披露,1929年,南洋兄弟公司巨亏达到了545万元,整个公司岌岌可危。
对一个企业来说,民族牌再好,也不可能永久消费,永远有效。
这个时候,一个对后期南洋兄弟公司有决定性影响的人物登场了。
他就是蒋介石的小舅子、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宋子文。
三
宋子文伸手,是挽救还是掠夺?
在高中历史题库里,现在还可以看到这样一道选择题:
"1937年,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宋子文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这充分反映出【】。"
答案则列出了四个:
A . 民族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来自官僚资本的强大挤压
B . 民族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希望得到官僚资本的全面保护
C . 民族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势单力薄必须得到国家的庇护
D . 民族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抗日爱国
理论上正确的应该是哪一个呢?毫无疑问,是A!
不仅是历史课本,就是在一些近代史著作中,提到这一件事的时候,也都会下一个"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加紧控制与掠夺"的判断,并把此举作为宋氏家族敛财的罪证之一。
然而,理论上正确,事实真相又如何呢?
第一点,有据可查,因为公司已陷入生存危机,其实是简玉阶主动要求国民党政府出手相援,希望将南洋变为国有企业。
第二点,还有一个尴尬的事实,有学者经过查访档案,结论是"至今也找不到宋子文个人持有南洋公司股份的证据"。
假设一下,如果没有宋子文当时的出手相救,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是否能够逃脱破产的命运?
然而,用现代的眼光,宋子文此举终究难免争议。毕竟宋子文是政府大员,而且他动用的巨额收购资金也不可能从私人腰包里掏出。
公域、私域混杂不清,自然要惹出是非了。
不过,这个既怪不了简玉阶,也无法简单归咎于宋子文了。一个国家处于转型时期,什么样的稀奇古怪的事情不会发生呢?
本文为黄大拿明史拍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