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月09日 星期四

广州校园传大美 生机勃勃育后生

文/蒋隽 图/广州市教育局提供

广州校园传大美 生机勃勃育后生

美是什么?当一个孩子能沉浸于色彩、线条、音符、律动……的世界,会看落日、看云、看光、看花、看草……一两个小时,他必然有跟自己独处,得到休憩、面对内心和世界的能力。美育,就是赋予所有孩子这样的能力。

广州作为国家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广州学校美育由来已久。

近年来,广州市教育局顺应新时代新要求,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核心价值取向,紧紧围绕广州城市功能定位,着力构建“政府统筹、教育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学校美育发展机制,统筹整合多方资源,传承弘扬岭南文化,大力推进学校美育的普及与提高,逐步形成“融合与共享、传承与创新、普及与提高”的具有广州特色的学校美育工作发展模式。

广州“美育之树”以师资为根、课堂为干、测评为叶、特色为花、普及为果,在促进美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全市中小学生共享优质美育的目标。

广州校园传大美 生机勃勃育后生

【硕果】

普及:人人美育 优者提升

案例:舞蹈收获与世界沟通的方式

今年2月,广州一中学的开学典礼上,一段学生舞蹈视频火遍全网,抖音“收割”近3000万点击量,并登上同城热榜第一名。视频中的12个女孩,来自初一和初二年级,都是学校舞蹈团的“小萌新”成员。

有的家长认为,课外活动多会影响孩子学习,其实不然。舞蹈团每周一、三下午训练1个半小时,周五晚上训练3-4小时,寒暑假还有10天集训。初中生学业压力不小,但舞蹈团的同学们都不愿放弃舞蹈,“有训练的时候我会利用碎片时间赶紧做作业、预习、复习。”跳舞的时候专注跳舞、学习的时候专注学习,队员蔡芷轩小学四年级开始练舞,训练高效率地完成手头事情的能力。

在开学典礼上表演,对舞蹈队来说是“小菜一碟”。舞蹈团负责老师一贯秉持锻炼同学们能力的宗旨,将任务交给学生,蔡芷轩和另一位同学组织初一初二10位同学,从主题、音乐、编舞、排练、复盘、总结经验,全部自力更生,老师只点拨、指导,孩子们就这样在一次一次的表演中,逐渐成长。

舞蹈团是学校所有社团中,最受皮肉之苦的。一个个节目、一个个舞种……孩子们不但学习拉筋健体、舞蹈技艺,更是与舞蹈结缘,学习一种看待世界、与世界沟通的方式。

团员们得从学员、替补、“熬”到演员、主要演员。从坚持不懈、挥汗如雨、勤奋练功、向学姐学习到成为学姐指导学妹的时光里,体验自卑、失望、自强,完成征服和自我成长。这种收获,是伴随终身的财富。

老师希望每个孩子离开舞蹈团时,有三方面的收获,一是舞蹈,二是学习舞蹈过程中体会到的坚持、友爱等精神力量;三是成为自己的骄傲。

舞蹈团取得过很多赛事的第一,“但第一只有一个,当站不到台上、拿不了第一名的时候,个人还有没有价值?”老师希望孩子们不因外界的评价而影响对自己的判断,成为自己的骄傲,“不是父母的骄傲,不是他人的骄傲,只因自己的存在而骄傲。”

人人美育

美育,不是少数孩子学个才艺,也不是校队专利。所有孩子,一个都不能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广州市教育人身体力行、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

广州美育特别注重普及工作,早在1987年,广州荔湾区三元坊小学便开展民乐教育,全面普及牧笛学习,同时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古筝、二胡、琵琶等十多个民族乐器的学习。33年来,三元坊小学一直坚持全校学生每人至少会演奏一种民乐,超过60%的学生会两种以上的乐器。

三元坊小学校长毕小卫说:“学生学习乐器,不在于达到多深的造诣,而在于让孩子从小养成凡事专注的习惯,锻炼他们静心做好每一件事情的性格。”

天河区南国学校副校长马婷婷说,几年前六年级的学生唱谱都很难,随着美育普及,现在随便抽测一个六年级学生,都可以很流利地谱唱;音乐欣赏方面,可以辨别出各种乐器的音高、音准等,学生们基础知识扎实,音乐素养明显提升。

广州沙河顶服装批发街道上,商铺林立,熙熙攘攘,身处其中的先烈东小学,拥有一支广州市中小学生舞蹈比赛五连冠的芭蕾舞队,成员平均年龄仅8岁,获评“广州市高水平美育团队”。

进入这样的队伍,门槛很高吧?不!负责舞蹈教学的教师王洁介绍,只要孩子热爱舞蹈,能吃苦耐劳遵守团规团纪,就可以成为芭蕾舞团的一分子。有些刚入学的孩子进入芭蕾舞团时,还带着婴儿肥,经过几年的训练,已出落得亭亭玉立,不仅舞蹈功力见长,体态气质都跟刚入学时截然不同。

一个艺术项目,如果学生没有接触过,怎么有发展的可能?孩子究竟喜欢和擅长什么?玩玩才知道。广州的每个中小学,除了音乐、美术、舞蹈等基本课堂,还有丰富的选修课、课后服务课程。各学校基本建立各类艺术社团,开展合唱、校园集体舞、管弦乐、儿童戏剧、粤剧、语言艺术等群体性活动,让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样美育实践活动,培养1至2项艺术特长或爱好。2020年,全市校级学生艺术社团共6436个,开展社团活动102436场次。

广州校园传大美 生机勃勃育后生

优者提升

艺术科目的基础课堂、丰富的选修课和课后服务,形成了广州美育坚实而广泛的“基座”,打造了校内艺术课全面接触普及,感兴趣某一项目通过课后服务、社团加强,优秀者进入校队拔高的三级培训模式。

“基座”广大,参与的孩子众多,水平自然水涨船高,受益的最终是孩子。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崭露头角,进入学校、区、市乃至省的高水平艺术团队,获得高水平艺术滋养,成为高素质的拔尖艺术人才。

广州注重特色品牌创建,市、区、学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按照“建项目、创特色、树品牌”的目标要求,推动艺术教育特色发展。近年来,全市摸清各学校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重点打造建设一批体现正确育人导向、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重点基地学校。目前省级艺术教育特色学校55所,认定市级体艺2+1试点学校50所、45所市级粤剧传统特色学校。2020年,校级学生艺术社团共6436个,打造覆盖183个项目的学校高水平学生美育团队。

在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共获得17个奖项,广州所获奖项数较上一届增加了6个,省实验中学舞蹈团、华师附中合唱团、执信中学交响乐团和荔湾区青少年民乐团代表广州参加现场展演。

广州校园传大美 生机勃勃育后生

【主干】

课堂:美育“主战场”

广州美育硕果累累,让艺术教育落实到每个孩子,如何做到?依靠强大的“树干”——课堂。

社会繁荣经济富足,很多家庭课外送孩子学才艺。但对全社会,美育普及的“主战场”在课堂。艺术教育一定要落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只有课堂才能做到艺术素养的最大普及。多年来,广州一直践行在大班教学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艺术学习,让艺术课堂教学成果可视化,让艺术教师回归课堂。

2016年,越秀区开始在全区推广器乐进课堂,越秀区大部分小学生都会弹奏一种甚至多种乐器,有的家长在孩子的指导下也学会了乐器演奏。“疫情期间,我们也没有间断美育课程,我们让学生提交‘抗疫’艺术作品,学生和家长都非常积极参与,有的自己作词作曲,亲子表演录好视频发给老师;有的通过绘画、书法等作品歌颂抗疫英雄事迹……学生和家长们如此积极去动手创作,我们真的很感动,这才是美育该有的效果。”水荫路小学校长钟顺柳说。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音乐教研员陈锦莹说:“推广器乐进课堂,可以构建校园艺术特色,促进核心素养在音乐课堂中的渗透,实现每一位孩子都能掌握一门乐器,让孩子受益终身。”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中心的南沙区,不少新建学校从一建校开始就把美育放在与语、数、英同等的地位,无论是舞蹈室、音乐室、美术室等艺术课室还是师资,都达到了“顶配”,从硬件到软件,给学生们提供最好的课堂。

2015年9月建校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沙小学,以“星辰大海,踏歌而行”为办学理念,积极推进特色课程“星歌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为师生发展搭建多样化平台,营建“踏歌而行”的育人氛围滋养每一个生命成长。不仅是美育老师担任班主任司空见惯,校长文小武就是音乐老师出身,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

多年实践与探索,使得广州美育课堂教学更科学、更规范。广州市教育局抓住课堂教学这个关键,坚持以课堂课程教学为核心,抓好国家艺术课程计划落实,全市各学段基本开足开齐艺术课程,选用国家审定通过的音乐、美术教材,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并根据学生发展需求,拓展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育目标,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广州校园传大美 生机勃勃育后生

【强根】

师资:注入美育灵魂

老师,是教育的灵魂。师资犹如美育的强大根茎,扎根大地、提供养分、注入灵魂,让广州美育之树茁壮成长。

近年来,广州市教育局大胆创新,全国首创通过购买服务等多渠道配置美育师资方式,破解师资配置不均、不足、不强等问题。以“培训促培养”,形成以市教育局总牵头,各区教育局和各中小学齐发力,高校“搭把手”的新格局,让广州的美育师资团队更上一层楼。

师资队伍增量优质

广州美育紧扣教师队伍这个重点,积极探索创建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加强美育师资建设的工作模式。通过增编招聘、购买服务等形式,逐步增加中小学校艺术教师配置。同时,通过组织艺术师资培训、各类专项交流活动、教学基本功比赛,不断提升艺术教师教学、训练水平,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师资队伍增量优质。截至2020年10月,各区新增音乐、美术508人、495人。创新工作机制,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引入高校、艺术专业团体和社会机构参与学校美育发展,选派143名音美教师重点扶持农村中小学美育工作开展。

此外,广州市教育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打破美育教师长期受相对固定环境、相对固化思想的局限,跨校开展音乐和美术模块教学课例教研和教学交流研讨活动,增进校与校之间美育教师的技能、理念交流,加强对美育、美学、美感课堂的研究,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促进提高音乐、美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美育课堂教学质量。同时,通过美术教研会组建9个教师艺术社团,搭建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平台,让教师在定期举办采风、沙龙和讲座活动中,有效提高艺术教师教学水平,实现整体提升、均衡发展。

艺术大师进校园

学校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

2000年左右,广州就陆续有学校开始探索大师进校园的教学模式了。

2003年,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邀请漫塑大师王增丰进校园开展教学,这一坚持就是18年。除了给学生上漫塑课,他的陶艺中心就设在华附,学生可以随时观看大师创作,面对面交流请教。

此外,青花艺术大师秦胜照老师,彩瓷大师刘文老师,陶塑大师钟汝荣、杨锐华,制壶大师谢华大师、庞朝霞都是华附邀请的驻校大师;清华大学王建忠教授、书法博士后吴晓懿教授、黄汉松教授,钟萍博士是美术科组的特聘专家。

广州中学实行美育教学“专业导师+助教”的双导师模式,在美术跨学科融合上作出有益尝试。开设“名画与戏剧”专题,学生通过美术作品了解作者创作背景、画作结构和背后表达的深意,教师进而鼓励学生挑选最感兴趣的要素进行创作,最终变为呈现在舞台上的戏剧作品。

陶艺课程上,美术和历史“牵手”,老师展现中国社会各时期的陶器器型、材质、工艺、花纹……解析与当时社会生活、文化、政治的关系,学生们经由艺术更真切地理解历史。

院校院团“搭把手”

广州是华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各类艺术团体和专业组织相对集中、高等院校数量较多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广州市教育局积极开发丰富的社会资源,探索教育与文化、宣传等部门、高校以及文艺团体的深入长效合作机制。

2012年5月,广州市教育局与国内最优秀的交响乐团之一——广州交响乐团合作共建“广州学生交响乐团”(2017年更名为“广州青年交响乐团”,简称“广青交”),是全国首创由职业乐团建立和管理的青年交响乐团,由广州市教育局向广州交响乐团出资购买服务,该团参照职业乐团的建制和管理体系,对学生交响乐团进行专业化管理,对所有入选乐团的青少年乐手进行免费的、全面的专业交响乐演奏技术训练,全市热爱音乐的青少年慕名而来。

不论是“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演出”“广州财富全球论坛”还是“我和我的祖国——广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各种大型活动都有广青交的身影。广青交还受广州市政府委派出访德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法国、捷克、意大利和日本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广青交在广州与国际的文化交流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向世界展现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和艺术风采。

广青交每年的音乐季至少有10场演出,广州市教育局把门票免费分送到各个学校,这些从全市选拔出的广青交演奏者除了要有精湛的表演外,还承担着向同龄人普及交响乐的义务。

广州市教育局将购买服务合作拓展到众多高校、专业院团,先后与华南师范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粤剧院、广东民族乐团等11家高校和专业文艺院团合作,重点培养158个学校高水平学生艺术团队,促进全市学校美育优质发展。

“每周三下午,广州交响乐团和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老师来校对艺术团进行专业指导,学生和老师都收获特别大。”广州市执信中学校长何勇说。从2017年6月开始,广州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景焕、杨艺等数十位声部首席、资深演奏员担任执信中学交响乐团学生的训练导师,对学校交响乐团进行专业管理和打造。2019年,执信中学交响乐团获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器乐类一等奖。

广州校园传大美 生机勃勃育后生

【多叶】

测评:完整美育教学

师资扎根,课堂为干,还需要繁盛树叶光合作用,才能让美育之树健康生长,形成良性循环。测评,就是肩负“光合作用”重要功能的树叶,使得分析个人、学校和区域教学的优势与短板成为可能,从而让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变革。

六年艰难测评路,三大变化有目共睹

龙洞小学六年级学生田诗睿从三年级开始,每学期期末考音乐,都能考90分以上。“整个考试基本在听音乐,很开心很享受。”她说,考试难度每一年都有增大,但只要平时认真听老师讲课,考前稍微复习,就能得到理想成绩。

在广州天河区,6年前已经开始探索艺术学业素质测评,成功实现了艺术测评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因为要落实“课堂成为美育主战场”,必须“以评促教”,倒逼学校督促、重视美育常态课堂,激发教师们的活力,改革创新美育课堂,检验教学效果。

胡健在广州中学(原广州市第47中学)做过十几年音乐老师,2010年之前的教学感受是,“小升初的孩子,音乐基本不会。老师对音乐教育也有误区,一些老师把音乐娱乐化,认为音乐课是给学生放松的;一些老师把音乐教育功利化,认为就是看比赛获奖等级。难以将艺术普及到每一个学生。”

“很怕因为考试把老师和学生考‘死’了,但如果没有测评,老师的教学没有方向,学生的学习也没有方向。”天河区美术教研员李琳说。

2014年天河区试点中小学艺术素质评价,胡健担纲音乐学科素质测评。

龙洞小学副校长郑炳元清楚记得,刚开始推行音乐测评反对和疑惑的声音很多,“家长和学生都觉得考试就是增加负担,抵触情绪比较严重,而音乐老师也很慌,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影响教学成果。”

起初学生的平均分不理想,只有50多分,但除测评分数外,综合成绩还纳入平时出勤、上课表现、参加活动等,“最后期末总成绩大家都能接受,家长和学生也越来越适应。”

艺术测评不仅考学生,还以评促教。经过6年的发展,天河区从探索艺术学业素质测评到艺术综合素质评价,再到探索数字化、信息化评价,走过了三个阶段。数字化测评可以分析个人、学校和区域教学的优势与短板,从而让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变革。

“鼓励老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在考核中更注重学生的能力素养和思维过程而不是知识点的记忆。”李琳说。

不少校长发现,有了测评之后,学校美育发生三个变化:一是音乐、美术等学科不再被占用了,师生都很重视;二是极大地调动了老师的积极性,老师们不断进步,价值也不断提升;三是学校整体的艺术氛围提升,艺术学科的课题研究、教研如火如荼,各校以全面普及托底、打造美育特色、艺术社团蓬勃发展。

广州校园传大美 生机勃勃育后生

全市推广,美育教学更有针对性

6年来,天河区从探索艺术学业素质测评到艺术综合素质评价,再到探索数字化、信息化评价,走过了三个阶段。数字化测评可以分析个人、学校和区域教学的优势与短板,从而让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变革。

2019年,广州向全市推广天河区开展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2020年11月,广州市教育局在全市11区随机抽取了284所学校共51209名学生参与艺术测评机考。大部分参与测评的学生的反馈,音乐和美术的试题趣味性强,整个测试过程很轻松,没有给学生增加压力,“像是艺术的体验,而不是传统的严肃紧张的考试氛围。”而相较于传统的纸笔考试,艺术测试的机考形式交互性强,对学生的考察更全面,也更能体现学生的创造力。如美术的创作题不限题材,给学生更多创作的空间。

广东省学校美育工作指导委员会专家、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何平认为,美育有了测评,美育的教学才完整。“我们的语、数、英这些主科,都是‘上课——学习——测试’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测试作为诊断和检测学习效果特别重要的一个手段,是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老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测试发现问题,然后以此解决问题。我们的美育测评同样如此,如果有了指挥棒的导向作用,美育肯定会被重视起来。”

广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完善了学校音乐、美术学科教育督导评估和检查指导机制,将音乐、美术学科教育各项规范性要求纳入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完成对全市11个区以及局属学校70所学校美育工作督导检查。将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开展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2021年11月将组织广州市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抽测,抽测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抽测学生4万多人。

广州校园传大美 生机勃勃育后生

【开花】

特色:多元绽放

在师资提升、课堂落实、评测检验的基础上,广州普及美育的同时,形成了姹紫嫣红、百花争艳的多元特色格局。

传承岭南文化

荔湾区西关培正小学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粤剧伴我行手账》,与家长一起随时随地记录与粤剧的生活点滴。作为广州市首批粤剧特色学校、联合国粤剧文化推广基地,西关培正小学从2005年起就设立了专门的粤剧班,对爱好粤剧的学生重点培养,师生们共同创编了富有特色的粤曲校歌、粤韵操等。

学校利用邻近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地利”,长期开展“馆校合作”,培训学生成为粤剧讲解员。2019年,学校美育老师与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编的全国首套针对广大少年儿童、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走进粤剧》,不但填补了小学缺乏系统粤剧教材的空白,还践行了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为在少年儿童中系统开展粤剧文化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蓝本。

广州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广州不少学校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充分发挥课程美育、课堂美育、社会美育、自然美育的作用,不断丰富美育资源,积极推进广府文化进校园,如粤剧、广彩、广绣等。

“早在2000年左右,广州的中小学就纷纷将传统文化纳入美育的课程体系中,不少学校最初只是把传统文化作为特色课程来开设,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像粤剧这样的广府文化不单单是美育的范畴,还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息息相关,所以传统文化进校园逐步让美育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深度融合,不少学校探索出了特色发展之路,学生在陶冶情操之外,综合素质大大提升。”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副局长陈晓说。

广州校园传大美 生机勃勃育后生

打造高水平团队

广州整体布局谋划,重点打造了一批美育基地和高水平艺术团队。

今年4月,市教育局与华南师范大学签订的“广州市学校第一批高水平美育团队培养(舞蹈)”项目正式启动,针对各校已有的“一校一品一特色”,制定个性化方案,并将岭南舞蹈区域特色作为核心,以“一对一”的指导方式,通过线上会议、线下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美育工作,在提升学校美育团队水平的同时引领艺术教师整体水平提升。

“高水平美育团队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经过近一年系统、科学、高效的培训,各校舞蹈教师在舞蹈课堂教学、舞蹈团队培养方面有了质的提升,特别是各校舞蹈团队在统筹管理、教学实践、编导创意、科研创新、团员能力等方面得到明显提升。”华师音乐学院副院长王海英教授表示。

广州美术学院参与广州市教育局中小学校美育提升项目工作,组建团队参与广州市中小学校美育发展。通过项目合作,红棉小学的教师们对书法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确立了美育视野下的书法陶印课程教学,并以此转化为颇具特色的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

广州校园传大美 生机勃勃育后生

均衡城乡,一体发展

广州注重边远区域、与中心区域的统筹,注重全市学校美育工作的均衡发展。通过创新工作机制,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引入高校、艺术专业团体和社会机构参与学校美育发展,选派音美教师重点扶持农村中小学美育工作开展。

发挥艺术教研员、名师、品牌教师辐射和示范作用,通过“师徒结对”“以老带新”等形式,加大对乡村骨干教师、新教师的指导和培养力度,带动提升乡村教师教学水平。

利用各种资源和平台,采用区际交流、区内交流、区市交流、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定期组织城乡音乐和美术教师开展音乐、美术教研,在相互交流、思想碰撞中提升乡村美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开阔乡村美育教师的思路眼界,带动区域内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学校美育工作水平实现整体提升。认定200所覆盖城乡学校的高水平体育美育团队,在全省首推引入11家高校和机构参与城乡中小学体育美育发展,每年组织100多场比赛活动让城乡学生共享优质体育美育资源,实现城乡一体发展。

广州校园传大美 生机勃勃育后生

丰富普及实践平台

广州学生的艺术实践平台越来愈丰富和普及。注重搭建让每名学生都有展示的舞台,普通学生、高水平学生、乡村孩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有机会和平台。

结合美育课程和学生社团活动,各学校基本建立各类艺术社团,开展合唱、校园集体舞、管弦乐、儿童戏剧、粤剧、语言艺术等群体性活动,让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样美育实践活动,培养1至2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2021年,举办第六届“羊城学校美育节”系列活动,包括中小学师生书画及手工艺比赛、器乐、舞蹈、合唱、美育优秀创新案例、艺术工作坊、第三届农村和外来务工子女学校艺术教育成果展示等,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平台,促进学生审美素养提升。

深化学校美育改革 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近年来,广州市教育局将美育与其他四育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形成五育并举、全面贯通、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构建了具有广东特色、广州特征、学校特点的新时代学校美育模式,有序、有力、有效地推进了广州市学校美育可持续、常态化、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广州将深化学校美育改革,积极破解影响学校美育发展的普遍性、历史性遗留问题,尤其是着力破解全市中小学课程建设、师资力量、制度机制、资源配置、场馆场地等问题,全面提升学生艺术素养,推动广州学校美育发展上水平走前列。

经验:“三动”“六策”推进学校美育

广州美育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以政府驱动为引领、以部门推动为支撑、以区域联动为抓手”,构建了“高站位、深内涵、强特色”的学校美育新格局,推动了广州市中小学美育工作新变化、新发展,突出表现在实现“五个转变”:从以往重赛事到重培养的转变、从以往重成绩到重素养的转变、从以往重尖子到重普及的转变、从以往抓单项到体系抓的转变、从以往单打到聚合的转变。

具体体现在:第一、政府驱动“有高度”——形成了坚持正确方向、统筹全市发展的育人模式;第二、部门推动“有力度”——形成了课程体系完善、师资队伍优质的条件保证;第三、校社联动“有深度”——形成了软硬建设有力、经费支持到位的保障体系。

广州市教育局秉承“以规范抓好建设为发展之基、以促进艺术特长为发展之要、以提升核心素养为发展之本、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发展之源”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大湾区的“枢纽”作用,高效整合市内外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研究机构、院团场馆、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对全市学校美育进行核心统领。

以“三动”——政府驱动、部门推动、校社联动,“六策”——顶层设计、育人模式、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品牌活动、资源整合为主要实施路径,扎实有效推进了全市学校美育工作。

未来:深化美育改革 破解历史遗留问题

未来,广州将多措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美育教师配备力度,未配齐的区必须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美育教师。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高校、专业团体和社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缓解美育师资不足问题。优化调整区域美育师资配置,推行中小学校美育教师“区管校聘”。多途径提高师资整体素质。开展艺术教师全员岗位培训计划和专业素质提升计划,建立协同培养师资的新机制,促进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不断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

拓展平台,普及艺术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地区文化特色和中小学生实际,拓展交流展示平台,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舞蹈、书法绘画等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班级、年级、校际等群体性展示交流。持续举办 “羊城学校美育节”系列活动,举办合唱、器乐、舞蹈、师生书画等比赛;以及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展示、农村和外来人员务工子女学校艺术教育成果展示等活动,达到以赛促练、以赛促教的目的,实现全面普及、重点提升的效果。

创新模式,积极探索馆校合作。积极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全面按标准配套艺术教学实践活动的场地设施及专用教室,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建设体育、美育综合场馆,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全市拥有1个综合艺术馆;每区新建至少1个青少年艺术中心;对学校要求配有综合性的艺术楼和美育场馆,并以学区为单位,实现各学校共享。探索整合文旅部门专业场馆资源开展美育教学活动。

规范管理,强化美育教学教研。进一步明确市区两级艺术教育教研部门工作职责,发挥艺术教育教研员在艺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学校对艺术学科教学的规范性管理。积极改革艺术教育教学方法,开展更多面向艺术学科课堂教学的规范性、各学段各年级教学标准、教学方法研究、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教研活动,不断加强教师教学研究水平、提高教师素养。通过制定美育教学标准、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师能力,确保实现学生审美素养全面提升,学生体态、行为、语言、心灵全面美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何宁、崔文灿、陈亮对本版文字亦有贡献)(广州市教育局和羊城晚报社联合出品)

总策划 | 刘海陵 林海利

总统筹 | 孙璇 胡泉 林洁

统筹 | 蒋铮 陈晓璇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敏

上一篇新闻

操盘必读:5月31日证券市场要闻

下一篇新闻

中国最低调的“四大财团”是谁?资产超万亿,阿里腾讯只能靠边站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