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这五年,上海全力打响“四大品牌”

这五年,上海全力打响“四大品牌”

编者按:

6月20日,上海市委全会通过决议:市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6月25日召开。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奋力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关键之年,这次市党代会对上海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按照总书记的嘱托,上海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作为主流财经媒体,本报对上海近五年来若干金融经济领域的显著成就进行梳理后发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五年,这是一个值得认真回顾和热情书写的五年。从今天起,本报将对近五年来上海金融经济若干领域进行回顾性报道,并以此为基展望未来。我们邀您一起重温、一起展望,一起期待未来五年有更多的惊喜、更多的新气象和新奇迹。


这五年,上海全力打响“四大品牌”

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

“开放、创新、包容”是上海的城市名片,无论有形还是无形的要素资源都在这里汇集、碰撞、融合……它既有浪漫优雅的生活气息,又有厚重朴实的工业底蕴,更是连接世界的重要纽带。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作为党的诞生地和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上海的方向体现着中国的方向,上海的发展折射出中国的发展。从高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上海一直马不停蹄往前赶。

新的时代,新的使命,上海亟需构筑新的战略优势。2018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发布,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的意见随后推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也于当年11月开幕。

2021年,上海印发《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通过滚动实施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四大品牌”打得更响、传得更远、影响更广。

这五年,上海全力打响“四大品牌”

可以说,全力打响“四大品牌”既是上海自身的发展需要,也是顺应国家对上海的战略要求,且上海的确在这四个方面具备传统优势及现实基础。

近日,多家企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四大品牌”建设是上海更好落实和服务国家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行动。上海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其中所彰显的争当排头兵、先行者的理念,也给了上海企业极大的信心和发展动力。

如今,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即将召开,这座勇立潮头的城市也将再一次站上新的历史节点。

“上海制造”新征程

这五年,上海全力打响“四大品牌”

上海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工业发祥地、民族品牌发源地和集聚地,而上海制造曾以经典、优质享誉海内外。

未曾料及的是,由于国际经济形势总体复杂,需求疲弱,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上海的工业结构曾在一段时间内处于转型的阵痛期。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曾明确表示,外界一度争论的“上海要不要制造业”是一个伪问题——应对当下及未来的经济转型及国内外竞争挑战,上海作为昔日的制造重镇,依旧离不开制造业。

进入新世纪的“上海制造”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传承的重要基因,更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坚实支撑。上海要发展制造业,就必须认准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瞄准最前沿、最尖端的颠覆性技术,瞄准对产业具有控制力的核心环节,瞄准那些带动面广的“源创新”。

于是,在关键技术领域,“上海制造”迸发出的力量有目共睹:国产大飞机已获得超过100架订单,即将正式交付的首架C919首飞圆满成功;排水量达13.5万吨的国产首制大型邮轮开工,并在2021年正式下水,预计2023年下半年有望迎客;国家重型燃气轮机试验基地落户临港新片区.......

2021年,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分别为2327.79亿元、7617.14亿元、3056.82亿元,总规模全面跨越万亿元门槛,达到1.27万亿元。其中,人工智能产业增速领跑三大产业。

除此之外,与消费者关系最近的上海传统品牌也在消费升级背景之下寻找新的定位。

谈到上海的传统品牌,一定绕不开上海牌手表、凤凰牌自行车、大白兔奶糖……这些饱含温度和时代感的品牌总能勾起老一辈人无数美好的回忆。尤其提起这些上海制造的产品,老一辈人总有说不完的话,这些产品不仅有着过硬的品质驰名全国,也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直到今天,我还清楚的记着,和爱人结婚的时候特地跑了趟上海买了两块上海牌手表,那时候不像现在的年轻人,结婚买钻戒之类的,最流行的就是买手表。”73岁老人曾远(化名)在和记者聊起那段往事时,脸上仍会露出幸福的笑容。

七八十年代,结婚三大件,“三转一响”,这第三转便是手表,尽管那个年代很流行戴上海牌手表,但能戴得起手表的人并非多数。

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商品的选择也越来越多,这使得传统品牌不得不面临新时代下的窘境。

要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就必须要推动传统制造模式转型,借力互联网巨头之手,加快推进C2B(电子商务模式的一种,即消费者对企业)的消费渠道连接,从而给老品牌注入新的内涵,让其焕发出新的活力。于是,在不那么显眼的高科技与制造业领域,互联网与其所引领的数字化,正成为中坚力量。

上海是拥有中华老字号最多的城市,据拼多多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19年,拼多多就启动“上海老字号新电商计划”,并累计投入100亿营销资源以及15亿元定向现金补贴,助力100家上海老字号品牌扩大市场份额,推动更多品牌重回一线品牌阵列。这样的助力被业界视为“数实融合”领域的深度合作。

“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相互融合是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也是中国制造业进一步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上述负责人进一步向记者指出,老字号的转型升级不一定要从生产端开始数字化,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洞察到用户的真实需求,再来反推生产过程。

除了借力互联网企业,也有不少传统品牌从传统制造向智慧制造进行转变。

“在彰显‘上海制造’美誉方面,2018年,公司在上海青浦投资建设的智慧制造工厂——跨越工厂正式投产,该工厂总投资12亿元,是上海家化全球化布局中最大的生产基地,秉承自动化、数字化、柔性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该工厂年产能可达到7亿件,为国家实现制造强国而添砖加瓦。”上海家化方面向记者表示。

上海家化方面进一步称,今后,该公司将通过全生命周期的优化选择,尝试开发低碳甚至零碳的产品,在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同时同步实现与环境的友好和谐发展。

相关探索与实践仍在继续。在打响“上海制造”的过程中,过去五年,上海工业增加值从2017年的8303.5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1.07万亿元,累计增幅近30%;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势头更为迅猛,增加值达到3650亿元,年均增幅接近13%。

“上海服务”硬实力

这五年,上海全力打响“四大品牌”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明确,上海的目标愿景为,立足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梦圆2050年,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从全球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和产业结构变化来看,服务业一步步地走向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有数据显示,纽约、伦敦、东京、巴黎这些全球城市的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占比均超过了80%。

因此,在上海“四大品牌”中,作为核心的“上海服务”,意义重大。2018年《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总体目标显示,到2020年,服务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70%左右。经过三年发展,第一轮打响“上海服务”品牌三年行动计划取得了显著效果,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83万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3.1%。

从规模来看,上海市服务业增加值和比重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2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3万亿,达到3.17万亿元,增长7.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3.3%,相比上一年增长了0.2个百分点。从内容来看,“上海服务”涵盖了金融、贸易、航运、科创、教育、文旅、城市管理、政务服务等方方面面。

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龙头,上海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首屈一指,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保险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等全国性的金融要素市场立足上海,为全国提供全方位和高水准的金融服务。作为国际经济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去年的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大关,达到4.32万亿元,增长8.1%;金融市场交易总额突破2500万亿元、增长10.4%。2022年的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已经成为仅次于纽约、伦敦、香港的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

同时,上海还是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2021年,其国际贸易中心能级大幅提升,口岸贸易总额突破10万亿元大关,达到10.1万亿元,增长15.4%,保持全球城市首位。2021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0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8%,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2020、2021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上海连续两年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新加坡和伦敦,是世界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

“上海服务”不仅仅体现在经济、金融、贸易、航运这些核心功能方面,也体现在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健康等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行各业。如在教育方面,上海多年来持续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在去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奖获奖城市之一;在文化旅游方面,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等重大文化活动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2021年,全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1500.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至2021年末,上海全市已有星级宾馆177家,旅行社1865家,A级旅游景区(点)134个.......

“上海购物”之兴盛

这五年,上海全力打响“四大品牌”

“十里洋场”“东方巴黎”“魔都”......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而屹立在中国东方的上海,一直被视为“购物者的天堂”。

南京西路,作为上海繁荣的见证,即使在深夜,靓丽的霓虹灯依旧绵延数里之长。南京西路之于上海,犹如香榭丽舍大街之于巴黎,第五大道之于纽约,皆是全球最知名的购物商圈,数千个国内外知名品牌选择在这里开设旗舰店或专卖店。

无论是南京西路商家栉比鳞次、淮海路车水马龙,还是世界级商圈陆家嘴浪漫小资......均是这座全球城市商业繁荣的缩影。

根据相关数据,2021年上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万亿元,增长13.5%,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规模稳居全国城市首位;上海商品销售规模连续跨越15万亿和16万亿大关,跃升至16.3万亿元,增长16.5%。千亿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达到7家,新认定贸易型总部48家、民营企业总部114家,累计分别达到232家和388家。

与此同时,作为国内最早提出“首店经济”的城市,2021年,上海引进各类国内外品牌首店1078家,同比增长18.6%,并有超过3000个国际国内品牌在上海举办新品首发、首秀、首展活动,夜生活指数稳居全国首位,“上海时装周”在全球时装周活力指数中跃居全球第四。

相较于5年前,这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18万亿元,进入上海的“首店”为226家,在上海举行全国首发活动的国际国内品牌为1265个。

如今,对于这座中国最发达的商业城市而言,“购物”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逛商场、买东西,而是将开辟新兴空间、打造消费地标、创建标志性夜间体验项目等作为“上海购物”的核心叙事。

以植根于上海,拥有18个中华老字号和一众领先品牌的全球家庭快乐消费产业集团豫园股份的探索为例,自去年以来,该公司带领旗下各产业、品牌积极参与上海“五五购物节”等重大商业活动中;探索夜经济,旗下上海著名文化商业地标项目豫园商城成为上海标志性的夜间体验项目之一;作为上海时尚联合会的会长单位,其以“东方生活美学”为战略定位,全面升级上海高定周。同时,在“双循环”背景下同步规划“引进来”与“走出去”,加强全球化布局。

3月下旬,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在披露的《2022年上海市商务工作要点》中提出,将深化落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和新一轮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三年行动计划。在打造消费潮流新标杆上,率先启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上海,将加快打造全球消费目的地和全球新品首发地,力争引进800家以上品牌首店,建成3~4个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数字商圈,打造一批世界级商业地标和具有全球知名度的特色商业街区等。

上海,正在加速朝这样的期待迈进。

“上海文化”强张力

此前,华略智库长三角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一、华略智库高级合伙人、长三角研究院院长夏骥共同署名的一篇文章指出,“四大品牌”之间既各有侧重,又有机统一。从有机统一的角度来看,在上海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大背景下,“上海购物”以消费促进为基点,能够以商业模式创新引领消费文化潮流、扩大“上海文化”影响。从各有侧重的角度来看,“上海文化”重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2021年,在相关会议上,上海市委宣传部文化改革发展办公室主任刘海英曾表示,新一轮《行动计划》明确了今后三年的主要目标是:全面助力上海城市软实力提升,深化建设更加开放包容、更富创新更显人文关怀、更具时代魅力、更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

据称,到2023年,上海建党历史资源高地、建党精神研究高地、建党故事传播高地基本形成;海派文化标识度持续提高,上海服务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文化支点作用不断提升;江南文化研究高地建设取得实效,江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深入,上海推动长三角文化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龙头作用愈发凸显……

“文化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深化建设更加开放包容、更富创新活力、更显人文关怀、更具时代魅力、更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这无疑给了上海企业更大的市场红利和发展机会。”豫园股份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从一个个散落在上海各处的咖啡馆,到一处处极具渲染力的文化城市地标,再到一部部跌宕起伏的红色文艺精品力作……这些都是“上海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是内核,创新则是重要的抓手。为了进一步打响“上海文化”,一众上海企业都在全力付诸行动。

2020年,豫园股份旗下老字号松鹤楼率先探索连锁化发展之路。2021年,松鹤楼面馆连锁化驶入快车道:全年新开60家门店,并不断深化全国布局。目前,松鹤楼面馆已在全国拥有91家门店。松鹤楼的出师告捷为豫园旗下更多老字号餐饮品牌提振了信心,“两个包子”(即创立于1900年的南翔馒头店的南翔小笼馒头,以及创始于1910年的春风松月楼素菜包)同样在2021年酝酿突破舒适圈,进行连锁化探索。与此同时,集餐饮与食品研发为一体的豫园文化饮食集团科创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并将于近期落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方面,上海一直在深挖文化元素,并推动文化“潮”起来。

以光明乳业为例。2021年,拥有百年底蕴的光明乳业在旗下光明冷饮品牌70周年之际,提出“一城一物”可持续创新战略,加码冷饮布局。2022年上海疫情期间,在筑牢抗疫保供防线的同时,光明冷饮也推出团购渠道,深挖光明文化元素,激活“光明牌”的舌尖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光明乳业方面指出,新时代的年轻人借助互联网等多元化形式演绎着新时代下的国潮文化,为中国文化的传承焕新创造更多可能性。未来,其也将继续以跨界,破圈,联名等新潮方式,探索与消费者交互的新场景。

作为上海乃至整个中国市场日化领域的代表企业,上海家化方面认为,“国潮”的盛行,本质是文化自信“潮”,是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潮流。在此背景之下,企业在国潮+商品打造中,应深挖传统文化内涵,并进行再开发、再创意,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IP。在消费/美妆领域,与“国潮”大热IP的强强联合,将“新国潮”与现代消费理念与生活方式形成良好衔接,也将成为不少品牌拓展的方向。

据悉,在巧用跨界IP使品牌迅速破圈方面,上海家化旗下的玉泽携手中国航天进行联动,通过定制十二天工航天礼盒带来跨界创新,并借助航天热门话题提升品牌形象,累计品牌曝光量达1.4亿;高夫更是携手动漫IP哆啦A梦,打造高科技属性的形象,累计品牌曝光量达1.8亿。

豫园股份指出,包括“上海文化”在内的“四大品牌”建设,是上海更好落实和服务国家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行动。上海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其中所彰显的争当排头兵、先行者的理念,也给了上海企业极大的信心和发展动力。

记者:蒋佩芳 王敏杰 马云飞 蔡淑敏

编辑:马杰克

责任编辑:毕丹丹
封面/图表制作:张力

上一篇新闻

当我们在抢星巴克“猫爪杯”时,歪果仁在抢我们的大白兔!

下一篇新闻

开启全球城市史的上海时刻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