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月19日 星期五

《机动部队》第二部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失败

渊田美津雄 奥宫正武 [日本]

[出自《机动部队——中途岛海战续篇》]

《机动部队》第二部第十一章

   因为失败而备加责难并非明智,但“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确实是至理名言,我想,对失败的后果加以问顾并非无所裨益,当然,笔者并非对何人加以影射,更不是对某氏怀有怨尤,只是以机动部队作为思考问题的中心,就我战时之所想、所见、所闻之事实如实记载,以作为此书之终结。

   太平洋战争是在空中进行的战争。开战之初所取得的胜利主要应归功于海军航空兵的积极活动,而中途岛以后所遭到的失败则因我国海军航空兵萎靡不振所致。

   陆军作战指挥机关曾经指责说瓜岛陷落,塞班岛失陷,究其本因莫不是海军航空兵作战不力。事实确实如此,因此,我身为海军人员也不得不坦率承认。

   情况确实如此,可是对问题一直看得很清楚的陆军为什么在作为太平洋战争第二和第三转折点的瓜岛决战和塞班岛决战中连一架陆军飞机也没有出动呢?

   太平洋战争中我军初露破绽是中途岛海战,形势恶化始于瓜岛攻防战的失败,而气息奄奄则始于塞班岛决战的败北。如今,这一事实是国人尽人皆知的。即使在作战当时,陆海军首脑机构也对此了如指掌,也正是因为了如指掌才不惜流血牺牲,连续苦斗。

   也许有人会指责说太平洋岛屿作战是由海军承担的。不错,海军的确承担了内南洋和外南洋的防卫任务。但是,既然这一地区是敌人的主反攻正面,是决定整个战局命运的决战战场,那么国防军就应该成为一体,如同一驾车的两个车轮,两者缺一不可。

   基于上述理由,陆军运送了地面部队。既然运送了地面部队,那就没有理由不运送航空部队。何况太平洋战争是空中之战,对这一点必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这方面的航空作战可能完全交付给海军承担了。如果确系如此,那么在飞机生产投资上为什么要主张陆海军平分秋色呢?这简直令人无法理解。

   马里亚纳海战以后,我被调到大本营任海军参谋,当时,除了航空作战之外,还兼任部分航空军备任务,根据我当时调查的情况,从昭和元年到昭和二十年8月,我国生产的飞机总数为:陆军飞机41450架,海军飞机40750架,总计为82200架。从数量上看陆军超过了海军。作为国防军整体的这一半在瓜岛和塞班岛决战中并没有协力作战。

   我们的主要敌人美军在太平洋战争第一次转折——中途岛海战中,基地上的许多陆军飞机协同海军袭击南云机动部队。南云部队跟美国陆军飞机周旋中虽然将大半敌机击落,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苦于敌陆军飞机的纠缠而让美军机动部队的海军飞机轻而易举地钻了空子。

   美军陆海军的航空兵在作战中确实配合得十分默契。美军有压倒优势的生产能力作后盾,而且兵力又使用得十分充分。面对如此强大敌人的我国海军航空兵,在本来就已相当薄弱的飞机生产方面却要跟陆军平分秋色,这样一来,与美军打仗焉有不败的道理。

   陆军的航空兵可能是用来对付第一假想敌国苏联的。但是,无论怎样讲,当前是在同美国打仗呀,在这场战争中我军在面临溃败的情况下,对于尚未与之开战的苏联暂时表示一下温和恐怕是不无道理的。如果确实这样做了,那么,对于战争就不会持那种很不严肃的态度了。时至打了败仗的今天,日本人捶胸顿足,悔恨莫及的根源可能就在这里。

   日本海军是不是过分逞强,夜郎自大,而对重大战机不愿寻求陆军的协助呢?恐怕情况并不尽然。

   第一次攻击瓜岛遭到失败时,当时刚从南云部队调到第十一航空舰队任航空参谋的源田实中佐曾提出一种建议:在夺回瓜岛作战中,要将约1000架的陆海军战斗机集中于瓜岛方面,将这些飞机分成三个梯队,经常以300架飞机为单位轮番作战,在这些飞机的掩护下强行运送部队和装备。军令部对这一方案亦表示赞许并曾要求海军方面派出500左右架飞机,陆军方面要对此给予支持和合作。但这一提案却遭到参谋本部主管航空业务的K中佐的强烈反对,甚至折衷方案亦无法通过。陆军没有战斗机吗?否,当时,陆军的战斗机主力部署于满洲(中国之东北)。事后不久,源田中佐调任为大本营的航空参谋,该氏满怀热情地反复进行交涉,但始终未达到目的。

   “阿代号作战”终未成功,小泽部队最后败退。大本营海军部鉴于马里亚纳失陷之后,日本本土将全部暴露于B-29空袭之下(B-29于6月15日夜第一次从中国基地出发空袭了北九州),因此认识到,必须尽一切努力将塞班岛夺回,当时的具体设想是:如能将我军当时约百架的战斗机部署于陆上基地,则即使对付敌军的一个航空母舰群我方也有胜利的把握。因此,要分两次在塞班岛、提尼安岛、关岛各部署100架飞机,总共投入飞机300架,3次击退敌机即可达到预期目的。尔后,再派遣150架乃至200架飞机以保障下一步的作战行动。这样,夺回塞班岛也许可能实现,当时,还曾提出在总共750架乃更800架飞机当中,450架由海军承担,其余部分由陆军分担,用航空母舰将陆军战斗机运到硫黄岛(海军飞机飞到硫黄岛),但是这一方案亦未得到陆军同意。之所以出现此种情况,乃是因为当时陆军方面东条参谋总长等人已下定决心要在本土决战。鸠田军令部长窥测出陆军的此种意向,于是,对上述方案未采取积极态度。当时,陆军战斗机之主力部队仍部署于中国大陆,这就是问题症结之所在。

   那么,陆军为什么老是不愿派出飞机呢?要想解开这个谜,关键是一个“海”字。

   从瓜岛争夺战到塞班岛决战这一期间,大半时间我是在特鲁克、腊包尔、所罗门、新几内亚、马绍尔群岛等基地度过的。当时,派往腊包尔的陆军飞机曾计划先用航空母舰运至特鲁克,尔后,再从特鲁克空运至腊包尔,有一次,用这种办法曾运送过大约30架战斗机。其中第一批的9架飞机在海军机引导下,轻易地到达腊包尔。看到这种情况之后,其余的飞机在没有海军飞机引导下,勇敢地单独飞行了。结果,9架飞机虽然好不容易飞到新英格兰岛南部,但因为迫降而造成机体严重破损,其余9架据说下落不明。

   实际上,对于陆军飞机,特别是小型陆军机,大海是比敌机还要凶恶的大敌。

   昭和十八年年末,我所在的部队曾在新加坡方面进行训练。当时,我应陆军第三航空军的邀请飞往仰光,目睹了泰国和缅甸方面的陆军航空部队的状况和空战的情况,另外,我还有机会了解到马来亚、苏门答腊、爪哇、西里伯斯、菲律宾,台湾方面的陆军航空部队的概况。结果,陆军飞机毕竟是陆上的飞机,在陆上训练,不可能在海上使用。

   南方军总司令官寺内寿一元帅看到在新加坡不分昼夜进行训练的航空母舰运载飞机之后,曾十分感慨地对第二航空战队司令官城岛少将说:

   “我想,如果陆军飞机也象阁下飞行队这样不分昼夜地训练就好了,我只是因为来到这里才第一次看到夜间飞行。

   寺内元帅还给我这个年轻后生让座说:

   “有贵队在此地驻扎我就有恃无恐了。”

   元帅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按规定在紧急情况下,我们要听从他的指挥。

   有一次,我曾经去菲律宾的棉兰老岛上的达沃。这里的机场从整体上讲是倾斜的,而且屡有起伏,宽度小,飞机起落相当困难。可是从内地向新几内亚转场的第四航空军的陆军飞机非要把此地作为中转基地不可。当地的第三十二海军根据地队的首席参谋河内中佐曾对我讲过如下的话:

   “我到这里已经一年了,一年来,在这里起飞降落的陆军战斗机竟有百分之三十发生事故。照此下去,从内地出发的飞机大约有一半不能到达新几内亚前线。”

   “海军飞机怎样呢?”我问道。

   “为数不多,至多也超不过百分之二、三。”他回答说。

   海军飞机一定要在狭窄的飞行甲板上起飞降落,学会此种飞行技术的海军飞机确有其高明之处。

   海!这是日本陆军飞机在使用方面受到限制的根本原因。

   陆军上层持何种态度姑且不论,当时的陆军飞行员却是十分认真的,非常想对敌舰实施攻击。在这个问题上,海军内部当然是不会不同意的,既然自己的孪生兄弟陆军飞行员有此种要求,那就让陆军飞行队在海军部队指挥下进行训练好了。昭和十九年2月1日对此做出了决定。

   起初是第一航空军所属辖九十八战队,尔后是第七飞行战队的丙重轰炸机战队编入第一航空舰队司令长官角田中将所属的部队。角田中将将丙战队交由第七六一航空队司令松本中佐指挥,在鹿屋航空基地进行鱼雷攻击训练。在进行鱼雷攻击之前要先在大洋上飞行,特别是要进行夜间洋上飞行训练。

   经过6个月的正规训练的结果,上述陆军飞行队成了海军的第一流的鱼雷机队,同海军飞行队相比毫不逊色。遗憾的是,这已经是塞班岛之战结束以后的事了。

   大多数上述陆军飞机都是陆海军飞行员混合搭配,统一编组的,这样就可以发挥一机多能的特点。副驾驶员和报务员多为海军人员,这样一来,既非海军,亦非陆军,大家都是飞行人员。每当我心情高兴地看到我陆海军飞行员专心致志地进行训练时,总要想到:“如果陆海军的上层也能这样和睦相处就好了。”

   海军由于接连不断地艰苦作战的结果,老练的飞行员几乎所剩无几了,而陆军内部老飞行员却远较海军为多。正因如此,经过一番训练之后,陆军的飞机可望有着比海军飞机更大的战斗力。

   当然,既然都是日本人,陆海军飞行员应该是不分彼此的,陆军飞行员此前好比是瑰宝而弃置不用,在塞班岛决战中陆军未派出一架飞机参战,这究竟是谁的罪过呢?

   这个问题可暂且不谈,至于说在海军内进行海陆合训的陆军飞行员则当作别论。这些人后来接到陆军将其调回的命令时,竟然热切地希望留在海军航空基地,战队长还赴京到参谋本部当面进行谈判。后来,虽然海军的这种作战指挥机构撤销了,但是海陆军飞行员协同作战这种形式却一直坚持到战争结束。

   居住在陆地上的人对海怀有恐惧心理!对于海,见而生畏乃是陆地上的人们的本性。这一点不限于我国陆军,希特勒的纳粹空军同样有这种情况。在英国战斗机进行防卫战时还可以理解,可是在德国空军占有优势的时候,其飞机也不敢飞越仅60海里的多佛尔海峡,竟然容许英国舰队在英国近海上活动。而在距法国海岸并不太远的海上进行的英德海战中,德国飞机看着“俾斯麦”号战列舰遇难也见死不救。

   正是因为这个道理,曾经因击沉“俾斯麦”号军舰而兴高采烈的英国战舰“威尔斯亲王”号连同其僚舰“反击”号和护卫驱逐舰竟被从法属印度支那起飞的我海军51架双发动机鱼雷攻击机和34架轰炸机击沉,瞬时葬身马来海底,得知这一消息之后,英国首相邱吉尔本人也惊愕不已。

   无论是中途岛作战,还是占领瓜岛都是海军独自实施的作战。

   中途岛作战显然是海军作战的失败。然而,这次海战尽管是海军单独进行的作战,依然准备好了随时可用的强大的航空兵力。敌人在中途岛海战中取得的胜利可以说是“情报的胜利”。如果不是敌人预先弄清我军的作战意图,这次作战一定会收到山本大将所计划的战果。

   而占领瓜岛之战则与此不同。该岛是不设防之地。因而可以轻易占领。然而从没有要求陆军协力设防和同己方航空基地远隔600海里(相当于铫子至五岛之间的直线距离)的地方设置航空基地这点来看,我海军显然是对敌人过于轻视了。

   出现此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主要敌人美国的态度上陆海军之间没有看法一致的统一的方针。瓜岛之战就暴露出了这一分歧。过低地估计了敌人的力量固然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筹划,结果一旦同敌人遭遇,就只能急于为弥补漏洞而采取应急措施,而不是一开始就采取根本对策。结果,尽管从数量上看来占有优势,但最后还是遭到失败。

   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的第一个转折点,对于这一点是任何人也不怀疑的。

   战后,我会见美国海军军官(主要是战略轰炸调查团的成员)时,曾问过他们:

   “如果美国舰队在中途岛海战中失败,那么战争的前途将会怎样呢?”

   美国军官中多数人回答说:

   “如果失败,政府将会用数字表明我国的各种军事实力,说明过多少年以后才能建成有胜利把握的军队。政府将要合理地要求国民接受加强军备的计划并寻求国民的支持……”

   无论是珍珠港事件中吃苦头,还是中途岛海战中取得胜利,美国都把这些作为指导战争的手段有效地加以利用,而日本的战争指导人则与此相反,他们因为珍珠港的成功而得意忘形,又因为中途岛的失败而晕头转向,关于失败的真相并没有如实相告以号召国民奋起,甚至由于瓜岛失败而出现危机的战局也没有采取足以使国民接受的措施。于是,继瓜岛失败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阿留申、所罗门、新几内亚、吉尔伯特、马绍尔等战线节节败退,而最后一幕竟演出了“阿代号作战”。

  海军既然要进行最后的舰队决战,那就说明这种决战决定着日本的命运,同样,这种决战对于同海军有着共同命运的陆军也是至为重要的。可是,直到要进行最后决战之际,战争指导者仍然没有改变原来对美国的看法,这就必然造成了日本的悲剧。

   我国的战争指导者竟然不懂内南洋有着决定我国本土命运的重大价值,他们一味扬扬自得,刚愎自用,不肯集中国力赢得一战之胜利。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不能不指出战争的最高指导者的重大过失,另外,大声疾呼进行决战的海军也不无可责之处。海军因为决战出师不利而动摇了当初的决心。作战中途改变方针,没有竭尽全力决一死战。结果,失去了自主收拾残局的机会,最后也自暴自弃走上了本土决战的绝路。

   最后决战这四个字单在海军内使用意义未免过于重大。从瓜岛失败已成定局到塞班岛决战,实际上经过了一年半的时间。这一期间,如果战争指挥得当,要每一个日本人都知道这次决战的意义,并竭尽全力准备打仗而且也认真去打的话,那么,塞班岛攻防中的美军损失可能比实际情况大得多。在更理想的情况下,我想战争早就结束了。

   用第三者公正的目光来看,在日本海军业已无法继续有组织的作战(指配备有十分必要的航空兵力在大洋上进行的作战)以后进行的数次战斗,只不过是业已取得初步胜利的美军扫荡残敌的作战而已。

   塞班岛决战胜负已定,日军显然已无法达到自己的作战目标,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一定要进一步演出一场场流血的悲剧呢?

   在回顾太平洋战争的历史时,这也许是我们应特别注意的问题吧。

   既然在马里亚纳海战中遭到失败,塞班岛被敌军攻陷,“阿代号作战”也终未成功,那么为什么还要把战争拖到昭和二十年8月15日?要及早偃旗息鼓,结束战争岂不更合乎情理吗?

   战争的目的并非战争,而打仗的目的就出于取得胜利。

   日本的战争指导者往往在这个问题上头脑不清,他们有时因过于拘泥于手段而看不清目的。

   当然,我下面要讲的都是战后的话。作为海军一员,我赶上了美军最初在日本本土登陆的机会。美军最初在日本东京湾登陆时,登陆地点是房州的馆山航空基地。在这以前,我就非常清楚地知道美国海军陆战队登陆作战的纲领,因此,我一直考虑美国的登陆作战能否实现这个问题。

   昭和二十年8月28日,大约12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从3艘运输船上下来实施登陆,登陆艇分成多组,每组10艘,来势甚猛地从海面上向海岸接近过来。来到距离海岸约1000米的地点时,顺着海岸按单纵队前进,尔后,一齐改变方向,舰首方向一致,向着陆地杀了过来。刚一来到海岸,立刻打开艇首大门,待命行动的陆战队们按顺序跳到海水里。登陆完毕的士兵排成4路纵队,向着宿舍开过去。从登陆艇上卸下了载重汽车、推土机、电报机。尔后,这些装备也都被送到陆上。上陆后,人们立刻开始作业。还不到5分钟的时间,海岸附近的积尘和土堆都被推土机给推得老远,陆地马上被打扫干净,卡车开始搬运重物,电机开始通信业务。其余的登陆组按2、3分钟的间隔继续登陆,就这样,不到1个小时,所有部队登陆完毕,海岸又恢复了平静。

   在这段时间里,我一次也没有听到美军发出号令。这很象法国式轻松歌剧的舞台。要是日本军队,那怕是一个不大的行动也要弄得号令、命令满天飞。一想到这里,我又觉得眼前的光景使人难以思议。然而,他们只要按事先规定的职责进入自己的部署就可以完成任务,完成任务以后可以随便休息,一面开动推土机,一面逍遥自在地吸烟。用日本军队的标准来看,这简直是吊儿郎当。然而,从他们工作之迅速和效率之高来看,确实是日本军队望尘莫及的。

   战后,我作为一个日本的飞行员曾多次有机会跟美国人一起乘坐飞机,对于美国人的驾驶技术我认为并没有什么值得钦佩的。只是刚刚停战后不久,飞往北海道的飞机驾驶员是一个优秀的飞行员,给人的印象是一个老资格的强者。而以后遇到的都是一些平平常常的人,跟日本的年轻驾驶员没什么不同的地方。看他们那种驾驶技术,有不少地方叫人为他们担心。然而,有一点确实令人钦佩,这就是他们的机体和发动机便于操纵,特别是制动器非常灵敏。

   日本人为了胜利,时常鼓吹所谓必胜的信念,但是,这种所谓的必胜信念在许多场合下,只是强调确信天祐神助和敢死拼命而已,也就是说只有战斗的信念,而缺少胜利所需的实际行动。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单凭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信念和舍命攻击是并不能使敌军崩溃的。

   日本的科学和科学家有不少达到或超过世界最高水平。仅以飞机为例来看,日本的海军飞机有不少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尤其是零式战斗机最为突出,最早出现的零式战斗机同任何一种外国当前的飞机相比也毫不逊色。

   人们不会忘记,战争结束前不久,从硫黄岛起飞,威胁日本本土的P-51战斗机是很活跃的,可是日本的零式战斗机在战争之初就曾在大洋上飞行600海里,取得了对菲律宾的制空权。

   “阿代号作战”时使用的二式舰载侦察机的性能也远比美国的同类侦察机高超。具体说,美国的舰载侦察机的最大活动半径也不过320到330海里,而我国的此种飞机的活动半径为640海里,尤其是能准确地发现敌人。另外,在攻击珍珠港当时,我军成功地使用了深度小的航道鱼雷(关于这种情况,还在日本军队证实之前,珍珠港调查委员会就提出报告说在水深只有10米的珍珠港泊地日军成功地进行了鱼雷攻击),这一点是出乎当时美英专家意料之外的。在马来海战中,一式陆上攻击队所取得的成功使邱吉尔首相也为之色变。如此这般的事例是数不胜数的。可是,这些先进飞机的活动基地却很蹩脚。如果考虑到航空母舰、飞机基地以及与此相关的雷达、热带地区的防疫,战地补给、燃料和器材的运输等情况,那么,上述先进的飞机就缺了一条腿。再有一点就是日本国民的生活水平没有美国人那样高,日本人没有迅速建成机场和强化运输的潜力。因此。虽然拥有先进的飞机,但没有机场,结果多次失去重要的战机。

   还要提到的是日本虽然拥有夸耀于世的造船技术,可是除了昭和初年建造的陆军用大型摩托艇以外,再也没有其他任何登陆舰船了,对此,今后的历史学家不知当做何种评说,

   这些事情看起来都是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可是正是这些因素不断地加速了我军失败的进程。

   现在,我们再回顾一下我机动部队所经历的命运,这种回顾可以具体地表示出我国国运的推移过程。

   继开战初期的珍珠港空袭之后,仍以所向披靡之势而夸耀于世的日本海军机动部队(南云部队)虽在中途岛海战中彻底失败,但以后在南云中将指挥下又重新建成。从整体上来讲,虽然规模变小,但其本质却没有变化。

   飞行员们认为美国机动部队在中途岛海战中所表现出来的技术水平并不高超。我飞行员的训练比以往还要迅猛。新编的飞行队的技术水平很快逐步得到恢复。

   以笔者所在的第二航空战队的俯冲轰炸机为例,由旧式战列舰“摄津”号(长160米,宽20米)改装的靶船,在以16节的最高航速航行时,无论如何转舵回避,仍被9架编队的飞机击中9颗炸弹。这种全弹命中的情况并非罕见。

   鱼雷发射的情况也是很好的,航空母舰“隼鹰”号即使以20节以上的航速实行战斗回避时,仍然被大部分鱼雷击中,战斗机的水平更是完全可以信赖的。

   以后的战斗(包括南太平洋海战在内)是瓜岛周围的海空战。

   作战结果,南云部队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仗打得很好,然而,自身的损失也是重大的。再加上家底不厚,东拼西凑,而且还要准备完成特殊任务,结果,不得不把数量极其有限的舰载飞行队投入泥潭般的基地航空战。

   航空母舰上训练的飞机用于陆上作战可立见功勋,一经使用便认为是珍宝,以后,接连不断地转到地面上来使用。

   自昭和十七年8月28日以来,先后12次向布卡岛、布因岛、威瓦克岛、卡维恩等岛屿派出舰载飞行队。每次出动都遭到重大损失。结果,南太平海战以来,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部队终于每况愈下,以至失去了舰队作战的能力。

   昭和十八年以后,日本飞行队一心寻找机会同敌航空母舰作战时,敌航空母舰部队却不让我军的计划得以实现。

   飞行队的战斗力是人和物两种因素的总和,其中人的因素首先是指挥官,其次是军官,再其次是人数最多的士官飞行员,地勤人员,无线电报务员等。而物的因素,除了飞机的数量之外,还包括飞机的性能,地面通信设施等等。

   日本海军缺乏补充新式飞机的能力,讲战斗机,从始至终,一直使用零式战斗机。尤其是我所在的小泽部队的飞行队中零式战斗机所占比重特别大,第一航空战队的225架的飞机总数中,零式战斗机占81架,第二航空战队的144架飞机中,零式战斗机占81架,第三航空战队的81架飞机中,零式战斗机占63架。“捷罗·发伊塔” [ 译者注: “零式战斗机”一词的英文读法。 ] 一语曾使敌军闻而生畏。然而,就是此种战斗机,开战两年以后,在数量上也没有保持胜过美国的F6F式战斗机的优势。

   俯冲轰炸机同样有问题。马里亚纳海战开始前,第一航空战队的各舰曾配备了新式“慧星”型飞机。此种飞机确实比当时美国的同类舰载机优越,但是由于操纵和修理上的困难,一时尚不能充分使用。另外,第一航空战队的“隼鹰”号上装配有9架“慧星”型飞机,9架九九式舰载轰炸机,“飞鹰”号上有18架九九式舰载轰炸机。九九式名实相副,是一种比零式战斗机还早一年的老式飞机,在航空母舰部队中唯有此种飞机没有可以收回的起落架,因此,在空中一目了然。在腊包尔曾经见到过F6F机群,如果命令九九式轰炸机飞到敌机群中去实施突击,那么显然要成为敌机的牺牲品。可能的话,最好将此种飞机全部换成“慧星”型飞机,但是,“隼鹰”号这种改装成的航空母舰,其最高航速也只不过26节,在海面上无风的情况下,飞机难以起降。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和“九九式”舰载轰炸机的性能上的不足,特别在零式战斗机上挂250公斤的炸弹,将此种改装后的飞机叫做“战斗轰炸机”。此种飞机在第二航空战队的3艘军舰上有9架,第三航空战队的航空母舰上各有15架。

   “天山”型是一种新型的舰载攻击机。第一航空战队的各舰上装备18架,第二航空战队母舰上各有9架,第三航空战队的母舰小,因此,18架“九七式”舰载攻击机和9架“天山九”型飞机各以三分之一的分额配给各舰。

   综上所述,可以明显看出,从飞机的性能来看,日本方面的情况根本不能说是好的。

   那么飞行员的情况又怎样呢?

   首先看一看飞行队的指挥官,从战争初期的珍珠港奇袭到印度洋战争这一段时期,南云部队的飞行队长都是一些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具体地说,任总指挥官的赤城飞行队长渊田中佐是海军学校第五十二期毕业生(大正十三年毕业);其次,桥口、高桥两位少佐是五十六期毕业生(昭和三年毕业);极谷、嵨崎、楠美三位少佐是五十七期毕业生;最年轻的江草、村田两位少佐是五十八期毕业生。中途岛海战时,只是增加了一位五十九期的友永大尉,变化也不算太大。

   然而,珊瑚岛和中途岛海战中,指挥官一个接一个死去,航空母舰部队又进行了改编。结果,指挥官的班底发生了巨大变化。到南太平洋海战前夕,换上了五十八期的关村田、寺岛三位少佐,第五十九期的新乡少佐和第六十一期的高桥少佐。

 马里亚纳海战前夕,作为主力部队的第一航空战队的指挥官换上了第六十四期的垂井少佐,第二航空战队换上了第六十二期的石见少佐,第三航空战队换上了六十四期的山上少佐。

   我在机动部队任职的两年多的时间里,飞行队的指挥官实际上年轻了10岁。一些黄口小儿也担任了指挥官的职务,未免太不成体统。对于飞行员来讲,10年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不论从经验,还是单纯从飞行的机数来讲,10年的差距是相当大的。开战时的指挥官飞行小时都在3000左右,而马里亚纳海战时,飞行小时超过1000小时的指挥官已为数很少。

   日本海军声称要进行最后决战,集海军之全力进行作战准备,可是为什么却没有完成决战所需的编成呢?一个致命的原因就是航空作战上有漏洞和作战指挥方面手伸得过长。昭和十七年来的南太平洋海战以来,美国海军根据国家实力对重大的作战方针进行了调整,对航空母舰兵力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训练。而日本海军却与此相反,一方面充分地认识到了对航空母舰部队进行训练的必要性,然而由于战局所迫,不得不拆东补西,将理所当然应在海上使用的航空母舰飞机派往陆上基地,每次都损失大量历经艰辛培养出来的熟练的飞行员。结果,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不过,这种变化是缓慢进行的过程,而且发生在一般海军军人难以察觉的陆上基地上,尤其是其总数还不及一艘大型军舰上的舰员人数,因而不彻底了解航空战的人是无法理解这种变化所造成的严重恶果。

   单从数字来看,飞行员损失的结果跟损失一艘军舰的后果是一样的,同样使联合舰队失去活动能力。

   只要航空母舰部队健在,其他种水面舰艇就可以发挥其巨大威力,而如果失去航空母舰部队,则巨舰大炮只不过是浮在水上的巨型铁块而已。原因是战争已经进化到了这种地步。

   总而言之,太平洋战争是空中之战。飞机这种灵活机动的兵器成为主要的兵器以来,好端端的“大和”号、“武藏”号战列舰也因为无用武之地而退出历史舞台了。

   国力匮乏的日本适合于保持昔日那样的军备形式,无论怎样急迫,造一艘战列舰要用3年时间,要培养一个海军大尉则需要10年时间。日本人勒紧了腰带,经过了一段很长的时间终于建设了具有世界水平的军备,而且总算保卫了国防的安全。

   然而在以飞机为中心的现代化战争中,不可能长期靠勒紧腰带的办法建设军备。航空军备与国家的总的人力物力有着直接关系,国民生活的潜力直接受其影响。美国能很快生产出天文数字的飞机,而经过30年惨淡经营的日本联合舰队则显得无能为力。

   战争中,我根据俘虏提供的情报,时常亲自了解到美国前线的情况。据说美军十分奢侈,没有巧克力和咖啡就不打仗,可是日本军队却很能忍受饥苦,给点腌梅子和饭团就可以度日。这样俭朴的军队怎么会叫那样奢侈的美国军队给打败了呢?这难道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吗?现代战争的情况已和往日不同了,光凭精神力量是无济于事的。国民生活水平高,生活奢侈的军队有着更大的现代军备的潜力,这一点是不能忽视的。

   我根据自身的经验得出了一条教训:靠勒紧腰带来勉强建立军队,国家的安全未必能得到保障;与比相反,如果8000万日本国民每家都有一辆家用汽车的话,那么,即使国内看不到一兵一卒,自然而然地也就有了一定程度的军备。

(全书完)

上一篇新闻

全球奇葩餐厅,亮瞎你的眼,你想去吃饭吗?

下一篇新闻

如果不想人挤人,8月份这10个小众展览值得打卡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