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黄冈丁未起义--一场威震中外,为辛亥革命预演的反清武装起义

谈及清末著名的起义,大部分人都能说上两个:武昌起义和黄花岗起义。而我今天要说的这场起义,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它却意义非凡,在孙中山所领导的起义中,拥有了五个“第一”:

同盟会成立后举行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第一次任命国民革命军干部;

第一次使用青天白日旗;

第一次攻克清廷衙署、诛杀清朝官吏;

第一次成立国民军政府;

是什么样的起义能拥有那么多的“第一”?-那就是发生在我的家乡饶平县黄冈镇,被称为辛亥革命预演的黄冈丁未起义。


黄冈丁未起义--一场威震中外,为辛亥革命预演的反清武装起义

黄冈丁未起义起义军誓师出发图


(一)同盟会成立

19世纪末期,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澳门镜湖医院医生孙中山,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1894年,他怀着长达八千多字的《上李鸿章书》,北上求见李鸿章。可是,李鸿章军务匆忙,未能接见。孙中山此行达不到目的,同时,在天津又目睹清政府官员的腐败,终明白通过上书请愿的办法来改变中国是行不通的。

同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取“振兴中华”之意。从此,孙中山决心救民于水火之中,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第一次向中国民众提出了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纲领。随后兴中会又在夏威夷一些地方建立分会,会员很快增至百余人。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兴中会组织会员进行军事训练,向爱国侨胞募集资金,为反清武装起义做准备。

1895年10月,孙中山在广州组织领导了第一次武装起义,事实上,这可能根本算不上是一场起义——还没开始,孙中山就发现,约好的人没来,武器也没到。随即,起义军解散,陆皓东被捕,孙中山开始逃亡。

1900年10月,孙中山与几名外国军官绕道至香港,希望借道潜入内地,亲自组织领导一场革命。不料中途有人告密,船刚一抵港即被香港政府监视,不得登岸。这就是电影《十月围城》的背景。无奈之下,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三洲田发动起义。义军苦战半月,弹尽粮绝,虽集合上万人,但因缺饷缺军械,只好解散队伍,第二次起义失败。

虽然两次起义都失败了,但孙中山察觉到举国舆论已经有变化,最初广州起义被骂为大逆不道,到惠州起义时,则是扼腕叹息,恨事不成,前后相较,差若天渊。加上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清廷议和赔款,威信扫地,而人民生计艰辛,国家危急,有志之士都在不停地寻找救国道路,革命风潮开始萌芽。

于是在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联合各地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创建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同盟会成立后,通过《民报》发刊词,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并为之大力宣传,使革命思潮弥漫全国,有志之士纷纷加入革命队伍。

(二)接受孙中山领导

1906年2月16日,孙中山为起义筹募经费抵达新加坡,受到新加坡爱国华侨的热烈拥护,并以晚睛园作为孙中山的居住和活动场所,晚睛园原是饶平钱东的华侨张永福修建,为了支援革命,张永福慨然将它腾出来,成为以后南洋革命总机关的所在地。

黄冈丁未起义--一场威震中外,为辛亥革命预演的反清武装起义

晚晴园


张永福是革命积极分子,曾与林义顺(张永福外甥)、潮州华侨林受之等人,在新加坡组织了“小桃源俱乐部”,研究形势,宣传进步思想。1904年8月,林受之回国奔丧,乘此机会回国宣传革命。林受之有一结拜兄弟,叫许雪秋,广东海阳(现潮安)县彩塘人,精通武术,又仗义疏财,广交潮汕一带“三点会”成员。林回到国内后,召集邻乡的多名志士,在许雪秋的住宅后楼密谈并建立了反清组织,之后联络各县的三点会成员加盟。其中,饶平县加盟的人数最多,有饶平附城的丘松,浮山圩的薛金福,黄冈的余既成、陈涌波等,成为潮汕反清组织的主要力量。1905年2月,许雪秋以承筑潮汕铁路工程及招募团练为名,组织以饶平县余既成、陈涌波等为主的千余人,约期举义,无奈行动泄密,被迫中断。

1906年2月,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在晚晴园成立(即星洲同盟会),张永福、林义顺、林受之等首先加盟。因老乡加拜把子的关系,林受之向孙中山报告了许雪秋在潮汕组织起义未遂的经过。孙中山听后大喜,他实在太缺人了,尤其缺能打的,于是力邀许雪秋到新加坡相见。许雪秋赶赴新加坡,在晚晴园谒见了孙中山,并正式加入同盟会。孙中山认为潮汕三点会人数多,其宗旨也是反清,应联络他们,以增加革命力量,他同意许雪秋提出的在闽粤两省交界筹备起义的计划,并委任许雪秋为中华革命军东军都督,主持岭东军务。这是孙中山组织同盟会后委任的第一个都督。从此,潮汕的反清武装起义,就直接接受孙中山的领导。在许雪秋等人准备返回潮州之际,林受之将孙中山在晚晴园研究制定的青天白日旗帜式样交给许雪秋带回国内,作为今后起义的标志。

(三)正月起义

1906年底,许雪秋认定起义时机已经成熟,拟定在丁未年三月(1907年4月)举事。但清官吏已有所发觉,各地严控紧查。为先发制人,起义决定提前到正月初七(2月19日),利用清官吏新年放松防备的机会,组织暴动。可计划不详,缺应变措施,饶平方面的队伍和福建武装会众无法集结,行动中止。现有一些资料,将黄冈起义时间误认为是丁未年正月,大概是受此事影响。如下图:

黄冈丁未起义--一场威震中外,为辛亥革命预演的反清武装起义

正月起义夭折后,许雪秋到香港汇报情况,并按照孙中山的指示,暂住香港的兰桂坊,一边筹款,一边向日本购买枪支,准备运到汫洲上岸,以图再起。


(四)黄冈丁未起义

1907年3月,因清政府不断交涉,日本将孙中山驱逐出境。孙中山与胡汉民、汪精卫二人转移到安南,将机关总部设在河内,鉴于革命形势需要,孙中山决定在广东西部的钦州(今属广西)、廉州(今属广西)和东部的潮州、惠州四府同时起义。

黄冈镇是闽粤交界滨海重镇,黄冈东面的“大埕所城”及柘林港,是潮州海上重要“门户”和对外通道。清末时期,饶平县城在山区三饶镇,黄冈仅为海防镇。孙中山认为此处海路通达,有利于运输,而朝廷力量薄弱,会党人数多,容易起事,所以将潮州起义地点选在饶平县黄冈镇。

起义由革命军东军都督许雪秋负责,饶平会党首领余既成、陈涌波等人组织发动,起义时间定为5月25日。按照上级指示,余既成、陈涌波等人从汕头领取了款项、军械、弹药,回到黄冈,赶制旗帜,密谈部署。但行动被黄冈一余姓豪绅得知,向黄冈都司隆熙、潮州总兵黄金福告了密。黄金福命令守备黄其藻严查,并派巡防营候补千总蔡河宗率兵一哨约100人,前来查办。5月20日,蔡河宗走水路,从汫洲上岸进驻黄冈镇,准备搜查担水巷的联络点,逮捕相关人员。

危急关头,余既成、陈涌波主张立刻起义,以便先发制人,5月22日晚,起义队伍在距黄冈约三里的连厝坟集合(原饶平师范所在地,现为饶平二中初中部)。

黄冈丁未起义--一场威震中外,为辛亥革命预演的反清武装起义

连厝坟起义军集结处

晚上十点,大约700名起义军高举青天白日旗,分四路出击,进攻黄冈城。经一夜血战,第二天早上攻克黄冈城内衙门,擒杀柘林司巡检王绳武、城守营把总许登科等。23日上午,起义军在旧都司衙门成立军政府,举陈涌波为司令,余既成、张跃为副司令,以“广东国民军大都督孙(指孙中山)”名义发出布告,通知商民照常营业,废除苛捐杂税,喊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等口号,中山先生制定的青天白日旗,第一次在城内升起。

黄冈丁未起义--一场威震中外,为辛亥革命预演的反清武装起义

黄金福部清军闻讯前来镇压,23日下午,从汕头乘“南海”号轮抵达离黄冈镇20里的汫洲。起义军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余既成、张亦麒率兵至汫洲与黄金福决战。另一路由陈涌波、余永兴率兵进攻潮州。25日两路军队同时出发。

这里有很多资料将汫洲误写为潮州,以至于出现两路军队都进攻潮州的错误讲述,如图:

黄冈丁未起义--一场威震中外,为辛亥革命预演的反清武装起义

余部渡过黄冈河,匆忙抵达汫洲时,天已黎明,而清军早有准备,义军虽然奋勇进攻,但枪械火力悬殊,战斗失利。进攻潮州的陈涌波部,得知汫洲失利,迅速改变计划,转军从外浮山方面驰来援助。此时,清军巡防第九营管带赵祖泽已率队乘轮从海上增援,会同黄金福部夹攻义军。敌我力量悬殊,义军完全处于劣势,被迫退守到下园村。

同盟会汕头方面得知黄冈起义的情况后,急推举陈芸生任前方总指挥,与日本留学生方汉成一起前往黄冈助战,又选出日本归来的林国英为后方总指挥,策动各地会党准备进入潮州城。同时联系香港的许雪秋,报告黄冈起义情况。

27日下午,义军因死伤过多,知道难以取胜,只得退回黄冈。此时起义部队未得到潮汕各县会党举兵响应,孤军作战。经大家讨论后,决定解散队伍,择机再举。余既成、余通等人,保护陈芸生、方汉成等退回汕头;陈涌波等数十人,转入福建从厦门往香港。28日,清军进入黄冈,搜获陈余等遗落的党人名册,按名逮捕,惨杀200余人。而许雪秋接到国内黄冈起义的消息后,带人赶赴汕头,汕头已严防密布,许无法进一步行动。

至此,历时6天黄冈丁未起义,牺牲和殉难的革命党人高达340多人,剩余义军四处流亡,起义宣告失败!

(五)起义的意义

中山先生领导的历次反清武装起义,过程都差不多,计划粗糙,行动简单,过分依赖会党,缺乏群众基础,爆发一次,就被镇压一次。但被镇压一次,就多了一些经验——尽管这些经验是用同伴的鲜血和头颅换来——且又多了一种动力,一份力量,一丝希望。

黄冈丁未起义虽然失败,但它是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唤起民众,极大地动摇了清朝的统治。

军政府的成立和“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首次升起,更激发了潮汕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斗争勇气。对潮汕及其周围的民主革命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黄冈丁未革命的影响下,潮汕各地更多进步人士参加了革命团体,推动了其他地方的武装起义。

可见,黄冈丁未起义历史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是潮汕近代史上光辉的一页。史界给予高度评价,称此次起义为辛亥革命之“前奏”、“预演”。2007年,孙中山先生孙女孙穗芳为纪念黄冈丁未起义100周年题词:“辛亥先声 威震中外”。

黄冈丁未起义--一场威震中外,为辛亥革命预演的反清武装起义

这里不得不说一件事情,对黄冈起义的评价,在大部分资料中,都引用据说是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的一段话,说什么“若无此次诸烈士轰轰烈烈是丧满虏之胆之善因,怎有辛亥武昌义师一举而鄂督瑞澄之美果”。

可我阅遍《建国方略》,就没看到这段话。关于黄冈起义,《建国方略》仅仅提到“旋发动潮州黄冈之师,不得利,此为予第三次之失败也”。

以讹传讹,不可取!

(六)丁未路和中山公园

1934年,国民政府为了纪念黄冈起义,同时对黄冈城进行规划重建,邀请时任饶平二中校长陈用先生主持建设工作。陈用先生根据黄冈城的特点,规划建设三条主要街道,并建议学其他城市建设中山公园。这样,黄冈城的规划重建与纪念丁未起义的活动便结合在一起,三条街道分别取名为“中山路”、“丁未路”和“清华路”。经上级政府财政拨款,当地民众集资,海外华侨募捐,三条街道和中山公园终于在1934年建设竣工。为纪念丁未起义,还在黄冈中山公园里建设丁未革命纪念亭和纪念碑。

1934年黄冈城经过全面改建,变成一座全新的城镇,“丁未路”、“中山路”、丁未革命纪念亭、纪念碑弥漫着浓浓的纪念丁未黄冈革命的气氛,近百年延续至今,成为黄冈老城的重要标记。

其中,以丁未路影响最广,全长1665米,建筑栈店590多间,有4条横街接连平行的中山路。栈店多数为南洋骑楼建筑,经修缮后,现成为网红打卡地。

黄冈丁未起义--一场威震中外,为辛亥革命预演的反清武装起义

丁未路骑楼

在抗日战争前期,丁未路繁荣热闹,盛极一时。那时,黄冈打开了与香港交通的航线,东南一带以黄冈为对外贸易的总枢纽。丁未路因靠近黄冈河,货物便于装卸。闽、粤、赣商贾云集此地,开设各种商行货栈,经营进出口商品。当时以汫洲为港口,内地货物运抵黄冈后,遂转运汫洲,由机帆船载往香港。

日本全面侵华后,驻潮汕日军为摧毁黄冈这一处对外贸易的总枢纽,调集兵力攻陷黄冈,日军占领黄冈期间,将丁未路商行货栈堆放的货物,及街道铺户的商品洗劫一空。撤退时候,日军又投掷燃烧物,将丁未路大部分商行烧毁殆尽。从此,黄冈的海运贸易基本停顿,丁未路残迹凋零,触目伤心。直到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组织下,才开始修复丁未路,我爷爷当时是县里有名的工匠,也参与其中几栋骑楼的修缮,大概是负责文具店到老黄冈派出所这一段。

黄冈丁未起义--一场威震中外,为辛亥革命预演的反清武装起义

中山公园大门

至于中山公园,老一辈人叫“大公园”,大概在70年代关闭,纪念亭和纪念碑被毁,所在地方归饶平县政府招待所管理,我小时候常在“大公园”玩耍。大概在1981-82年,政府开始修建中山公园,先建露天电影场、游乐场、露天茶座(有卡拉OK哦)汇聚人气,后重建公园大门、黄冈丁未革命纪念亭、纪念碑和孙中山先生铜像,修缮纪念亭和九曲桥,重建后的中山公园成为以旅游休闲教育为主,内涵丰富、功能完善的红色教育基地。

黄冈丁未起义--一场威震中外,为辛亥革命预演的反清武装起义

孙中山铜像

黄冈丁未起义--一场威震中外,为辛亥革命预演的反清武装起义

中山纪念堂

黄冈丁未起义--一场威震中外,为辛亥革命预演的反清武装起义

纪念亭碑文

全文完。以下两点说明:

1、关于饶平的会党,我采用“三点会”的说法,很多资料习惯性写为“三合会”,熟读《鹿鼎记》的朋友一看就知道这是天地会的分支,天地会有“三点革命诗”说:“三点暗藏革命宗,入我洪门莫通风,养成锐势复仇日,誓灭清朝一扫空”,这也是三点会名称的由来;

2、有不少资料提到,黄冈丁未起义拥有“六个第一”,甚至说“七个第一”。但我只提“五个第一”,因第六个第一,即“这是中国民主政权第一次发行纸币”,本人认为这种提法不妥!虽有资料说,当时军政府发行银票,银票是起义前由同盟会南洋总机关印制的,银票面额壹元,加盖鹰球图章,与银元同等流通。但这最多算是代金券,不能算纸币。另有一种提法,说“黄冈起义在历次起义中伤亡最多,最为惨烈,位居第一”。“第一”的意思是排在最前的、最好的、最棒的,或首要的、最重要的,以伤亡最多来排序第一,不通也不可取!

上一篇新闻

满园桃李竞芳菲——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黄冈实践”

下一篇新闻

福州第四代住宅真了要来?建发缦云是否是大家心中的第四代住宅?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