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贡献智慧 互学互鉴 携手共进

——第九届中国国际安全生产论坛综述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10月16日至17日,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3个国际组织的近千名嘉宾代表齐聚浙江杭州,参加第九届中国国际安全生产论坛,为推进各国安全生产事业发展贡献智慧、提供方案。

论坛气氛热烈,座无虚席。大家互学互鉴,携手共进。

国内外专家碰撞思想火花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强化事故预防,促进安全发展”,设矿山事故预防、防范危险化学品事故、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消防安全等分论坛。

与往届相比,本届论坛与同期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安全生产及职业健康展览会亮点频现——

层次更高。国务委员王勇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参观了展览。应急管理部和浙江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出席论坛。国务院安委会成员单位,国际劳工组织、国际社会保障协会、国际劳动监察协会和美国、俄罗斯、欧盟、加拿大、新加坡、波兰、老挝、瑞士等国政府部门的近20位部级高官出席。

规模更大。共有900多名国内外代表参加。其中,国外代表280余名,来自42个国家(地区)和3个国际组织。展览面积3.4万平方米,参展单位400多家,观展人数5万余人。论坛和展览规模均为历届最高。

参与度更广。参会代表来自世界各地,既有国际组织和政府部门官员,也有国内外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还有世界著名企业高管。国外参会代表中既有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代表,也有来自老挝、越南、印尼等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全国各省份均有代表参加。

专业性更强。论坛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定期性、国际性、专业性安全生产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和议题设置紧扣安全生产工作实际,专门设置了矿山事故预防、防范危险化学品事故、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消防安全等分论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展品更先进。展览参展单位既有3M、德尔格等国外知名跨国企业,也有中国石油、中国交建、华为等国内大型央企和民营企业。展出的先进技术和装备突出创新、智能和信息化等特点,如化工装置安全运行监测预警指导系统、煤矿安全自动化网络监测系统、智慧消防、国产大型作业无人机等。

办会模式更优化。主办单位由原来的2家增至3家,首次与省级政府联合举办。应急管理部总揽全局、统筹协调;浙江省、杭州市和萧山区三级政府联动,精心组织,具体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各方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发挥各自优势,确保了论坛的成功举办。

影响力推动力更强。论坛自2002年创办以来,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强。展览经国际展览联盟(UFI)认证,在促进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领域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方面影响力越来越大。论坛和展览首次在浙江省举办,该省广泛动员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参加论坛、参观展览。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2002年举办第一届论坛以来,论坛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国家参与其中,并且越来越注重通过采取预防措施确保生产安全。这也在本届论坛的主题中得以体现。”国际劳工组织行业政策司司长伊莱特·范·鲁尔表示,“中国政府一直都坚定践行安全发展理念,希望继续与中国政府深入合作,共同努力,保障员工安全。”

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国智慧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中国一直坚持安全发展,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提升生产安全水平,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伊莱特·范·鲁尔表示。

“在中国,近年来事故死亡率大幅下降,大部分发达国家花了更多时间才取得这一进展。”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兼人力部政务部部长扎吉哈·默罕默德说。

…………

过去五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7.6%,生产安全事故却呈现“三个大幅下降”——各国嘉宾对我国在安全生产工作方面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赞扬。我国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探索实践,向世界各国展示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方案,为各国推动安全发展提供了启示。

科技就是生产力,我国对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领域的科研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兴凯介绍,仅非煤矿山行业,“十三五”期间的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研究经费就比“十一五”期间增加了12倍,推动一批科技创新成果诞生并广泛应用。“我们研制的边坡合成孔径雷达监测系统,能对地表微小形变进行高精度测量,无需人工布设标识点,大气误差自动校正,可实现24小时实时无人值守。”据了解,在四川茂县泥石流山体滑坡、云南麻栗坡泥石流、北京房山山体滑坡等灾害应急救援中,边坡合成孔径雷达监测系统都发挥了应有作用。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有多项重大投资。“我们从守护每名员工生命安全和健康的角度出发,把实际改善劳动条件作为维护全体员工权益的体现。”该公司副总裁、安全总监王建介绍,该公司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管理创新,打造基于BIM技术的安全质量管理系统,设立信息化水平较高的隧道安全监控中心、盾构设备安全监控中心等,研发小型隧道救援盾构机、人员落水定位系统、水上搜救机器人等,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以践行安全发展助力“一带一路”。

作为全球最大的应急救援研发生产企业,新兴际华集团在应急救援关键装备研发方面有着自己的思考:以科技研发为龙头、以产品制造为基础、以应急服务为支撑,搭建新兴际华双创平台——新际云网,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创新。同时,该集团与美国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德国联邦技术救援署合作,建立实战化培训演练示范基地。“中央企业应当好排头兵,为安全生产和应急产业发展提供最坚实的支撑。”该集团总经理杨彬如是说。

“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是帮助企业实现自主管理,建立长效机制的‘金刚钻’。”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标准化专家邬开发介绍了我国企业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方面的实践经验,我国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1+N’(一个基本规范的体系指南、多个配套专业评定标准)的架构能更好地帮助企业建立、保持和改进标准化体系。“在华的发达国家企业中,开展标准化创建的越来越多,彼此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充分,也更容易取长补短。很多外资企业从中受益,成为本国跨国集团中的优秀企业。”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构建风险可测、指挥可见、指数可控的信息化系统。“要警惕‘中等信息化陷阱’,即原有的信息化建设机制与模式无法应对形势要求,信息化进程呈现出放缓和不均衡现象,要重点关注整体性、协作性、持续性和机制梳理。”该公司高级副总裁邓飚表示。

借他国经验获取创新灵感

无论是“零伤亡愿景”还是建立弹性系统,无论是开展关键部位风险管理还是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本届论坛上,来自国外的专家学者贡献了诸多先进经验,为我国创新理念、丰富措施、革新技术提供了参考。记者注意到,国际社会相关实践虽呈现出个性化、多样性特点,但秉持的都是高度统一的安全理念:预防为先。

以“生命与健康不能与其他社会利益交换”为核心理念的“零死亡愿景”活动,发源于交通领域。如今,国际社会保障协会正致力于在工作场所推行该活动。“当前,劳动环境正在悄然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要在复杂环境下工作,甚至是其并不熟悉的语言环境下,沟通不畅、保障不力等都极易导致伤亡发生。”国际社会保障协会秘书长汉斯-霍斯特·康克琉斯基强调,“零伤亡”是强化预防的过程,而非目标,也就是要促进作业场所构建全员参与、有力有效的预防机制。

为杜绝矿业事故,美国劳工部开展了强制性的事故预防工作。该部助理副部长韦恩·帕默坦言,在过去50年时间里,随着美国各州法律的完善,“开车须系安全带”已深为美国民众所接受;而在过去10年中,井下车辆驾驶人不系安全带造成伤亡的事件屡有发生,35人因此身亡。“本不该发生的小疏忽却造成致命性伤害,着实令人惋惜。”他说,美国劳工部为此与矿主合作,共同探究类似致命性事故的深层原因,培养井下人员安全习惯。其中最关键的一项举措是,井下车辆被要求安装感应装置,如果驾驶人未系安全带,引擎便自动熄火,为杜绝此类事故提供了可能。

在应急管理方面,国际社会也更加强调将工作重心从“应对”转为“防备”。英国劳氏集团高级副总裁比约·贝肯表示,要实现应急准备的行之有效,前提是充分辨识所有相关危害,详尽了解可能产生的潜在后果,“充分辨识旨在确保对各种可能后果的全面考虑,详尽了解后果旨在确定应急准备的范围尺度,例如确定谁可能受到影响、多快会受到影响、怎么消除风险等”。

英国劳氏基金会正在开展弹性系统研究,以建立能够在“正常情况”和“意外情况”下均能自如运转的有效社会系统。该基金会研发总裁露丝·鲍菲瑞表示,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效率,也带来了风险。当今社会系统日益复杂、相互依赖,某处的小故障很可能导致大事故,“弹性系统的建设为切断这种连锁效应提供了可能”。弹性系统要求设计师们提前考虑系统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提高冗余度,使在意外事件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系统功能可实现自我调整,从而切断“蝴蝶效应”的传导。

当前我国正努力解决的化工园区安全保障问题,也曾令欧洲各国政府备受困扰。“比如,随着化工园区增多,怎样才能提供充分的安全保障?一旦发生事故,怎样才能保护周边居民不受伤害?政府在日常监管中该参与多少,如何界定履职边界?”DEKRA德国德凯集团执行副总裁曾牧说,近年来,欧盟建立了一整套法规标准,规定企业必须识别出可能导致重大伤亡的危险情形,识别关键防护部位,制定应急策略和方法;政府日常管理则更关注已识别出的关键防护部位,在应急准备上强调对已识别情形的快速反应和演练。“针对中国化工园区的相似性,可采用类似方法,关注重大风险,落实关键防护部位检查并建立情景化的应急策略。”曾牧建议道。

“比起补救,预防的成本更低、效能更高。”这一观点获得国内外代表的高度认同。我国一些企业管理者表示,随着运营环境日趋复杂、运营风险不断增加,企业必须考虑如何在保持可观增长的同时,合理有效确保运营安全,推动安全预防从合规走向卓越——这是最大限度保护企业价值、获取经济效益的有益路径。

倡导国际间合作携手共进

强化事故预防,促进安全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本届论坛上,来自各国的专家学者不谋而合,纷纷表达了进一步开展国际交流,互学互鉴,共建共享,携手推动世界各国安全生产事业发展的共同愿望。

近年来,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以安全标准化体系为基础,通过借鉴杜邦、GE、BP等公司HSE管理经验和责任关怀相关要求,形成了具有万华特色的安全管理体系。该公司总经理孙少文表示,广泛的国际合作推动企业安全领导力持续增强,目前即将达到国际安全评级的“良好”层级。“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将持续引入“外脑”,不断缩短差距,力图经过5年努力,达到国际安全评级的‘先进’层级。”他说。

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老挝,正力争2030年迈入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行列。该国近年来广泛吸引国外投资,大量劳动者从农田走入车间,安全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老挝劳动与社会福利部副部长榜红·拉素堪表示,老挝正力图解决当前遇到的安全生产问题,在制定符合国情的安全战略基础上,将谋求开展更广泛的国际合作,特别是继续加强与中国政府部门的互联互通,积极借鉴来自中国的宝贵经验。

作为“一带一路”上连接欧亚的桥梁,土耳其同样重视安全生产领域的交流。该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健康署署长欧翰·考克介绍,土耳其以“创造一个更安全的世界”为倡议,大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目前已成为多个安全领域国际组织的成员,“通过与多个国际组织开展合作,我们建立了庞大的安全领域专家队伍,目前已有10万人之多,但我们仍希望拥有更多的专业人才,以求更广泛、更深入地服务于安全生产事业”。

“当今世界,国与国紧密相连,彼此依存。我们都处在共同的产业链上,谁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只有加强沟通,才能彼此理解;只有相向而行,才能共同发展。”露丝·鲍菲瑞说。

除了表达密切合作、加强交流的愿望外,一些专家学者还围绕“如何借鉴”给出建议。

曾牧表示,国与国间情况各异,借鉴吸收他国经验不能照抄照搬,而应结合国情有选择、有区别地再造利用,以免水土不服,“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共享优秀经验,而不是提供现成措施”。

欧盟就业、社会事务和机会均等总司司长史蒂芬·奥勒森则认为,开展交流合作时,各国都应加强立法,为彼此提供保障。同时,期待国际间能共享相关指标、参数,服务于更广领域、不同维度、多种方法的风险研究,进而不断优化各国的风险防范策略。

国际应急管理学会主席哈拉尔德·德尔格表示,随着世界范围内灾害频次的增多,各国开展了更为频繁的合作与支持,以帮助受灾地区。为满足应急与灾害管理工作所需的技能与知识需求,加强在应急与灾害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训就显得迫切而必要。

伊莱特·范·鲁尔在听完大家的发言后无不感慨:“虽然每名发言者都贡献了非常好的智慧、方案,但大家仍觉得所做的还不够,依然渴望能从其他国家获取经验,特别是开展政府间合作。在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安全——这项人类社会共同的事业,必将取得更卓越的成效。”

贡献智慧 互学互鉴 携手共进

现场发言

贡献智慧 互学互鉴 携手共进

认真准备讲稿

贡献智慧 互学互鉴 携手共进

开展培训和讨论

贡献智慧 互学互鉴 携手共进

论坛现场

扫码在手机端打开页面

上一篇新闻

美实施“第三舰队前移”战略 一航母再赴西太平洋

下一篇新闻

文化出海|中国电影 墙内开花内外都香!从依赖国外发行到海外自组公司 中国电影出海正在“提质增速”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