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甲午悲歌”,“龙旗”曾经飘扬过的“地方”——日本“长崎”

“甲午悲歌”,“龙旗”曾经飘扬过的“地方”——日本“长崎”

今之日本“长崎”

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北洋水师”受命“访问”日本,停驻在一个叫作“长崎”的地方,并打算在那里修缮下“镇远”、“定远”、“威远”、“济远”四艘“军舰”。(注:1886年“北洋水师”还未“正式”成军,但已“初具规模”)。

其实说是“访问”修缮“军舰”,其实清政府和李鸿章更为真实的目的是想借此“显示一下舰队的实力”,让“撮尔小国”的日本有所“收敛”。

之所以这样说,是缘于日本之前一直“不安分”的“表现”。

众所周知,那时“朝鲜国”一直是属于“大清”治下的“藩属国”。而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国力有了大幅度的上升,遂对周边国家起了“觊觎”之心,而朝鲜由于距离及国力的原因首当其冲的成为了日本的“侵略”对象。

发生在朝鲜的1882年的“壬午兵变”、1884年的“甲申政变”以及之后的“巨文岛事件”背后无不充斥着“日本”这个国家的“影子”。

因为不干涉“本土”,起初清政府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来随着日本的进一步“动作”。

清政府逐渐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几次派兵“朝鲜国”帮助镇压了这几场“政变”,但日本一方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收敛”的意思。

“甲午悲歌”,“龙旗”曾经飘扬过的“地方”——日本“长崎”

北洋水师 “军舰”

而这次北洋水师“访日”便是以此为背景下发生的。

最初清政府与李鸿章“似乎”达成了“目的”。因为日本的“民众”包括“上层”在初见到“镇远”、“定远”、“威远”、“济远”这几艘铁甲“军舰”的时候那份“惊羡”与“惶恐”是溢于言表。

于是作为“庆祝”,李鸿章下令全体“官兵”放假一天。说实在的,当时北洋舰队的“军舰”可以说是那时世界各国中排的上号的,小小的日本自然是无法企及的,但当时“舰队”人员的“作战能力”与“素质”如何,却着实是个不小的“疑问”。

也许是“北洋官兵”素来比较“放飞自我”,也许只是某一部分“北洋官兵”比较“放得开”,也许是“太过劳累,想要放松一下”的缘故。总之,来到“异国他乡”的“北洋官兵”们也不忘“寻花问柳”亲近一下异国的“芳泽”。

奈何,一些“北洋官兵”在此过程中与人发生了“口角”,进而招来了“日本警察”,当然“官兵们”也不是吃素的,后来双方便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也造成了多人“死伤”的“结果”。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崎事件”。

说实话这事情可大可小,虽然事后经过调解,双方各有“赔偿”,事情得以解决。但却给了当时“野心勃勃”的日本政府了一个“口实”,大肆向当时“不明真相”的日本民众“渲染”如何受到了“清国人”的“欺压”、如何“委曲求全”的接受了“调解”,造成了当时日本国内的一股“针对清朝人的恨”,也使得原本“一盘散沙”的“日本民众”团结了起来。

当时日本国内一直认为清朝人敢于那么“无礼”就是因为停在“长崎”边的那四艘硕大无比的“军舰”。于是日本国内“刮”起了一股“节俭”风,从“王公大臣”以至于“贫民百姓”每人都少吃一顿饭或少穿一匹布,省下来做什么?买“军舰”,几乎成了当时日本上下的“共识”。

就这样3年之后的1889年,一艘“千代田”号“军舰”省出来了,接着是一艘“吉野”号,紧接着是一艘“秋津洲”号......

就这样日本的“海军舰队”从1886年“北洋水师”的第一次“访日”到1894年的“强大”只用了8年的时间。对了,忘了说了,这个8年之后的1894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甲午年”。

而反观清政府一方,似乎并没有“注意到”日方所发生的一切“变化”,依然故我。甚至还久久沉浸在那次“长崎事件”中“北洋水师”所显现出的对于日方造成巨大“威慑力”的无比喜悦中不能自拔。

但这并不是“北洋水师”的“龙旗”唯一次“飘扬”在日本的土地上。5年之后的1891年6月28日,“北洋水师”的“宁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6舰抵达日本马关,7月1日 抵达神户,7月5日抵达横滨。

这一次“北洋水师”在日本各个地方一共待了35天,直到8月4日才依依不舍的驶离了日本。

1年之后的1892 年 6月23日,“北洋水师”再次抵达日本“长崎”,这是“北洋水师”的第三次访问“日本”,也是最后一次。因为2年之后便“爆发”了举世闻名的“中日甲午战争”,在这次“战争”之后就再没有什么所谓的“北洋水师”了。

值得注意的是“北洋水师”三访日本,除了首次主动“出访”外,后两次皆受到了“日方”的“邀请”。其实想一想也明白“日方”的“用意”,虽然他们全民发展“海军”事业,但到底还是“摸不准”北洋水师的“底细”,因为他们固然发展了海军,但也怕同时期清政府的“北洋水师”也在“发展啊”,毕竟他们与“北洋水师”开始时并不再“同一起跑线上”。

后来经过“北洋水师”后2次的“来访”,“日方”终于“放了心”。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个“他们”想看到的“北洋水师”。

“甲午悲歌”,“龙旗”曾经飘扬过的“地方”——日本“长崎”

老年 李鸿章

而此时的“清政府”和“李鸿章们”还在为自己一次次的“威慑”了“日本”这个“撮尔小国”而不能自已着。

当然了,在“清政府”和“李鸿章们”看来我“强大的北洋水师”,不能只停留在“日本”这个“犄角旮旯”里,应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扬我大清国威。

于是乎,又有了“三访”新加坡。

1887 年 11 月10日,“北洋水师”第一次抵达“新加坡”。1890 年4月3日,“北洋水师”第二次抵达“新加坡”。1894 年 3 月 3日,“北洋水师”第三次抵达“新加坡”,当然了这也是最后一次,因为5个月之后,便是举世闻名的“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当然了“北洋水师”去过的地方远不止这些。

虽然说“舰队”可能需要到海上去“训练”、去“巡航”,但如此频繁的“造访”它国,“亮”家底儿于人,似乎有所不妥。

老子的《道德经·三十六章》有言: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国家重要的“资源”是不能够随随便便被人“窥视”“掌握”的。

2000多年前的古人都知道的“道理”,而当时的“上位者”呢??

“甲午悲歌”,“龙旗”曾经飘扬过的“地方”——日本“长崎”

慈禧太后

前面说到了从1886年1894年,“日本”用了“8年”的时间来“厚积”,才有了后来1894年7月份的“薄发”。而反观“清政府”一方呢?有了“一点儿”成绩就“满世界”瞎溜达。

此外,再看看从1886年1894年这8年中“清政府”和“李鸿章们”都干了些什么??

据有关资料表明,这8年中“清帝国”一方似乎只为2件“事儿”忙活

1.是“慈禧”老佛爷儿要修“颐和园”。

2.是“光绪”皇帝要“大婚”。

1.“慈禧”修“颐和园”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 年),“慈禧”借口结束“垂帘听政”,想修个花园以“颐养天年”,这便是后世有名的“颐和园”。

从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 年)到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 年),8年间颐和园一直修园从未停过工。而这8年,前面也说到了正是“日本海军”奋起追赶“北洋水师”的时间。

“慈禧”修“颐和园”的具体花费已不可考,因为这毕竟是“劳民伤财”的事儿。慈禧并不傻,她下令修“颐和园”的“各项杂支用款不用造册报户部核销”。至此修园之费用成了一个“不解之谜”。不过根据有关史料推算,多数研究者认为花费当不少于两三千万两白银。

2.“光绪”大婚

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正月二十七,19岁的“光绪”皇帝举行了“大婚”,那么“光绪”皇帝举行这次“婚礼”共花费了多少“银子”呢?恐怕你想象不到,也不敢想。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大婚典礼红档 》所载,“光绪”皇帝“大婚”合计花银550万两,如果你还想象不到这“银子”的数目有多么的“巨大”。

我们可以类比下其它的:据有关档案记载的当时的“粮价”估算,这么多银子足可以买下“400万石”的“粮米”,而这些“粮米”又足够190万人吃上整一年。

此外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下面是“北洋水师”部分军舰的“造价”(可略观一下):

济远号巡洋舰:62万两白银,致远号巡洋舰:84.5万两白银(舰长为“民族英雄”邓世昌),镇远号铁甲舰:110.3万两白银,靖远号装甲巡洋舰:84.5万两白银来远号装甲巡洋舰:86.5万两白银,经远号装甲巡洋舰:173.9761万两白银......

如果“清朝统治者”能把办“婚礼”或者说修“颐和园”中任何一项的“银子”拿出来,就可以为“北洋水师”添至少3艘“军舰”,可他们做了什么呢??

“北洋水师”正式成军于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自此以后到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 年)期间由于“经费不足”再未“添置”一舰、一炮甚至都不敢“大修”。

一方面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的“长崎事件”北洋水师勾起了“日本”奋力发展“海军”的“火”;一方面是“清政府”的“腐败”使“如日方升”的“北洋水师”熄了“火”。

呜呼!1894“甲午之败”良非无因!

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也不想去说什么了,就以“文题”,作为“最后”的结尾吧。

“甲午悲歌”,“龙旗”曾经飘扬过的“地方”——日本“长崎”......

上一篇新闻

大胆测算:舟山⇔上海,未来高铁只要40分钟?

下一篇新闻

再度负于长崎美柚!朱雨玲爆冷一轮游出局,奥运前景再度暗淡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