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以日常视角重读父辈艺术与人生
11月6日下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庆晖,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汕头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王种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王璜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馆馆长、美术分社总编辑张明与设计师、北京看好艺术设计联合创始人曹群、赵格,共同开启线上对话,分享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父亲的速写本 王兰若》,畅谈中国著名国画大师王兰若的艺术人生。
嘉宾发言
张明
张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馆馆长、
美术分社总编辑
分享会上,张明向读者朋友们介绍了新书《父亲的速写本 王兰若》的相关情况。他指出速写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艺术家人生的记录方式,具有绘画日记的性质和特点,是艺术家艺术思考、艺术生活、创作心路的直观再现。它所承载的内容呈现了艺术家的所见、所思、所感,包括对人生、家庭的见解和认知,同时它对加强美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示范与引导意义。基于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计划陆续出版《父亲的速写本》丛书。通过老一辈艺术家的子女对其一生的速写作品进行收集和整理,探寻他们的艺术生涯,以子女(晚辈)的视角重新解读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人生、创作历程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此让更多的读者学习老一辈艺术家为人、从艺、做事的态度,并从他们的人生历程中汲取更多的宝贵财富,滋养人生。
《父亲的速写本 王兰若》是该丛书的第一本,它是当代著名中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王兰若的子女对其父亲一生速写手稿的整理。全书收录了王兰若先生于1947—2015年在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山西、云南等地,以及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创作的大量速写作品。这些作品秀逸清新、画路广阔,显示了王兰若先生高超的艺术技巧与广博的艺术修养。品读其速写作品,读者也可感受到画家如何用简单的画笔及独特视角,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妙趣横生地呈现于画面中。不仅如此,书中优雅、细腻、随性的画面以及流畅自由的线条,也是研习绘画者的经典范本,为大家提供了细腻观察、表现生活的方法和经验。同时,书中附有子女的回忆文章、珍贵照片以及大事记、艺术年表等,呈现了王兰若先生完整的艺术人生,也饱含着百岁老人的人生智慧和优良家风。全书图片近千幅,文稿4万字,既是一部艺术家个案文献集,也是一部温情的亲人视角下的回忆录。
王璜生
王璜生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
王璜生分享了编撰《父亲的速写本》丛书的缘由以及自己在策划、编辑《父亲的速写本 王兰若》一书时对父亲生命历程与艺术创造的重新解读。他谈到,对于这本书,自己扮演了两重角色:儿子与主编。“首先,作为儿子,我与姐弟们一同编撰这本书的过程中,勾起了我们对往日时光的诸多记忆与怀想。”他说,“在我们小时候,家里有两本速写本,一红一绿,上面记录着父亲主要的速写作品”。
他特别提到,速写本中有不少抄录、摘录的文字,其中有很多关于肺结核的治疗与预防,这是1958-1960年间父亲被迫在粤北进行劳动改造时,对远方身患严重肺结核的母亲的挂念与关怀。
“改革开放之后,父亲到处写生,创作了许多表现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父亲的速写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就是他非常注重日常生活中随时而来的灵感。父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他无时无刻不在细心观察、敏锐发现,并以速写的形式去记录随处可见的东西,包括市场上买的海鲜,他经常是画了再煮,煮熟了又画。买了时令水果,他也会抓紧写生,甚至切开时还要画一画。父亲98岁那年不慎摔倒之后到105岁去世之前,他的画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以水墨表现为主,家里新买回来的鲜花、水果等,他都会很积极地去描绘,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因此,通过这次较全面地整理、编辑父亲的写生稿,对父亲的一生、对他的艺术及他对待生命的态度有了更深入、真切的了解,这也是我作为《父亲的速写本》丛书的主编之一,想要与读者分享的内容。它不仅是晚辈对父辈日常生活的认识,还丰富了美术史论研究,对了解艺术家的日常生活与丰富的情感世界提供了素材与资料。”
王种玉
王种玉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汕头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王种玉与读者交流了父亲晚年写生作画的心态。她回忆道:“父亲一直在坚持写生,除了在一些特殊时期没有机会,一有机会他总不会忘记。父亲98岁那年意外跌倒之后,由于年事已高,外出活动比较少,户外写生也就停止了,所以父亲在这一时期的写生都是在家中完成的,常借眼前物象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热爱。有一次,乡亲给我们送来一些家乡的竹笋,父亲正好午睡醒来,看见这些竹笋后很感兴趣,提笔便画,画得非常鲜嫩。”她还通过具体的一幅幅作品,例如《龙虾》《家中奇兰》《献寿图》《舞》等,回忆了父亲在写生时的状态与心境。她说:“父亲在每次写生之前,都会对要写生的物象观察很久才下笔,他不会表现事物具体的形,而是在表现他心中的物象。”
曹庆晖
曹庆晖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曹庆晖忆起过往与王璜生的交往,以及此次读罢《父亲的速写本 王兰若》后感受到,王璜生对父亲的敬与爱:“时间如流水,虽然王老先生已在2015年得享天年,以百岁过五的高龄驾鹤西游,但王璜生对老父亲那种深挚的爱,以及他在人生与事业前行中对老父亲无论逆境还是顺境的达观态度的愈来愈深挚的感佩,我是能感受到的。”
随后,他从图书的内容与设计两个方面谈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内容上看,从早期南洋速写开始,按照一个基本的历史年代顺序,归总不同历史时代的地域速写,最后进入百岁华章,这样把时间维度和地域维度结合起来的考虑既符合事实,也有逻辑条理,更重要的是能够比较好地彰显出时代的节奏感和人生的节奏感。在设计上,这本书根据时间和地域一共编选了九册速写,加上前序后记与年表,总共有十一章的内容,这些内容由早到晚、从前到后叠落装订,开本则由封面到封底逐册放大页宽,形成每册齐左扩右、书脊处齐整而切口处呈斜阶面的“怪样子”。当左手拿书,右手翻阅时,每一册扩大的页宽处从“册一”到“册九”的标识即映入眼帘,并且它的阶梯状切口在翻书时也给人以较强的一叠一叠攀爬的触感,这种标识清晰、多本集合、触感强烈的初览体验让人很快就接受了它在外观上的奇特。
曹庆晖还与读者分享了《父亲的速写本 王兰若》带给自己的深刻启发:“
第一是入选的速写作品尽可能保留它在速写本上的原貌,那些破旧的纸页边缘,速写扫描时扫到的速写页边缘厚度,符合速写本逻辑的跨页设计等等,都令我感到有温度和有质感,从中可以看到子女不仅希望读者了解父亲的速写艺术,更希望读者看到父亲速写本中的具体画作,这种强调物品的既视感,重视物料的物质性,显然超越了过去美术编辑学意义上的仅仅把速写作为艺术的思路和做法,谨慎回避着这种思路和做法之下出版速写集惯常的剪裁画心、保证画面悦目的完整性的艺术要求,而是力图回到速写本身随记随画的职能,回到速写本作为载体的物质文化本身。在我看来,这种以美术馆学尊重物料研究物料为内核的编辑学突破,使我第一次看到一部包容量更丰富的关于速写本作为物质文化而非仅仅是作为绘画艺术的画册。
第二,给我印象深刻同时也极富有工作启发性的是,整个编辑思路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落脚在父亲的艺术人生上,是将父亲的艺术人生为经纬,来组织和编排他速写本里富有人生情感和艺术调性的那些勾画足迹和信息,而不是仅仅展示一位画家的速写功夫和艺术成就。
我认为王璜生主编的《父亲的速写本》冲破了一种艺术欣赏的既有的单一的模式,而使速写的展示和讨论富有了艺术社会学的意义,当然这种意义的展开是父子两代人的共同在场——父亲的速写、子女的讲述来进行的。这其中包含的社会、家庭、艺术、情感等方面的信息,包含的那份专注和坦然,使我觉得我所面对的是两代人同唱一首歌。正是通过这样的编辑结构,我才看到或读出王兰若先生作为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男人、一个以艺术为事业的知识分子、一个坐看云起时的超然洒脱的人凝结在速写本里的操守和美德。由此,我觉得这样的速写,不亚于我所知道的任何一位大家的速写,其中的关键就是它为我们在常规的审美模式之外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感受到更多的速写与人紧密联系的情感和意义。
另外,就是整本书在内容、设计与人生状态的情感节奏把握上,给我一种波澜起伏的阅读感受。设计师为满足不同时期速写本的特殊性选用了十几种不同的纸张,如此细致的配套确实使得不同时期不同速写中的不同情感基调通过视觉形式的编研得以展现,其中的青涩、隐忍、诚挚、细腻、舒畅、专注、自得、随心……不同时期人生基调的交织,让我如同听一曲多章节人生主题交响乐。我印象较深的有粤北写生、潮汕写生、日常写生、百岁写生等章节,其中的故事、品位和格调都令人难忘。特别是最后一章的处理,我必须为之点个赞。我个人觉得,对于速写这类素材的编辑,平入平出相对容易,形成起伏不太容易,最后能够有所升华,托起来一种不同凡响的人生境界更难。而最后一章,老人身影与漫笔写生,黑白影像与浓墨重彩相互配合,确实有一种人生华彩的交响壮丽感。
当然,这本书也不是完美无瑕,其中有三点让我觉得还可以加工打磨。一个是内容上,我觉得还可以适当再做些减法。速写这种形式本身就不是以完整、全面而是以片段、局部取胜,所以没必要求得各册的大体均衡,有厚有薄才是速写本的常态。另一个是信息上,对于出现在画面上的那些文字——这些文字其实编者也很关心并从中读出了王兰若先生的心境和关爱,所以还是应该给出准确的释读,有所旁白,以方便读者浏览。还有一个是与第一个问题相关联的装订问题,因为九册速写本毕竟不薄,各册之间若仅是胶粘而没有其他加固方式的锁定,随着翻阅频次的增加极意出现各册散脱的问题。
总体上来说,这本书在编辑的过程中是情真意切的,我相信广西师大出版社这套书肯定会变成一个伟业。它不是一本,而是好几本甚至十几本,可以重新认识中国现代美术以及美术工作者的艺术人生。
”
曹群 赵格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十分有特点。书籍将王兰若先生各个时期、不同大小的9本速写与前言、后记合为一体。因开本(比例)差异,书口为坡度,单册速写以数字标记于书口,构成信息索引。单册之间各以封底短页连接,配合各个时期王先生的黑白网调影像,形成时间脉络,以仿速写本皮料半包裹,强化11合1的整体书籍形态。封面采用烫印工艺,内页11种纸,5色印刷。
曹群
设计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北京看好艺术设计联合创始人
设计师曹群说到,“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考虑最多的就是图像、速写本以及儿女的视角等方面对读者的感受。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设计方式超越了传统画册的表达方式,它像一个小博物馆,表达了‘人’对他所处的时代的一种反应。书中的‘百岁写生’是最让我们受感动的部分,因为这一时期的作品反映出王兰若先生对物写生的一种状态。他用水墨写生的一些作品超越了所谓的练习或者对自然事物的一种描绘,是一种生活状态。所以在对这一部分进行设计时,将图像与作品并置,使观者感受到一个持续热爱艺术的百岁老人对艺术的一种表现方式。”
赵格
设计师、北京看好艺术设计联合创始人
赵格谈到,我们想的是如何把王老先生这些材质各异、大小不一、工艺有别的作品更好地串联起来,于是在2019年至2020年出过一个长拉页的设计版式。这个拉页拉开有两米多长,形式还是很壮观的,可以看出艺术家整个艺术历程。但是这个设计有制作方面的很多不可靠性,以及阅读感稍差,综合考虑后,选择了现在的设计样式。这个做法我们现在还想再次把它实现。
现场互动
Q:
王兰若先生的速写从开始到最后历时几十年的时间,这么多的作品是如何保存下来的呢?
王璜生:这些速写只是他众多作品中的一部分,我们现在只有他1947年以后的速写,之前的作品已经找不到了。其实,1933—1935年他在上海美专读书的时候应该会有很多的速写,而且当时上海美专的写生课程开创了美术教育史上的新式教学。1947年的速写是在南洋时期的作品,留下的也只是非常少的一部分。在国外的速写有很大一部分没有找到。因为种种因素,有很多作品没有保存下来,非常遗憾。所以,在保存父辈资料的时候,我们作为儿女的应该更加去用心地保存它们。
Q:
王兰若先生为人为艺的思想对我们当代人有什么借鉴的意义?
曹庆晖:人生的意义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篇章。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它更强调社会学的解读方式。这种解读方式,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一些年代中艺术家的为艺态度。王老先生在艰苦的环境中去认真地关爱家人,体现的是对生命的欲望。还有,王老先生之所以能够长寿,是有一种博大的胸怀,能够坦然地面对内心当中的种种不平衡。在他的生活哲学当中,能够把这些东西看平、看淡,有一种“坐看云起时”的淡然。因此,对我们当下的人来讲,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他是人生的欣赏者,这种态度我们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是可以深深体会到的。王璜生:曹老师讲的已经很全面了,父亲给我们子女最大的感触就是“坐看云起时”的淡然。我们小时候住在村子的一个破庙里,父亲白天出去干活,晚上回来在油灯底下会画很精细的山水长卷,可见他对人生以及艺术的态度是非常超然的,同时对艺术又非常执着与投入。这些对于我们以及现在的年轻人而言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王种玉:父亲对待生活的态度都是很超然的,从他口中听到的都是有趣的事情,从来没有对生活的有过抱怨。独立,也是父亲对子女要求最多的品格。
Q:
从个案研究的角度来讲,我们怎样才能对一位艺术家更好地进行研究?速写对个案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曹庆晖:王璜生老师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我们今天进行研究所能见到的一手材料并不是太多,可能在某些特殊的工作中才能够看得到。比如黄胄、叶浅予的速写我们只能够在出版的画册中看到它们,速写后面真实的东西我们很少看得到。因此,更好地做个案的前提是看得到这些东西,看不到那些材料可能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切入点去进行研究。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是最直接的材料,我们看到的是原始的速写本。今天对于历史的认知之所以简单,就是缺少像这样的材料。有了更丰富的材料才是我们做个案的前提。
至于如何做个案还是需要实事求是,人生境遇与经历不一样,艺术成就的偏重点也不一样,所以应该“做谁像谁”,而不是按照一种套路去研究。如果这样,那种五彩斑斓的世界就会变为同一色调。这是我们今天研究个案所反对的方法。没有一定的标准说个案研究应该怎么做,但是有一定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
新书推荐
点击文字可购买
《父亲的速写本 王兰若》编者:王种玉 王璜生 王璜鑫出版时间:2021年9月定价:360元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编辑丨广西师大出版社美术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