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三大强国中为何唯独法国没有美国驻军
自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在很多国家都有驻军。美国的海外驻军美其名曰是帮助这些国家防御外敌,然而实际上却是为美国的战略利益服务。目前美国本土拥有军事基地871个:其中陆军基地245个、海军基地242个、空军基地384个,与此同时美国在海外拥有374个军事基地和30万驻军:德国、日本、意大利作为二战的战败国都有美国驻军,在美国的“前老大”英国也有美国驻军,在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挪威、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发达或准发达国家都有美国驻军。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均有驻军。中东是如今国际社会的热点地区,也是事关石油美元安全的核心地区,美国为保证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而打造了中东、西亚和北非基地群。美国在印度洋地区的迭戈加西亚基地使其可以有效支援中东和波斯湾。美国在古巴境内的关塔那摩海军基地使美国海军可以很方便地监管和威慑古巴乃至整个加勒比海地区。阿富汗战争后美军又在阿富汗的9个邻国建立了13个军事基地。
欧洲是人类现代政治经济体系的发源地,也是当今世界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程度极高的地区。冷战时期欧洲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峙的前沿,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设在欧洲的军事基地的战略价值有所下降,但迄今为止欧洲的基地群仍是维持美国世界军事霸权的重要支撑——美国在欧洲共有5个呈两线梯次配置的基地群:第一线由中欧基地群(由设在德国、比利时、荷兰的基地与设施组成)、南欧基地群(由设在意大利和希腊的基地与设施组成)。
第一线所扼守的是欧洲的心脏地带,在冷战时期这一线是对抗苏联的前沿地带。第二线则由英国、冰岛基地群和伊比利亚半岛基地群组成,负责增援中、北欧地区作战和实施战略核攻击。这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美驻欧空军司令部及北约中欧盟军司令部驻地——斯图加特陆军基地和美国第6舰队司令部联络官和北约南欧司令部驻地——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军基地。冷战结束以后随着波兰等原东欧华约阵营的国家纷纷加入美国的主导的北约体系使美国的驻军范围得以扩张到东欧地区。
美国在欧洲的驻军相比在亚太、中东、拉美等地的驻军无论在兵力或是装备上都相对更好。目前美国在欧洲一共有11.5万左右的驻军,占全部海外驻军的三分之一以上。比利时、德国、英国、波兰、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均有一定的美国驻军,然而作为欧洲大国的法国却偏偏就没有美国驻军。其实在1967年之前法国境内是有美国驻军的:当时的法国处于北约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的中枢位置。正因为法国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所以那时北约总部就设在法国首都巴黎。
那时法国境内不仅有美国驻军和美军基地,而且驻军数量还不少。那么为什么曾驻有大量美军的法国如今却没有美军驻扎了呢?众所周知法国在二战中的表现是不敢恭维的:1940年5月德军以闪击战的形式开始横扫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后绕过法军重兵设防的马其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结果短短一个月后法国就向德国投降了。尽管此后以戴高乐为首的“自由法国”领导法国人民展开了针对纳粹德国的一系列地下斗争,然而法国在整个二战期间的贡献比起美、苏、中、英仍是相对有限的。
盟军发起的诺曼底登陆战役成为了法国得以解放的关键。直到1944年8月25日戴高乐才在盟军反攻的背景下重返巴黎。正因为法国的解放是依靠盟军的力量,所以法国在解放之初其实是有些底气不足的。战后的世界格局是由美、苏、英三国主导,而法国基本上并没太多的话语权。美国总统罗斯福一开始根本就没打算把法国列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只是后来在丘吉尔的劝说下才同意让法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所以法国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其实是美英顺带给予法国的施舍。
总之二战刚结束之后的那段时间里法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其实是相对较小的,然而法国人对自己当时的这种处境是相当不满的。法国人看待美国人就犹如一个没落的老贵族看待一个暴发户:法国是一个拥有辉煌历史大国,甚至就连美国的独立战争也是在法国的支持下取胜的。尽管法国这个老贵族已然没落,不过骨子里养成的那股傲气却并不会轻易消磨,所以美国这个建国不到两百年的新兴国家在法国眼中不过就是一个不入流的暴发户而已。
戴高乐一再反复向他的国民灌输一种观念:“法国如果不伟大,那么也就不成其为法国了”。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葡萄牙、丹麦、挪威和冰岛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在北约这一组织框架中大事小情都是由美国说了算,与美国关系密切的英国也有一定的话语权,然而法国基本上就属于靠边站的角色。然而戴高乐对此是不认可的,戴高乐始终坚持认为北约组织理应由英法美三国来主导。
由于美、英两国始终不愿分权给法国,所以导致法国对美、英两国和北约不满。事实上美国不仅轻视法国,甚至还曾联合苏联给法国下绊子。1956年10月31日英、法两国调集100多艘舰艇和200余架飞机对埃及进行狂轰滥炸。英、法此举是螳螂捕蝉,却不知背后早已有黄雀盯上了他们: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然是希望看到英、法这两个老牌殖民主义国家的没落,然而和英、法有盟友关系的美国在这时其实同样对英、法的没落乐见其成。
美国只有进一步削弱英、法这两个老牌霸主才能真正构建由自己主导的国际秩序。到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又打着反殖民主义的旗帜鼓动亚非拉殖民地独立:在越南、阿尔及利亚等法国殖民地的独立过程中美国都不失时机插手其中。法国国长期以来是以世界一流大国自居的,怎么能容忍自己眼中的暴发户骑到自己头上呢?法国与美国逐渐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关系:一方面法国是美国盟友体系的一员,另一方面法国在所有美国盟友中可以说是独立自主意识最为强烈的。
总体上美法之间的利益远远大于分歧,两国关系并不存在什么结构性根本性的矛盾,在大多数国际问题上两国的观点不能说完全一致也至少是趋近的,然而法国又的确不像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一样高度追随于美国。1951年4月18日法国与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决定建立煤钢共同市场。法国这样做其实是希望通过与欧洲各国抱团增强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迄今为止法国依然是致力于欧洲一体化的主要力量。
1962年肯尼迪为了逼英、法放弃独立的核计划就抛出了一个名义上隶属北约而实际上由美国控制核按钮的“多边核力量”。如果这个计划得以落实,那么英、法的核按钮就都掌握在美国手上了。戴高乐意识到一旦法国加入这个计划就会从一个有独立自主的核武系统的国家变成了美国的导弹发射基地,所以法国明确拒绝加入由美国主导的这一计划。在1962年6月法国政府提出的耗资达300多亿法郎的“军事装备计划法案”中有60多亿法郎被用来建立核威慑力量。
法国很快便建立起了由陆基导弹。潜艇导弹、飞机携带的核导弹所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独立核力量。1968年8月24日法国将3吨重的装置悬吊在气球上,在600米的高度引爆,产生的爆炸威力为260万吨TNT当量。在这次试验后不久的9月8日法国在南太平洋的穆鲁罗瓦岛爆炸了一颗120万吨当量的氢弹。1964年7月23日戴高乐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这样一番声明:“无核国家不得不接受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保护和政治控制。法国面对这种情况认为必须进行必要的努力使自己也成为核大国”。
美国在欧洲驻军既是为遏制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为了把欧洲国家控制在自己主导的体系内,所以驻欧美军对欧洲各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欧洲国家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限制了欧洲国家的独立自主发展。很早就意识到这点的法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通过欧洲一体化来实现抱团取暖,而美国和北约在本国境内驻军则不利于自己的独立发展,所以从1959年开始法国决定逐步撤回在北约成员国境内的军队,同时要求美军以及北约的机构和军队撤出法国。
1966年3月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所谓“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就是一个对北约成员国军队进行统一指挥、军事训练、军事演习、共同制订战略计划、实施统一的武器装备和标准、建立相应的军事基地和后勤设施的军事一体化机构。这个机构相当于是欧洲各国军队的总司令部。这个机构的存在保证了美国能对欧洲各国的军事武装进行遥控。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后该组织不再是法军的“司令部”,所以法军不必再受北约的指挥,法军自然也就摆脱了美国的影响。
现在网上一些文章说当时法国退出了北约。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北约是一个政治军事组织,法国只是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但法国还是作为北约成员国参与北约的活动,只不过法军不再是由北约的“总司令部”所指挥了,而是以完全独立自主的身份参与北约的活动。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就把自己在其他北约国家的驻军纷纷撤回国内。既然法国已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了,那么也就没必要继续为北约尽协防义务了。
1966年1月21日法国撤回了在北约成员国境内的所有派遣军以后戴高乐在爱丽舍宫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以后法国将自主负责本国防务,不需要美国再“照顾”法国了。1967年被下了逐客令的美国和北约军队全部撤出法国。同时北约机构和北约总部也从巴黎迁往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在美军和北约撤出法国以后戴高乐按法国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了独立的安全防御体系和军工产业,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军事指挥系统。戴高乐下台后继任的几任法国总统也都按这个思路一直贯彻着。
此后法国只派联络员参加北约的会议,而法军是否参加北约的行动也完全取决于自己,法国不再像此前一样唯美国马首是瞻。直到2009年法国议会才通过了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的决定,然而法国这时已习惯了不看美国脸色行事,所以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的法国仍有相当强的军事自主性。如今的法国不仅是欧洲大国中少有的没美国驻军的国家,而且法国还提议欧洲国家要成立独立于北约的欧洲军。当然这无疑会遭到美国的强烈反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