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达摩院很强大,但是国内有一家公司的研究机构比它更牛
最近看到很多人都在议论达摩院多么多么厉害,说这样的商业研究机构在国内毫无对手,同为BATJ的其他三家企业根本没有这样科研力量堪称强悍的实验室。
但我知道,其实有一家公司的研究机构可以说比阿里达摩院更厉害,至少现阶段来说是。只不过这个研究机构在国内过于低调。
对,可能有些人已经知道了,我要说的是华为的2012实验室。
先说说达摩院多厉害
达摩院
我先客观地引述一下百科词条中对达摩院这一研究机构的设置的描写:
阿里巴巴达摩院(The Academy for Discovery, Adventure, Momentum and Outlook,Alibaba DAMO Academy)是一家致力于探索科技未知,以人类愿景为驱动力的研究院,是阿里在全球多点设立的科研机构,立足基础科学、颠覆性技术和应用技术的研究。阿里巴巴达摩院由三大主体组成,一是在全球建设的自主研究中心;二是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的联合实验室;三是全球开放研究项目-阿里巴巴创新研究计划(AIR计划)。第一部分,在全球实验室领域,阿里巴巴达摩院将构建亚洲达摩院、美洲达摩院及欧洲达摩院三大全球分部,并在北京、杭州、新加坡、以色列、圣马特奥、贝尔维尤、莫斯科等地设立不同研究方向的实验室,初期计划引入 100 名顶尖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第二部分,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阿里巴巴得以与高校建立紧密联系,依托高校的研究实力与阿里巴巴丰富的数据资源推动产学研合作。已建立了包括浙江大学-阿里巴巴前沿技术联合研究中心、RISELab(UC 伯克利)、中国科学院-阿里巴巴量子计算实验室、清华大学-蚂蚁金服数字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在内的多家高校联合研究所;第三部分,结合阿里巴巴创新研究计划,联合 13 个国家,99 所高校科研机构 234 支科研团队,达成产学研开放协作,构建全球学术合作网络。
截至目前,达摩院已经公布五大研究领域,并展示了相关领域的案例。
这么说吧,目前在公众认知领域里(注意这句话),国内真正能够跟阿里达摩院的科研力量、团队组建、资金投入和前瞻性相比的商业研究院并不存在。
不要说腾讯的某某实验室,也不用提百度的某某研究院。
但如果算入公众认知领域之外的公司(也就是说一般人不怎么了解的),那么为达摩院找一个在技术研究方面的对手企业也并非完全做不到,比如说华为的2012实验室。
甚至可以说,华为2012实验室如果不低调的话,可能还能力压达摩院一头。
华为
华为2012实验室到底有多牛?
任正非有着深重的忧患意识,据说2012实验室的名字脱胎于任正非看过那部讲述世界末日的电影《2012》后命名的。
2012实验室下设中央研究院、中央软件院、中央硬件院、海思半导体等二级部门,也包括了分布在各地研发中心的2012下属实验室。
2012实验室历来神秘,众所周知,华为是国内每年在技术研发投入上最大的公司,而2012实验室作为华为研发核心,其资金投入可想而知。并且它的投入是持续而深入的。
在资金方面,2012实验室发展至今的投入远大于达摩院。
其次,2012实验室除了在全球有八大研究中心之外,旗下还有很多以世界知名科学家或数学家命名的神秘实验室,包括香农实验室,高斯实验室、谢尔德实验室、高斯实验室、欧拉实验室、图灵实验室等。
以及以研究人工智能为主的诺亚方舟实验室,其细分领域有五个,比达摩院更早开启研究,并且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自家产品当中。
除此之外,华为做事风格低调,但对于科研的重视以及对科学家的重视可以说做到了极致,举一个简单例子,华为能在欧洲取得成功,关键因素便在于设立于俄罗斯和法国的研究中心,这两大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是数学,而应用的地方就是华为在欧洲的两大架构式颠覆性产品创新:分布式基站和SingleRAN。
2012实验室究竟多强悍,我们只能从一些市场数据中管中窥豹。
比如说截至2017年底,华为研发人员约8万名,占公司总人数的45%,在全球有14个研究所,36个创新中心。累计获得专利授权74307件,累计申请中国专利64091件,累计申请外国专利48758件,其中 90%以上专利为发明专利。
华为
所以觉得达摩院唯我独尊的朋友们不要盲目地下结论,固然达摩院有着极其光明的未来,也有这一批知名科学家做门面,但对于真正的研究来说,它需要的是长年累月的等待和消耗,它需要持久投入,需要耐得住失望和错误,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去考验的。
达摩院的路还很长,而华为2012实验室很显然早就悄无声息走在了前面。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任正非在全国科技代表大会上的发言:
华为现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数学、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学的创新层面,尚未真正进入基础理论研究。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而对大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前进在迷航中。
不说成就,只提忧患,谦虚若此,鄙人私以为这才是做科研者真正该有的态度和气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