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东京玫瑰之谜:美国大兵为之倾倒,胡佛称其危险,福特将其特赦

四面楚歌,是我国流传至今的经典成语。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这是韩信布下十面埋伏之后,对项羽发出的最后一击。杀人者,诛心为上!

最忆是乡愁,听到乡音之后的项羽部队彻底丧失了斗志。

霸王别姬,终成绝唱!

这种经典的心理战法,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二战时期,网络还是个舶来品,但广播已经成为一种广为传播的大众媒介。

报纸、电视,各有其传播限制。唯有广播,能够轻松跨越国界,万水千山瞬息即至。

因为它的时效性、便携性,加上富有感染力、受众面广,广播一举成为重要的新闻传播媒介和心理战的主要武器。

夜幕降临后太平洋战场上,时刻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下的美军士兵,终于要松口气了,他们最期待的就是“零点时刻”。

在这个时候,众多难以入眠的美国大兵,都会打开他们随身携带的小小收音机,不约而同地把频段投向同一个短波频道,那里会发出一个低沉、温柔的女声。

不过,这个美妙的声音并不是美国军方给大兵们发放的深夜福利,而是来自对手日本的“致命乡愁”。

只是日本人自己也没有想到,他们蓄谋已久的心理战的确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并不是他们想要的那种。

出乎意料的,“致命乡愁”竟成了美国大兵的精神寄托,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美军的军舰、战壕、帐篷,四处弥漫着这轻柔的女声。

美国大兵还给这个女声取了个亲切的称谓——“东京玫瑰”。

东京玫瑰之谜:美国大兵为之倾倒,胡佛称其危险,福特将其特赦

甚至在战争结束后,“东京玫瑰”因叛国罪受审时,诸多美国大兵还为之求情,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圆那心中不可触及的梦,一睹“女神”芳容。

神秘的东京玫瑰究竟是谁?为何会有如此的魔力?她为何会因叛国罪而遭到审判?结局又究竟如何?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二战时期东京女主播的世界。

东京玫瑰因何而来?

澳军少校无法抗拒日本军部的威胁,他被迫创造了一个“零点时刻”的“安妮孤女”,却在无意间拉开了“东京玫瑰”的序幕。

1943年3月,日本NHK电台(美国人习惯称之为“东京电台”)开辟了一个全新栏目——“零点时刻”,这是一个以娱乐为主的短波节目,但它的真正目的是削弱盟军士兵的战斗意志和士气。

节目的负责人是澳大利亚人查尔斯·休斯·考森斯,这位陆军少校是在日军攻陷新加坡时被俘的。

日本人知道,考森斯不是位简单的少校,他有他的特殊才能。战前,少校的身份是悉尼知名的电台广播节目制作人员。

日军知道考森斯的专长,军部开始威胁他,必须帮助东京电台对太平洋盟军部队实施心理战。

具体的措施就是开办一个能够“吸引”盟军听众的广播节目。

当然,吸引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让大兵们身心放松,而是为了软化他们的意志,摧毁他们的情绪,再送他们回家。

考森斯抗拒不了军部的威胁,但是在具体节目制作方面上,日军军部那点专业素养,也左右不了考森斯的脑回路。

“零点时刻”开启后,又有被俘的美国陆军上尉华莱士·英奇和菲律宾中尉诺曼·雷伊斯相继加入,盟军三人广播小组正式形成。

三人小组最终设计出来的“零点时刻”以播放爵士乐为主,中间插播军部提供的新闻片段。

但军部的英语水平的确不行,他们提供的拙劣英语新闻引发了众多抱怨,三人小组更是怨声载道。

无奈之下,电台总监让步了,三人小组自己写新闻吧。

放开手脚的考森斯很快把“零点时刻”带入他想要的节奏。

史上最著名的东京女主播——伊娃·郁子·户栗·多歧野(以下简称伊娃),就要登场了。

那时她还是东京电台的一个普通打字员。伊娃本是生活于洛杉矶的日裔美国人,为了融入当地社会,她的家庭甚至禁止她学习日语。

1941年的夏天,伊娃被她的父亲安排去日本照顾生病的姑姑。

这并不是一个适合省亲的夏天,面对着日益恶化的美日关系,伊娃父亲的安排,让她从此陷入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困扰。

这个时刻,一个日裔美国公民要求去日本,无论是对于美国还是对于日本,都会引起无限的遐想。

但是伊娃顾不了那么多了,1941年7月5日,她登上了前往日本的“阿拉伯”号客轮。

由于时间紧急,她的护照没能申请下来。美国移民归化局只向她提供了一张证明她是美国公民身份的临时证件。

就是这个临时证件,导致了伊娃日后回美的种种障碍。

不过现在,伊娃还没有麻烦,她顺利地回到了母国日本。

在日本,几乎彻底美国化的伊娃很不适应这里的生活。

她在家信中写道:“现在我总算习惯每天吃3顿米饭了,真是害死我了, 可又能怎么办呢?”

但真正影响她的还不是生活方面的困难。由于不懂日语,她看不懂当地报纸,加上缺少交流,伊娃对日益恶化的国际形势几乎完全没有反应。

等到她察觉气氛不对时,美日之间的战争早已走进了历史的轨道。

伊娃决定立即返美,但是她的临时证件已不足以证明她的合法美国公民身份。

随着最后一艘遣送船的离去,美国公民伊娃被遗留在了日本。

数日后,珍珠港事件爆发。

在美国出生长大的伊娃既不懂日语,也不懂当地的风俗习惯,很快被日本的秘密警察盯上,警察“建议”她放弃美国国籍。

从小就认为自己是美国人的伊娃拒绝了,她希望自己能与别的美国侨民一起,等待遣送出境。

迫于生计,伊娃在东京电台找了份打字员的工作。就是在这里,伊娃走进了 “东京玫瑰”这个神话。

当时,东京电台已经有多位不同国籍的女播音员从事着英语广播。日本当局要求这些女播音员亲口唤起美国士兵们想要快速结束战争的情绪,从而弱化心理抗拒,早日放弃对日战争。

不过,打字员伊娃纯正的美式英语口音吸引了考森斯的关注,这才是他心目中女主播应有的样子。

而伊娃亲美的态度也让考森斯十分欣喜,她曾悄悄地给考森斯和其他战俘传递过药品和食物。

一个绝妙的计划在考森斯的脑海中形成了。

他找到伊娃,向她保证:“你不会对你的人民做任何伤害他们的事,我会亲自保证这一点,因为我已经写好了剧本。”

考森斯希望伊娃能够将自己置身于南太平洋的士兵之中,和士兵们一起唱歌,并且在面对“敌人”时,保持微笑。

女主播的姓名,考森斯也进行了精心安排——“安妮孤女”。这是一个富有深意的双关语。

当时,澳大利亚部队把孤立在敌后顽强战斗的部队称为“太平洋孤儿”。

“安妮孤女”的出现,会引起战士们很强的共鸣。

就这样,“安妮孤女”,未来的“东京玫瑰”,从此出现在能够穿越千山万水的电波之中。

美国大兵为什么喜欢她?

问君何以解忧,唯有“东京玫瑰”!

经过以考森斯少校为首的三人小组的精心设计,“零点时刻”的节目以幽默风格为基调,有着打击敌人的口吻和语气,但很难有心理战的效果。

栏目五花八门,比如“说你爱我”、“一个小吉普赛茶室”、“爱的老甜歌”等等,还会对一些和美国有关的新闻做评论。

我们一起来看看1944 年2月22日伊娃在“零时刻”的节目台词:

你好,敌人!把戏怎么样?

这是东京电台的安妮,我们将开始我们的常规音乐节目,新闻和我们朋友的零时刻,我是说,我们的敌人!在澳大利亚和南太平洋。

所以,要保持警惕,注意孩子们不会听到的!准备好了吗?

好吧,这是你士气的第一次打击,波士顿流行音乐,演奏“打击乐队”!

让考森斯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古里古怪的幽默风格不仅达到了他想要的目的,而且激发了一个相当强的“副作用”。

太平洋战区的美军士兵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节目,在他们的心目中,女主播有一个特别优雅的名字——“东京玫瑰”。

当时东京电台的女主播可不止伊娃一个,播音内容也不都是如此古怪的幽默。其中不乏有一些宣传盟军战败、被俘士兵厌战思乡的伤感话语。

玫瑰们曾经深情地呼唤道:“美国大兵们,你们的援兵不会来,你们的船会全部沉在太平洋里,你们是太平洋上被遗弃的孤儿,可怜的孩子们,你们躺在肮脏的战壕里,但你们的老婆或者女友正和别人睡觉。”

但对于在前线鏖战的美军官兵来说,随着日本人在太平洋战场连连战败,根本就没有人会相信这些编造的鬼话。

反而是女主播低沉动人的声音,深深地吸引了远离故土的大兵们,充分满足了他们对女人的幻想。

那些古怪幽默风格的播音,更成了他们提升士气的动力源泉。

大兵们开始想象着她们美丽的容貌,“东京玫瑰”成为美国大兵们的军中“网红”,成为他们排解战场压力的重要方式。

有些士兵甚至受到鼓舞,发誓要打入东京去,活抓心目中的“女神”。艰苦的战事中,没有什么念头比这个更令人期待!

日本军部怎么也没想到,搬起的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本想作为心理战大杀器的东京电台,竟成了娱乐美国大兵、提升他们士气的最佳频道。

问君何以解忧,唯有“东京玫瑰”!

东京玫瑰的“叛国”历程

不过,在二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东京玫瑰”,并没有得到美国官方认可。

相反,随着美国的仇日情绪的滋生,“东京玫瑰”成为一个可怕的旋涡。不经意间,伊娃陷了进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东京电台正式关闭,“零点时刻”也随之而去。

但谜一样的“东京玫瑰”却没有让大家停止遐想,人们对她身份的揣测与想象无法停止,愈演愈烈。

日本投降后,众多美国记者随着占领军来到了日本。

各家新闻社都想搞到最具轰动效应的报道。

东条英机!麦克阿瑟!

再不然,“东京玫瑰”也行!

最先追踪到伊娃的是国际新闻社的克拉克·李和《世界主义》杂志的亨利·布兰丁奇。这两位记者公开悬赏寻找“东京玫瑰”。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不久,东京电台的一位雇员悄悄地向记者们透露了伊娃的地址。

遭受惊吓的伊娃起初并不同意接受记者的采访,甚至提出了抗议。

不过,两位工于心计的记者用2500美元的承诺搞定了伊娃的丈夫。

1945年9月1日,伊娃接受了采访。狡猾的美国记者留了一手,他们要求在付钱之前,先让伊娃签署一个文件,承认她是“唯一一个真正的‘东京玫瑰’”,并且只接受他们的独家专访。

稀里糊涂的伊娃同意了,她根本没想到接受“东京玫瑰”的“桂冠”,会给她带来什么。

然而,即使伊娃签署了文件,她也没能收到这2500美元。

当《世界主义》杂志编辑弗朗西斯·怀廷收到布兰丁奇的采访文章后,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当然,也拒绝支付这2500美元。

因为她接受不了对一个“叛徒”的美化。

布兰丁奇愤怒了,他不能容忍精心策划的爆炸性新闻就此埋没。

恼羞成怒的布兰丁奇决定报复,他开始修改采访稿的故事,将伊娃彻底描绘成一个受雇于日本政府的美国叛徒。

然后,直接将伊娃的故事刊登到美国国内报纸上,一下子掀起了美国社会的舆论风波。

凭借这股风波,布兰丁奇功成名就,跳槽到田纳西纳什维尔报社。

但伊娃,却彻底被卷入这几乎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关于她的报道,在美国引起了轰动。愈来愈多的记者蜂拥而至,寻找新闻。 意识到处境不妙的伊娃被迫在横滨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为自己辩护。

但为时已晚,美第8集团军反情报部门正式传唤了她。

比较有意思的是,伊娃的名人效应已经显现,同样蜂拥而至的还有许多好奇的美国大兵,他们纷纷拥进办公室,友好地向她索要签名。

东京玫瑰之谜:美国大兵为之倾倒,胡佛称其危险,福特将其特赦

而美国的国内已经风传找到了“东京玫瑰”,更具冲击性的消息是,这个“东京玫瑰”竟然是个美国人。

二战后的美国民众,急需一个宣泄的窗口,用来平息公众的仇日情绪与战争仇恨的怒火。

一个有着日本血统的美国人,一个冠以“玫瑰”之名在太平洋战争中为敌对政府做工作的女主播,真是一个宣泄怒火的最好对象。

在这些添油加醋的报道推动下,伊娃被卷到了风口浪尖。美国公众对伊娃的反对情绪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反对伊娃的阵营。

无论真相如何,在美国民众眼里,伊娃就是那个邪恶的叛国者。

伊娃终于被第8集团军拘捕了,但此后的时间里,调查人员没有找到任何证据证明伊娃像传说中的“东京玫瑰”那样,“指名道姓地广播某支美军部队的调动情况或者其他特别的内容”。徒劳无获的美国人只好放了伊娃。

但事情并没有结束,暴风骤雨,才刚刚开始。

美国国内,仇日情绪始终没有找到宣泄口,关于“东京玫瑰”的神话已经到达疯狂的地步。

伊娃所处的风暴越来越大。

颇有影响力的“美国军团”组织表示应该再次监禁她;洛杉矶市议会则通过决议,反对她返回美国;甚至连FBI的头子胡佛也表态了:伊娃肯定是个危险分子!

就在这时,“东京玫瑰”的始作俑者布兰丁奇又出现了。

或许是他意识到,即将出现的新闻,更具爆炸性。他在美国司法部的指派下,再次来到日本。

此时的伊娃,因为母亲在美国去世,急切地想回到美国。

狡猾的布兰丁奇再一次利用了她,他找到伊娃,告诉她,可以帮助回国。但是有个条件,需要承认之前所签的关于“东京玫瑰”的文件是正确的。

无奈之下,伊娃只能同意。她又上当了。

不过,布兰丁奇的承诺或许没错。伊娃终于回美国了,但不是她想要的那种。

1948年8月,美国司法部以“ 叛国行为”拘捕爱娃,并将她送回旧金山受审。

司法部用了3个月的时间,花费了75万美元,从日本运来各式各样的“证据和证人”。

“东京玫瑰”案,成为当时美国有史以来花费最高的案件。然而,也几乎成了最为麻烦的案子。

美国政府对伊娃的控告是:背叛祖国,开战后自愿滞留日本,帮助日本进行心战广播,唆使美军士兵放下武器,而“东京玫瑰”正是她的绰号。

然而跟上次一样,没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伊娃就是法庭控告的那个“东京玫瑰”,尤其是当“零点时刻”的创始人——考森斯少校出现的时候。

但是,法庭还是给出了最终审判结果:伊娃犯有“叛国罪”,判处10年监禁,另加一万美元罚款。伊娃的公民权也被剥夺。

东京玫瑰之谜:美国大兵为之倾倒,胡佛称其危险,福特将其特赦

令人意外的是,伊娃被判决后,许多美国大兵,那些被政府宣称为“东京玫瑰”的受害者们,竟然纷纷为其奔走呼号。甚至连麦克阿瑟也认为,给“东京玫瑰”安上叛国罪,实在有些过重。

理由很幽默也很浪漫!

“东京玫瑰”的甜美声音,是伴随着他们度过艰难岁月的一份礼物,很多美国士兵就是抱着“一定要打到东京看看这个‘东京玫瑰’”的念头才挺了下来。

时间来到20世纪70年代,“东京玫瑰”仍然是个热门话题。

伊娃已经出狱,躲在芝加哥隐姓埋名地生活。失去公民权的她一边与政府周旋,避免被驱逐出境,一边忍受着时常出现的恐吓邮件和威胁信。

不过这一次,“东京玫瑰”再起的风波终于给伊娃带来些安慰。

两位当年的关键证人记者撤回了他们的证词,声称当时他们是迫于压力才说的违心话。

接下来,当年负责“东京玫瑰”案的法官罗奇也开始承认,当时的审判从头至尾都是带着偏见进行的。

1976年,伊娃出现在“60分钟”访谈节目,这次她不再是主播了,但依然是主角。节目上还有一位特殊的嘉宾,就是当年负责审问她的第8集团军反情报官员乔治·古西。

节目里,伊娃回顾起她自己的经历和心路历程。

乔治也说出了当时官方的真正意图:军方希望为自己的士兵找到替罪羊,而国务院并不想给自己找麻烦,于是,伊娃就成了牺牲品。

峰回路转,在各方力量的努力下,当时的美国总统福特,终于在他的任期最后时刻,签署了特赦令,对伊娃的叛国罪予以赦免,并恢复了她的公民权。

此时距伊娃被判“叛国罪”,已过去28年。风华正茂的“东京玫瑰”已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伊娃活成了一个“传奇”,却几乎付出了自己的一生。

结语

因公民身份受到了质疑的伊娃,失去了最基本的美国公民权利。因此当年没能回国,最终被判“叛国”,再次失去了最基本的美国公民权利。

然而,伊娃被判“叛国”的时候,却是以实实在在的美国“公民”身份进行的。不然,何来“叛国”。

“东京玫瑰”的传奇,成为了美国大兵心目中一段旖旎的往事,也成为当时美国司法界的一段“传奇”!

上一篇新闻

雅高等巨头投资的会议预订平台Groups360收购新加坡同行

下一篇新闻

全球战疫·洞势|美CDC顾问:担忧新冠病毒在南北半球穿梭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