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月28日 星期六

悬崖上的电话亭引来万人拨打,还被拍作纪录片,它的成功证明大投资并非必需

当我们谈论公共艺术的时候,究竟在谈什么?

有人说,公共艺术带来美与愉悦;有人说,公共艺术帮助提升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看来,公共艺术是能为城市和乡村生活赋能的艺术,人人可以参与其中,感受艺术给生活带来的温度。

对公共艺术而言,艺术家、大投资并非必需

上观新闻:近年来,公共艺术话题始终备受关注,但对于“什么是好的公共艺术”,许多人并没有明确的概念。您认为什么是好的公共艺术?

金江波:我举一个例子吧。

在日本岩手县大槌町的一个山坡上,有一座白色电话亭。电话亭内设有一个可旋转拨号的电话机和记事本,旁边有一把长椅。拎起电话机你会发现,它并没有和任何线路接通,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打不通任何号码的电话亭。但就是这样一个电话亭,在设立后的几年内,迎来了上万名呼叫者,日本国家公共广播系统NHK还为之拍摄了一部纪录片。

悬崖上的电话亭引来万人拨打,还被拍作纪录片,它的成功证明大投资并非必需

《风中的电话亭》

这个公共艺术作品叫作《风中的电话亭》,它是大槌町居民佐佐木格于2010年在自己的花园中建造的。起初,佐佐木格是为了给自己一个私人空间,以抚慰自己失去亲人的痛苦。2011年3月,日本发生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震惊世界,佐佐木格随即决定,把这一私密的电话亭空间向所有需要的人开放。后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走进电话亭,通过电话呼唤海啸遇难者或失踪者的姓名,诉说自己的思念与痛苦。

这个作品在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与国际公共艺术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国际公共艺术奖中获奖。它不复杂,也不宏大,更称不上有多么美,却十分打动人。在诸多参评作品中,《风中的电话亭》脱颖而出,更重要的在于它表达了该地区民众独特的灾后情感,在于体现了公众的情感诉求。

如今我们讨论的“公共艺术”,是从艺术家的象牙塔回归公共领域,从工作室走向街头,为城市、为人民服务的艺术。我们提倡的是艺术家积极投身公共领域,运用艺术的理念、艺术的思维、艺术的智慧和艺术的方法去介入社会场景的变化,推动社会变革转型,或是解决社会问题和矛盾,即地方重塑。对那些在灾害中失去亲人的人来说,这个简单的电话亭早已超越了其物理层面的价值,不仅给他们提供了情绪的出口,更表达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者的关切。它正体现了公共艺术的价值和魅力。大众通过了解、接触这件作品,加强了对自身、对生命、对社会的认识。

悬崖上的电话亭引来万人拨打,还被拍作纪录片,它的成功证明大投资并非必需

《风中的电话亭》

上观新闻:这件作品是否也能告诉我们,好的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并不仅仅属于知名的大艺术家,或是依靠大投资才能创作出来?

金江波:是的,正如我前面所说的,好的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地方重塑,帮助人们打开想象的翅膀,增强人们对某个地点、某座城市的温度的感知。艺术家、大投资所代表的名声和分量,或许能带来创作上的一些便利,但不是必需。有时候,减少对名家、大师的依赖,动员和挖掘一些民间智慧,反而是更“经济实惠”、更高效的做法,能够有效避免一些不切实际的投入。

公共艺术的主体不是艺术家或者政府,而是公众

上观新闻:您从事公共艺术组织和推进工作多年,也参与许多公共艺术奖项的评选。根据您的观察,获得公众认可的公共艺术作品是否存在一些共同点?

金江波:享誉全球的公共艺术作品非常多,类型也非常丰富。有的作品美化了公共空间,比如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内的《雨之舞》,让候机的人群看到随着音乐起舞的数控“雨珠”,舒缓情绪。有的作品成了城市地标,比如英国纽卡斯尔的巨型雕塑《北方天使》,纪念了当地光荣的工业历史和成就。有的作品推动了环境保护,比如墨西哥坎昆国家海洋公园水下艺术博物院的《无声的进化》,让雕塑与海底生物一起变成了新的景观。

悬崖上的电话亭引来万人拨打,还被拍作纪录片,它的成功证明大投资并非必需

《北方天使》

能够打动人心、留存下来的公共艺术作品或多或少具备一些共同的特点,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三因”,即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人而异。

因地制宜,指的是作品创作的出发点是实实在在、土生土长的,它意在促进这个地方和外部环境的某种融合,而不是外来赋予、外加的意愿。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这个地方的历史风貌、人口结构、空间特色等特点,都被考虑在内。

因势利导,指的是作品的创意和设立是顺民意而为之,顺其势而导之。艺术家通过政策扶持,获得足够的创作空间和舞台,最终呈现出让本地人都能享受到的艺术成果。

因人而异,指的是不同的创作者面对不同的受众,会采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带来差异化的结果。艺术创作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在特定时间由特定的艺术家所创造出来的公共艺术作品,便是一份特别的惊喜。

上观新闻:可以看到,社会公众作为公共艺术作品的受众,在作品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始终被摆在重要位置,得到了特别关照。这是为什么?

金江波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本质,公共艺术的主体即为公众、民众,而不是艺术家或者政府。

其实,小到某个社区的公共艺术项目,大到整座城市的公共艺术活动,都由4个方面的力量参与其中,构成一个系统。政府往往是推动者,负责制定支持的政策、进行公共资源的配套,搭建好平台和舞台;民众是参与者,将自身对生活品质、生活色彩的诉求表达出来,并通过对艺术的参与来获得一种认同;艺术家是发挥创意的引领者,他们区别于那些属于规划性质的“硬性”力量,通过艺术的语言和方式来激活民众的参与;还有一方面是运营者。这里所说的运营者可能是地产商,通过市场的手段让艺术项目的实施发挥最大效率;也可能是策展人、批评家,他们负责对空间的改变脉络进行一些梳理,对情感和文化的部分进行引导,调动民众的参与心理。

因此,现在的公共艺术一定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这4方面力量共同投入,和我们过去所理解的做几个雕塑景观完全是两回事。公共艺术关乎的不再只是美的问题,随着城市的发展,它越来越关乎“幸福指数”,强调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之后,民众的精神面貌的振奋与满足。

来源:作者:吴越

上一篇新闻

东京旅宿推荐:世界最高水准饭店「四季饭店东京大手町」

下一篇新闻

Ace Kyoto 年底开业,2019 值得期待的新旅馆还有这些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