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这31个地方被国家重点保护,看看都是些啥宝贝?
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由此得名。其境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
1、安平桥:是中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位于晋江市安海镇和南安市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安平桥属于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时十四年告成。全长2070米,桥面宽 3~3.8米,共361墩。桥墩用花岗岩条石横直交错叠砌而成。
2、洛阳桥:位于泉州市惠安县东北郊的洛阳江上,宋皇祐五年(1053年)兴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历时六年。桥长八百三十四米,宽七米,有桥墩四十六座,全部用巨大石块砌成。洛阳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海简支梁式石桥,首创“筏型基础”“浮运架梁”“养砺固基”等先进建桥技术,代表中国当时最先进的造桥技艺。
3、清净寺:位于泉州市区涂门街,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占地面积2184平方米,整体为石构建筑,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具有伊斯兰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间上大分散、小集中特点。留存主要建筑为门楼、礼拜殿、明善堂等部分。
4、开元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大雄宝殿雕塑技术高超,尤其是粱槽间的24尊飞天乐伎,在中国国内古建筑中罕见。
5、崇武城墙:位于惠安县南70里濒海的尖岬上。崇武城背靠大陆,其余三面临海,古又称“小兜寨”。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在此设置了军事机构——“小兜巡司”。明初又在此设“守御崇武千户所”,开始用“崇武”之名。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命经略海防,始建城池。崇武城是中国保存较完好的古代滨海石城之一。
6、泉州天后宫: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地处泉州城南晋江之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该宫是我国东南沿海莆田湄洲妈祖祖庙分灵庙宇中现存较早、规模较大的一座妈祖庙。泉州天后宫素来被认为是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规模较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
7、老君岩造像:位于泉州市丰泽区清源山风景区。老君岩造像于宋代,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由于它是我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戏称之为“老子天下第一”。
8、九日山摩崖石刻:位于泉州市南安市丰州镇旭山村,九日山高80多米,有东、西、北三峰(亦称三台)环拱。东、西峰的山崖上现存宋乾德三年 (963)至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历代摩崖石刻75方,以宋刻为主,共59方。此外有元刻 6方、明刻9方、清刻1方,留名人数达200多人。 著名的有宋代蔡襄、苏才翁、苏绅、虞仲房等。
9、草庵石刻:位于晋江市罗江镇华表山南麓的草庵寺内,石刻主要雕凿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这尊摩尼光佛像是中国仅存完整的摩尼佛石雕像,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摩尼雕像。佛像高约1.5米,宽约0.8米,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相貌庄严,身体四周还镌刻有佛光四身的纹饰,雕工精致,风格独特。
10、西资寺石佛造像:位于晋江市金井镇岩峰村卓望山,始建于宋绍兴十八年(1148)。寺中依山崖雕如来、观音、势至三世尊佛,佛像站立,身高4.5米,宽1.62米,姿态微俯,造型神妙,寺后崖石刻有“泉南胜概”四字。
11、南天寺石佛造像和摩崖石刻:位于晋江市东石镇许西坑村西的岱峰山上,南天寺大殿内依崖凿造像3尊,为南宋嘉定九年(1216) 僧人守净创建,崖壁佛龛通高6.9米,龛内石佛,各高6.25米,结跏趺坐莲台上。中间为阿弥陀佛,螺发,披衣露乳;左侧观音,花冠,持净瓶;右侧势至,花冠,执经书。佛像伟岸肃穆、端庄慈祥,为泉州现存最大石雕佛像。寺附近山崖上还有摩崖石刻5处,时代为宋-清,同石佛造像一起,皆为寺庙瑰宝。
12、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南安官桥漳里村,该建筑群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1862)至宣统三年(1911)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依次前后平行排列有序地分布于大约3公顷 (40多亩)的长方形地块中,东西通长200多米,南北通宽100多米,占地面积15300平方米,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或卷棚屋顶。
13、泉州港古建筑:位于泉州市区东及石狮市境内,泉州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盛于宋元时期,沿用至明、清以后,至今仍保留大量遗构,主要有真武庙,万寿塔(姑嫂塔),六胜塔,江口码头(文心码头和美山码头),石湖码头。
14、亭店杨氏民居: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江南街道亭店社区, 全部建筑有大小厅堂(包括后轩)7间、大小房间(含榉头)26间、大小天井9个,以中轴主体建筑为中心,两翼布置小巧玲珑的5个小庭院,这种独具匠心的布局在当地被称为“五梅花井”。整座建筑为木石结构,房屋内外的墙上、檐下、壁间、柱头和门窗装饰着十分精美的木雕、砖雕、漆雕和辉绿岩、花岗岩石雕,工艺精巧。
15、南安林氏民居:位于南安市省新镇满山红村,建于清光绪晚期,民居主人为清光绪晚期华侨建筑师林路(1851—1929年),早年南渡新加坡从事建筑业兼制砖瓦,后成为著名建筑师,代表作有新加坡维多利亚纪念堂。回归故里后,林路设计了此组叠楼建筑群。
16、南安中宪第:又称大厝内,又名“九十九间”(实际为112间),位于泉州南安石井镇延平东路。清朝雍正年间,石井海商郑运锦建船队于台湾开设“勃兴行”,其子郑汝成由贡监生授州司马加五级并诰封中宪大夫,荫及三代,故称“中宪第”。遂在台湾采购优秀杉木运回石井兴建“中宪第”,历经祖孙三代完工。
17、李光地宅和祠:位于安溪县湖头镇,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泉州安溪人,清朝康熙年间大臣、理学名臣。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进士,历任翰林编修、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曾协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
18、陈埭丁氏宗祠:坐落于晋江市陈埭镇岸兜村,始建于明代初年,历经修葺、重建、扩筑,是福建省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回族祠堂。丁氏宗祠建筑的木作、砖作、石作、泥作,颇具匠心,令人叹为观止。雕饰技艺精湛,题材纹样丰富,彩绘艳丽多彩,以其营造有度的恢弘规制,装点适宜的平实修饰,彰显着它那独树一帜的民族特色。
19、施琅宅、祠和墓:位于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晋江衙口人。他容貌魁奇,勇力过人,善于带兵,且“习海上事”,是一位颇有战略眼光的将领。曾受封为“靖海侯”,备极荣宠。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卒于任上。清廷为表彰其功勋,敕建祠于故里,后代有重修,于今保存较为完整。
20、泉州府文庙:位于泉州市鲤城区中山中路泮宫内,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面阔7间35.3米,进深5间22.7米,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以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盘龙檐柱8根,风格古朴,在全国现存文庙中甚属罕见。
21、安溪文庙:位于安溪县凤城镇大同路,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重建,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重修。整体布局规整,殿宇壮丽宏伟,尤以石雕龙柱及木雕、彩画等见长,工艺精湛灵巧,是一组颇具特色的南方文庙建筑群。
22、惠安青山宫:位于惠安县东南沿海山霞镇青山村以北500米处的青山南麓,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青山宫即“灵安王庙”、青山王祖庙,为道教宫观,供奉着五代人物神——张悃。它与湄洲岛上的天妃宫、龙海的慈济宫一起闻名遐迩,被同称为“闽中三宫”。
23、安海龙山寺:位于晋江市安海镇型厝村北的龙山之麓,现存建筑物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靖海神侯施琅等捐资修葺。大雄宝殿内有千手千眼菩萨立像,系一根巨木雕就,通高4.2米。佛像头戴花冠,冠上雕许多佛首。佛脸丰盈慈祥,两手胸前合十。佛身两侧雕塑1008只手,如两扇羽翼,错落有致,姿态各异。每只手带镯,掌中各雕一只眼,或执书卷,法器,雕工精美绝伦。佛像通身贴满纯金箔,金光灿灿,雍容华贵,为稀世珍品。
24、清水岩寺:位于安溪县蓬莱镇鹤前村蓬莱山,是全球各地华人崇拜清水祖师的祖殿。现存建筑为乾隆时依照《岩图》碑所记载的建筑规模、尺寸、度数重建。殿宇坐东南朝西北,以三层楼阁为主题,依山就势,对称布置。主体建筑是清水祖殿,殿外有清水法门、觉亭、三忠庙、护界宫、洋中亭等楼阁亭榭,与岩殿联缀。
25、五塔岩石塔:位于南安官桥镇竹口村五塔岩寺前,五座塔均为宋代所建,间距2米,中间一座略高,为5.5米,两边的塔高均为5.3米。五塔造型基本相同,由底座、基座、塔身、塔刹组成,唯塔身龛中佛像坐姿、手印不一。
26、郑成功墓:位于南安县水头镇橄榄山麓,郑成功,福建南安人,明亡之后,几度率军北伐,企图灭清复明。1661年,郑成功督师东渡,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1662年,郑成功病逝后葬于台南。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迁葬福建祖墓。
27、伊斯兰教圣墓:位于泉州丰泽区圣茂村灵山南坡, 创建年代不详。据《闽书》记载,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伊斯兰教始祖穆罕默德的两位门徒三贤、四贤来泉州传教,卒葬于东门外灵山,因此称三贤四贤墓,即今伊斯兰教圣墓。
28、磁灶窑址:位于泉州之南的古镇晋江市磁灶镇。是宋元时期泉州重要的陶瓷外销窑口。窑址多分布于梅溪两岸,计有26处。其中南朝窑址1处,唐、五代窑址6处,宋、元窑址12处、清代窑址7处,最有代表性的金交椅山窑址,其年代为五代至南宋时期,出土有多种器形的青瓷和酱黑器。
29、屈斗宫德化窑遗址:中国宋至清代的民间瓷窑址。在福建省德化县境内,主要分布于浔中、盖德、三班等地。已发现窑址 200多处。创烧于宋代,北宋以生产白瓷为主,南宋以生产青釉瓷器为主,元代以生产白釉瓷为主,至明代则以生产低铝高硅的“象牙白”、白瓷闻名于世,是中国外销瓷中数量最多、销地最广的瓷窑之一。
30、德济门遗址:位于泉州市南门天后宫正对面,遗址面积2000平方米,由城门、城墙、门道、墩台、内外壕沟、拱桥以及瓮城和瓮城门等组成,遗存有13~14世纪的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石刻和14-19世纪(明朝、清朝)的铁炮等。
31、庵山沙丘遗址:位于福建省晋江市深沪镇坑边村颜厝村民小组东北侧,是福建省目前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青铜时代沙丘兼贝丘类型的聚落遗址,同时也是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该时期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沙丘遗址,该遗址对于研究数千年来庵山遗址环境的变迁以及人类如何适应环境,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