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份中英文物业防疫白皮书将发布,万物梁行与全球百国分享商写复工经验
来源:读特
为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的影响,中国“航母级”商业和写字楼物业及设施管理服务商万物梁行,联合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将发布首份中英文物业防疫标准化操作白皮书,与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分享商写项目复工复产防疫经验。
万物梁行公司总部位于深圳,是中国物业龙头企业万科物业与享誉全球的房地产服务和咨询顾问公司戴德梁行在2020年1月正式成立的合资公司。在国内80余个城市,管理超过1000个商写项目,拥有近20000名员工。
公司成立不久,即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1月28日,广东启动疫情防控一级响应后仅3天,万物梁行成立了由首席执行官叶世源担任组长的防疫专项工作组。2月3日,万物梁行向旗下所有项目下发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疫操作手册》和《复工标准动作手册》,从企业复工放前的防疫提示,到复工后人员进出写字楼、乘坐电梯、公共区域停留、办公等全流程制定了标准化防疫措施,全力做好防护,助力企业客户复工复产。2月10日,全国主要城市开启复工潮。截至2月下旬,万物梁行成功保障全国超过1万家客户企业复工;截至目前,这个数字已超过2万家,顺利复工的企业员工超80万人,复工率达到95%以上。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深圳积极助力国际抗疫,各企业、社会组织倾力向全球分享经验和捐助物资。万物梁行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修订更新防疫手册至第6版,同时为全球战疫贡献力量。
万物梁行母公司之一戴德梁行宣布成立全球复苏筹备工作组,通过实践总结、产品开发和伙伴合作,助力客户做好安全复工准备。万物梁行业务运营部总经理罗英杰担任工作组专家成员之一。戴德梁行全球复苏筹备工作组借鉴万物梁行在中国的实践经验,面向全球子公司发布完整指南,协助租户和业主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复工复产准备。
万物梁行还联合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总部,以万物梁行抗疫手册和具体实践为基础,制定了写字楼防疫白皮书,并将于5月面向全球发布。这将是中国商办物业行业针对此次新冠疫情发布的首份中英文物业防疫标准化操作白皮书。该白皮书将会在RICS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的会员中传播。
近期,此外,万物梁行还将于近期联合RICS、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共同发起“全球金融城疫情下的合作”会议。三方将联名发布防疫手册,面向伦敦、新加坡、迪拜、卢森堡、卡萨布兰卡等全球知名金融城分享《防疫指引》。4月24日,万物梁行上海区域董事夏曙参与RICS会员单位的线上对话,分享中国的物业防疫举措和实践经验。
万物梁行疫情期间推出的人员线上登记、写字楼排队及乘梯规范
万物梁行在管商写项目使用的多种热感测温装置及消毒装置
“经验要分享,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罗英杰表示,各国的写字楼防疫其实面临着很多共同问题,除了设施设备的专业消毒工作外,客户沟通是为写字楼复工复产中面临的重点之一,在保证防疫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客户体验不减分,对客户的关怀和安抚也至关重要。“国内同行和国外专家反映,万物梁行的防疫体系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比如,客户沟通的规范操作能给国际同行提供有效参考。在我们已有的手册中,“客服篇”包括了基本原则、项目现场封闭式管理的相关措施、客户服务日常工作操作规程三个板块。每个版块都有详尽规定。例如,在基本原则上,我们提出了尊重客户隐私和引导客户共生原则、规定了服务线上化和项目差异化的原则;而在客户服务日常工作操作规程中,对于服务话术、复工前的承诺书签署、写字楼文化活动管理等都给出了明确要求。”
疫情期间,万物梁行上海区域公司对在管项目的客户赠送防疫礼包
【读特新闻+】
关于万科物业
万科物业是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下属控股子公司,成立于1990年。作为中国物业管理行业的领跑者,万科物业致力于让更多用户体验物业服务之美好,围绕业主不动产保值增值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历经三十年发展,万科物业以“物业+互联网”的创新实践,以“科技+人文”的多元综合服务,以本土化经验与国际化视野的相交,始终致力于让更多用户体验物业服务之美好,持续引领行业。截至2020年1月底,万科物业已布局中国94个最具发展潜力的大中城市(含香港),其中住宅服务合同项目2663个,商企服务合同项目1009个,合同面积突破6.4亿平方米,在职员工人数近10万名。
关于戴德梁行
戴德梁行(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CWK)是享誉全球的房地产服务和咨询顾问公司, 通过兼具本土洞察与全球视野的房地产解决方案为客户创造卓越价值。戴德梁行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设有400多个办公室,拥有53000名专业员工。在大中华区,我们的22家分公司合力引领市场发展,并于 2017和 2018连续两年蝉联《欧洲货币》综合实力、租赁及销售代理、评估、研究四项中国区年度大奖。2019 年公司营业收入达88亿美元,核心业务涵盖物业管理、设施管理、项目管理、租赁代理、资本市场及顾问服务等。
编辑 周宏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