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游的意义
因为爸爸妈妈想玩的缘故,桐桐到现在被带着旅行了七次,分别是日韩邮轮(1岁3个月)、冲绳(1岁6个月)、东京(2岁)、首尔(2岁1个月)、新加坡(2岁6个月)、北九州(2岁9个月)和塞班(3岁)。
地中海抒情号-我们回来了
冲绳美之海水族馆-我是一只大鲸鲨
东京的夜-那一个尖角是东京塔
暮色下的汉江-国会大厦在远方
夜色迷离的新加坡-滨海湾的闪烁
别府温泉-赏景胜过沐浴
太平洋深处的小岛-宁静之下曾是战场
所到的地方都在境外,并非是因为国内不好,相反,根据桐桐爸爸的体验,国外很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致并不有国内的气势。选择出国玩,主要是因为桐桐妈妈走过了国内大部分省份,国内对她已无太多的新鲜感;再一个国外游人少,同时花费也不见得多。
旅行过几次以后,我不免去思考旅行的意义。而这或许也是很多爸爸妈妈时不时闪过的念头。
对大人们来说,旅行的意义固然有很多。比如有的纯为放松;有的跟着偶像打卡;有的颇有感悟想去凭吊;有的只因中了奖,尝一尝免费的午餐;有的在探亲访友之时偕游……
在我感觉,在这些林林总总的目的外,在亲子游中,旅行创造了一个在一起的时光,又给了大家相互磨合的机会。如果你或你的另一半很忙,试想你们有多少和家人、孩子在一起的机会?即便你很清闲,你会不会在陪伴时不时地拿起手机?找一个恰当的假期,远离一切的干扰(即使在旅行途中对很多人来说,也并不一定能够做到),一起面对一望无垠的草原发呆,一起在翻滚的游乐场里尖叫,一起拿着铲子堆砌一座城堡,或者只是漫无目的追赶奔跑。若干年后,我们早已模糊了旅行的细节,但是我们可以数出来那一年爸爸、妈妈和小朋友我们一起去了哪,那是你第一次看海,在海边我们堆起了沙堡。当你告诉别人你在旅行的时候,你会不会更有勇气去拒绝那些打着“立即”名义的微信、电话,亲密相处的时光可以不再是碎片。当你告诉自己你在旅行的时候,你会不会想到这是你给爱人、孩子早已计划好的期待,你希望他们开心,所以你要和他们融入。
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跟我一样的感觉,家庭矛盾通常起于小事,在面临压力时尤甚。这并非是因为大家常常在大事上一致,而是因为生活中小事更稀松平常,遇到小事时我们又容易缺乏克制。旅行恰恰提供了给我们相互磨合的机会,尤其旅行本身以及旅行的过程都充斥了各种的小事。从做旅行计划起,我们就开始了一段需要相互体谅和包容的旅程。也许为了协调你的假期,我只能牺牲掉我所期待的樱花季;也许为了照顾孩子的起居,我们只能放弃炫美的日出;也许为了我能玩一把刺激的过山车,你只能带着孩子在一旁无聊地等待……在家里,你们闹过吵过,也许你们可以冷战上好几天,但在旅行时,你们大抵会有所收敛,毕竟你们许了孩子一个美好的旅程,冷战只会使旅行难以继续。旅行也促使着你们去尝试换位思考。一个人看了很多的攻略、比较了很多家酒店,才订出行程。可你们刚一到目的地,另一半却发出无数的吐槽,委屈从心底漾起。下一次,你们不妨互换个角色,让他做一段行程,你再甩手掌柜地冷眼笑。只有互换个角色,才能体会到对方的不易。
对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或许本无目的,只是爸爸妈妈的附庸,陪着大人去旅行。在他们眼中,旅行大概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接着玩而已。而且在家里和在海边玩沙子对他们来说恐怕没有太大的区别,迪士尼、环球影城和欢乐谷的过山车好像都只是很刺激,鳗鱼饭、石锅拌饭、海南鸡饭和蛋炒饭大概都是些美味。他们靠近了火山,印象深的不是岩浆的汹涌,而是山上的风大;他们走过了地震带,未感到大地的晃动,只知道坍塌就是地震。爸爸妈妈想让他通过体验去感受新的知识,但到头来我们的刻意换来的或许只是知识的扭曲。
即便如此,旅行能够激发出孩子的兴趣和好奇,让他们在大脑中产生对这世界的美妙突触。当他看过真的大海,绘本中的“大海啊,真辽阔”才显得鲜活;当他第一次坐飞机,才感觉到飞机是这样的庞然大物;当他第一次看到机器人,他知道机器也有智慧。
在桐桐幼儿园的地理课上,老师给孩子们讲三亚,桐桐去过海边,但是没有去过三亚。不过当老师说到沙滩、椰树、飞机时,桐桐仍然热烈地跟小朋友们一起讨论,也许他描摹不出鲜活的场景,只会蹦出些剪短的词汇。但是我从视频中感受到小家伙的兴奋,不仅是因为这些抽象的概念点燃了他,也因为他在其中发现了自己的存在。
也许就在旅行的某个角落,在我们所没有注意的时刻,小朋友大脑中的某个突触正在发生奇妙的反应,然后又在某一天被不经意地激活。
当然,我自己猜测,在孩子的成长中,家庭氛围起着最关键的作用,这帮助他们性格的养成,而家庭氛围的形成是个人经历和家庭生活长期的磨合的沉淀。在知识的获取上,阅读能够给他们提供最多的知识,其次才是社会活动和旅行。所以,旅行并非孩子成长的必须,只是锦上添花的点缀。
不过倘若你有时间,倘若你有心情,不妨去试试这个点缀,然后捋一捋这一段经历,看看你和孩子是不是有些旁的收获。
评论